收藏 分销(赏)

解剖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292860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解剖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解剖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解剖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解剖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解剖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绪论列举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单位膜、主动转运、闰盘、神经原纤维、尼氏体、朗飞氏结问答题:1.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2.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3.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4.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5.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第二章 运动系统问答题:1.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2.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

2、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3.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第三章 神经系统名词解释:反馈、兴奋、阈刺激、极化、平衡电位、去极化、突触、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受体、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量子释放、条件反射、总和、交互抑制、诱发电位、牵张反射、肌紧张、第二信号系统、去同步化问答题:1.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3.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4.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5.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6.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7.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8.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

3、能特点。9.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10.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11.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12.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13.肌紧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14.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15.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16.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17.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18.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19.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20.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1.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

4、点。22.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2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4.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25.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26.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27.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第四章 感觉器官名词解释:瞳孔对光反射、瞳孔近反射、暗适应、视力、视野、色盲问答题: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2.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3.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4.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5.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6.什么是三原色学说?7.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8.什么是行波学说。9

5、.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10.简述半规管功能。11.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12.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绪论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

6、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伽尔夫

7、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

8、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机体功能的任何变化,都是为保持其内环境生活状态的稳定。稳态已经成为生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谢灵顿(Sherring CS,1857-1952)英国神经生理学家。1897年首次提出“突触”一词,对大脑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膝跳反射的本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交互神经支配、本体感受器及其通路原则等,为神经系统生理

9、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于1932年和安德里恩(Adria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娄维(Loewi O,1837-1961)德国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1920年用蛙心灌流实验证明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迷走物质”是心脏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突出的化学传递理论。班丁(Banting FG,1891-1941)加拿大生理学家。1922年首次报道发现胰岛素,并在此之后获得胰岛素晶体,其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班丁和Macleod于192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林可胜(1897-1969)中国卓越生理学家。中国生理学会第一届会长,23岁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42年当选为美国国

10、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消化生理的研究,首次提出“肠抑胃素”一词,获得国际上的光发应用。蔡翘(1897-1990)中国生理学会奠基人之一。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重要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间脑和中脑区间的“蔡士区”(Tsaiarea),与视觉信息的调制关系。霍奇金(Hodgkin AL,1941-)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家。利用枪乌贼局轴突围实验材料,研究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与赫胥黎(Huxley AF)和埃克尔斯(Eccles JC)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海门斯(Heymans JF,1925-1925)比利时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海门斯父

11、子共同发现主动脉弓区域的化学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分压敏感,并反射作用于呼吸中枢,对呼吸中枢及外周感受器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193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获医学奖。第一章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名词解释:单位膜: 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亲水极与中间层疏水极,称之为单位膜。质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窦为单位膜。单位膜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

12、胞供给能量。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神经原纤维: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尼氏体: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朗飞氏结: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问答题:1. 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光面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

13、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窦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2. 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

14、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3. 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护功能。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4. 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

15、和功能特点?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质称肌浆,内含可产生收缩的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3种类型。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受意识支配;心肌收缩持久,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和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5. 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期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第二章 运动系统问答题:1. 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

16、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2. 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全身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全身肌肉的配布与直立行

17、走、劳动和语言密切相关。为适应直立姿势和劳动,颈后、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发达;上肢为适应劳动,屈肌比伸肌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比较其他动物分化的程度高;下肢肌粗壮。为适应表达感情和语言,口周围肌和表情肌发达。3. 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骨骼肌的收缩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其机械变化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等。肌肉收缩时也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形式。持久的活动可引起肌肉的疲劳。第三章 神经系统名词解释: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

18、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平衡电位: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k+的进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定水平。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19、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量子释放: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或许多

20、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互抑制。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

21、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问答题:1.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

22、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2.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

23、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4. 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阈下总和,给予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绝对不应期内 ,细胞对第二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5. 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与突

24、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6. 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

25、的主要生理事件?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电化学电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2+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膜中。(2)在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Na+、K+通道开放,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并沿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26、;(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Ca2+进入肌丝处;(6)Ca2+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7. 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Na+和K+的开放,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阈电位值时,触发产生一个沿肌膜向外扩布

27、的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内膜系统进入肌细胞内,引发一次迅速的肌肉收缩事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引起贮存在肌内膜系统终池中的Ca2+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8. 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的是通过化学分子控制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为跨膜电压控制的,如我们在动作电位一节中介绍的,为电压门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一种门控通道也能对另一种通道施加一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9. 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28、特点。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相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10. 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个简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

29、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11. 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 起始 主要功能薄束/楔束: 后索 脊神经节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触觉脊髓小脑前/后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脊髓丘脑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温、痛、触、压等浅感觉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红核脊髓束:

30、外侧束 红核 调节屈肌紧张前庭脊髓束: 前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 调节伸肌紧张网状脊髓柱: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或抑制脊髓反射12. 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名称 核的位置 分布及功能嗅神经 大脑半球 鼻腔上部黏膜,嗅觉视神经 间脑 视网膜,视觉动眼神经 中脑 眼的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调节眼球运动;提上睑肌;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调节晶状凸度滑车神经 中脑 眼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方三叉神经 脑桥 咀嚼肌运动;脸部皮肤、上颌黏膜、牙龈、角膜等的 浅感觉、舌前2/3一般感觉。外展神经 脑桥 眼外直肌使眼球外转面神经 脑桥 面部表情肌运动;舌前2/3黏膜的味觉;泪腺、

31、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位听神经 延髓、脑桥 内耳蜗管柯蒂氏器的听觉;椭圆囊,球囊斑及3个半规管壶腹嵴的平衡功能。舌咽神经 延髓 咽肌运动;咽部感觉、舌后1/3的味觉和一般感觉、颈动脉窦的压力感觉器和颈动脉体的化学器的感觉。迷走神经 延髓 咽喉肌运动和咽喉部感觉;心脏活动;支气管平滑肌;横结肠以上的消化管平滑肌的运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副神经 延髓 胸锁乳突肌使头转向对侧,斜方肌提肩舌下神经 延髓 舌肌的运动13. 肌紧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由于骨骼肌受重力牵拉而反射性收缩造成的。由于全身每块骨骼肌的张力不同而又互相协调配合,从而得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当部分肌肉的张力发生改变时,姿势也随着改变。肌紧张

32、不表现出明显的动作,所以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中,由于同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交替进行收缩,因而能持久地维持而不易疲劳。14. 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后者历经延髓、脑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在此

33、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生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区。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和粗略触觉的传导通路也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内,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主核,在此更换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各部至丘脑外侧核,更换第三级神经元,后者发出轴突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15. 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大脑主要包

34、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球分3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分布在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大脑外侧沟、顶枕裂、矩状裂。这些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分区:(1) (1)体表感觉区(2) (2)肌肉本体感觉区(3) (3)视觉区(4) (4)听觉区(5) (5)嗅觉和味觉区16. 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中央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2)总的空间投射是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中央后的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部代表区在底部。(3)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

35、敏程度以及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传导这些感受器冲动的传入纤维数量有关。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1)运动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呈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侧躯体运动。(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而不与肌肉的大小想适应。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部位,其代表区越大。(4)以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代表区的某一点,只会一起个别肌肉收缩,或某块肌肉收缩,而不是肌肉群的协同收缩。(5)运动区的神经细胞与感觉区一样,呈柱状纵向排列,称运动柱。一个运动柱可以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而同一块肌肉又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17. 什么是非特异性

36、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突触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18. 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与抵达脑神经

37、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既可直接抵达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神经元以调整肌索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锥外体系是指直接或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除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肌群协调运动。19. 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脊髓的牵张反射首先受到脑干网状结构的调控。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能使四肢牵张反射加强,称为易化作用。相反,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则四肢的牵张反射抑制,肌紧张降低,称为

38、抑制作用。网状结构易化区的范围较大,并向上延伸到间脑腹侧的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范围较小,局限于延髓上部网状结构内侧区。脑干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易化和抑制作用保持着相对平衡,若脑的一些部位受到损伤,这种平衡将被破坏。20. 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与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垂体具有密切的联系。 (1)体温调节 下丘脑内存在着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血液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使它们的电活动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调节身体的散热或产热机制,将体温调定于一定水平。 (2)摄食行为调节 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饱胀信息的主要中枢。下丘脑的腹内侧区还分布着葡萄糖感受

39、器,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导致饱中枢兴奋,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3)水平衡调节 电刺激该区,经短时间的潜伏期,动物开始大量饮水;破坏此区,则动物饮水明显减少。此外,下丘脑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通过控制饮水行为或激素分泌,调节体内的水平衡。 (4)对内分泌腺的调节 他们通过控制垂体的激素分泌,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影响各种内脏功能。 (5)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昼夜节律有关。破坏该核团,导致动物原有的一些昼夜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节律紊乱或丧失。21. 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点。(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绝大部分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

40、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仅有少数内脏和组织只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作用和双重支配,内脏器官的功能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机体整体对环境的适应。(2)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交感、副交感神经及其神经节仅仅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们的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中枢经常有冲动的发放,称为紧张性发放。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则与中枢神经组织内CO2浓度密切有关。(3)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作用不仅表现在外周,在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之间,也存在交互抑制关系,即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时,副交感

41、中枢紧张性就减弱,反之亦然。22. 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其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一根节前纤维往往和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所以一根节前纤维的兴奋可同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神经节不构成神经链,而是分散地位于它们所支配的器官附近,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就近的器官,因此节后纤维一般很短。此外,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仅和少数节后纤维发生联系,因而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反映较为局限。23.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密切相关。小脑半球和大脑皮质之间具有往返纤维联系,形成复杂的反馈环路。

42、小脑半球受损后,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都会失控,同时肌张力也减退,行走时摇晃不定成蹒跚状,不能进行肌轮换的快速运动,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这说明小脑半球对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小脑半球损伤后的运动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24. 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在头皮的不同部位,脑电图的幅度不同,在不同的状态下,其波形也有很大的差别.25. 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慢波睡眠阶段,脑电图特征呈高振幅同步化慢波。生理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腱反射减弱,以及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代谢率降低、体

43、温下降、发汗增多、胃液分泌增多和唾液分泌减少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神经功能的变化。异相睡眠为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异相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增强时期,可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新突触的建立以及记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交替进行。26. 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消退抑制:是内抑制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用非条件

44、刺激强化,则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乃至对条件刺激完全不发生反映。这是由于原来引起兴奋性反映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性反应的条件刺激所致。分化抑制:如果以后只在条件刺激出现时给予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结果只有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仍保持阳性效应,那些得不到强化的近似刺激就不在引起反映,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这样引起的抑制称为分化抑制。延缓抑制:在条件反射实验中,一般条件刺激出现20s左右以非条件刺激强化。如果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时间间隔延长,例如,最后达3min,则将形成延缓条件反射。是由于此时皮质内发生了抑制过程,称为延缓抑制。27. 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在发育过

45、程中,人类左、右半球功能发生分化,对大多数以右手劳动者来说,左侧半球语词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占优势。这种优势又是相对的,因为左半球亦有一定的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右半球也有一定简单的词语功能。第四章 感觉器官名词解释: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视强光时缩小,视弱光时散大的现象称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近反射:视远物时瞳孔散大,视近物时瞳孔缩小的现象称瞳孔近反射。 暗适应: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看不清物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看清的现象。 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 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能看到的范围。 色盲:眼缺乏辨别颜色能力的现象

46、。问答题: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