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等教育心理学811章.ppt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289153 上传时间:2024-09-03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16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811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811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811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811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811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第八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大学生群体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特征了解大学生群体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特征2 重视学生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影响重视学生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影响3 了解高校班集体心理、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高校班集体心理、群体间的相互作用4 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交往的原则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交往的原则5 学会指导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学会指导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学生的群体心理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一一 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群体(团体)的概念群体(团体)的概念 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人

2、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三人以上的人群具有情感联系的三人以上的人群第一节 学生的群体心理 P199特点1共同目标特点2组织化特点3心理相容度群体特征群体特征有一定共同目标(任务或情感目标)有一定共同目标(任务或情感目标)组织化的人群(规范、规则)组织化的人群(规范、规则)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依存和共同感)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依存和共同感)(一)(一)群体和群体特征群体和群体特征第一节 学生的群体心理 P200(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二)正式群体

3、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正式群体是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班级、党团组织)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班级、党团组织)非正式组织是自发形成(学生各种社团)非正式组织是自发形成(学生各种社团)成员间具共同利益成员间具共同利益/观点观点/态度一致态度一致性情相投,志趣、爱好相同性情相投,志趣、爱好相同地位、境遇、经历相似地位、境遇、经历相似1 1 社会助长(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助长(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唤唤起了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加了内驱力(简单工作,助起了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加了内驱力(

4、简单工作,助长;复杂工作,干扰)长;复杂工作,干扰)2 2 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吃):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吃):群体一起完成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个体的评价焦虑减弱个体的评价焦虑减弱个人在群体中的责任意识减弱个人在群体中的责任意识减弱 第一节 学生的群体心理 P201不发生的条件成员间的关系密切本身具挑战性激发卷入水平高群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机制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像自己一样努力(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第一节 学生的群体心理 P202影响因素:群体的一致性(1人不一致,从众下降)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征(自我意识、自信、自尊)3 群

5、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增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责任分散;社会规范的压力责任分散;社会规范的压力团队中原本支持的意见讨论会更支持,原本反对的意见讨论后会更反对4 从众: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原因:原因:信息压信息压力、规范压力力、规范压力二、高校学生的班集体心理二、高校学生的班集体心理(一)(一)大学班集体的类型和作用:大学班集体的类型和作用:1 1、班集体的类型:、班集体的类型:简单聚合型;新生班级简单聚合型;新生班级 一般型;主要靠核心班干成员一般型;主要靠核心班干成员 成熟型:优

6、秀班集体,高质量的集体舆论成熟型:优秀班集体,高质量的集体舆论2 2、班集体的作用:基本教学单位,基本组织形式、班集体的作用:基本教学单位,基本组织形式 (二)集体目标的确立(二)集体目标的确立 1 1、将目标具体化、将目标具体化 2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三)集体舆论及其作用(三)集体舆论及其作用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集体舆论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四)集体凝聚力的培养(四)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1

7、 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刚进入大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刚进入大学后,教师营造学习氛围)后,教师营造学习氛围)2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3 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内部团结、作风民主、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内部团结、作风民主、热爱集体班干部)。热爱集体班干部)。三、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三、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一)班集体内的正式群体包括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党支部等(二)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二)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 1 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有非正式领、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有非正式

8、领导。导。2 2、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满足心理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沟通。满足心理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沟通。消极作用:消极作用: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 P 359平等性(相互尊重,坦诚相待)一一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感情色彩浓厚(情投意和、心灵交往)富于理想化(理想标准要求对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周围同学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

9、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水平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会分享和倾诉)第二节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 P 361平等性原则二二 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尊重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真诚原则社会交换原则理解原则三三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 P 209主动交往发现并赞扬别人的非显而易见优点合理掌握批评艺术避免争论学会批评维护他人的自尊加强交往,密切联系第九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2 了解并

10、理解品德的几种理论了解并理解品德的几种理论3 掌握对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掌握对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4 懂得如何矫治高校学生的不良行为懂得如何矫治高校学生的不良行为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P 217一一 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道德品质 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是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道德:个人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倾向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以社会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社会现象基础的

11、社会现象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P 217二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两者的联系两者的联系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品德是在各方面的道德的影响下形成的品德是在各方面的道德的影响下形成的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影响着个人的品德风貌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影响着个人的品德风貌两者的区别两者的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品德是其中局部反应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品德是其中局部反应道德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还受身

12、心规律制约道德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还受身心规律制约道德是哲学、社会学等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心理研究对象道德是哲学、社会学等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心理研究对象三、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对社会现象的评价 2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3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4 4、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外部表现和支配地位、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外部表现和支配地位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核心,在品德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核心,在品德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一、一、皮

13、亚杰的品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他律向向自律自律(10-12岁)岁)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尊重准则和和社会公正感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的认识水平。尊重尊重准则:有意破坏,而未破坏;无意破坏,而破坏。他律:准则看成道德绝对服从,行为结果;自律:行为意向判断责任社会公平感社会公平感:小孩顽皮打破他人东西。他律:抵罪性的惩罚,自律:赔

14、东西,报应性惩罚 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出来: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有意识遵循,行为准、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有意识遵循,行为准则)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行为结果到行为意向判断责任)、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行为结果到行为意向判断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从权威到自我价值、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从权威到自我价值理解)理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从成人的行动准则到、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从成人的行动准则到同辈相互尊重产物)同辈相互尊重产物)二、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

15、理论 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海因兹偷药救妻)发现儿童的道德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海因兹偷药救妻)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是否该偷,是否该判罪是否该偷,是否该判罪):1、前习俗阶段。儿童此时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避免惩、前习俗阶段。儿童此时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可分为两个阶段: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避罚服从取向)以免去体罚与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以免去体罚与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第二阶

16、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相对功利取向)以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偶尔考虑到互利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以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偶尔考虑到互利为道德判断的依据。2、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为了维护社会、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也表现为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也表现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第三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好孩子”定向阶段)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寻求认可取向)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对别人有一种

17、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对别人有帮助,取悦于人。(行为意向评价,海因兹是好人,药剂师帮助,取悦于人。(行为意向评价,海因兹是好人,药剂师是没良心的)是没良心的)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遵守法规取向)以是否维护社会秩序、尊重权威、个人尽本分为道德判以是否维护社会秩序、尊重权威、个人尽本分为道德判断的依据。断的依据。(救妻是对的,但偷窃不对,遵守规则)(救妻是对的,但偷窃不对,遵守规则)3、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的道德水平。此时人们、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的道德水平。此时人们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行为判

18、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部的行为准则了。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社会法制取向)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重要的是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重要的是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判断不是非黑即白,偷药不道德,但意图是善良)(判断不是非黑即白,偷药不道德,但意图是善良)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

19、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普(普遍伦理取向)遍伦理取向)考虑到道德的本质及不成文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坚考虑到道德的本质及不成文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坚持崇高原则,可忍辱负重,作出牺牲,免遭良心的自我持崇高原则,可忍辱负重,作出牺牲,免遭良心的自我谴责。(从生命尊严、道德伦理去考察问题)谴责。(从生命尊严、道德伦理去考察问题)科尔伯特将道德阶段的发展看成一个系科尔伯特将道德阶段的发展看成一个系列,同时,前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增长列,同时,前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后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后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而递增。0-9岁属于前习俗水平岁属于前习俗水平 9-15岁属于习俗

20、水平岁属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属于后习俗水平岁以后属于后习俗水平三、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强因素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强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是个人差异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是个人差异而非年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社而非年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造成的;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造成的;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界诱惑。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

21、加以学习和改变;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口头说教实现的: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劝告或教导;另一个是在学习者面前展示自己导;另一个是在学习者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社会学习理论者们特的行动和实践。社会学习理论者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的重要性,认为成人别强调行为展示的重要性,认为成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 形成有重形成有重要影响(言传身教;桃李不言,下自要影响(言传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成蹊)。四、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

22、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最初德或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是受段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是受特定文化制约的。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如特定文化制约的。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如果一个个体在每一阶段都能保持向积极品质方面果一个个体在每一阶段都能保持向积极品质方面发展,就是顺利完成了该阶段的任务,从而形成发展,就是顺利完成了该阶段的任务,从而形成健康、成熟的

23、品格;反之,就会产生心理健康、成熟的品格;反之,就会产生心理社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从而产生病态和不健全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从而产生病态和不健全人格。人格。道德或人格发展发展的八个阶段是:道德或人格发展发展的八个阶段是: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此阶段儿童得到足够的关怀就获得安任的矛盾。此阶段儿童得到足够的关怀就获得安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产生信任,否则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产生信任,否则就会产生害怕、怀疑心理(母亲影响)。就会产生害怕、怀疑心理(母亲影响)。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个月

24、4岁):自主岁):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在安全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儿童就会获得自主感,否则其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儿童就会获得自主感,否则其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变得过分羞怯与怀疑(父亲影响)。在下去,变得过分羞怯与怀疑(父亲影响)。3、发展主动阶段(、发展主动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的矛岁):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各盾。此阶段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各种运行性游戏,父母对其主动性问题给予耐心回种运行性游戏,父母对其主动性问题给

25、予耐心回答,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冷漠和耻答,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冷漠和耻笑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家庭、恋父,母情节)。笑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家庭、恋父,母情节)。4、变得勤奋阶段(、变得勤奋阶段(611岁):勤奋感与自卑感岁):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此阶段儿童特别喜欢学习和提问题,如的矛盾。此阶段儿童特别喜欢学习和提问题,如果其得到鼓励、赞扬和奖赏,就会发展和加强其果其得到鼓励、赞扬和奖赏,就会发展和加强其勤奋感,否则就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学校)。勤奋感,否则就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学校)。5、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1218岁):同岁):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

26、过去、现在、将来我一性与同一性混乱(过去、现在、将来我的统一,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同伴)。的统一,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同伴)。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亲密岁):亲密与孤独的矛盾(亲人与朋友之间亲密感)。与孤独的矛盾(亲人与朋友之间亲密感)。7、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的矛盾。: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的矛盾。8、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与、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与绝望、厌弃的矛盾(回顾一生的总结)。绝望、厌弃的矛盾(回顾一生的总结)。第三节第三节 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高校学生良好

27、品行的塑造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概念的掌握(一)道德概念的掌握 1 1、注意克服、注意克服“意义障碍意义障碍”(拒绝接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对立情绪)2 2、防治错误概念产生、防治错误概念产生 (尊重老师就是拍马屁)(尊重老师就是拍马屁)(二)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二)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 1 1、从、从“纪律纪律”到到“自律自律”2 2、从、从“效果效果”到到“动机动机”3 3、从、从“对人对人”到到“对己对己”4 4、从、从“片面片面”到到“全面全面”(三)道德信念的确立(三)道德信念的确立 1 1、无道德信念阶段、无道德信念阶段 2 2、初步道德信念

28、阶段、初步道德信念阶段 3 3、自觉稳定道德信念阶段、自觉稳定道德信念阶段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情感的含义(一)道德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感是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现象的真假、美丑、善恶表现出的喜道德规范对社会现象的真假、美丑、善恶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情绪情感体验。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情绪情感体验。(二)道德情感的类型(二)道德情感的类型 1 1、直觉的道德感:具体情境引发(制止犯罪、直觉的道德感:具体情境引发(制止犯罪行为)行为)2 2、形象性的道德感(与小说、电影英雄一致)、

29、形象性的道德感(与小说、电影英雄一致)3 3、伦理性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三)道德情感的作用(三)道德情感的作用 1、激发、引导道德认识、激发、引导道德认识 2、调节、控制道德行为、调节、控制道德行为(四)道德情感的培养(四)道德情感的培养1、以理育情(缺乏对祖国过去、现状了解甚、以理育情(缺乏对祖国过去、现状了解甚微,很难产生爱国情感)微,很难产生爱国情感)2、以情育情(感染性,教师情绪稳定与学生、以情育情(感染性,教师情绪稳定与学生情感培养关系)情感培养关系)3、以境育情(参观爱国主义基地)、以境育情(参观爱国主义基地)4、以行育情(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以行育情(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三、

30、道德意志的形成与锻炼(一)道德意志的含义(一)道德意志的含义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己的活动,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二)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二)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 1、决心:确定目标、决心:确定目标 2、信心:坚定目标的正确性、信心:坚定目标的正确性 3、恒心:持之以恒、恒心:持之以恒(三)道德意志的培养(三)道德意志的培养 1、提供锻炼榜样、提供锻炼榜样 2、排除情绪障碍(要想转化、先要感化;、排除情绪障碍(要想转化、先要感化;不要急于讲道理,以情感入

31、手,而是做学不要急于讲道理,以情感入手,而是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动情)生的知心人,以情动情)四、道德行为的训练与培养(自学)(一)道德行为的含义(一)道德行为的含义(二)道德行为的训练(二)道德行为的训练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一一 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原因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原因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原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因)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不正确的道德认识不正确的道德认识异常的

32、情感表现(性情暴躁)异常的情感表现(性情暴躁)明显的意志薄弱明显的意志薄弱不良习惯的支配不良习惯的支配某些性格缺陷某些性格缺陷某些需求未满足(归属感)某些需求未满足(归属感)二二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了解不良动机了解不良动机纠正认知障碍纠正认知障碍克服习惯惰性克服习惯惰性克服自卑心理克服自卑心理抵制外界诱惑抵制外界诱惑针对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差异,因材施教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防范协约法防范协约法表征性奖励法表征性奖励法强化暂停法强化暂停法过错矫正法过错矫正法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高

33、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2 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及内容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及内容3 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以及大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4 了解大学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常用技术与方法了解大学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常用技术与方法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P 250一一 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的界定 个

34、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心理效能状态-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良好、反应适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二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智力正常,IQIQ在在8080以上以上了解自己、悦纳自我(贵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悦纳自我(贵有自知之明)接受他人,善于人处(和谐人际关系)接受他人,善于人处(和谐人际关系)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影响健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影响健康)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积极适应)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积极适应

35、)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人格完整和谐人格完整和谐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三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 1 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2 2 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证学习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及时疏导、调节处于心理矛盾的学生)的正常进行(及时疏导、调节处于心理矛盾的学生)3 3 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4 4 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

36、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理与行为密切相关)5 5 有利于培养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有利于培养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倾向于社会保持一致,适应社会,内心平和,自我(倾向于社会保持一致,适应社会,内心平和,自我充分发展)充分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总体目标: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中间目标:矫治性目标(补救性)、预防性目标(基础,防患于未然)、发展性目标(主导)具体目标:新生适应、毕业生择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问题(自制学习)生活辅导(调节情绪、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生涯辅导(认识自我、潜能开发)当代大学生心理当代大学

37、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健康的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2、主要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入学时环境适应、自我观念、学习、恋爱、择业)3、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主主要要影影响响因因素素生物遗传因素(遗传、躯体疾病导致心理障碍、神经中枢导致心理异常)环境因素(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文明)生活事件因素自身因素(自我中心观念)第四节 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P 267一一 心理障碍含义心理障碍含义心理健康与否或心理正常与否的界限是相心理健康与否或心理正常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对的,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人数约占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人数约占20%左右,左右,常见的三种心理障碍分为:神经

38、症、精神常见的三种心理障碍分为: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病和人格障碍第四节 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P 267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神经症神经衰弱:易于兴奋又不耐疲劳+睡眠障碍恐怖症:不合情理的恐惧+植物神经功能反应强迫症:自我意识+反自我意识的行为、观念同时存在焦虑症:情感体验+植物神经功能反应抑郁症:知、情、意的动力下降疑病症:对自己身体内部过度的关注癔症:歇斯底里精神病主、客观世界的协调一致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人格的相对稳定性自知力、求助行为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少年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没有认知障碍、智力

39、正常、缺乏自知力、不能吸取教训偏执型:猜疑、偏执、对他人要求高、难与人相处分裂型:观念、行为、外貌装束奇特、感情冷淡、人际缺陷反社会型: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强迫型: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内心不安全感冲动型: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癔症型:过分感情用事,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保密原则(最为重要)信赖性原则(尊重、信任、真诚、平等)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学生为主体)时间限定性原则(面询50分钟)一一 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二二 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常用方法和技术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常用方法和技术一般方法一般方法治疗的主要方法治疗的主要方法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行为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