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琵琶行练习题(高中-答案免费).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288793 上传时间:2024-09-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01K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练习题(高中-答案免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琵琶行练习题(高中-答案免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琵琶行》练习题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倡女(chānɡ) 憔悴(jiāo) 六幺(yāo) B.铮铮(zhēnɡ) 贾人(jiǎ) 荻花(dí) C.嘈杂(cáo) 虾蟆(há) 钿头(diàn) D.浸水(qìn) 呕哑(yā) 嘲哳(zh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贬谪 针砭 曲终人散 钿头银篦 B.迁徙 徒步 忧愁暗恨 扣人心弦 C.天崖 山涯 幽咽泉流 轻拢慢捻 D.画舫 作坊 色调黯淡 切切私语 3.选出与“添酒回灯重开宴”的“重”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又闻此语重唧唧 B.满座重闻皆掩泣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又重之以修能 4.选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 例句:初为《霓裳》后《六幺》 A.委身为贾人妇 B.因为长句 C.为君翻作《琵琶行》 D.霓为衣兮风为马 5.以下各句加点的词语,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似诉平生不得志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当时就流传极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势如江潮涌雪,奇景迭出,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C.《琵琶行》选自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D.“主人下马客在船”在修辞上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即对应位置上两个词(或短语)互为补充的修辞手法。这首诗中“主人忘归客不发”也是这样的句式。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诗文,完成7—11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7.与“银瓶乍破水浆迸”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珠小珠落玉盘 B.天台一万八千丈 C.江州司马青衫湿 D.唯见江心秋月白 8.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 B.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 C.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 D.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弦弦掩抑声声思( ) (2)低眉信手续续弹( ) (3)大弦嘈嘈如急雨( ) (4)小弦切切如私语( ) (5)间关莺语花底滑( ) (6)幽咽泉流冰下难( ) 10.这段音乐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指出诗人描写音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选段的最后两句是琵琶女弹琵琶之后,听众的反应和周围景色的描写,试简述这两句运用的手法和作用。 拓展应用 (一)阅读下面几首诗,完成12—14题。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②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清•袁枚《马嵬》) ③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马嵬》) 12.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首诗中①为古体诗,②③为近体诗。 B.①②为古体诗,③为近体诗。 C.①③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均为古体诗。 13.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B.立意上,白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唐玄宗迷色误国。 C.立意上,袁诗认为李、杨二人的生死离别和民间的疾苦离情一样值得人们同情。 D.李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14.对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袁诗“银河”用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 B.“莫愁”多指美女,李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之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李诗和袁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第三句诗中“可怜”一词的意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16.“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你体会到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17.把白居易诗歌的名句补充完整。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3)独出门前望野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寺桃花始盛开。 课后巩固(二)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     贾人(ɡǔ) 六幺(yāo) 迁谪(dí) B.转轴(zhóu) 拨弦(xián) 幽咽(yè) 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 衣裳(shánɡ) 信手(xìn) 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钿头(diàn) 琵琶行(xínɡ) 2.默写填空。 (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 (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 (6)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 3.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变化) 1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5.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最喜欢用景物描写反衬人物心境和音乐效果,请找出三处描写景色的句子。 7.《琵琶行》中“行”属“歌行体”古诗的标志,从本诗看,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是哪一项(  ) 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音节、格律有严格的规定 ④句式长短偏差,富于变化 ⑤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A.①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对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9.对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10.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 会的冷酷与黑暗。 11.对诗中描写有关音乐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女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B.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可理解为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乐音的急切,圆润清脆。 C.第二乐段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间关”句表现了乐音的婉转、流畅、动听,接着描写乐音由低沉至缓慢半终止的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提供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深化了人们对诗人所描绘的琵琶乐音的玩味和品评。 D.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音乐高潮到来的信号;“铁骑突出刀枪鸣”,乐音激越雄壮,强化了热烈而紧张的场面,是音乐的高潮所在;乐曲的终止也写得非常精彩,“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撕心裂肺戛然而止,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均从侧面烘托,使听众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韵味中。 12.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诗人与琵琶女则是素昧平生,两人的情感是如何产生共鸣的?(开放性试题。)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