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监测方案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施工1标】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监测方案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十四号线支线01标项目经理部2014年2月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十四号线支线01标项目经理部 目录1编制依据12. 工程概况12.1 区间概况12.2 区间工程地质概况22.3 水文地质概况32.4 周围建筑及其管线42.5 风险工程内容43. 监测组织机构和设备配置53.1监测组织机构53.2主要的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表64施工监测内容及巡视内容64.1监测基本项目及要求64.2施工安全性判别85.主要监测和巡视技术方案95.1建筑物沉降监测9
2、5.2 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135.3 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145.4 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监测155.5 围护结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175.6 支撑轴力监测195.7 地下水位观测215.8 临时立柱垂直位移监测225.9 施工期间现场监测、巡视作业要求226. 成果报送要求237.视频监控系统要求238.安全质量保证措施249. 应急预案249.1 应急领导小组建立249.2 成立应急队伍259.3 应急响应25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十四号线支线01标项目经理部 施工监测方案1编制依据(1)广州地铁14号线支线01标招标图(2013年5月);(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3、GB50299-2003);(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5)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7)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0)其他相关国家规范、广州市地方规范及广州地铁工程相关规范、规程。2. 工程概况2.1 区间概况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施工1标】土建工程包括:镇龙北站镇
4、龙站明挖区间、镇龙停车场出入场线明挖区间、21号线镇龙站站前明挖区间以及区间附属结构。区间正线右线设计起迄里程为支YDK61+293.700支YDK62+791.488,全长1497.788m,左线设计起迄里程为支ZDK61+293.700支ZDK62+791.488,短链17.862m,全长1479.926m,区间设置2座联络通道和1座废水泵房,废水泵房与联络通道合建。出场线设计起迄里程为CDK0+270.200CDK0+774.119,全长503.919m,入场线设计起迄里程为RDK0+270.200RDK0+781.000,全长510.800m。21号线镇龙站站前明挖区间与14号线支线区
5、间并行接入镇龙站,左右线长度均为157.8m。车站两端接盾构区间,车站两端为接收井。本区间正线线路出镇龙北站后,沿着九龙大道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前行约210m后,左线以700m,右线以680m曲线半径转向正东方向,在广汕路北侧进入镇龙站。线路途经向西村、下穿广汕公路以及增城市优氏工艺品有限公司,线路局部穿越菜地及花果木场。九龙大道为城市交通干道,双向六车道,道路两侧建筑物密集。广汕公路为双向4车道,车流量较大。出入场线线路出镇龙北站后,与镇龙北-镇龙区间主线并行沿着九龙大道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前行约264m,然后出入场线分别以305m和300m曲线半径转向正东方向,线路穿越喔吓村后进入镇龙停车
6、场。线路途经向西村、下穿城兴花果木场、鱼塘以及喔吓村部分民房。九龙大道为城市交通干道,双向六车道,道路两侧建筑物密集,下穿段喔吓村民房多为1-3层房子。2.2 区间工程地质概况根据广州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广东省地质调查院,2011年2月)、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选线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年5月)及广州规勘院搜集的场地及附近相关其它资料以及本次勘察成果,本标段下伏基岩主要为早白垩世花岗岩、晚志留世花岗岩和元古代变质杂岩,上覆新生界第四系。由新到老简述如下:1)第四系本标段第四系主要为全新统和上更新统,以风化堆积为主要沉积特征。第四系包
7、括人工填土层(Q4ml)、河湖相冲洪积层(Q3al+pl)和残积土层(Qel)共3大层组成。2)基岩本段基岩主要为晚志留世花岗岩(S3)和元古代变质岩(Pt):晚志留世花岗岩(S3)分布于知识城南站至康大镇龙北区间前半段,花岗岩呈青灰、麻灰等色,片麻状细粒(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正长石及斜长石占4060%,石英约占30%,黑云母约占5%;中微风化岩岩质较坚硬,局部裂隙较发育。镇龙北镇龙区间近镇龙站的区段(里程为支YCK62+930.367支YCK63+143.946)下伏基岩为元古代变质杂岩(图中符号为PtY、Ptgn),以花岗片麻岩、变粒岩为主,岩石呈灰、灰黑色,花岗变晶结
8、构,片麻状构造。属于区域变质岩。云开岩群(PtY)变质变形复杂,同时由于风化强烈,各处露头孤立,加上受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作用的影响,底顶界线不清,上下关系不明,呈无序状态,一般认为属于中晚元古代。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石英岩、变质砂岩等。元古代片麻杂岩(Ptgn)是本区前震旦纪古老结晶基底的一部分,亦有学者将其作为云开岩群(PtY)分支,主要岩性为二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等。2.3 水文地质概况(1)地表水本区段沿线为低丘-丘间沟谷地貌单元和山前冲积平原地貌,地势较高,地表水系欠发育,局部以山前塘沟形式存在。流溪河与本区段距离约12km,距离较远,本场地位于流溪河南侧,走向与流溪河走
9、向垂直。在知识城南康大区间的九龙大道康大学院至旺村段见有规模较大的山前水塘,在康大镇龙北区间见有小河沟。设计、施工时应注意地表水对工程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2)地下水位本标段位于低丘-丘间沟谷、山前冲积平原,浅部主要地层为填土、冲洪积土层,地下水位埋深差异较大。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1.207.00m(标高为25.8041.96m),平均2.97m(标高为34.57m),稳定地下水位(静止水位)埋深为1.317.30m(标高为25.3041.66m),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位略有不同,低丘-丘间沟谷区(第一区段)地下水水位埋深差异较大,而山前冲积平原区(第二区段)地下水水位较为稳定。场地
10、沿线地下水位与季节、气候、地下水赋存、补给及排泄有密切的关系,本场区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每年510月为雨季,雨季期间,大气降雨充沛,水位会明显上升,而在冬季为旱季,旱季期间,因降水减少,地下水位随之下降。根据地区经验,低丘-丘间沟谷地貌区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2.505.50m,山前冲积平原地貌区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03.00m。(3)地下水类型、赋存方式1)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层性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划分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特征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在本区段分布不广;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
11、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本标段潜水埋藏在地表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承压水是充满在两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具有承压性能。本标段钻孔揭露的承压含水层,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稳定水位高于初见水位。大气降水、地表水不能直接补给,补给区处于地形较高的含水层出露位置,排泄区位于地形较低的位置。2)相对隔水层本标段分布的河湖相淤泥、淤泥质土、冲洪积相粘性土、坡积土和残积粘性土、基岩全风化层和土状强风化层以及裂隙不发育的中微风化岩、渗透性弱、微或不透水,为相对隔水层。(4)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勘察范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类源,排泄主要表现为大气蒸发,地下水位受季节影响明显。第四
12、系砂层孔隙水的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5)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场地范围内砂层孔隙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基岩裂隙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2.4 周围建筑及其管线本区间正线线路途经向西社、喔吓社、下穿广汕公路以及增城市优氏工艺品有限公司,线路局部穿越菜地及花果木场。出入场线线路穿越喔吓社后进入镇龙停车场。线路途经向西社、下穿城兴花果木场、鱼塘以及喔吓社部分民房。九龙大道为城市交通干道,双向六车道,道路两侧建筑物密集,多为1-6层民房。广汕公路为双向4车道,车流量较大。道路两侧管线较多,施工前需对管线进行改移处理。地下管线较密集,
13、主要有300供水管、1200排水管以及电信电力管线等。2.5 风险工程内容根据工程特点和项目公司风险源划分管理办法要求,本工程重大风险源见表2-5-1。 表2-5-1 镇镇区间风险源划分表序号风险工程名称位置、范围风险基本状况描述风险等级1自身风险工程1.1本明挖段主线基坑YDK61+293.7YDK62+791.488基坑左线:1479.926m,右线:1497.788m,宽13.153.2m,深7.821.4m。区间所在土层主要为砂质粘性土、粉质粘土。二级1.2本明挖段与21号线隧道相交处YDK61+293.7YDK62+791.488本区间正线明挖与21号线出入场线最小净距2米,与21号
14、线正线最小净距0.5米。二级2环境风险工程2.1镇龙村村民楼群YDK61+293.7YDK62+791.488明挖旁,与区间结构水平最小净距6.7m。二级2.4各种管线YDK61+293.7YDK62+791.488明挖旁,与区间结构水平最小净距5.2m。二级3. 监测组织机构和设备配置3.1监测组织机构为能够及时准确的对本项工程的所有监测项目进行监测,对工程施工中相关的所有监测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建立如下监测管理体系:1)安全风险管理小组:组长:李愿民(项目经理)副组长:李义(项目总工)成员:范海军、袁鹏飞、关继迎、方知峰、刘志斌、张虎斌2)现场实施小组:监测负责人:侯鹏现场监测
15、人员:张望成、管凡、张毅超、丁嘉伟、封昭营现场巡视人员:安国军3.2主要的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表为确保工程量测质量,在主体围护结构施工时投入的主要的监测仪器设备配置见表3-2-1主要的量测仪器设备表所示。主要的量测仪器设备表 表3-2-1序号 序号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精度单位数 量1全站仪徕卡TCRP1201+0.5台12电子水准仪(含配套铟)钢尺)三鼎DL20070.7mm/km台13频测仪GXS-9371/100(FS)台14测斜仪CX-010.2mm/m台15水位计XBHV-111.0mm台16轴力计XB-180读数仪0.05Hz台14施工监测内容及巡视内容4.1监测基本项目及要求镇
16、镇区间基坑四周多为1到6层民房,周边电力、通讯、给水、雨污水等管线距离基坑较近,需加强基坑和周边管线、建筑的监测。区间主体结构的基坑变形保护等级为一级,地面最大沉降量应0.15H且30mm,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应0.15H,且30mm,具体监测项目和参数见表4-1-1监控量测项目表和参数表、监测点断面布置示意图、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24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十四号线支线01标项目经理部 表4-1-1 监控量测项目表和参数表 图4-1-1监测点断面布置示意图4.2施工安全性判别根据监测内容,本区间选用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支撑轴力两项设定预警值,作为围护结构施工安全判别标准(对周边环境的
17、监测每项均需要设预警值)。项目监测按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制定监控量测控制标准,按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进行反馈和控制。预警值设定在控制值的70%,报警值设定在控制值的80%;其安全性判别标准如下: F=实测值/容许值发出黄色预警时,应以手机短信逐级报告给施工单位负责人,监测组和施工单位应加密监测频率,加强对地面和建(构)筑物沉降动态的观察,尤其应加强对预警点附近的雨、污水管和有压管线的检查和处理。发出橙色预警时,应以手机短信逐级报告给监理单位,除应继续加强上述监测、观察、检查和处理外,应根据预警状态的特点进一步完善针对该状态的预警方案,同时应对施工方案、开挖进度、支护参数、工艺方法等做检
18、查和完善,在获得设计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执行。发出红色预警时,应以手机短信逐级报告给建设单位,除应立即向上述单位报警外还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经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分析和认定后,改变施工程序或设计参数,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进行施工处理。报送单位联系方式见下表单位或部门姓名职务电话号码报送形式施工单位李愿民项目经理15991980196手机短信监理单位肖建洋监理总代13640909283手机短信建设单位熊献华业主代表18022864260手机短信5.主要监测和巡视技术方案5.1建筑物沉降监测5.1.1 基点及测点布置原则(1)控制网布设形式控制网以广州地铁14号线支线01标施工高程系统为基准
19、建立,起始并附合于地铁施工控制网二等精密水准点上。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控制网分段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2)控制点布置原则基准点是检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基准,选设在远离地铁基坑或隧道施工影响区的稳固位置;工作基点是直接测点变形观测点的依据,选设在相对稳定的地段,一般至少距基坑开挖深度或隧道埋深2.5倍范围之外;控制点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引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地表基点或工作基点一般埋设在场区密实的低压缩性土层上,建筑物上基点或工作基点埋设在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
20、墙体上;基点及工作基点要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井、河岸、松软填土、滑坡斜面及标志易遭破坏的地点。(3) 控制点复核联测原则导线一般按四等导线精度联测,以附合导线形式采用分段平差。角度闭合差为5n(),相对精度为1/35000;水准联测按二等精度进行,平原地带高差闭合差为4L(mm),,每测站前后视距差不得大于1m。对于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组成的监测控制网以闭、附合水准路线连续进行三次观测,取三次测量待定点高程值的平均值作为沉降监测的起算数据。以后基准点每六月观测一次,工作基点每三月观测一次,遇跨雨季等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以判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并把工作基点沉降情况纪录备案。(
21、4)测点布置原则测点按监测方案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建筑物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建筑物的四角、拐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高低悬殊或新旧建筑物连接处、伸缩缝、沉降缝和不同埋深基础的两侧; 框架(排架)结构的主要柱基或纵横轴线上;受施工开挖、堆荷和震动显著的部位,基础下有暗沟、防空洞处。5.1.2测点埋设方法建筑物测点标志根据不同监测对象采用不同的埋点形式,框架、砖混结构对象采用钻孔埋入标志测点,钢结构对象采用焊接式测点,特殊装修较好的对象采用隐蔽式测点形式。沉降监测各类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
22、和地面一定距离,一般应高于室内地坪0.20.5m。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地表基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80mm,深度大于1m孔洞;夯实孔洞图5-1-1 地表基点标志埋设形式图(mm)底部;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灌注入标号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并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混凝土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5cm左右;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c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直径不小于150mm);养护15天以上。埋设形式如图5-1-1。建筑物上布设的测点采
23、用钻具成孔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使用电动钻具在选定建筑物部位钻直径65mm,深度约122mm孔洞;清除孔洞内渣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向孔洞内注入适量搅拌均匀的锚固剂;放入观测点标志;使用锚固剂回填标志与孔洞之间的空隙;养护15天以上。埋设形式如图5-1-2。图5-1-2 建筑物测点埋设形式图(mm)5.1.3 观测方法水准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三鼎DL-2007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1-1。表5-1-1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相邻基
24、准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3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1.5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米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5-1-2。表5-1-2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监测点与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1.0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30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2.
25、0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3米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水准仪、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
26、才能开始观测;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5.2 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5.2.1测点布置原则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与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点)共用,将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
27、形式。测点按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管线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原则上地下管线监测点重点布设在给水管线、污水管线、大型的雨水管上,测点布置时要考虑地下管线与洞室的相对位置关系。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有特殊要求的管线布置管线管顶测点,无特殊要求的布置在管线上方对应地表。5.2.2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与建物沉降共用。监测点埋设方式: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线,将观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在管线上布设监
28、测点时,对于封闭的管线可采用抱箍式埋点,对于开放式的管线可在管线或管线支墩上做监测点支架。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如图5-2-1。图5-2-1 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埋设时应注意准确调查核实管线位置,确保测点能够准确反映管线变形,采用钻孔埋设方式测点埋设前应探明有无其它管线,确保埋设安全。在无检修井管道沉降监测点埋设时,埋设间接测点的孔径不得小于150mm。5.2.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管线沉降监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三鼎DL-2007进行观测。管线沉降观测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技术要求及观测注意事项与建筑物变形监测相关要
29、求一致。5.3 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5.3.1 测点布置原则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可与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点)共用,将道路及地表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测点按监测图纸设计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地表设置。5.3.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与建物沉降共用。为保护测点不受碾压影响,道路及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如图5-3-1(孔径不得小于150mm)。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图5-3-1 道路、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图
30、(mm)5.3.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道路、地表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三鼎DL-2007进行观测。监测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技术要求及观测注意事项与建(构)筑物变形监测要求一致。5.4 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监测5.4.1 基点及测点布置原则(1)监测网布设形式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导线网,测点监测采用极坐标法。控制点以广州地铁14号线支线01标施工平面控制系统为基准建立,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地铁精密导线上。控制点根据场地围挡条件及基坑位置合理分布,一般每个基坑不少于3个测点,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监测
31、网。(2)控制点布置原则围护结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控制点是监测点稳定性的基准,应设立于施工基坑开挖深度24倍距离之外的稳定区域,为提高监测精度,应埋设强制对中观测墩或专门观测标石;控制点位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观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控制点个数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3)测点布置原则测点按第三方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基坑四周围护结构桩顶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基坑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以设置方便,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桩顶部的侧向变形为原则。测点尽量设置为强制对中标志。5.4.2 基点、测点埋
32、设及技术要求(1)基点及测点埋设方法现场监测基准点采用强制归心的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各0.4米,地下部分埋深大于1.2米,地面部分高1.0米;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埋设形式如图5-4-1、5-4-2。 图5-4-1 监测基准点实景图 图5-4-2 监测点埋设示意图(2)埋设技术要求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测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5.4.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控制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监测点采用极
33、坐标法观测,使用1秒级全站仪进行观测。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表5-4-1 . 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指标或限差1水平角观测测回数62测角中误差1.0秒3测边相对中误差1/1000004每边测回数往返各4测回5距离一测回读数较差1毫米6距离单程各测回较差1.5毫米7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温度0.2摄氏度,气压50帕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极坐标法。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
34、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 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5.5 围护结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5.5.1 测点布置原则测点布置于主体基坑四周围护桩体内,按监测设计图纸布置。5.5.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斜管埋设可采用两种方法:绑
35、扎埋设、钻孔埋设。通常情况下采用绑扎埋设,当围护桩已经完成而测斜管未及时埋设或者基坑开挖前发现已经埋设的测斜管无法正常使用时,需要采取钻孔埋设的方法。(1)绑扎埋设测斜管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将其固定在挡墙钢筋笼上,钢筋笼入槽(孔)后,浇筑混凝土。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米,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就可能使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2)钻孔埋设首先在围护结构上钻孔,孔径略大于测斜管外径,一般测斜管是外径76钻孔内径110的
36、孔比较合适,孔深一般要求穿出结构体38m比较合适,硬质基底取小值,软质基底取大值。然后将在地面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内,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回填细砂或水泥与膨润土拌合的灰浆,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现场效果图 5-5-1、5-5-2: 图5-5-1 测斜管埋设现场实景图 图5-5-2 测斜管现场实景图支护结构测斜管埋设与安装应遵守下列原则: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管搬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
37、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5.5.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监测仪器采用CX-01型测斜仪或其它监测精度能够达到0.02mm/0.5m仪器。仪器图见图5-5-3。 图5-5-3 CX-01型测斜仪观测方法如下: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
38、测。观测要求: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值。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温度,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5.6 支撑轴力监测5.6.1 测点布置原则对于设置内支撑的基坑工程,按照监测方案设计图纸布点,选择典型支撑进行轴力变化观测,以掌握支撑系统的正常受力。5.6.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1)埋设方法采用专用的轴力架安装架固定轴
39、力计,安装架圆形钢筒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的牛腿(活络头)上的钢板电焊焊接牢固,电焊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待焊接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螺丝(M10)把轴力计固定在安装架上。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即安装架的另一端(空缺的那一端)与围护墙体上的钢板对上,中间加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钢垫板,以扩大轴力计受力面积,防止轴力计受力后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将读数电缆接到基坑顶上的观测站;电缆统一编号,用白色胶布绑在电缆线上作出标识,电缆每隔两米进行固定,外露部分作好保护措施。图5-6-1轴力计测点布置断面图 图5-6-2 轴力计埋设实景图 (2)埋设技术要求安装
40、前测量一下轴力计的初频,是否与出厂时的初频相符合(20Hz),如果不符合应重新标定或者然后另选用符合要求的轴力计。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反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在钢支撑在吊装前,把轴力计的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内侧,防止在吊装过程中损伤电缆。5.6.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1)观测仪器及方法轴力计拟采用FLJ型各种规格的轴力计(见图5-6-3)(或其它同类不低于1.0%FS仪器),采用NY-DSY-406-A型振弦式频率读数仪进行读数,并记录温度。 图5-6-3 轴力计(2)监测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轴力计安
41、装后,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前进行轴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时,应该测量其频率,计算出其受力,同时要根据千斤顶的读数对轴力计的结果进行校核,进一部修正计算公式。基坑开挖前应测试23次稳定值,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应力变化的初始值。支撑轴力量测时,同一批支撑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或温度下量测,每次读数均应记录温度测量结果。5.7 地下水位观测(1)监测目的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位置和水位的变化情况,以指导施工单位采用相应的支护措施。(2)监测实施测点埋设布置在基坑的四角及基坑的基坑的长短边中点,测点距离基坑围护结构为1.52m左右。如基坑周围有降水井,可以利用降水井观测地下水位。如没有降水井
42、,需在设计位置打设水位观察孔,安装直径为100mm的pvc井管,在潜水水位以下,井管管身应钻密集透水孔。水位观测仪器及方法观测仪器:水位计。将水位计探头下入水位观测井,水位计接触水面后,发出信号,记录下水位深度。数据分析与处理根据地下水位的水头位置和基坑开挖深度,分析地下水位对基坑围护结构安全的影响,并及时上报施工相关单位。5.8 临时立柱垂直位移监测(1)监测目的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临时立柱沉降情况,掌握临时立柱沉降来确保临时支撑及结构安全稳定。(2)监测实施测点埋设基点埋设在周边较远的建筑物上选择或暗设固定标志,基点应不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测点埋设在临时立柱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水位观
43、测仪器及方法监测仪器全站仪和反光片。利用测点和基点的高差测得临时立柱沉降。数据分析与处理根据沉降值绘制临时立柱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立柱沉降随基坑开挖进度的变化曲线图。5.9 施工期间现场监测、巡视作业要求施工前测定监测项目的初始值,在施工过程中按地铁工程监控量测规程(DB11/490-2007)的规定采集数据,并及时整理、上报。必要时绘制变形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图,对监测数值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对变形和内力发展趋势作出评价。 按体系规定的内容和标准开展巡视工作。并填写“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安全巡视表”。监测项目按变形量及变形速率双控指标进行监测点预警判断;巡视项目按巡视预警参考表进行巡视预警判断
44、。根据监测项目和巡视项目的预警状态,进行综合预警判断。经判断达到综合预警状态后,应及时通过口头、电话或短信方式报驻地监理、监控分中心,同时采取应急防护措施。6. 成果报送要求施工监测及巡视成果资料报送形式包括:预警快报、日报、周报及月报。 预警快报内容为风险时间、地点、风险概况、原因初步分析、变化趋势、风险处理建议等,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及时通过口头、电话或短信等快捷方式上报监控管理分中心,同时报驻地监理和设计代表,且两小时内通过信息平台快报。 日报内容为当日工况信息、监控量测数据、巡视信息和预警建议信息等,于当日16:00前通过信息平台上报监控管理分中心,上报前须报经监理签认,必要时以书面报送驻地设计代表。周报、月报包括近一周、一月的施工监测数据及分析、工况和巡视信息的异常情况、风险预警情况、反馈意见落实情况及风险事务处理、效果、变化趋势、存在的问题、下一步风险处理建议等。周报、月报应分别于每周四16:00前和每月25号前以书面形式报送驻地监理,由驻地监理报送监控分中心,同时通过信息平台上报,并报送驻地设计代表。周报和月报内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