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左左 传传相关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兵帮助楚国(左传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
2、九出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
3、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
4、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卫郑国,迫使晋国也
5、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烛之武临危受命,不畏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命,不畏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左传介绍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被称为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左传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释释“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
6、、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烛烛之之武武退退秦秦师师秦晋围郑秦晋围郑(起因)(起因)烛之武烛之武说服秦伯说服秦伯(经过)(经过)秦晋退师秦晋退师(结果)(结果)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烛之武退秦
7、师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结构图解灭郑无益灭郑无益于秦于秦(争取结盟)(争取结盟)晋有野心晋有野心(离间)(离间)越国以鄙远越国以鄙远困难困难亡郑以陪邻亡郑以陪邻失策失策建议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其乏困于于秦秦有有益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举例论证)(举例论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推理论证)(推理论证)不不可可靠靠秦伯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乃还子犯请击之子犯请击之晋文公晋文公不可不可因人之力
8、而敝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不仁失其所与失其所与不知不知以乱易整以乱易整不武不武吾其还也吾其还也问题探究 1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2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出场场”的?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3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4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9、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5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6 6、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至
10、“君之薄也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至“君亦无所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至“唯君图之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
11、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分析利弊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艺术善于揣摩心理善于揣摩心理7 7、烛之武的游说艺术、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善于利用矛盾机机智智善善辩辩的的外外交交家家以以“利利”巧攻心理巧攻心理以以“害害”巧析形势巧析形势以以“史史”巧施离间巧施离间词语解释1、且、且贰贰于楚也。于楚也。贰贰:2、晋、晋军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秦军氾南。军军: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辞:
12、4、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若:5、越国以、越国以鄙鄙远,君知其难也。远,君知其难也。鄙鄙:6、焉用亡郑以焉用亡郑以陪陪邻?邻?陪陪:7 7、行李行李之往来。之往来。行李行李:从属二主从属二主驻扎驻扎推辞推辞假如假如把把当作边邑当作边邑增加增加出使的人出使的人8 8、共共其乏困。其乏困。共共:9 9、且君尝为晋君、且君尝为晋君赐赐矣。矣。赐赐:10、朝、朝济济而夕设版焉。而夕设版焉。济济:11、又欲、又欲肆肆其西封。其西封。肆肆:1212、阙阙秦以利晋。秦以利晋。阙阙:1313、秦伯、秦伯说说。说说:1414、微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不及此。微微:夫夫:通通“
13、供供”,供给,供给恩惠恩惠渡河渡河延伸、扩张延伸、扩张侵损、削减侵损、削减通通“悦悦”,高兴,高兴(如果)没有(如果)没有那那1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知道那是困难的。3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
14、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的疆界。4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词句翻译 1 1、通假字、通假字已已,通,通“矣矣”,了。了。共共,通,通“供供”,供给、供应。供给、供应。厌厌,通,通“餍餍”,满足。满足。说说,通,通“悦悦”,高兴。高兴。知知,通,通“智智”,明智,聪明。明智,聪明。(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古汉语常识2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
15、之薄也即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因人之力而敝之共其乏困退退,使动用法,使,使动用法,使撤兵。撤兵。军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名词作动词,驻军。亡亡,使动用法,使,使动用法,使灭亡。灭亡。鄙鄙,名词意动,把,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当作边邑;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厚,薄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变薄弱。东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封,名词名词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把把作作为疆界。为疆界。阙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削弱。利利,名词使动用法,使,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获利。敝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6、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西。3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东道主(2)行李(3)乏困(4)夫人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今义:疲劳。今义:疲劳。古义:那人。古义:那人。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17、。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4 4、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 1、判断句、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 2、省略句、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3 3、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4 4、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重要实词例释 1 1、贰、贰“二”的大写。(例
18、: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左传 隐公元年隐公元年)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不专一。(例:贰则疑惑。例:贰则疑惑。荀子荀子 解蔽解蔽)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左传)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论语 雍也雍也)从属二主。(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 2、鄙、鄙边远的地方。(例:蜀之鄙有二僧。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为学)庸俗,鄙陋。(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9、左传左传 庄公十年庄公十年)看不起,轻视。(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左传 昭公十六年昭公十六年)3 3、许、许 准许。(同现代汉语同现代汉语)答应,听从。(例:例:“许之。许之。”、“许君焦、暇许君焦、暇”)”)赞同。(例:杂然相许。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约数。(例:潭中鱼可百许头。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表处所。(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4 4、阙、阙 qu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城楼。qu皇宫,引申为朝廷。qu通“缺”。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5 5、微、微细小,轻微。
20、(同现义同现义)衰败,国势衰微。卑贱。(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史记)幽微,精妙。(例:微言大义(例:微言大义)隐蔽,不显露。(例:见微知著(例:见微知著)如果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岳阳楼记)6 6、敝、敝 坏,破旧。(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逸事)谦词,敝人。疲惫。(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损害,衰败。(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重要虚词例释1 1、而、而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
21、,连词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2 2、以、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把,介词)3 3、焉、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兼词,于此)4 4、之、之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代词,代秦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助词“的的”)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 5、其、其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他的,代词)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表希望的语气副词)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郑国,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