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14章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204737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PTX 页数:62 大小:4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章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14章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14章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14章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14章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整章介绍本本章章概概要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原来居住在农村中的大量人口的就业领域会转移到工业部门,其居住地点也会转移到城市。所以,人口流动对一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本章将介绍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乡城人口流动机制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城市化的基本动因与机制;2.理解二元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内涵;3.掌握刘易斯模型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4.掌握托达罗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现象;5.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与纠治对策。引言经济发展带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为中心,城市化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

2、度的指标城市化表现之一是人口和经济从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业经济学家的努力 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1农业与城市发展2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化的深入能够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因:1.聚集经济效应2.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3.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3增长极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各国、地区城市人口概况及预测(略)一.农业与城市发展农业部门提供基本需要的物品,(产品贡献)农业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农业抚养能力,1个农民可以为多少人提供食物支持,法国1:36,英1:62,美1:70发达的农业可以将更多劳动者配置到工业和城市中,促进其发展;发达的农业是城市发展的前提第一节 城市发展

3、的动因与城市化二.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发展与工业的快速兴起关系密切,尤其是城市主导工业,曼彻斯特、底特律工业化的深入能够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因:1.聚集经济效应:正的外部性,6个方面(略)2.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投资带来消费、刺激繁荣3.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带动其他行业并循环发展,工业城市规模在循环和累积过程中不断扩大。谬尔达尔谬尔达尔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三.增长极与区域发展增长极:能够拉动区域发展的先进城市2种效应:(1)极化效应,吸收资源、提高效率;(2)扩散效应,将自身的商品、技术、资金向周边地区释放,提升其经济发展能力非均衡发展,极化效应容易,扩散效应难,很小或

4、没有的话会带来周边地区的恶化。因此,应加强增长极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城市群,城市带 专栏14-1世界六大城市带 城市带,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高度发达的交通及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 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按照简 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

5、规模: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该城市带的面积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

6、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的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是日本最核心的经济生产区域。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一超级城市带包括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英国产业密

7、集带和经济核心区。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个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16个城市组成。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人口数量占全国的10,200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生产总值为46672.0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资料来源:http:/ http:/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1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2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3刘易斯模型4拉尼斯费景汉模型5托达罗模型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一.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城市、农村的不同,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 vs 农业(甚至传统农业),拉力和推力带来乡城流动:城市报酬高、

8、吸引劳动力,农业劳动边际效率低、人多地少的矛盾驱使劳动力迁移。城市人口扩张;同时,职业和就业身份变化。乡城人口流动,空间上是居住地的变换,产业角度是现代产业部门吸收来自农业的农民。因此,城市化主要指乡村人城市化主要指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另见补充的)11 补充:补充:补充:补充:城市化的度量城市化的度量城市化的度量城市化的度量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数数/全国总人口数全国总人口数2000年以前,我国采用户籍人口的标准,即拥有城市户口。2000年开始,采用“常住人口”,在一个地方住满六个月。但缺点还是依托城市建制,而城市

9、建制带有行政色彩,如华西村已经没有但缺点还是依托城市建制,而城市建制带有行政色彩,如华西村已经没有农业就业的村庄依然被统计为农村,而一些内陆乡镇,人口被统计为城农业就业的村庄依然被统计为农村,而一些内陆乡镇,人口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多数依然从事农业。市人口,但多数依然从事农业。改进:以非农就业人口为基础来计算城市人口;但困难是,农村地区兼业化程度较高,不容易确定一个人是在农业部门还是非农部门就业。美国:采用 城市化地区 概念。如 一平方英里内的人口密度若超过一定量,则被算为城市化地区 专栏14-2 为什么城市的报酬水平会高于农村 在讨论人口流动中,城市中更高的工资水平被认为是吸引人口流动的关键

10、因素,但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劳动者,他在城市获得的报酬会高于他在农村的收入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城市中的非农产业部门中要素的生产效率更高,所以,更高的工资是对劳动者更高的边际生产率的回报。导致城市中非农产业部门生产效率高的原因很多,比如说城市的工业部门往往比农村的农业生产使用更多的资本品,同时,城市不少产业的生产过程衔接紧密,分工更为具体和细致,斯密谈到的分工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便在紧凑和科学的生产过程中得以体现。此外,城市产业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可以使得身处其中的相关行业可以享受到程度不同的外部经济,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不仅如此,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一问题,我们还会发现:城市中的就业

11、人员在获得高于农村的工资水平的同时,也往往需要承担比农村更为高昂的生活费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后,雇主根据其边际生产力所给出的工资报酬尚不能够支付他在城市中的生活费用,他会选择进城吗?从理论上讲,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个劳动者显然不会选择进城。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本身就是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所以,正是因为城市中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更为优质,优质就应当优价,更高的报酬水平正是更好的生产要素的标志。资料来源:作者自编。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二.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判断现代化程度的2个指标:现代产业部门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者占总劳动力

12、比重的大小 延伸指数:农业部门和非农业的产值比除以各自的人口比,得到相对生产效率指数 美:农业劳动着的人均产值创造能力与非农业劳动者人均产值的创造能力相仿。发达国家工农业部门的生产差距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则不同,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创造的产值小,非农业部门的相对生产效率指数远高于农业部门。(数据略)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二.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低于非农业部门的,更高效率的现代产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的并立二元结构的空间特征:为数不多的先进城市与广大的滞后农村的并立(原因:现代产业集中在城市,农业在农村)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吸收大量劳动力,原因:工业化

13、水平不够,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还需要劳动力投入解决资本品不足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过度拥挤导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很快,甚至有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排除也不会导致农业部门产出水平下降,出现剩余劳动力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二.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便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发展经济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相继提出了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等代表性的分析框架注:额外补充,见课件 专栏14-3 剩余劳动力与生存工资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14、,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被锁定在生存工资水平(Basic Survival Wage)上。所谓生存工资,简单来讲,是指劳动者获得的仅仅只能维持日常开支所需而无结余的报酬。如果在农业生产中,哪个劳动者要求雇主提供给他高于生存工资水平的报酬,雇主将马上会雇用那些只要求生存工资的劳动者;但如果雇主提供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这一水平,则劳动者自我的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劳动力的健康和素质都会下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持。即使我们以自耕农家庭为单位来考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可以发现:由于自耕农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是有限的,并且我们假设现有家庭成员以及新增家庭成员都从事农业的话,那么,随着土地利

15、用达到极限,劳动力的再投入将不会带来产出的增长,这时候将出现劳动力利用不足的情况,此之谓隐蔽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ment),虽然一个家庭无法解雇其成员,但保障每个成员获得生存是家庭存在的基本目标,所以,这时候的自耕农家庭中,所有的家庭劳动者获得的报酬水平也将维持生存工资的标准。资料来源:作者自编。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三.刘易斯模型1954,经典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流动模型,开创了人口流动的部门分析的先河威廉威廉阿瑟阿瑟刘易斯刘易斯爵士(英语:Sir William Arthur LewisWilliam Arthur Lewis,19

16、15年1月23日1991年6月15日)是圣卢西亚经济学家并因为其于发展经济学上的贡献而闻名。1979年,与西奥多舒尔茨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位拿到诺贝尔奖非和平奖项的黑人。主要著作主要著作:当代经济问题当代经济问题,经济经济计划原理计划原理,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计划发展计划,经济发展的某些方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面,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1870-19131870-1913年的增长波动年的增长波动刘易斯拐点(路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1968年提出,形容农村廉价劳动力被经济增长全部吸纳后,工资会显著上升。路易斯用这套理论显示工业化与城市化

17、进程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途经18刘易斯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三.刘易斯模型刘易斯模型的2个基本特征1、从部门分析的角度来分析人口流动。一国经济由2个部门组成,占主导地位的是工业部门,传统农业主要为不断发展的工业部门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2、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并非指总量上无穷无尽,而是指在一个既定的固定工资水平之上,工业部门面对的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穷的,工业部门可以在这一工资水平上获得它所需要的全部劳动力劳动力工资是由非市场的习俗、习惯支付的,等于平均产品而非边际产品。相对于资源、资本来说,部门人口存量太大了,边际效率等于零。只要资本主义部门提供略高于生存工资的劳动力报酬的话,就能得

18、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20 第2个特点的进一步说明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三.刘易斯模型从而,刘易斯认为,决定经济成长的关键在于工业部门自身的扩张,而这种扩张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便是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工业部门可以发展更快,同时也能带动和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样,资本积累被视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具体见图14-1OLnLSHGFD1(k1)D2(k2)D3(k3)WD1D2D3SMP劳动编辑产品,W实际工资L3L2L1A图14-1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劳动数量OW工业工资WS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供给曲线D 不同资本水平下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k3 k2 k1,D(K)外移OL2

19、OL1,表示资本积累转移劳动力利利 润润工人所得工人所得S劳动力转移完毕,拐点,起飞点工业工资 工业劳动力需求曲线 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23 补充: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姚洋,发展经济学,姚洋,发展经济学,102102L1短缺点L2转折点农Or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函数Ws工 Ou横轴代表工业和农业的全部劳动力数量,两端分别为工、农的原点;横轴上任一点代表劳动力在农业之间的分配如果工业吸纳的劳动力低于OuL1,则只需要工业支付比Ws多一点儿的工资,劳动力就会全部转向工业(此时在农业的边际产出是0);此时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弹性的水平线当这一部分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之后,工业再从农业部门汲取劳动力,农业

20、总产出下降,劳动力边际产出上升,故而L1是“短缺点”但是,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在L1之后还是水平线,直到L2这一点,因为这部分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小于Ws。如果工业需要继续吸收L2Or中的劳动力,工资就必须上涨且大于Ws,L2是“转折点”,此点之后,农业的收入不再是制度工资,农业收入和工业收入同步增加,整个国家经济起飞,故也被称为“起飞点”24刘易斯拐点通常预示着人口红利的结束民工荒,25补: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与民工荒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三.刘易斯模型合理性:二元结构特征,比哈罗德-多玛模型贴近现实;把经济增长与人口流动联系起来,发达国家曾有,可借鉴;重点在于工业扩张,但也提到剩

21、余劳动力的消失将逐渐促进农业的进步(注:1972年,刘易斯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论文)缺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定,对农业发展重要性的忽视,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四.拉尼斯-费景汉模型1961年,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纳入分析,动态角度的包含工、农两部门共同发展的人口流动模型,“Ranis-Fei ModelRanis-Fei Model”,明确地明确地将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将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刘易斯模型仅描述了工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而R-F模型描述了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R-F模型指出农业的发展对工业部门的扩展及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按照他们的说法,

22、从农业社会到二元经济再到成熟经济是一种重按照他们的说法,从农业社会到二元经济再到成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增长类型。二元经济的中心特征是庞大的农业部门与活跃而要的增长类型。二元经济的中心特征是庞大的农业部门与活跃而生气十足的工业部门的生气十足的工业部门的并存并存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四.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拉-费认为,农业部门除了能够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之外,还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产品的支持,这种农产品支持被定义为农业剩余。决定农业剩余大小的2个因素: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总量。随着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随工业扩张而减少时,保持和提高农业剩余的关键就是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 即农

23、业部门自身的发展。图14-2,a是刘易斯模型,代表工业部门;b和c代表农业部门 P O W P f d f G d d S P P S 工业部门 D f(a)B 农 业部门(b)O P I D G A X F C K H R J E H Q u(c)O U V US N G D I P A T Z MPPL AAS CIW 图14-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其中,(a)是刘易斯模型,代表工业部门 (b)、(c)则代表农业部门(a):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共同决定dpf外移,偏转程度与标准刘易斯模型不同(b):ORCX为农业总产出曲线,AD段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0、是“多余劳动力”。OX:农业平均工资农业

24、劳动力工资,即“不变制度工资”,否则影响生存;AD、DP段均属于伪装的失业(c)U点,该点之下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平均产出,伪装的失业;三个阶段转移农业部门劳动力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四.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拉-费认为,农业部门的劳动转移,首先是将劳动边际生产率为0的那部分劳动者先转移出来,而后是大于0但小于平均收入部分的劳动力转移出来。通过这两个阶段(SU),农业中“伪装的失业”得以消除。最后,农业中边际生产率大于平均收入的劳动力转移,即第三阶段(UV)在第一、二阶段,不管是否转移,工资水平均保持在制度工作水平,第三阶段农民工资由市场决定(补:第三阶段,农业部门告别传统经济,进入商品化阶段,于是二

25、元变成一元,劳动力的配置不再受部门限制,而是在整个经济中按最优化原则配置)。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四.拉尼斯-费景汉模型(b)中,劳动力转移后,第一阶段转移后,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后,农业总产出不变,但还在农业中的劳动者对农产品的消费减少了,出现了一部分剩余;这一部分剩余将满足转移到工业部门的那一部分多余劳动力的需要,此时,农业对工业的物质支持的重要性很明显。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三阶段,农业的总产出水平随劳动力的减少而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剩余的下降,进而制约工业的发展。拉费由此发现农业剩余对工业扩张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影响。那么,如何准确度量这种影响呢?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四.拉尼斯-费景汉模

26、型拉-费采用 人均农业剩余与不变制度工资的比较 来描述农业剩余对劳动力转移和对工业部门发展的影响。在第一阶段,人均农业剩余等于不变制度工资水平,人口转移对工业和农业均无影响。在第二阶段,由于将农业中具有边际生产率的劳动者转移了出来,农业总产出将下降,从而人均农业剩余也将减少,且低于不变制度工资,此时,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对粮食的消费,将比其在农村中务农的粮食消费低,从而使粮食出现短缺,第二阶段的起始点被称为“短缺点短缺点”。到了第三阶段,当农业中的伪装失业全部被转移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均为正斜率,这表示此时两部门的工资均由供求的市场法则来确定,农业已经资本主义化了,第三阶段的

27、起始点被称为“产业化点产业化点”。如果排斥农业部门的发展,则工业部门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因为粮食短缺将阻碍这种进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弥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劳动力减少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从而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四.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拉-费进一步认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虽然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但仅仅有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不够的,必须强调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平衡增长。两个部门之间的贸易条件不能恶化,农业部门的剩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剩余多将出现过剩、伤害农业,少则粮食短缺、不利于工业部门的发展,只有保持均衡的贸易条件

28、才能使劳动力转移得以持续并最终消除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又被称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对刘易斯模型有重大发展,但也存在缺陷,如不变制度工资水平的假设、未考虑城市失业现象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五.托达罗模型20C60S末、70S初,发展中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大批劳动力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而同时又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试图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人口流动阻碍了经济发展。传统人口流动模型难以解释。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五.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提出的一个预期收入的模型,来解释城市失业与乡村人口向城市涌入两者并存的现象。托达罗通过引入就业概率和预期收入的概念,改进了传统模型对于人口流动驱动

29、机制的假设。只有当预期收入大于劳动力在农村中的平均收入水平时,才意味着劳动力的迁移是有利可图的。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五.托达罗模型托达罗另一个贡献是引入了非正规部门就业这一概念,由于非正规部门运作和组织形式有很大的灵活度和易变性,通常可以为那些从农村迁徙到城市,试图在城市中的正规部门谋得一份工作而未果的人提供工作岗位。这反映了真实的人口流动。托达罗模型实际上讨论了三个部门的就业(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故而又被称为“三部门模型”OAOMOM*MAWAWA*WA*ZEqMALALA*LM*LMLUSq图14-3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横轴 代表总劳动力,曲线 是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

30、线曲线MM表示工业部门的劳动需求线WA表示农民的农业工资收入农民迁移决策的边际条件 WA=LM/LUS(城市工资)表示农民的农业工资收入,右侧表示农民预期的城市部门工作的收入。右侧大于左侧时,农民才会迁移,相等时农民选择无差异qq表示农民选择无差异Z Z为新的事业均衡点,这一点乡-城实际收入差异为-OALA在农业部门就业,OMLM在工业部门就业,其余LALM要么失业、要么在城市低收入非正式部门就业注:这可以解释城市失业的存在和移民的个人经济理性(尽管有高失业率),个人理性但社会成本很高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五.托达罗模型:4个基本特征(补,托达罗发展经济学)(1)移民主要是由对相关利益和成本的

31、合理经济考虑引起的,主要是财政和心理上的因素。(2)移民决定取决于期望的而非真实的城乡差别,期望的城乡差别由两个变量的相关作用来决定,即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别和在城市部门成功受雇的可能性。(3)获得城市工作的可能性和城市就业率直接相关,因此和城市失业率反向相关。(4)在城乡期望收入存在较大差异的前提下,移民率超过城市就业机会增加率不仅可能而且合理。城市的高失业率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城市和农村地区间的经济机会严重失衡的后果。1.Migration is stimulated primarily by rational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of relativ

32、e benefits and costs,mostly financial but also psychological.2.The decision to migrate depends on expected rather than actual urbanrural real-wage differentials.3.The probability of obtaining an urban job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urban employment rate and thu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urban unempl

33、oyment rate.4.Migration rates in excess of urban job opportunity growth rates are 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rational and even likely in the face of wide urbanrural expected income differentials.High rates of urban unemployment are therefore inevitable outcomes of the serious imbalance of economic o

34、pportuniti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most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394 basic characteristics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五.托达罗模型:5个政策含义(补,托达罗发展经济学)(1)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是由城市偏向造成的,尤其是第一城市发展战略偏向必须缩小。(2)城市工作创造不足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3)全盘教育扩大会导致更多的移民和失业。(4)工资补贴和传统稀缺要素的定价可能阻碍生产。(5)整合农村发展的计划应该受到鼓励。First,imbalances in urban-rural empl

35、oyment opportunities caused by the urban bias,particularly first-city bias,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must be reduced.Second,urban job creation is an insufficient solution for the urban unemployment problem.Third,indiscriminate educational expansion will lead to further migration and unemployment.Fou

36、rth,wage subsidies and traditional scarcity factor pricing can be counterproductive.Finally,programs of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encouraged.415 policy implications 专栏14-4中国的民工荒现象 中国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曾被视为是改革以来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且农民工大量向城市和沿海地区流动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年春节过后的一大盛景。但2003年年底开始,沿海各地区的企业发现雇用劳动力似乎没有以前方便了:等

37、待雇用的农村流出劳动力似乎在减少。而到了2004年,各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明显感觉劳动用工不足,由于这种劳动用工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工,所以,这一现象被称为“民工荒”。英国的经济学人曾在2004年10月报道说: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有1900万农民工,但仍面临着200万劳动力短缺。2005年,农民工短缺现象进一步加剧,从珠江三角洲蔓延到长江三角洲和华北沿海地区。2006年和2007年,民工荒现象仍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到了2007年,有报道指出:基层劳动力短缺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乃至全国,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是中国现在对劳动力的需求远大于其供给

38、所致还是在于其他原因?农民之所以愿意出外打工,原因在于工农业比较收入的差异。但2004年以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和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农民的农业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与之相对应,沿海的用工企业农民工的收入在 2004年以前的十几年中几乎没有明显提高,这样,相对收入的变化使得农民出现了一部分回流。这是一些学者的观点。但这是解释中国民工荒非常浅层次的解释。因为最近几年中农民流出农业部门的数量仍然高于回流的劳动力数量。民工荒出现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胜于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但随着各地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和

39、新的经济发展地区的出现,各地区在劳动力的需求方面形成了较为激烈的竞争局面,南下广东打工已不再是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在此情形下,哪个地区的平均薪酬水平和机会较多,农民工就会愿意向哪一地区流动,因此,民工荒实际上也是一种劳动力地区性配置失衡的体现。这实际上是托达罗模型在劳动力区域性流动上的一个应用。同时,有的研究还指出,目前的民工荒是一种人口总体性的数量失衡的前兆: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正在不断地消耗着巨大的劳动力基数,而计划生育政策又使得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在不断下降,长此以往,中国人口终将有一天会面临整体性供给不足的局面,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面临艰难的发展局面

40、。可见,现在的民工荒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与有限的人口总量之间的必然冲突。资料来源:作者自编。196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从农户家庭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的角度发展了刘易斯的剩余劳动力理论,修正了剩余劳动力概念德逻辑缺陷,特别是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无限供给之间的衔接问题。假设封闭经济中不存在劳动力市场,即在家庭内部工作而不能为别人打工。家庭内部的生产函数是Q=Q(F),Q0,Q”0.L是家庭总的劳动时间;假设一个家庭有b个家庭成员,a个劳动力,ab,每个家庭成员的消费是gQ/b,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为l=L/a。每个家庭成员消费的效用函数是uu(g),u0,u“0,

41、每个劳动力的劳动负效用为v=v(l),v 0,v”0。决策:全家净效用之和最大化,最大,一阶、二阶,得到:Q(L)=v(l)/u(g)44补充:森的改进姚洋,发展经济学姚洋,发展经济学左边是劳动投入时间的边际产出,当前没有劳动力市场,故而没有工资,但右边可以看作工资,即“影子工资”,在一定范围内其不变如果影子工资保持不变,则当一个家庭移走一个劳动力时,留下的劳动力就会增加劳动时间,使家庭总的劳动时间保持不变,从而产量也不会降低,移走的就是剩余劳动力(农民的“自我剥削”)45森的改进弥补刘易斯定义和劳动力无限供给之间差距的一个办法是,假设城市存在一个远高于农村平均收入的生存工资。但这样的话,只要

42、农村劳动力边际产出低于城市最低工资,工业就存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此时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就不是工业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剩余劳动力理论就失去了理论力量。另一个假设,农村存在绝对的失业,他们靠救济,其产出为0、是剩余劳动力,工业的劳动力供给仍然是完全弹性的。但该假设在现实中不大可能。森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不需要假设制度工资,我们考虑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人数,则只要存在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就不变(Q(L)=v(l)/u(g)),工业劳动力供给就具有无限弹性。所以,在允许兼业的情况下,考虑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力个体的边际报酬是可行的;但现实中劳动力的迁移往往不是兼业,不能实现劳动力的无限供给。4

43、6对森的进一步讨论(1)折中的办法,在森的模型的基础上,假设劳动力迁移规模的是那些考虑在家乡兼业的劳动力。在他们的 日工资 乘以一个月的标准工作天数,可以得到 月工资要价,工业劳动力供给在这个工资上就具有完全弹性。因此,森的理论将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工业工资和农业边际产出联系在一起。如果采用刘易斯的制度工资,则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工业工资和农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制度工资必须是固定的,不能随农业的改进而变化;折中脱钩在现实中无法印证,因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和他们在农村的收入高度相关。森的理论的另一个推论是,即使观察到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也不能断定一个国家跨过了刘易斯转折点。注意:森的剩余劳动力理论的

44、假设之一是不存在农业劳动力市场。但在当代中国农村,该假设不成立。47对森的进一步讨论(2)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 统部门的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统部门的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第三,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征本身意味着第三,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征本身意味着 经济发展可以有两条引线:现代部门的扩张和传统部门的经济发展可以有两条引线:现代部门的扩张和传统部门的改造。这两条引线的交织构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

45、展的改造。这两条引线的交织构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主旋律。第四第四,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如何界定,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如何界定 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制度都是一个重要维度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制度都是一个重要维度。48 补补 六、小结:几点一般性评论六、小结:几点一般性评论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城乡分割的危害二、城乡分割的危害 三、走出二元经济三、走出二元经济49补充: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补充: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50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多重二元性”。这

46、主要表现在: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达和贫困地区并存。在这种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其特色表现为:国的根本国情。其特色表现为:(1)(1)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中国农

47、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2)(2)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3)(3)城市和农村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城市和农村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4)(4)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5)(5)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51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52 二、城乡分割的危害二、城乡分割的危害城乡分割的主要危害有:城乡分割的主要危害有:(1)(1)城市化滞后,农村经济结构转换和

48、发展、城市化滞后,农村经济结构转换和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国民经济比例失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调。(2)(2)加剧了国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程度,造加剧了国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下降。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下降。(3)(3)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人口的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人口的流动。流动。(4)(4)造成农村贫困化,引发社会问题。改革造成农村贫困化,引发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地矛盾开放前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地矛盾激化,农村普遍贫困化。激化,农村普遍贫困化。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中国工业可以在很低的成本上实

49、现持续的扩张。现实中,工人工资增长缓慢。1990年代初期,进城务工人员平均货币工资高出城市职工的平均货币工资近50%(城市有其他非货币福利),2008年进城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皱皮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2011)。这虽然不能说明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但能说明使用农村转移劳动力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消除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会延缓中国结构变化的过程,但同时,巨大的“人口势差”(村-城、中西-沿海)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三、剩余劳动力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53 由传统农业社会到二元结构,再到工业化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到二元结构,再到工业

50、化社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对于传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二元经济是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然而,农业社会,二元经济是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然而,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的分离、对立及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的分离、对立及差异过分悬殊,又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差异过分悬殊,又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二元经济中走出,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是当前许多发从二元经济中走出,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是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