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学期 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199427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学期 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学期 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 下学期期末复习纲要 (六)血液 1. 体液与内环境 体液: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故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 红细胞: ①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双凹圆盘状 ②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  *血沉(红细胞沉降率) 叠连现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液的抵抗力。   *等渗溶液(如0.9%NaCl)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渗透性溶血 脆性大,红细胞易破裂;反之,脆性小 3. 白细胞:种类 ①粒细胞: a.中性粒细胞:吞噬并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在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b.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噬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从而减轻过敏反应。 c.嗜碱性粒细胞:抗凝血;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反应。 ②单核细胞: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还能有效地处理和呈递抗原,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③淋巴细胞:分为T、B和自然杀伤细胞三种,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4. 血小板作用 参与生理性止血,维护血管壁完整 5. 血液凝固原理(瀑布学说) 血液凝固:血液由溶胶(液体)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是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本质:是血浆内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 血凝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因子X的激活,凝血酶原(因子Ⅱ)激活,纤维蛋白原(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条途径完成,分别称为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 6. 血型种类与签定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 推算出的血型 B型血清(抗A) A型血清(抗B) O型 - - A型 + - B型 - + AB型 + + (七) 循环系统 1. 体循环与肺循环 动脉与静脉 动脉血与静脉血 ①  大循环(体循环) 特点:路程长,阻力大,压力高。 作用:完成细胞内气体和物质交换。 ②  小循环(肺循环) 特点:路程短,阻力小,压力低,由右心博出。 作用: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③  动脉:引导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 ④  毛细血管:介于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间的微细血管。 ⑤  静脉:引导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 ⑥  动脉血: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颜色鲜红 ⑦  静脉血:含氧物质较少、颜色暗红 2. 心脏: 1)位置 结构 位置:位于胸腔中纵隔内,1/3在正中面的右侧,2/3 在正中面的左侧 结构: (一)各腔结构: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二)心脏的组织结构   心内膜:内皮,心瓣膜   心肌层:心肌 纤维环(心骨骼)    心外膜(心包的脏层)  (三)心传导系:由特化的心肌细胞组成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房室延搁) 2)生理特性: ①  自动节律性(普通特殊心肌细胞生物电)特殊心肌细胞在复极化后具有自动、缓慢地去极化的能力(K+外流下降,Na+/Ca2+内流增加)。 ②  传导性(普通心肌 传导系) 1)普通心肌细胞的传导:以闰盘(缝隙连接)相连,阻抗很低,局部电流可迅速通过,实现同步活动--机能性合胞体。 2)特殊心肌细胞的传导:  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心室肌 房室延搁及意义:使心室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不会同时收缩,保证心室充盈与射血 ③  兴奋性(有效不应期) 1)绝对不应期,只局部去极化  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4) 低常期(无):钠钾泵作用,膜微弱超极化 恢复期:Na+-K+泵作用(泵出三Na+,泵入两K+); Na+-Ca2+泵(泵入三Na+,泵出一Ca2+)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骨骼肌为0.5-2ms)   不应期较长,几乎与心肌整个收缩期相当,保证心脏不出现强直收缩。 ④  收缩性(特点-合胞体 全或无 期外收缩代偿间歇) a. 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收缩机理与骨骼肌相似,但肌浆中的Ca2+来自于细胞外液(即横管系统),而不是来自肌质网的终末池(细胞内)。 b. “全或无”式收缩(机能合胞体性收缩,近于同步收缩) c. 不发生强直收缩 d. 可发生期外(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3) 心动周期:概念 瓣膜开闭 心室的收缩 心室的舒张 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等容收缩期(2)  快速射血期(3)  减慢射血期(4) 等容舒张期(5)  快速充盈期(6)  减慢充盈期(7) 4) 心音 心电图 心音:用听诊器在胸壁听到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加速度和减速度对心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以及形成涡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 心电图: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脏收缩的搏出量取决于前负荷(即心肌初长度或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肌收缩力、及后负荷(动脉血压)的影响。 等长调节 异长调节 后负荷调节 6) 血液定向流动的原因 1、三尖瓣、腱索、乳头肌:阻止血液倒流回右心房;二尖瓣、腱索、乳头肌:阻止血液倒流回左心房 2、主动脉瓣:阻止血液倒流回左心室;肺动脉瓣:阻止血液倒流回右心室 3、心脏存在完整心中隔 4、静脉中有静脉瓣阻止血液逆流 5、淋巴系统中存在淋巴结等结构阻止逆流 3.血管 1) 分类 1.动脉:引导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 2.毛细血管:介于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间的微细血管。 3.静脉:引导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 2) 分布特点 1.广泛性(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质外) 2.对称性 3.与功能相适应-结构变化、数量、口径 4.与长轴平行,与神经伴行 5.最短距离分布 3) 微循环 1.微循环组成:微动脉 中间(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直捷(通血)通路 动静脉吻合 微静脉 2.微循环的血液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通过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场所,由前括约肌控制,轮流开放,一般约20%毛细血管开放。 2)直捷通路:经通血毛细血管,使血液迅速由静脉回到心脏。 3)动静脉短路(非营养通路):经动静脉吻合,参与体温调节。 4) 血压形成 血压:血管中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影响因素: 5) 脉博:在每一心动周期中,由于动脉内周期性压力变化引起动脉血管产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4.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动力 5.淋巴循环:路径  1.毛细淋巴管  2.集合淋巴管(瓣膜、收缩使定向流动)  3.淋巴干:左、右颈淋巴干 左、右锁骨下淋巴干(9条)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左、右腰淋巴干、肠干  4.淋巴导管:胸导管(收集下半身与左上半身淋巴) 右淋巴导管(收集右上半身) 6. 胎儿血循环:脐静脉-肝圆韧带;脐动脉-脐侧韧带; 卵圆孔 静脉导管 脐静脉(1条) 7.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减压反射) 体液调节 (一)心脏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释放NE,大部分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   2)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释放Ach):M型受体----骨骼肌血管舒张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释放Ach): M型受体----外生殖器,脑,胃肠道腺体,唾液腺等(即受交感和副交感双重支配) 颈总动脉 分叉处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 颈总动脉末端 和颈内动脉起始处, 为压力感受器。 主动脉弓下方, 动脉韧带处的小体—化学 壁外膜下的神经末梢 —压力 二、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强心剂)、去甲肾上腺素(加压剂)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加压素(抗利尿素ADH) *4.血管活性物质 (以下均为舒血管):   内皮舒张因子 激肽  组胺 心钠素 (八) 呼吸系统 1. 概念 三环节 2. 呼吸道组成 导气部 呼吸部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3. 双重功能的器官:鼻 咽 喉(结构) ①  鼻:呼吸起始部 嗅觉器官 ②  咽:鼻咽部 口咽部 喉咽部 ③  喉:气体通道 发音器官 喉腔:(声襞)   软骨: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 杓状软骨 (标本)   连结:环杓关节 环甲关节   喉肌:环杓后肌 环杓侧肌 环甲肌 甲杓肌 4. 气管、肺结构:肺小叶 肺结构: 浆膜(胸膜脏层)、实质和间质 5. 呼吸运动:呼吸肌 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呼吸肌:膈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辅助呼吸肌:胸肌 腹肌等 6. 胸内压 肺内压 肺活量 肺内压:肺泡内压力 周期性波动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负压)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7. 气体交换:动力 场所 ①  肺换气:肺泡与血液(呼吸膜) ②  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 动力:各气体的分压差=总压力×该气体容积百分比 8.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 化学(形式) 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形式运输,98%以上的O2和95%CO2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但物理溶解是气体运输必不可少的。 9. 氧离曲线 1)概念:血液氧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2)意义:S形曲线  分压在60mmHg以上,饱和度高,满足需要  分压在40-60mmHg,释放氧  分压在15-40mmHg,进一步解离 3)氧离曲线的影响因素:  CO2↑,pH↓→曲线右移,Hb与O2亲合力↓  T ↑ →曲线右移,Hb与O2亲合力↓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 →曲线右移 胎儿Hb(HbF)对氧亲合力高于成年(HbA)  CO与Hb的亲和力是氧的250倍 10. 呼吸的调节:神经(中枢) 体液调节 呼吸节律是延髓吸气中枢兴奋被高位中枢下传的抑制性冲动周期性切断造成的 呼吸中枢 (一)脊髓:支配呼吸运动的神经元(无节律)   C3-5:膈肌; T1-T11:肋间肌 (二)延髓:吸气中枢 呼气中枢 (三)脑桥:长吸中枢:脑桥中下部;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上1/3 (四)下丘脑 (五)边缘系统 (六)大脑-随意的呼吸调节系 体液调节 中枢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置 延髓腹外侧浅部 外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 不感受O2刺激,对CO2敏感,[H+]较敏感 低O2、高CO2、高[H+]均较敏感 对CO2反应 潜伏期长,反应慢(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少) 比中枢敏感性弱 作用 调节脑脊液的[H+],维持pH 机体在低O2维持对呼吸的驱动 (九) 消化系统 1.概念:消化 吸收 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可吸收成分(小分子、V、无机盐、水等)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 组成:消化腺 消化道 ①  消化管: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上消化道 下消化道 ②  消化腺:  小消化腺(如胃腺 肠腺等)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 肝 胰等) 3. 消化管的结构特点 1) 黏膜层(上皮 固有膜 黏膜肌层)   上皮类型 腺体 2) 黏膜下层 3) 肌层(内环外纵) 4) 外膜 4. 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肌层多为平滑肌,除食管上段和肛门口为骨骼肌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速度为骨骼肌的1/4-1/20 *特异感受性:对化学、温度、牵张刺激敏感,对电不敏感  2.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数次~十余次/分钟 3.紧张性收缩:维持形状,对内容物保持稳定压力 4.富有伸展性:改变管腔口径及器官容量 (可伸长至本身长度的4倍) 5. 功能合胞体特征:12%的肌膜形成融合膜,但胞质并不连续,电阻低,局部电流易传到另一肌纤维。 5. 口腔内消化:舌 牙 唾液 6. 食管:三狭窄 组织结构 生理狭窄 1.咽和食管交接处,距中切牙15cm。 2.气管叉水平、左支气管跨越其前方,距中切牙25cm。 3.食管通过膈肌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7. 胃内消化:组织结构 胃底腺 机械性消化(运动) 化学性消化 组织结构  1、黏膜层:上皮 固有膜(胃腺) 粘肌层  2、黏膜下层:疏松  3、肌层:内斜 中环 外纵  4、外膜:浆膜 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颈粘液细胞(保护 润滑作用) 胃的运动类型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张  蠕动 逆蠕动(呕吐) 胃的化学性消化-胃液(贲门腺 胃底腺 幽门腺) 使食物变性,利于消化 初步消化(胃蛋白酶的作用) 促进胰液、胆汁、肠液的分泌 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杀菌(HCl)、保护(粘液) 8.小肠内消化:分部 组织结构 机械性消化(运动):分节 蠕动 摆动 化学性消化:胰液 胆汁(肝结构) 分部: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组织结构:环形状襞 小肠绒毛 微绒毛 肠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其他运动基础  2.分节运动:环行肌 3.蠕动:环行肌收缩,纵行肌只完成一半舒缩。慢(2cm/min); 蠕动冲,快(2-25cm/s) *4.摆动:纵行肌为主收缩 *5.移行性复合运动:隔75-90min一次 小肠的化学性消化 (一)胰液: 1-2L/d  1.性质:无色,碱性,pH7.8-8.4,  2.成分及作用 无机成分:水 电解质(Na K Ca Cl HCO3-) 有机成分:酶(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等) (二)胆汁:600-1200ml/d 肝胆汁pH7.4,胆囊胆汁pH6.8  (1)性质:味苦,肝胆汁(刚分泌)金黄色、偏碱性,固体成分少;胆囊胆汁色深,弱酸,固体成分多 (2)成分:水(97%) 固体物(3%) 无机盐 (3)作用: 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  2.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VA VD VE VK) 3.中和胃酸,促进胰脂肪酶活性 4.促进胆汁分泌(胆盐在小肠吸收后) 5.增强肠活动,抑制胃肠细菌生长 (三)小肠液 1-3L/d pH7.6    十二指肠-勃氏腺(黏膜下层);    小肠-李氏腺(黏膜层) 性质:是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 (1~3L/d) 成分:水,无机盐(Na, K, Cl, Ca),有机物(黏蛋白和肠激酶) 作用:--在消化中只起辅助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小肠黏膜。  (2)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3)多种消化酶(胞内酶),在肠液中不起作用。  (4)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9. 大肠内消化:三大特征 组织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组织结构:--分泌粘液,润滑,保护.无绒毛皱襞,杯细胞多,腺体发达 大肠运动:袋状往返运动 集团运动 排粪 (一)袋状往返运动:环肌分节收缩 推进5cm/h (二)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向前推进 (三)蠕动:纵环肌协调收缩(1-2cm/min) 集团运动:3-4次/d, 引起便意 10. 吸收:部位 机制 主要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部位  胃  小肠  大肠 二、吸收机制 (一) 吸收途径:跨细胞途径 旁细胞途径 (二) 吸收机制:  1.物理过程(被动)扩散、滤过、渗透 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原发、继发性  3.入胞与出胞 三、各种物质的吸收 (一)糖:小肠 主动 以单糖形式经血液吸收 (二)蛋白质的吸收   小肠上段(十二指肠)继发性主动转运(载体不同)   氨基酸(二肽,三肽)形式经血液吸收 (三)脂肪吸收: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形式吸收   经淋巴吸收(60-70%):≧12碳,胞饮吸收   经血液(30-40%):短链水溶性,扩散吸收 (四)水:小肠上部,胃,大肠      被动吸收(渗透) 、易化扩散(水通道) (五)无机盐   1.钠:需25-30g/d, (摄入5-8g/d) 主动:空肠(50%),回肠(25%),结肠(20%)      伴随着G、aa、半乳糖、水吸收 2.Ca2+:在VD下,以Ca2+在十二指肠主动吸收    酸度(pH3)、脂肪可促其吸收 3.铁:1mg/d 以Fe2+ 十二指肠 空肠吸收   Vc促进亚铁形成与吸收,酸使铁易溶解而被吸收   4.维生素:扩散吸收   脂溶性(VA VD VK VE)乳化后扩散入淋巴   水溶性(VC 核黄素)扩散进入血循   VB12在内因子存在下以胞饮吸收   5.胆盐:回肠吸收(肝胆循环)   6.Cl-、HCO3-:Na+泵所产生的电位差使负离子移动(被动) 11.消化吸收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一)激素对吸收和分泌的调节作用 醛固酮:结肠对水、电解质的吸收 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小肠对电解质和水的吸收 肾上腺素:回肠钠吸收 生长抑素:回结肠对电解质和水的吸收 阿片样物质:调节水、盐吸收,抑制肠运动 (二)神经对吸收和分泌的调节 1.胃肠道内神经丛的调节 →ACh VIP↑→分泌↑→胃肠运动增强 2.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兴奋时,运动,腺分泌↑,电解质和水吸收↓ 3.交感神经的作用----运动,腺分泌↓,促进吸收 (十)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1.概念:新陈代谢 能量代谢 食物的卡价 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 基础代谢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化过程。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 食物的热价(卡价):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食物的氧热价 :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时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CO2产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 基础代谢:人在基础状态下(清醒、安静状态下,不受食物、肌肉活动、环境温度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2. 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重要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构成机体成分的重要物质 3. 影响新陈代谢的因素 4. 体温调节:产热器官 散热途径 中枢 产热器官:骨骼肌 肝脏 脑 散热的途径:(少量随呼气、粪、尿等散发)  1)物理性散热: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2)生理性散热:水分渗出是生理过程,蒸发物理过程    A.出汗: ☆不显汗(不感蒸发):水分从皮肤角质层或呼吸道渗出,与汗腺活动无关。1000ml/d ☆出汗:温热作用于皮肤温度感受器而出现的反射性汗液分泌活动,通过汗腺活动实现。    B.皮肤血管运动: 交感缩血管纤维活动降低 交感舒血管纤维活动加强(Ach) 缓激肽的舒血管作用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十一) 排泄生理 1.概念,途径(四条) 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而不为机体所利用或有害的一些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药物等)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  呼吸器官(肺):CO2 H2O等  消化管:胆色素、碘、Ca2+、P3+、Fe2+等  皮肤:水、无机盐(NaCl等) 、尿素等  肾:尿----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并随需要调节 2. 泌尿系统的组成 组成: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3. 肾的结构:大体 组织 大体结构:肾实质、肾窦   肾皮质(肾柱 肾迷路) 肾髓质(肾锥体 髓放线 肾乳头) 组织结构: 4.尿生成三环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 动力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5.肾功能 的调节 1) 肾血流量的调节: 自动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一)自动调节 1.肌源学说:入球小动脉管壁平滑肌紧张性的改变是肾血流自动调节的关键。80-180mmHg 2.管-球学说:肾血流↑→致密斑小管液↑→肾血液↓ (二)神经-体液调节  1.神经调节  急性实验中,刺激迷走N,对泌尿无影响        刺激内脏N,肾明显缩血管        切除一侧内脏N,该侧肾血管舒张  慢性实验中,自动调节起主要作用 2、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促进肾血管收缩的主要激素。  导致肾血压、血量↓→有效滤过↓ →尿量↓ 自动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安静下,以自动调节为主,剧烈运动或超出自动调节范围的应急状态下,就显现神经体液调节,使肾血流量适应于全身循环血量的再分配。 2) 肾小管活动的调节—体液为主 抗利尿素 醛固酮 1.抗利尿素的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      容量感受器(大静脉、心房)      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2.醛固酮的作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重吸收和对K+的分泌,伴随Cl-和水的重吸收(排K保Na)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血浆中[Na+]、[K+]的影响,[Na+] ↓或[K+] ↑→促进醛固酮分泌→ 排K保Na  3)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醛固酮分泌 6. 尿的浓缩与稀释--逆流系统学说 (一)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髓袢作用    --逆流倍增作用 (图)  1、外髓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图)  2、内髓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尿素再循环和升支细段NaCl扩散入内髓(图) (二)肾髓质渗透压的维持--直小血管作用    --逆流交换作用 (图) (三)髓袢升支粗段内低渗液形成--对水不通透 (四)稀释尿或浓缩尿的最后形成     --ADH作用 (图) (五)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7.输尿、贮尿、排尿 (神经支配) (一)盆N:副交感S2-4侧角,支配膀胱底和后尿道,(含传导膀胱胀满感的纤维) 盆N↑→膀胱壁(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排尿 (二)腹下神经(交感):T12L1-2侧角,支配膀胱和后尿道,(含传导膀胱痛觉的纤维)   腹下N↑ → 逼尿肌松弛,内括约肌收缩→贮尿 (三)阴部神经(躯体N):S2-4 前角发出,支配会阴横纹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含传导尿道感觉的纤维)  大脑→阴部N ↑ → 外括约肌收缩→阻止排尿 (十二) 免疫系统 1.功能: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2.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免疫器官 (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各器官的结构特点)、其它器官内的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功能: (一)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 胸腺, 囊等同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次级~) :是T、B细胞定居场所,在抗原刺激下,产生抗体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的场所。如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淋巴)组织-位于如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无包膜,不构成独立器官,T、B、巨噬和树突细胞组成。刺激后B细胞分泌IgA或IgE分泌性抗体,发挥免疫作用。抵御细菌病毒及异性蛋白的侵入。 (四)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抗原提呈细胞等。 3.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概念 特点 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1.特点:先天具备;作用无针对性;有种差异;与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有关。 2.主要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嗜酸,嗜碱,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机体中与抗原相对应的淋巴细胞被活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 特点:后天得来(外界物质接触后产生);特异性(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起作用);产生记忆;个体差异。吞噬细胞属非特异性免疫,但在特异性免疫中有重要作用。特异性免疫是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完成的。 4.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①  细胞免疫:由Tcell介导的免疫应答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经增殖分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的接触后,直接杀伤带抗原的细胞。此外,还释放出各种可溶性淋巴因子(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免疫效应。其作用迟缓、局部,对胞内寄生菌效果好。 ②  体液免疫:由Bcell介导的免疫应答(图)  概念: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体液中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免疫的过程。 5.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一、主动免疫(自动免疫):在抗原刺激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的过程。-用于预防 即机体在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强有力的保护机体的能力。可清除掉再次进入人体的同种细菌或病毒。 1.自然主动免疫:感染获得,如患麻疹 2.人工主动免疫:人为接种抗原后获得,如甲肝疫苗 ★特点:免疫力出现缓慢但持久,主要用于传染病的预防 。 二、被动免疫:保护免疫,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 将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的活性产物(如血清、抗体等)转输给非免疫个体,使其立即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力,以达到抵抗同一抗原的作用。 ★特点:产生作用快,输入后立即发生作用,但持续时间短,不发生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和应急预防。如治疗蛇毒、破伤风等。 1.自然被动免疫:母亲血中的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母乳中抗体IgA 2.人工被动免疫:直接注射抗血清(含抗体)等。 6. 抗原与抗体 抗原 (一) 概念: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具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抗原性) (二) 特点 1)异源性(异物性,见后):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衰老细胞、胚胎时免疫系统未接触的成分(如眼晶体蛋白) 2)大分子:(如蛋白质或多糖类大分子),>10,000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大 3)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抗原上有抗原决定簇(表位) 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十三) 生殖系统 1.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①  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内生殖器:睾丸 输精管道 附属腺  外生殖器:阴阜 阴茎 阴囊 ②  女性生殖系统 内生殖器:卵巢 输卵管 子宫 阴道 附属腺  外生殖器:阴阜 大阴唇 小阴唇 阴道前庭 2. 睾丸的结构 雄性激素的作用 A.雄激素作用:主要是睾酮--间质细胞在LH作用下由胆固醇代谢产生,最后在肝内降解、灭活  (1)促进精子生成和成熟(睾酮对生精的影响)  (2)促进附性器官发育  (3)激发并维持男性副性征,维持正常性欲性机能  (4)对代谢和发育的影响:促进合成代谢(刺激食欲,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生长和钙磷沉积,红细胞生成。)(但骨骺过早愈合,成年后身材矮小)  (5)影响性别分化:含Y的胚胎在第7周分化睾丸,分泌雄激素,诱导男性性器官分化。 B. 抑制素: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   抑制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 C. 雄激素结合蛋白(ABP):支持细胞分泌   与雄激素结合,提高精曲小管中雄激素的浓度,利于精子发生。 3. 卵巢的结构 雌激素 孕激素的作用 内部结构   各级卵泡:原始卵泡 初级卵泡 次级卵泡 成熟卵泡   黄体:妊娠黄体 月经黄体 闭锁卵泡 门细胞 A.雌激素的作用--促进雌性性器官发育和维持第二性征    a.对生殖器官的作用:   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   促进附性器官发育成熟    输卵管:促进上皮增生和运动,利于精卵运行   子宫:促进内膜平滑肌血管腺体增生,      粘液增多,利于精子通过      提高兴奋性,增强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利于分娩   阴道:促进上皮增生,黏膜更新快,糖原增加,      维持酸性,增强抵抗力。 b.对乳腺和第二性征的影响   刺激并维持乳房发育和第二性征,维持性欲 c.对代谢的影响:  促进骨成长,钙磷沉积,骨骺愈合;  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组织体液增加,经前乳房肿胀; 降低血浆胆固醇和β-脂蛋白含量,促进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动脉硬化发生。  d.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分化、存活与再生、突触形成,调节神经肽和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孕激素的作用: --------作用于子宫及其平滑肌,以利着床和妊娠   a.子宫: 利于着床-内膜增厚,糖原增多,   提供肺泡生长活性物质-子宫内膜变成蜕膜细胞   维持妊娠-降低兴奋性和对催产素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   阻止精子运行-黏液减少,黏度增加,宫口栓塞   抑制母体免疫排斥,防止流产  b.乳腺:促进腺泡和导管发育,为泌乳准备  c.产热作用:使基础体温升高0.5度左右 4. 月经周期形成:子宫内膜变化 卵巢变化 5.受精 着床 分娩 一.受精 :精子获能 顶体反应 阻止多精入卵 二.着床 三.妊娠:维持(胎盘功能) 胚胎抵抗排异反应 四.分娩—多激素综合作用结果 分娩的启动 八、纵向与横向联系 一、 管道结构: 1. 循环   内膜:内皮 内皮下层 内弹性膜   中膜:平滑肌细胞   外膜:疏松结缔组织(有外弹性膜) 2. 消化 黏膜层(上皮 固有膜 黏膜肌层)上皮类型 腺体  黏膜下层  肌层(内环外纵)  外膜 3. 呼吸 4. 泌尿 5. 生殖 杯状细胞 二.双重血管分布的器官: 肝 肺 三.基本单位: 肝小叶 肺小叶 肾单位 四.几种膜(屏障): 呼吸屏障 滤过屏障 血睾屏障 血-睾屏障(血-生精屏障):支持细胞及紧密连接、毛细血管上皮、基膜 滤过屏障:有孔内皮 基膜 足细胞裂孔 气-血屏障:肺泡内表面液体层 肺泡细胞 上皮基膜 质层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胞内皮细胞 五.基本节律 心跳 胃肠道运动 呼吸 六.生理特性: 心肌生理特性 胃肠道生理特性 七. 几种离子机制: 心肌 消化道 八.几种过程(环节): 呼吸过程 尿生成过程 循环过程 生殖过程 九.各章内在联系: 消化呼吸循环的关系:O2 CO2交换与运输 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关系:核黄素 胸膜与胸膜腔 腹膜与腹膜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