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满分训练(一)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推荐指数:☆☆☆☆☆)
(一)[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分)
[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博学之,审问①之,慎思之,明辨②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③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中庸》)
[注释]①审问:审慎地探问。②明辨:明晰地分辨。③弗措:不罢休,不停止。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学而不思则罔 罔: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
(3)笃行之 笃:
(4)虽愚必明 虽:
(5)有弗问 问: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甲文的四则语录都是围绕“ ”来阐述的;乙文的主要观点是 。(3分)
4.在学习方面,甲、乙两文提出的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子曰:“默而识②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由③,诲女④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注释]①喻:明白,通晓。②识:记。③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④女:同“汝”,你。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吾日三省吾身 省: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矩:
(3)温故而知新 故:
(4)知者不惑 惑:
(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谓: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甲、乙两文共15则,充分体现了《论语》在写作形式上的 特点,甲文中“ ”可以用来解释乙文第一则中的“君子”。(2分)
4.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甲、乙两文进行概括。(4分)
《爱莲说》(推荐指数:☆☆☆)
(三)[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陶后鲜有闻 鲜: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3)荷花为雨所洗 为:
(4)余以为妙绝 绝:
(5)出淤泥而不染 染: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3.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峡》(推荐指数:☆☆☆☆)
(四)[2019·宣城二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略无阙处 阙:
(2)良多趣味 良:
(3)属引凄异 属引:
(4)形容多所像类 形容:
(5)略尽冬春 略: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3.同样是写三峡,甲、乙两文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4.《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著作,却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请从甲、乙两文中各举一例写景语言,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
《记承天寺夜游》(推荐指数:☆☆☆☆☆)
(五)[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柳宗元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4)民又桥焉 桥:
(5)道狭不可穷也 穷: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3.两文在写法上有不少相同之处,都运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在写景上都采用了 的手法。(3分)
4.两文都是游记散文,创作背景相似,都是在作者遭贬谪之后,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也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六)[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先是,余望此嶻嵲①之峰,已觉其奇;及环其麓②,仰见其盘亘③之崖,层耸叠上;既东转北向,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其径,欲舍之,又不能竟④去。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⑤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⑥,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嶻嵲:高耸。②麓:山脚下。③盘亘:指山互相连接。④竟:直接,毫不犹豫。⑤削:陡直而平滑。⑥少粘者:指吃进地里较牢的石头。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月色入户 户:
(2)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3)怀民亦未寝 寝:
(4)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 已而:
(5)无逾于此 逾: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
3.甲、乙两文都与“游”有关,苏轼的“游”是为了 ,徐霞客的“游”是为了 。(2分)
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有何不同?请从语言运用方面加以简析。(4分)
(七)[2019·淮北三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节选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将去不忍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
3.甲文中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 ”;乙文中苏轼“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除“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之外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两文都是苏轼被贬官时所作,分别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4分)
《富贵不能淫》(推荐指数:☆☆☆☆☆)
(八)[2019·合肥庐阳区二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威武不能屈:
(4)俄有诏使止之:
(5)吾事毕矣: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汝何愿?
3.下面的句子包含了孟子怎样的态度?(2分)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甲文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在乙文中的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九)[2019·达州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2)得志,与民由之 由:
(3)御史诣学宫 诣:
(4)属吏咸伏谒 咸:
(5)独行其道 其: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3.甲文围绕“ ”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中的“ ”。(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
4.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4分)
(十)[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①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④!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⑥!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食(sì):拿饭给人吃。②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⑤谢:道歉。⑥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父命之 命:
(2)与民由之 由:
(3)富贵不能淫 淫:
(4)黔敖左奉食 奉:
(5)从而谢焉 从: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饿者“终不食而死”的原因是 和 。(用甲文中的句子填写)(2分)
4.两选文都强调怎样的做人准则?(4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推荐指数:☆☆☆)
(十一)[2019·沿淮五校模拟]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岂①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②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③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注释]①岂:难道。②抑本:或者推究。③人:人为的原因。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行拂乱其所为 拂:
(3)曾益其所不能 曾:
(4)征于色 色:
(5)自然之理也 理: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满招损,谦受益。
3.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甲文中,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4分)
(2)乙文中,欧阳修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2分)
《桃花源记》(推荐指数:☆☆☆)
(十二)[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选自《广异记》)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4)并衣草叶 衣:
(5)更行二里 更: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3.乙文中有哪些情节与甲文相似?(2分)
4.甲、乙两文主题有何不同?(4分)
《小石潭记》(推荐指数:☆☆☆☆☆)
(十三)[2019·铜陵二模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立庵前,指点两峰。挟澄源、奴子①,仍下峡路。至天都②侧,从流石蛇形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节选自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后》)
[注释]①澄源:人名。奴子,仆人。②天都:黄山某山峰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鱼可百许头 许: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
(3)明灭可见 明灭:
(4)以其境过清 以:
(5)每念上既如此 念: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3.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试概括。(2分)
《小石潭记》中的水: ,《游黄山日记后》中的山: 。
4.甲文开头写“似与游者相乐”,后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你认为这样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4分)
(十四)[2019·蚌埠一模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跋: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
(3)不可久居:
(4)乃记之而去:
(5)余不能悉记也: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3.在比喻方法的运用上,两文都运用了以动物设喻。甲文用 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 ”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
(十五)[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①,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可布。黄神之上,揭水②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③蓄膏④渟⑤。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释]①丹碧之华叶骈植:形容两座山盛开红花绿叶。华,同“花”。骈植,并行种植。②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③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④膏:油脂。⑤渟:水停止不流。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
(2)参差披拂 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4)皆小石可布 布:
(5)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为: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3.甲文小石潭的全貌是 。乙文初潭的全貌是 。(用两文中原句回答)(2分)
4.甲、乙两文画线句子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作简要说明。(4分)
《北冥有鱼》(推荐指数:☆☆☆☆☆)
(十六)[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①。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②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③;东西跳梁,不辟④高下;中于机辟⑤,死于罔罟⑥。今夫斄牛⑦,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
[注释]①樗(chū):一种树。②狌(shēng):黄鼠狼。③敖者:游玩的小动物。④辟:躲开,避免。⑤机辟:机关。⑥罔罟(wǎng gǔ):指渔猎的网具。⑦斄(lí)牛:一种大型动物。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是鸟也 是: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运:
(4)其大若垂天之云 垂天:
(5)匠者不顾 顾: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3.甲文通过描写大鹏,说明了 的道理,乙文通过描写斄牛,说明了 的道理。(2分)(各不超过10个字)
4.从甲、乙两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人生追求?(3分)
(十七)[2019·合肥三模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南冥者,天池也。
[乙]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穷发:穷,尽。发,草木、植被。指不毛之地,沙漠。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化而为鸟 化:
(2)怒而飞 怒:
(3)天池也 天池:
(4)其广数千里 广:
(5)未有知其修者 修: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3.甲、乙两文中所述之鲲鹏,借助风到“南冥”,其目的是 。(2分)
4.你从鲲鹏身上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写出两点即可)(4分)
《马说》(推荐指数:☆☆☆)
(十八)[2019·济宁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释]①骥:千里马。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不以千里称也 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3)才美不外见 见:
(4)辱于奴隶 辱:
(5)死于槽枥,不惜也 槽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其真无马邪 ②不知其几千里也
B.①非若力之赋于生初 ②皆朝于齐
C.①知之而性无所加 ②呼尔而与之
D.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水陆草木之花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4.比较两文观点的异同。(4分)
《岳阳楼记》(推荐指数:☆☆☆☆☆)
(十九)[2019·淮南二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释]①委:水流所聚,汇积。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2)朝晖夕阴 晖:
(3)南极潇湘 极:
(4)如一雀尾垆 如:
(5)故楼之观 故: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
3.两段文字都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2分)
4.两文段都写了岳阳楼的美景,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4分)
(二十)[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③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③重:兼有两种(事物)。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2)或异二者之为 为:
(3)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4)辄以水沃面 沃:
(5)既仕 既: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两段文字中都起 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4分)
4.乙文中除了自诵名言以自勉的事例外,还有哪些事例最能体现甲文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2分)
(二十一)[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①,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②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释]①阴翳:阴云密布。②抚膺:捶拍胸口。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浊浪排空 排空:
(2)薄暮冥冥 薄: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4)水三尺乃止 乃:
(5)遂得疾不起 遂: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
3.在写法上,甲文中写一阴一晴自然景物的用意是 乙文写“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的用意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