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世界上有两大心理学流派,一个是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另一个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阿德勒认为自己老师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中,过于强调了人类的性欲和本能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却忽略了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的巨大作用。 阿德勒认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职业、人际交往和婚姻。而合作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合作的基础是兴趣的产生。 人的心理和身体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在人的行为模式中,心理的渴望和诉求会对人的所作所为产生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而人的性格在人生早期即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所以早期记忆和童年影响对一个人的日后的行为和选择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一个人性格的行程过程
2、中,家庭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对于社会对于他人产生兴趣,尊重、爱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孩子进入学校后,学校的影响、老师扮演的角色都至关重要。老师应该了解孩子的过去经历,了解孩子的兴趣,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不忽视,不溺爱,不以成绩作为判断标准。 这本书写在百年前,而现在很多的家庭,学校甚至还没有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希望我们能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心理学,更多的将心理学应用到生活中来。 阿德勒后期也在从事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很多家长特别是隔代长辈,通常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孩子是敏感而单纯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怀,也需要我们以平等的
3、身份去交流。需要包容而谨慎的态度,也需要柔和的方式,更需要底线和原则。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当我第一次看到爱的教育那本书时,我的脑海里立刻产生了疑问:爱是可以教育的吗?爱应该是一种条件反射,它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怎么会是教育出来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爱的教育那本书。当我如饥似渴地看完这本书时,我似乎被它征服了,令我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要把这一整本书给一口气吞掉的感觉。那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带我去领悟,带我去感受着这个“爱”。因为这个“爱”是最令人感动的! 这每一篇日记,都记录着安利柯对生活的感触,他的身边总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爱: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亲戚的爱,甚
4、至是一些陌生人的爱。小小年纪的安利柯竟然愿意与他的父母同用一本日记本,而且还真实的把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写在上面。我们能有多少家庭会像他们一家人那样和谐? 我们就像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也是像安利柯一样得到很多的爱,甚至更多,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擦亮双眼认真地去观察,去发现。你看:扶起倒地的老奶奶、帮助环卫阿姨捡垃圾、扶老奶奶过马路其实这些都是爱,即使那些事情有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同时也要有一颗真真正正的爱心才能做出。 看完那本书我终于明白,爱的确是可以教育的。爱可以化悲痛为力量;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催人奋进;可以抚慰伤痛的心灵;可以让人弃恶从善。做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不能只做一个爱的享受者,而应该做
5、一名爱的奉献者。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奉献我们的爱! 此时,我想起了爱的奉献这首歌: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从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打开这本书,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映入眼帘,让人感动。默默的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彩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
6、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
7、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
8、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当然,学习一两天很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
9、运用,就能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注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教师不应该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激励岀一个令人赞赏的班级,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 爱心树是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编写的绘本。讲述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大树给予了一个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把无私、博大的爱给予了小男孩,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 这个暑假,我偶然翻到了书架上一本很薄
10、的绘本爱心树,它被其他厚厚的书包围了。我想我小时候一定读过,就简单地翻了起来,当我看到爱心树最后一页上写着的几个字“大树很快乐”和另一页驼背的“孩子”坐在老树墩上的画面时,我一点都快乐不起来。大树不求回报,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它真的快乐吗?孩子看上去得到了一切,最后只想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一坐,他真的快乐吗?我觉得他们都不快乐。 我想,如果大树当初不是给孩子苹果、树枝和树干,而是给了他一把种子,那孩子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呢? 也许孩子会拿着那把种子,选一块好地种下,每天去浇水、施肥,等到种子发芽了,长成一棵小树,孩子精心照料小树,小树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也结出很多苹果。有更多的孩子每天跑到树下,采集
11、树叶给自己做王冠,爬上树干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和大树捉迷藏,在树阴里睡觉,和孩子小时候一样快乐!孩子再把从这棵树采集的种子种到地里,再种出很多苹果树,自己就拥有了一个大果园,那就什么都不愁了,还给更多人带来快乐。大树看到孩子这么幸福快乐,一定会很快乐的! 妈妈经常跟我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就是这个道理。爱心与教育读后感6 读了谢云先生的教育著作阅读照亮教育,感触颇深。我是一名青年教师,阅读照亮的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人生,阅读还照亮了我的职业教育。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假如没有书籍,就好像植物没有了阳光;学习中假如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就是了
12、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如果只是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那么知识结构就会趋向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只是构建。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文学作品中那些主人公所具有的美好品格,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感染,很容易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老师、教材和课堂,这种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阅读一些有趣而又和学习科目相关的书籍,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吸收知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从一开始的被迫学习转向主动的学习。 这么看来,阅读和教育密切相关,和学生的成长更是息息相关。最后,用培根的一句话来概括阅读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