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 述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尚有针灸、推拿、气功等特殊疗法和康复、养生,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一、中医学发展概况起源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如神农尝百草开创药物治疗学如砭石治病是针灸疗法的起源二、中医学发展概况形成内经公元前53世纪,是我国医学最早的一部医书。包括灵枢、素问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治疗经
2、验和理论知识,它是无数医家共同创造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内经的主要论点: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作为说理工具,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记载了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诊察疾病的独特方法。提倡预防疾病,早期治疗,主张“治未病”。确立了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论治的原则。神农本草经公元前2世纪,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书。该书除载有药物365种(内有重复的18种,实得药物347种)外,并总结和肯定了有关药物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奠定了我国药物学的基础。例如,将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四性(此外尚有平性),将药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此
3、外尚有淡味)等。伤寒论金匮要略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公元145219年)著重大贡献:提出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六经辨证”。发展了方剂学在病因和发病学上,提出了经络受邪入脏腑论点和血瘀、房室、外伤三因学说。著名医家华佗(公元141208)他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手术,据,载其可以做三种手术:施行剖腹扩创;刮骨疗毒;脑外科等手术。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三、中医学发展概况发展从公元310世纪,即隋唐时期,医药学有了全面的发展,在脉学、病因、证候、临床治疗学等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晋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著晋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著脉学脉学十卷
4、,十卷,进一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进一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巢元方(公元巢元方(公元610610年)等人集体编写的年)等人集体编写的“诸诸病源候论病源候论”,总结了晋魏以来的医疗和成,总结了晋魏以来的医疗和成就就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公元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581682682),),他的学术思想在他的两部巨著中有明确记载他的学术思想在他的两部巨著中有明确记载:千金要方共30卷,包括临床各科、诊断、治疗针灸,食疗以及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该书首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第一次把妇、儿科从内科分离出来。千金翼方其内容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疼痛等记述尤为突出。该本收载
5、了800多种药物,并对其中200种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记述,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以备临床应用。书中还记载了印度等外来的医学知识。金元时代战争频繁,医学产生了各家学派。“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p寒凉派刘完素(公元11101200),提出“降火益水说”,代表著作有素部玄机原病式。p攻下派张子和(公元11561228),提出“邪去正安说”。用汗、吐、下三法,尤其注重下法,著有儒门事亲。p补脾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胃气为本说”。发明了“补中益气”的治疗方法。代表著作有脾胃论等。p滋阴派朱丹溪(公元12811358),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著有局方发挥等。明清时期,药物学
6、有了突出的发展。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兼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撰成本草纲目一书,共25卷,总为16部,60类。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这部书后来传到日本、欧洲,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李时珍被尊为世界四大科学家之一。清代医学成就主要是温病学说,著成温病条辨、温热条辨、温热经纬、温证论治等书。这些著作对温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证论治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对我国劳动人民健康起了重大作用。叶桂(公元16671746,著有临证指南)、薛雪、吴瑭、王孟英被称为清代温病四大家。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
7、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一)朴素的整体观(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自 然 环 境社 会 环境人人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
8、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五、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
9、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
10、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的互根:阴阳的互根: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
11、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与人体病理的关系在诊断上的应用在治疗上的应用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邪气偏胜
12、,治法:实者泻之;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属性: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五行学说的基本规
13、律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示相生-示相克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示相克-示相生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示相生-示相克五行相克有相生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
14、象。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5、相侮规律:侮,是欺侮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与相乘一样,同样属于 病理的反常现象。但相 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相侮 的次序也与相克相反,即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举例:相乘、相侮的两个规律,都是在病理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水气有余,便克害火气同时又会反过来侮土。如果水气不足,则土来乘之,火来侮之。这都是由于太过和不及出现的反常现象。水气有余水气不足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分属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分属五行五行木
15、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四季四季春春夏夏长夏长夏秋秋冬冬发展过程发展过程生生长长化化收收藏藏五色五色青青赤赤黄黄白白黑黑五味五味酸酸苦苦甘甘辛辛咸咸五气五气风风署署湿湿燥燥寒寒五方五方东东南南中中西西北北五脏五脏肝肝心心脾脾肺肺肾肾五腑五腑胆胆小肠小肠胃胃大肠大肠膀胱膀胱五体五体筋筋脉脉肉肉皮毛皮毛骨骨五志五志怒怒喜喜思思悲忧悲忧惊恐惊恐五官五官目目舌舌口口鼻鼻耳耳肺脾肝 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脾(一)脾(一)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1.运运化化水水谷谷:对对饮饮食食的的消消化化吸吸收收和和输输布布的的作用作用饮饮食食入入胃胃,脾脾运运化化为
16、为水水谷谷精精微微,脾脾转转输输散散精至全身精至全身营养五脏六腑营养五脏六腑 各组织器官。各组织器官。2.运运化化水水液液:指指对对水水液液的的吸吸收收、转转输输和和布布散作用。散作用。脾脾为为“后后天天之之本本”:脾脾主主运运化化的的功功能能十十分分重重要要。脾脾胃胃可可共共同同完完成成食食物物的的消消化化,吸吸收收,化化生生精精、气气、血血、津津液液,生生命命活活动动才才得得以以持持续续,故故称称脾脾胃胃为为气气血血生生化化之之源,源,“后天之本后天之本”。脾(二)脾(二)主升清主升清 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
17、养全身。生气血营养全身。主统血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防止溢于脉外。脾(三)脾(三)在体、在华、开窍、在志、在液在体、在华、开窍、在志、在液在体合肌肉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主四肢 在华为唇在华为唇开窍于口开窍于口 在志为思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液为涎脾(四)脾(四)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运化主运化主升清主升清主统血主统血在在体体合合肌肌肉肉 主主四四肢肢、在在华华为为唇唇、开窍于口开窍于口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与胃相表里五行属土五行属土 胃胃胃胃位位于于膈膈下下,上上接接食食道道,下下通通小小肠肠。胃胃又又称称胃脘。胃与脾相为表里。
18、胃脘。胃与脾相为表里。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主受受纳纳,腐腐熟熟水水谷谷。受受纳纳是是接接受受和和容容纳纳的的意意思思;腐腐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主通降,以降为和。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饮食食入入胃胃,经经胃胃的的腐腐熟熟后后,必必须须下下行行入入小小肠肠,进进一一步步消消化化吸吸收收,所所以以说说胃胃主主通通降降,以以降降为为和和。胃胃的的通通降降作作用用还还包包括括协助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协助大肠传化糟粕。协助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协助大肠传化糟粕。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与五行,最初都是一种生活概念,它是唯物的,在历史上起了反神权、反迷信思想的进步作用,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承认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依存和斗争。中医应用这个观点,指导防病治病的实践,在历史上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