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立体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75843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立体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立体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立体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7总第237期/2023/4/教学互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立体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胡可娜(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0000)摘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了增强育人效果,实现深度协同,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立足现实改革创新。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剖析思政课程立体育人话语困境,发现影响育人效果的原因可能在于非思政教师融合相关理论难度高、教学对象差异化分析不足、教育工作者话语表达方式需进一步改进等。针对这些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多维教育主客体参与教学过程,以话语内涵要素创新、话语媒介技术创新、话语表达艺术创新将多元教育要素融入思政教育实践,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立体话语体系应用机制提供实证

2、经验。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立体话语体系思政课程承担着育人的重要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要求在教学中挖掘思政资源,两者在育人目的上是一致的。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为多元育人需求指明了发展方向,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在研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内生理论耦合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帮助思政课程构建立体育人话语体系,从而实现育人效果的多倍效应。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理论耦合:因势而新,共同实现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为高职院校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指明了具体发展方向,也落实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

3、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以说从顶层设计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渗透指出了明确方向,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承担着育人责任,同向是前提,同行是目的。(一)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与内涵高等教育发展是评价国家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鉴于此,必须从横向拉宽高等教育的体量,纵向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课程思政文化自觉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加强区域、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全员协同参与课程思政,即从“个人单打”方式向“群体攻关”的方式转变1。目前,学界对课程思政兴起的背景及目的已有了初步共识,认为将“三全一新”作为支撑和载体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4、学界普遍认为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上海,以上海高校建构课程育人体系为背景和具体依据,并且该理念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认可,迅速在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得到推行,进而发展到全国,促进了思政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提升和完善。目前,学界关于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有三条:其一,扩大思政课程覆盖面,增开思政选修课程,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大思政课程体系;其二,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包含但不仅限于课程资源、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充分实现思政资源在专业课程中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其三,积极利用社会思政资源,通力合作挖掘第三课堂,尤其是校外各种思政资源,形成大思政的治理和育人网。

5、(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交互关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侧重主体不同,意味着教育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依然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但是渗透了育人的理念和价值。虽然不同学者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关系研究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定义,但是普遍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发展方向与功能上具有协同性、在内容与要求上具有耦合性。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同向同行关系。此外,有更多学者侧重研究两者同心同向的应然性和必然性。(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话语体系的关系课程思政实践能够强化主流话语体系和话语主动权,但由于起步晚,更多学者从“社会科学技术政治”着手,研究技术创造主体和应用主体的适当价值观

6、及造成的后果,认为不断“拔高”教育的资本逻辑、技术逻辑、专业逻辑,将导致教育政治逻辑与功能被弱化甚至消解2。同时,有部分学者从管理学和社会学层面对课程思政提升话语体系关联性和话语权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认为从理性层面上讲“技术”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与育人目的。总之,课程思政本身与主流话语体系的构成密不可分,能够让专业技术隐藏下的政治表达显性化,使本土资源加持下的理论话语更为精准和靶向化。提高本土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158/总第237期/2023/4教学互动避免陷入内卷困境,在认清“社会科学政治”技术隐藏下的话语表达的同时,树立本土理论自觉。

7、同时强化课程思政开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话语体系的格局与具体走向,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教育范式提供了路径选择。二、课程思政视角下思政课程立体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难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提升育人效果,需要教育工作者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定位及实现协同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才能实现各要素的充分参与3。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相关人员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参与状况,从主流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入手,先破后立,庖丁解牛,提高主流价值的向心力。(一)非思政教师融合相关理论难度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国都产生了强烈冲击,各国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话

8、语表达等方面也都在不断分化并由此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因信息技术首先在西方兴起,并具有长期发展优势,由技术优势带来的话语权优势映射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网络空间的非主流话语,对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工作造成了巨大影响。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从理论上改变了思政课程单维度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能够让更多的专业群、专业知识、专业资源参与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同时,课程思政的表达方式更加隐性,能够与思政课程的显性表达互补。我们需要对网络传播途径和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真正破除“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单维度的“孤军奋战”局面,实现强强联合。根据上述理论,可初步得出一个简单的运行模型,

9、如图 1所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和完善,“课程思政”的铺展有益于提高“思政课程”育人的深入性和广泛性,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流。现阶段的“课程思政”能够打破“思政课程”单兵作战的局面,同时需要注意避免纯粹性接触变多,过度关注需求侧的输入,避免对学生进行生硬的“思政”理念灌输,要坚持课程思政的隐性引导,避免生硬结合削弱话语体系的可信度和掌控权。因此更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教师及学生的参与意愿进行分析。由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参与意愿与认知会影响课程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改革和探索,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使其有机结合,实现有效的课堂呈现,这也对非思政教师的理论水平

10、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专业课程教师因受学科的局限,有时存在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挖掘不到位的情况,这些均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需要在未来进一步解决。图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运行模型(二)教学对象差异化分析不足削弱了教学效果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知缺乏抽象思维提炼,教师在表达中也并未进行个案分析和层级差异化分解,削弱了共情效果,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教师的技术传递不能同频,难以产生共振,既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和渗透,也降低了主流话语权的掌控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受个体素质的影响,同时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的选取有关。教师进行线性表达容易忽视大学生对现实的超越性心理需求,使得大学生不

11、愿意接受教师的信息传递,甚至使教师表达陷入“塔西佗陷阱”。部分教师偶尔会回避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习惯性地用抽象理论替代对现实的解释,对于现实问题不能给予有效解答,自然这种话语表达难以在学生中引发共鸣,更难形成感召力和吸引力。学生认识到所谓的“社会现实”与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差距,就会进一步影响其学习认知、课堂信任、学习意愿和学习态度。归根结底,学生的教育效果受教师执教方法、执教技术和执教内容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技术的运用,以实现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三)教育工作者话语表达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表达方式不同,思政课程更加注重

12、显性表达,而现阶段的大学生也希望接触具有弹性、包容度和温度的话语表达,在话语上更关注时效性和实效性。课程思政在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功效的同时,要尽可能发掘隐性教育的优势,以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虽然在话语表达上显性表达更易被掌握和利用,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更愿使用隐性的话语体系进行育人,而隐性表达的效果仍需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平衡能力,兼顾专业掌握和理论隐性传达。专业课教师如何配合思政教师,立足历史、文化和国情,隐性表达主流话语,及时抓取大学生的话语表达需求,同时针对其思想特点创新话语体系,让

13、大学生深度认知、接受和认同主流价值,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而现阶段,由于种种现实因素制约着话语表达实效,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考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显性表征要求下的隐性需求,以创新、落地的形式实现话语体系的重构,牢牢掌控主流话语体系的表达权,实现话语的深度渗透。三、思政课程立体化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因时而改,重拾话语表达权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社会主义话语表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趋势和实践趋向时,必须更加重视思政课程的话语体系创新,破除现有的话语表达思维,提升话语表达层次,最终重构话语表达体系,提升话语表达权效。思政课程话语体系的发展要

14、体现中国特色,但其目前仍处于发展不够完善的状态,表现为话语要素涵盖不够、理论话语靶向差和实务话语弱。现实话语体系的失衡,造成了理论范式的理想化和经验化对峙、实践模式狭隘化和相对化并存。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思政课程话语表达,重构话语体系,完善话语表达,提升表达技巧,从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159总第237期/2023/4/教学互动政课程立体话语体系提供实践思路。(一)话语内涵要素创新话语体系内涵式发展必须严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话语体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必然要求,需要在了解教育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全要素涵盖、全过程参与与全目标界定。因

15、缺乏学生主体性活动,在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往往更加关注教师、学生及媒介的参与而忽视了特色要素的创新,因此,在未来的话语体系构建中要充分挖掘本土及本专业要素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可广泛整合本土话语要素。重庆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而红色文化渗透是要素创新的重要抓手。对重庆红色文化进行持续、系统和细致的分类,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符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主动了解相关内容,在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历史文化具体理论脉络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历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增强思政话语表达效果。同时,结合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深挖思政资源,积极开发专业案例汇编及故事

16、汇编等教学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二)话语媒介技术创新话语权的掌控一方面依赖于学生对理论的深度认同,另一方面依赖于表达技术和表达媒介的进步。通过“理论技术传达理论渗透技术传达理论完善”的双向多层运行模式,在实现媒介和话语表达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改变社会主义思想话语权在各层面的分配,实现对不同话语体系的转化和完善。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政工人员等必须通力合作,改变以思想灌输为主的话语表达方式,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平等、互动交流的话语表达方式。其次,思政教师要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借鉴媒体语言优势,在语言范式上实现浅层次的范式内容转化,用更加落地的表达方式

17、将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次,实现工科技术指导下的文科理论展现,依托信息技术将教学素材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地展示出来,以多样化的内容体验进行系统化的形式表达,从而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最后,深化互联网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借助融媒体技术对碎片化的表达进行有效整合,了解学生话语表达背后的价值取向,拓展系统、科学的表达空间,将线下互动和线上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彻底扭转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被动和滞后局面。技术层面话语表达的规范、拓展及渗透,可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和社会实践的双向运行互动得以实现良性、有效运作。(三)话语表达艺术创新思政教师通过话语重构的方式带领学生认识事物间的

18、“关系”,试图塑造更为“落地”的实践观,其关键在于把握好大学生的超限心理,不断尝试寻找双方均能接受的方法,避免教师在理论建构中偏离实际。所以,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大思政格局话语体系表达技巧和表达主体的艺术建构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因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开展的,空间和时间就成为实践模式建构的两个重要维度,需要教育主体审慎地考虑教学对象、教学艺术表达范式和客体接受限度。提升隐性引导在思政课程中的作用,通过“教师人格魅力价值渗透社会实践理论升华价值引导”这一实现范式以及教师个体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和个体魅力的加持,达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4。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及个体价值观

19、的形成,同时尽可能地做到以爱感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隐性教育力量和显性教育力量相比,具有耗时长、见效慢的缺点,但却具备效果持久的特点。在教育理念上,应更加注重教师自身的德为修养,将“春风化雨”的隐性教育思想,结合现代教育方法和正向引导,以及典型示范、多元引导、多样参与等形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萌生价值认同。四、结语课程思政相关理论能够帮助思政课程完善话语表达体系,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论的宣传和传达、主流价值体系的深化以及学生需求体系的重建,还能对广大学生起到理论引领、价值导向以及行为规范的多重作用,从而夯实育人效果。参考文献:1 李波,于水.从“碎片化”到“整体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20、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8):140-144.2 郝德永.“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 J.高等教育研究,2021(7):85-91.3 李晓培,胡树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话语表达与当代意义 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00-104.4 姚长佳,张聪慧.高等职业教育经管类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路径探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52-57,63.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 2021 教改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Z213098);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2021 年度一般项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防范机制及对策研究”(2021DSYJZX05);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2022 年度一般项目“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022SZZX05)。作者简介:胡可娜,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课程思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