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亲子教育:男孩缺乏阳刚之气是谁的错
男孩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正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此,上海有关方面近日正在酝酿打造一所“男子中学”。
需要成认的是,男孩“阳刚之气”的丢失确实存在,而且也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儿。然而,用建立“男子中学”的方法,去除男孩的“伪娘”化,以为将男孩统一起来训练,就能恢复他们的“阳刚之气”,虽然想法很“阳刚”,但却脱不了臆想的嫌疑。
首先需要追问的是,“男子中学”是否找对了“男生危机”的症结所在?男性“阳刚之气”的丢失、“伪娘现象”的消失,其缘由是多方面的。固然,仅 仅说由于吃了太多的这“胺”那“精”等问题食品,明显尚没有科学依据。但是,男孩成长的社会环境等的因素,特殊是家庭训练的影响,要比学校训练的影响要来 多得多。一对夫妻只生一个,男孩一诞生,就是“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命根子”,就被父母和祖父母当成珍宝一样呵护了起来,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硬要蹲着嘘 嘘,家长也往往会“由着他来”。是家长的过度爱护,使男孩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少,缺乏独立性、自理力量和实践性的磨炼。所以说,转变“男生危机”真的不是 办所“男子中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此外,现实中的爸爸们也确实很忙。有人主动成认,作为孩子的父亲,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大局部是孩子的奶奶、姥姥、妈妈陪着。父亲们早就应当找些时间、花些心思尽量多陪陪儿子了,家庭训练才应当是培育男孩“阳刚之气”的途径。
其次是“男子中学”采纳“性别隔离的方式圈养弱势群体”,有违人性。男人和女人是人类的两个不同群体,他们有区分,有时候需要区分对待,但更多 的时候,需要融合,需要一起学习、生活,取长补短。将男生分别出来,进展圈养,没了女性作为比照,又能培育出什么样的“阳刚之气”,会不会适得其反都是问 题。最主要的是,男女同校、同学,对男性“阳刚之气”丢失究竟有什么影响?莫非是女同学拿走了“男人味”?这种有违人性化的训练方式,正如鲁迅多年前批判 “制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时所说:“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
提倡“男子中学”,一是没搞清问题的本质和缘由,二是违反人性化还与社会脱节,不过是一些自觉尚有“阳刚之气”的人,一个很“阳刚”的臆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