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版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152267 上传时间:2024-08-04 格式:PPTX 页数:107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版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版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版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版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版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主讲:占如默西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第1页l一、教学目标 经过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基本特征,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作用和影响。l二、教学重点l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l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延续和多样性有何影响。第2页第一节第一节 天地观念天地观念第3页一、中国古代对天地结构认识一、中国古代对天地结构认识 l中国古代天文中有丰富关于宇宙结构构想。远在人类社会早期,中国古代就逐步形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朴素直观看法。第4页l淮南子天文训载:l“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第5页l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就围绕着天地结构问题争论不休,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天文学飞速发展时代,也是学术思想比较活跃时代。形成了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第6页l(一)盖天说l 盖天说是中国最古老讨论天地结构体系。盖天说出现于殷末周初。l南北朝时代鲜卑族歌手斛律金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l盖天说一共有两种。第7页l第一个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l晋书天文志中说:“周髀家云:“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第8页第9页第10页l天圆地方说在我国历史上却有广泛影响,符合儒家关于“天尊地卑”说教,在封建王朝天地理论体系中占据正统

3、地位。l如北京天坛,是圆形;地坛,是方形。这如北京天坛,是圆形;地坛,是方形。这是天圆地方象征性模型。是天圆地方象征性模型。第11页l第二种战国末期诞生新盖天说。晋书天文志中所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l在新盖天说中,有一套很有趣天高地远数字和一张说明太阳运行规律示意图七衡六间图。第12页l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经过准确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中“日影千里差一寸”说法后。第13页l(二)浑天说l浑天说始于战国时期,战国人慎到、惠施都提出过关于球形大地构想。浑天说主张大地是个球形,外裹着一个球形天穹,地球浮于天表内水上。第14页l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一书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

4、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水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第15页l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南入地三十六度,南极下规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故,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第16页第17页l(三)宣夜说l 列子天瑞篇记载了一个“杞人忧天”故事。第18页l就其宇宙结构理论来说,宣夜说确实到达了较高水平,宣夜说打破了天边界,为我

5、们展示了一个无边无际辽阔宇宙空间,它提出了一个朴素无限宇宙观。第19页二、古代关于天地本原和天体演化思想二、古代关于天地本原和天体演化思想 l(一)天地万物本原l战国时期屈原(约前340前278)、庄周(约前369前286):天和地是从一个朦胧不分、浑浑噩噩、深沉幽暗“浑炖”情况中诞生出来。第20页l到西周末年(公元前八世纪),史伯就有过“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l认为水才是最基本元素。管子水地篇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第21页l战国中期宋研、尹文深入指出:“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

6、气。”(管子内业篇)这就是后世得到充分发展元气学说早期叙述。第22页l(二)天地万物演化l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产生了天地都在不停地运动发展观点。管子管子侈靡篇侈靡篇指出:指出:“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l 第23页l这一观点和朴素唯物主义元气学说连同古老天地是从浑沌中产生思想有机结合,是我国古代天地演化思想精华。第24页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文化孕育发展地中国文化孕育发展地理环境理环境第25页l钱穆先生在他著作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这么说道:“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类型文化,是属于平行发展、交流甚少、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两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是经典大陆农耕文化,

7、西方文化则属于地道滨海商业文化。”这种差异和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第26页l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地球表层”。l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第27页l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对应历史地理环境,都是在这么或那样环境中蕴育发展起来。历史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为其提供基本空间和条件。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所创造文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之所以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因为不一样地理环境所决定。第28页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l(一)疆域与政区l1.疆域l历代中原王朝即使时有盈

8、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步扩大,逐步巩固,不少王朝还拥有过今天中国领土以外疆域。第29页l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地域。依据考古发觉,可知夏王朝活动中心区域在以阳城(河南禹县北)、斟寻(河南登封西)为中心,包含平阳(山西临汾南)、安邑(山西夏县北)、西河(河南安阳东南)、帝丘(河南濮阳南)、老丘(河南开封东)等,因为这些地方均曾为夏都。第30页(1)夏朝:夏朝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同。第31页l(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含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青铜

9、文化。l(4)春秋战国:此时疆域基本上和周朝靠近。第32页l(5)秦朝:它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到长城一带,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东至于海。l(6)汉朝: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中部,北至大漠,东北到达了朝鲜半岛北部。第33页l(7)唐朝: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l(8)元帝国: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第34页l(9)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

10、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基础,拥有一千多万公里土地。第35页l 清代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接西伯利亚,南至南海诸岛,西到葱岭,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至库页岛,东北到外兴安岭,东南到台湾及其从属岛屿,拥有一千多万公里土地。第36页l总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元代、清代(包含民国)几个朝代疆域都超出了中国当今“雄鸡式”疆域。第37页l 2.政区:政区(行政区域)又叫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地方,它出现是以国家建立为前提。第38页l中国历史上主要有有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l秦统一中国前主要是分封制,即由中央王朝分封各诸侯王国;l秦以后主要实施郡县制。第

11、39页l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及异姓亲信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即封建,所形成社会制度,叫分封制。l分封制还不属于行政区划。第40页l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诸侯国开始实施郡县制。l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基本行政区划制度.l(封建制也一直不一样程度地或以不一样方式为历朝历代所保留)。第41页l东汉末期,以往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l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合并、撤消了一些州县,将州改为郡,重新实施郡、县二级制。第42页l唐代开元年间在全国设置了十五道。安史之乱后在州上设方镇,形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l宋代设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全国先后设十五路至二十四路。第43页l元代中央政府称中书省

12、,入主中原早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此为行省制由来。l明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将原来省改称布政使司。1427年后,全国划分为两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或十五省。后设置总督、巡抚辖区。第44页l清代设十八省,以总督或巡抚为长官,以下有府(或直隶州、直隶所)、县(散州、散所)二级,每省下设若干道作为省派出机构l中华民国设省道县三级制。第45页(二)民族融合与人口变迁(二)民族融合与人口变迁l1.民族l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l中华民族现今56个民族历史融合过程,主要是境内形成民族。l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疆域和丰饶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

13、开拓。第46页l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第47页l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l第一是分布不均衡。l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第48页l人口历史发展,从汉朝6000万到北宋1亿到1850年4.3亿,一直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第49页l即使在因天灾人祸人口大规模损失低谷,也依然占到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第50页l值得注意是人口分布不不均衡,历史上大致展现从北方稠密南方稀疏到大致均衡到南方超出北方这么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今天这么以腾冲-瑷珲为界东南稠密西北稀疏局面。第51页第52页l公元初,60%人口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域,尤其是京畿地域人口密度大,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域人口稀少。以后伴随南方经济发展、政治中心

14、逐步南移和人口南迁,南方所占全国人口百分比逐步增大,以至超出北方。10世纪以后,主要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南方。第53页l历史上人口迁移相当频繁,规模甚大。l14世纪中叶以前,移民主流是由北向南,即从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及更南地域。第54页l 历史上有三次人口南迁:l其一为永嘉战乱后。l其二为安史之乱后。l其三为靖康之乱后。第55页(三)地形地势及历史上人群分布(三)地形地势及历史上人群分布l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65%。l海拔500米一下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25.2%,而300米以上却占25.9%。l全球超出8000米12座山峰,中国即有7座。第56页l中国是一个

15、多山国家,山格调主要有:l一是雄伟,二是险峻,三是幽深,四是奇特,五是秀丽。第57页l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山地多见于东部,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大陆架宽敞缓斜。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而东层层下降,高差悬殊,形成地形上三级台阶,即“三大阶梯”。第58页第59页 地势最高地势最高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域曾居住过羌人、氐人和吐蕃。氐、羌是形成藏族主要起源。第一阶梯第一阶梯第60页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线是第二阶梯,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第二阶梯第61页l最南云贵高原 l云贵高原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

16、四川盆地l北越秦岭黄土高原l黄土高原北邻蒙古高原l黄河东侧就是今山西高原第62页多是平原和丘陵地域。(1)东北平原(2)华北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南方丘陵、低山广布地带第三阶梯第三阶梯第63页(四)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四)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l三个稳定特征是:l1.季风气候;l2.大陆性气候;l3.气候类型多样(国土大)。第64页l两个改变特征是:l1.五六千年来,气候总趋势是由暖变凉;l2.湿度由温润变得干燥。第65页l1、温度改变 l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改变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详细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第66页

17、l第一时期:温暖期。l公元前30公元前11。l第二时期:寒暖交织期。l公元前11公元14。l第三时期:严寒期。l公元1419。l第四时期:“仪器观察期”。l19至今。第67页l2、湿润情况变迁 l五千多年温暖期也是一个气候湿润期,随即气候逐步变得干燥,这一过程连续了很长时间,到25以前气候稍稍湿润,然后再次变得干燥。l近5来,旱灾多于水灾。第68页第69页l中国大部分地域属于温带气候,广大东部地域又处于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显著季节性;l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蝗灾病虫害等等。第70页3、气候与灾害关系、气候与灾害关系 朝代朝代水灾水灾旱灾旱灾蝗灾蝗灾雹灾

18、雹灾风灾风灾疫灾疫灾地震地震霜雪霜雪歉饥歉饥总计总计秦汉秦汉76815035291368914375魏晋魏晋56601435541753213304南北南北777717183317402016315隋朝隋朝591213122唐朝唐朝11512534376316522724493五代五代1126632351宋金宋金193183901019332771887874元朝元朝928661694220562859513明朝明朝19617494112976416516931011清朝清朝19220193131977416974901121总计总计101310224605415122546861943975

19、079第71页l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打气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有直接关系。第72页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作用与影响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作用与影响l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文化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所以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特征,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第73页l早在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l一个民族所生活地理环境,对这个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特殊和社会心理产生很大影响。第74页(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影响l1 1、关于环境决定论、关于环境决定论l环境决定论认为自

20、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原因,人类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支配观点,是人地关系论一个理论思潮。简称“环境决定论”。第75页l环境决定论者以自然过程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他们是主张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学流派,又称地理学派。第76页l这一论点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时代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关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征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n)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相关。l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认为地

21、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征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酷热与严寒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它民族。第77页l16世纪早期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J.博丹(Jean Bodin)在他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不一样,不一样类型人需要不一样型式政府。第78页l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精神(1748)一书中详尽而系统地发挥了关于地理条件、气候影响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影响各国经济乃至政治制度思想。他以气候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观点为指导,提出应依据气候修改法律,方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人们性格,认为“气候王

22、国才是一切王国第一位”,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第79页l1881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H.T.Buckle)在两卷本英国文明历史(18571861)一书中认为个人和民族特征服从于自然法则,认为食物、气候、土壤和“自然界总貌”,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原因,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主要外部原因,并认定印度贫穷落后是气候自然法则所决定。第80页l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是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F.Ra-tzel),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产物,人活动、发展和理想受到地理环境严格限制,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

23、和经济发达情况都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因而地理环境横蛮地、盲目地支配着人类命运。第81页l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E.Huntington)19出版文明与气候,创建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含有刺激性气候地域才能发展假说,尤其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决定性作用。l甚至作出了中亚地域人类群体衰退解体是由气候造成,欧洲地域气候最适合人类活动等论断。l19他在人文地理学原理一书中,深入认为自然条件是经济与文化地理分布决定性原因。第82页l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步认识到,在人与环境关系中,人是主动,是环境改变作用者。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一样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第83页l地理环境决定论

24、对于社会学摆脱宗教神学影响和探索社会历史发展客观性,起到了一定主动作用。但它把自然界与社会相互关系完全归因于自然条件决定性作用,把社会发展及人活动单纯地看作是对自然界适应,把社会发展动力归因于社会之外自然界。第84页l认为人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布、智力高低、经济盛衰、国家 强弱、社会发展,乃至社会问题多寡和种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形态都受地理环境控制和支配。这就完全抹煞了作为社会行动主体人主观能动性。第85页l20 世纪代,脱胎于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缘政治学,深入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占有“生存空间”和建立“新秩序”,成为法西斯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理论依据。第86页l2 2、地理环境对文化影

25、响绝对性和相对性、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绝对性和相对性 l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作用是有一定决定意义,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决定性不是绝正确。第87页l(1)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绝对性l首先,没有适当地理环境就不可能有些人类生首先,没有适当地理环境就不可能有些人类生成乃至生命产生。成乃至生命产生。第88页l其次,地理环境对既存社会兴衰影响也含有不可移易性和直接性。l再次,地理环境作为社会外部原因对生产力结构和布局、对人生理和心理素质影响一样含有不可移易性和绝对性。第89页l(2)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相对性l如前所说,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绝对性是它作为社会外部原因对文化影响性质,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相对

26、性,是它作为社会内部原因对文化影响性质。第90页l首先,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而不可能使社会永久地停留在某种状态或飞速地发展到某一状态。第91页l其次,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作用是经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间接产生作用,不是直接产生作用。第92页(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影响(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影响l优越地理环境,形成了基于农耕文明民族文化性格。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黄土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培育了中华文明。l中国素称“以农业立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主要原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经典农业社会文化。

27、第93页l1广大地域决定了中国文明道路和中国文化方向。l中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使中国文明成为农业文明。l中国内陆产生了含有悠久历史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它民族,令中国文化含有了强劲影响力与延续力。第94页l2.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域气候、地貌条件优越,使其成为中国先民生存和繁衍最适宜地域,成为中华文化发源地。第95页l3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中原)大片农业区,成为历代王朝主要政区。l 4中国大陆辽阔疆域优越条件使其成为东亚地域优势文化,而与西方地理障碍又使其无法动摇中国文化在本土统治地位。第96页l5.地理环境极为完整,山脉河流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l因为

28、地理环境完整性及大地域、人口多、族群多和农耕生产方式等原因,轻易产生大一统国家政治理念和产生大一统王朝。第97页(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影响(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影响l完整而辽阔地理环境,形成了不曾中止、含有连续性传统文化。相对自足、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影响,突出表现在对中国文化延续性影响上。l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止稳定性。第98页l(1)版图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空间。中国有极为广袤疆土,其内部平原辽阔,尤其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历史上强悍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周旋。第99页l(2)高山、戈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独立范

29、围内成长。l(3)欧洲文化、南亚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冲击不大。第100页(四)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影响(四)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影响l复杂地理环境,形成了含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一体多元传统文化。l中国复杂地形和多样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第101页l1、中原地域因为对农业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观念;l2、东南沿海一带因为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l3、西北绿洲地域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第102页l4、北方游牧民族因为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压力,与中原地理障碍还使得一些地域发展出与中原地域迥然不一样文明来。第103页l首先

30、,我国地理环境有强烈地域性,不一样地域人形成了不一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l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传输也有很大影响,也使中国不一样地域所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第104页(五)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影响(五)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影响l中国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青藏高原。相对封闭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传统文化。l轻易令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行闭关锁国政策。第105页思索题思索题l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l怎样评价地理环境决定论?l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第106页Thank you!第10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