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西医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44024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7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医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医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收稿日期:2023 年 12 月 21 日 作者简介:张燕(1994),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急诊内科。-58-中西医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分析 张 燕 扬州市中医院脑病科,江苏 扬州 225100 摘要: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往往需要中西医联合治疗。中医认为面瘫的基本病机为气血不足,风痰上攻,治疗上需分期辨证论治,扶正达邪,善用虫类药,随证加减,并联合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治疗疗法。本文首先探讨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治疗必要性;其次分析了病因病机溯源,分别从分期论治、扶正达邪和选方用药、随证加减两个角度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治疗体会;最后从联合针灸治疗、联合穴位贴敷、手术联合中药口服三个方面重点论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联合疗法,以期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我国中西医治疗水平的提升。关键词:关键词:面瘫;病因病机;分期论治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4 0 引言 面神经麻痹或称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2。面神经麻痹在中医学中无确切的病名,根据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归属于“面瘫”范畴。祖国医学对面瘫的认识很早,从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伊始,历代医家对面瘫的病名、病因、

3、病机及治疗有众多论述。面瘫在历代医籍中被称为“口僻”“口歪”“吊线风”等,直至清代,在勉学堂针灸集成中提及面瘫一词。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治疗必要性 虽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各类西医治疗手段均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往往需要中西医结合疗法,共同作用于病灶。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就是面瘫进行治疗时,需要对患者控制面部肌肉活动的神经传导纤维进行修复,该病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也没有季节性特点。患者出现的面瘫症状主要体现为嘴角向腱侧倾斜,或是齿封闭不齐、吹气鼓腮漏气,难以完成伸眉蹙眉等动作,一部分病人难以充分闭合眼睑或伴随舌尖前部水肿、味觉消失等等。面瘫病症不仅会对患者

4、面部美观造成影响,更有可能限制和制约患者其他面部神经的正常活动,为其造成更大心理负担和社会影响。当前针对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症进行治疗时,并没有针对性特效药,而西医进行药物诊治时,往往要用生物激素疗法,消除面部神经的局部水肿,再配合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活动,结合营养神经药物对已经出现受损的面部神经进行功能恢复,一系列诊疗疗法仍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临床验证,再加上此类药物应用过程中难免存在副作用,同时不同病人自身体质和药物耐受性存在差异,面瘫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而从中医角度来看,面瘫临床发展周期大多为半个月以内,因此可以应用传统中医疗法,如针灸、拔罐、艾灸,甚至是推拿按摩等手段进行治疗,再配

5、合中药,有良好治疗效果且安全性更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更高,在我国有极为普遍的受众群体。针对于此,可以始终站在中医的角度,对面瘫病症的发病机理进行溯源与探讨,并以中医药方为基础进行分期论治,优化选方用药,随证加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2 病因病机溯源与探讨 面瘫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生发展与生活环境、体质因素密切相关3。多数病例都有局部受寒或病毒感染等诱因。现代医学一般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诱因而痉挛,使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4。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偏风口口候云:“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大多数古代医家认

6、为,面瘫是内因、外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59-因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5。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是面瘫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面瘫发生的外在条件。(1)风邪侵袭面部脉络是主要发病诱因 高巅之上,惟风可达,面瘫的发生尤以外风致病的特点突出。古人对周围性面瘫的命名也支持这一观点,如针灸资生经称作“偏风口”,普济方称作“偏风口眼”,千金要方中称作“卒中风口”,备急千金要方也将该病称为“中风口”,称“偏”是“皆风入脉而发病”。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曰:“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风邪常挟带寒热湿邪共同侵犯机体。灵枢经筋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

7、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风寒侵袭,颊筋有寒,寒性收引,筋肉紧急,牵引面颊及口角。风热侵袭,热盛伤阴,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或因湿邪凝滞,阻碍气血运行,以致筋脉肌肉局部失于濡养而驰纵不收。或因风湿热毒,上攻头面,脉络痹阻,口眼歪斜伴耳际疼痛、耳道疱疹。(2)气血不足是发病基础 外邪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易致邪侵,正愈虚邪愈重,正气不足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清代林佩琴 类证治裁云:“口眼僻,因血液衰干涸,不能荣润筋脉。”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机体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使得气血痹

8、阻,面部经脉失于濡养,因而驰长不收,发为面瘫。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面瘫患者既往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新产妇等,考虑慢性病久耗易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面,经筋失于荣养,而致不用。3 分期论治,扶正达邪 在面瘫发病的不同阶段,治疗方法与用药有所区别。在得病初起,病邪轻浅,治疗注重疏风散邪。风邪挟寒、挟热、挟湿侵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痰湿渐生,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阻滞经络,因此待表邪散尽,则着重化瘀逐痰,疏经通络。病程日久者,正气不足,气血暗耗,可顾护正气以御邪,补益气血,以足筋脉之濡养,复其筋脉之束利,而面口得正。4 选方用药,随证加减(1)善用虫类药、引经药 头颈位高,非辛窜之品不可达

9、。虫类药多飞灵走窜,直趋高巅之位,深入隧络,搜剔逐邪之功甚显,乃寻常草木不能及。临床治疗面瘫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虫类药,通经达络,宣通气血,多用全蝎、蜈蚣、僵蚕等。全蝎色青而善走,为搜风之主药。张锡纯云蜈蚣:“其性尤擅搜风。”僵蚕性平,不论寒热虚实,皆能够运用,神农百草经百种录云:“蚕,食桑之虫也。桑能治风养血,故其性相近凡风气之疾,皆能治之。”虫类药可根据病情、药性选用,如偏于瘀阻明显者,选用穿山甲、土鳖虫、水蛭破血通络;偏于风痰阻滞明显者,则用僵蚕祛风化痰;若络热血瘀,选用地龙、蝉衣清热化瘀通络;寒凝血瘀,可用蜈蚣温经通络;风寒湿痹阻较甚者,可用乌梢蛇、晚蚕砂祛风除湿。但虫类药大多有一

10、定毒性,故用制品,且有破气耗血伤阴之嫌,用量宜轻,不宜久服。尤在泾医学全书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面瘫发生在面部,常选用药性升浮之品,如川芎、防风、白芷等,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引药力直达于头面,往往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炮制可改变药物性能,故临床使用引经药时,还需注意炮制方法。如川芎临床治疗面瘫多生用,辛香温散,祛风之力强,载诸药上行头目。祛风解表药可以透达肌表,故外风除尽时,仍然要保留一味解表祛风药引导气血上行头面。(2)随证加减 风邪可携寒、热、湿、痰,毒邪循经上扰,临床可见不同伴随症状,因此需审证求机,随证加减。寒邪偏盛症见恶风畏寒者者,加荆芥、防风、桂枝;热象明显

11、者,黄芩、栀子、桑叶;湿邪者,加用苍术发汗解表,祛风除湿;热毒上扰症见疱疹者,加牛蒡子、柴胡、泽泻、蒲公英;伴有风痰阻络肌肤不仁者,胆南星、制半夏、茯苓、白附子。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联合疗法 5.1 联合针灸治疗 当前我国医疗领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往往采用中西联合针灸治疗方法,相比于单一应用西药或中药进行治疗的手段,该治疗方法整体进程更快,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显著降低。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主要分为选穴、针刺、中药及常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60-规治疗四大要素。首先在选穴方面,由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发病穴位为阳白穴,因此可以在患侧应用针灸手段刺激阳白穴,

12、并辅助四白穴、迎香穴、听会穴、听宫穴多个穴位。其次在针刺治疗中,首先需要应用医用酒精为患者清理面部,保障针灸面的消毒和卫生,为准确定位患者面部穴位,可结合面部解剖图和穴位图进行定位;随后以细针进行穴位刺激,可以应用一次性插入或多次刺激方法,刺入深度控制为0.5 寸至 1 寸左右,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优化确定.刺激方法选择中,可以优先应用扎、转、按等多种刺激方法,每个穴位保持 1030 分钟的刺穴时间,也可以辅助灸疗或电针方法。中药治疗可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麻黄 6g、制附子 9g、细辛 3g;如患者存在肢体发冷、面色苍白,可加党参 10g、黄芪 30g、当归 10g、桂枝 10g;如

13、患者存在咳嗽咳痰者,需加半夏 6g、杏仁 10g、陈皮 10g;如患者伴随肢体酸痛,需加苍术 10g、独活 10g、桑枝 10g、独活 10g,加水熬煮。如使用西药激素等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不适者,可加白术 10g、枳实 10g、香谷 20g、麦芽 20g。最后在常规治疗方法中,需要配合西医口服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如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如患者进食困难需要适当增加营养补充剂,以进一步减轻患者身体内的炎症反应情况,加速神经修复,而物理治疗方法如面部肌肉理疗按摩等,也可以加速其面部循环促进肌肉功能的尽快恢复。5.2 联合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可选择祛风活络膏进行贴敷。祛风活络膏应用香油 120

14、g、红花 3g、川芎 6g、当归 10g、地锦草 10g、樟丹 60g,另加蛴螬 7 条、水蛭 3 条、蜈蚣 3条.首先将香油加热至沸腾,随后加入蜈蚣、蛴螬、水蛭,炸焦后加入其他药物,再次炸焦后去除残渣,最后加入樟丹,熬制成水珠状后放置于冷水中,等到药物降温至常温状态即可,将其摊铺于直径为 3cm 的棉布,每天取 4g 即可贴敷穴位。选择患者太阳穴、地仓穴,也可根据不同患者症状程度进行穴位选择,每一帖的贴敷时间为两天,每半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周期为两个疗程。在患者用药期间避免药膏伤害眼睛,损害患者角膜,因此可以应用金霉素眼膏适当涂抹并遮盖患侧眼睛,避免直接吹风或持续用眼。此类祛风活络膏加入了活血

15、化瘀和补气益血的药物,实现功补皆施,破血化淤。尤其是该方中加入了当归,提升驱邪扶正效果,既可滋养血液也可缓解疼痛,增强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将其作用于特定穴位,能够实现持续药物刺激,满足滋养神经的目标。与此同时,应用祛风活络膏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可以直接进行穴位给药应用,疗效更好,毒性更低,安全便捷。5.3 手术联合中药口服 在临床领域中很多出现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如存在其他合并症存在面部创伤性骨折,对此需要结合患者疾病情况实施专项手术,手术完成后可应用中药疗法进行辅助治疗。例如,应用牵正散进行处方加减,太子参 12g,半夏 9g,茯神 15g,夜交藤 15g,北沙参12g,全蝎 3g,鸡内金 12

16、g,陈皮 6g,当归 9g,僵蚕9g,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口服。牵正散最早源自于宋代杨氏家藏方,常应用于风邪、痰阻于头部、面部等的经典方剂。原组方成分主要为僵蚕、全蝎和白附子主要祛风化痰,治疗风中头面经络、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等,该处方有利于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偏头痛等风痰阻络的症状。方中白附子善行头目、具有祛风化痰止痉的作用,故为君药。全蝎、僵蚕具有通络止痉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该中药方剂中所应用的半夏、白附子、全蝎都是有毒中药、不宜长期使用、容易引发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呼吸困难等,对此需要结合患者实际身体条件进行运用,并严谨遵照运用规范

17、(不宜长久、大剂量使用,应做到中病即止)。另外半夏避免将其与乌头、附子进行同步应用,用药后对患者状态进行实时观察,如有异常第一时间进行汇报,避免引发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6 总结 面瘫是颅神经疾病中的常见病,临床及早治疗,注重分期论治,可有效防止后遗症、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中药方法之外,可以配合应用针灸、穴位贴敷等多种治疗手段,刺激病灶,通经活络,刺激患者面部神经血液循环,改善其面神经功能。不同治疗手段均有可能出现疗效不一致或不良反应等多方面问题,对此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使用坚持辨证态度,尤其对患者恢复期阶段进行预防性治疗,避免长期用药引发不良反应,同时建议患者定期复诊和随访,根

18、据病情恢复状态和身体条件,及时调整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61-物,保障用药安全。中医认为面瘫发生于人体正气不足,外邪趁虚而入该病特点在于本虚标实,虚在于经脉的空虚,而标在于经筋受阻,对此要着重调节阳明经气血。以往应用西医治疗方法则缺少治疗特异性临床治疗效果相对有限,且用药安全性有待深入研究和病症分析。相比之下,中药治疗手段和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经过广泛证实和应用,疗效优越、显著,有利于缩短患者治疗周期,且治疗不良反应、并发症相对较少。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郭艳芹,郭晓玲.神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3孙二瑞,陈幸生.陈幸生主任医师“透刺结合温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证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2,31(21):91-94.4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M.承德: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2015.5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