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语言学史发展各时期主要成就
一、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小学:训诂、文字、音韵)
时代
著作名称
作 者
类 型
摘 要
一、 文字学
晋
《字林》
吕忱
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字林》为补《说文解字》漏略而作,部目依据《说文》也分为五百四十部,共收入一万两千八百二十四字。
辽代
《龙龛手鉴》
行均
字书
其书凡部首之字以平、上、去、入为序,各部之字复用四声列之。开创字书音序检字法的先河。
梁
《玉篇》
顾野王
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玉篇》以《说文》为本,仿其体例,部目稍有增删,分为五百四十二部,部次共收入六千九百一十七个字,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书训诂。全书三十卷。
隋唐
《五经正义》
孔颖达
经籍义疏的著作,《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
《五经正义》共180卷,系经学义疏的结集,偏重南学。其中包括《周易正义》14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40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它提出了“义存于声”、“借声为义”,为清代“因声求义”的先导。
唐
《干禄字书》
颜元孙
《干禄字书》是一本刊正汉字形体的书,为正书法的专书
为辨别楷书笔画写法的正俗,供为官和应试写字的参考,因此取名为《干禄字书》。《干禄字书》所收的文字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同属一声的字又按唐本《切韵》一类韵书的韵次排列。颜元孙分别文字为俗、通、正三体,有的一个字列举三体,有的一个字列举两体,一一加以说明。
宋代
《复古编》
张有
正书法的书
《复古编》二卷,又附录一卷,是根据《说文解字》辨别文字正俗。书中以四声分列诸字,正体用篆书,而注别体,俗体于其下。又辨别形体笔画相似的字,其书过于泥古,谬误颇多。
宋代
《类篇》
王洙、司马光等奉召纂修
正书法专书
《类篇》分十四卷,又目录一卷,每卷分上中下,共四十五卷。其依据《说文》分五百四十四部,收字三万一千余。
金
《四声篇海》
韩孝彦
字书
开创字书音序检字法的先河。
明末
《正字通》
张子烈
文字学
以《字汇》为蓝本,比《字汇》有所增订;是《康熙字典》的蓝本。
明
《字汇》
梅膺祚
文字学
将《说文》部首简化为214部,合并部首
二、 训诂学
秦汉
《尔雅》
作者姓名不可考。
训诂学著作,古代认识花鸟草虫等事物的工具书,类似现代的词典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汉
《小尔雅》
作者有三说:一说是后人拾掇而成书;二说是王肃所伪造;三说是古小学之遗书而采入《孔丛子》。
训诂学著作
《小尔雅》仿《尔雅》之例,对古书中的词语作了解释。原本不传,今所谓《小尔雅》是《孔丛子》的一篇。《小尔雅》共有十三篇,可补《尔雅》之 不足。书中记载存录的周秦训诂,与汉儒多相印合。
西汉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扬雄
方言学著作
《方言》为我国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今本《方言》,凡十三卷,卷一、卷二、卷三、卷六、卷七、卷十、卷十二、卷十三释语词,卷四释服制,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兽,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虫。在体例上仿《尔雅》,同时它调查活的方言口语,是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
东汉
《说文解字》
许慎
首创部首检字的先河,是后世字典的典范,为训诂学的著作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东汉末年
《释名》
刘熙
探求汉语语源的专著,为训诂学著作
《释名》共8卷。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是刘熙的独创。
魏
《广雅》又名《博雅》
张揖
训诂学著作
《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
唐
《经典释文》
陆德明
训诂学
汇释先秦经传音义的专著.主要说明本书的内容安排和经学的传授源流。
北宋
《埤雅》
陆佃
训诂学
训诂学 书中始于释鱼,继之以释兽、释鸟、释虫、释马、释木、释草,最后是释天。陆佃当时以讲说诗义著名,在本书解释名物时,也以引《诗》中文句、推阐《诗》义的为多。书中解释字义,还夹杂有王安石《字说》一类的臆说,不足为训。
南宋
《尔雅翼》
罗愿
训诂学
训诂学 解释《尔雅》草木鸟兽虫鱼各种物名,以为《尔雅》辅翼,所以名为《尔雅翼》。
明
《骈雅》
朱谋【土韦】
训诂学
训诂学 大体以解释双音词为主。凡两字成为一义的,以及字异义同的都类聚而加以解释, 所以称为《骈雅》。 内容实际包括两类,一类是语词,一类是品物名称。由于因承《尔雅》的体例编制,所以分为释诂、释训、释名称、释官、释服食、释器、释天、释地、释草、释木、释虫鱼、释鸟、释兽13目,凡7卷。
明
《通雅》
方以智
训诂学
训诂学 共52卷,收入四库全书。《通雅》内容广泛,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等。通雅全书24门:音义、读书、小学大略、诗说、文章、天文、地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礼仪、乐曲、乐舞、器用、宫室、饮食、金石、算数、动植物、脉考等,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清
《尔雅正义》
邵晋涵
训诂学
清代第一个对《尔雅》作新疏的著作
清
《尔雅义疏》
郝懿行
训诂学
以声音贯穿训诂,据目验考释名物
清
《方言疏证》
戴震
训诂学
扬雄《方言》的刻本,自宋代以来有多种,经流传写刻,难免有些错漏。
魏
《广雅》又名《博雅》
张揖
训诂学著作
《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
三、音韵学
魏
《声类》
李登
韵书
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 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
晋
《韵集》
吕静
韵书
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一篇。
隋
《切韵》
陆法言
韵书
《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後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唐
《唐韵》
孙愐
韵书
《唐韵》是为陆法言《切韵》增字加注而作,全书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平声上二十六韵,平声下二十八韵;上声五十二韵;去声五十七韵;入声三十二韵。
唐
《切韵》
李舟
韵书
曾依据《唐韵》加以订正,凡十卷,使韵书的排列,各以类相从。又使四声的次序相配不乱。奠定《广韵》二百六韵次序的基础。
宋代
《增韵》
等韵书
现存最早的等韵书之一。按照《切韵》而编,最早提出了“开合”
宋代
《通志.七音略》
郑樵
等韵书
是《通志》十二略之一,内容与《韵镜》同出一源。
宋代
《集韵》
丁度、王洙等
韵书
《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 。
宋代
《礼部韵略》
丁度等
韵书
修订《韵略》而成。专备礼部科试用。只收常用字。
宋代
《古音辩》
郑庠
古音研究书
分古韵六部,东、冬、江、阳、庚、青、蒸七韵,皆协阳音。支、微、齐、佳灰五韵,皆协支音。
宋代
《韵略》
丘雍等
韵书
取《广韵》中重要的字,备当时科试用。
宋代
《韵补》
吴棫
古音研究书
《韻補》取《易》、《诗》、《书》以下,至歐陽修、蘇軾、蘇轍的文集五十种书,以考查古人有韵与韵书不同之处,把古韵分为九部。雖在選擇材料上為人詬病,但沿用古韻做考察的方法的是可取的。
宋代
《广韵》
陈彭年等
韵书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金
《五音集韵》
韩道昭
韵书
十五卷。增订《四声篇海》,重编而成。合并韵部为一百六。
元
《古今韵会举要》
熊忠
韵书
三十卷。分一百零七韵,每部中字又按七音、四等、三十六字母排列。
元
《中原音韵》
周德清
北音韵书
二卷。《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 。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明
《洪武正韵》
乐韶凤、宋濂等
韵书
十六卷。为一部官韵,《洪武正韵》缩减平上去声为二十二部、入声十部,缩减了《平水韵》的107韵,重韵不分,三四不分,编成76韵。广韵总韵数206,若不计声调差别,只有61个韵。如果并合平上去入,全书可分为二十二韵,入声十韵专配阳声
明
《韵略易通》
兰茂
北音韵书
声、韵系统与《中原音韵》大同小异。
明
《韵略汇通》
毕拱辰
北音韵书
以《韵略易通》为基础,进行“分合删补”而编成。
明
《转注古音略》
杨慎
古音书
提出叶韵是由转注而来。
明
《毛诗古音考》
陈第
古音书
四卷。把叶韵从根本上推翻。
清
《五方元音》
樊腾凤
北音韵书
以《韵略易通》为基础,进行“分合删补”而编成。韵分十二,列十二图,声母二十。
清
《音学五书》
顾炎武
音韵书
凡五种:《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
清
《古韵标准》
江永
音韵书
四卷。本书按《广韵》四声次第排列韵部,其韵分平、上、去三声各十三部,入声八部。每部之前先列《广韵》韵目,次列韵字,每字下又分别为之注,而每部之末,附以总论,细辨分韵的理由。对于《诗经》中不曾入韵的字,又于该韵部的后面别列“补考”,详辨其古音
归属。条例相当谨严,体例也比较完善。
清
《声韵考》
戴震
音韵书
《声韵考》四卷。收论文十六篇,其内容涵盖了等韵学、广韵学、古音学诸多方面,是一部有创见的音韵学著作,诸多结论,为后世学者所遵用。
清
《声类表》
戴震
音韵书
《声类表》九卷是戴震古音学著作,是以等韵离析《广韵》而构成的旨在上推古音的等韵图。书中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每卷展示一类韵部。
清
《六书音均表》
段玉裁
音韵书
全书由5个表构成:①今韵古分十七部表;②古十七部谐声表;③古十七部合用分类表;④诗经韵分十七部表;⑤群经韵分十七部表。
清
《诗声类》
孔广森
音韵书
分古韵为十八部,提出阴阳对转之说。
四、语法学
南宋
《词源》
张炎
语法学
将所有的词划分虚实
元
《语助》
卢以伟
语法学
搜集了语助辞百余,阐释其意义,分析其用法。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部虚词研究的专著。
清
《马氏文通》
马建忠
语法学
模仿西文语法而撰《文通》,一反传统的分字排列,首创按词法、句法分类论述的近代型语法体系。全书10卷分四部分:对各种语法术语下定义(23个界说);实字,分五类(名、代、动、静、状);虚字,分四类(介、连、助、叹);句、读。在词类区分中看到了汉语的特点,建立了“华文所独”
的“助字”类,指出汉语的无主句。《文通》是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树立了“语法” 观念,在语法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杰出贡献。
清
《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
语法学
博采宋元以前的经传、子、史及俗语中的虚词400多个,分四声编排,用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方法加以解释;为研究虚词的重要资料
清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
语法学
注意到周秦两汉之书在造句用词方面多与后世不同,因此疏通文义,涉及一些语法规则,并约取其例,使读者可以举一反三。
二、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
(一)语音部分《文字学音篇》钱玄司“音标”引入,使古音韵研究有所突破;《古读考》《古音系研究》 江
荣宝;《四声实验录》刘复 首述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与声音变化的关系;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
法来研究汉语声调。《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 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从现代方音研究,进而拟测
中国古音的系,更进而测定中国的上古音
(二)语法部分《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 以句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对象;重视教学语法和实
践语法的区别;《中国文法学初探》王力现代汉语语法著作;《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马氏文通刊误》杨
树达 订正《文通》,树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系
(三)修辞学部分《修辞格》唐钺 用西方的修辞学说来说明汉语的修辞对象;《中国修辞学研究法》郑奠
偏重辑录传统的修辞学说;《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修辞专著;我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
(四)现代方言学:《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 运用现代语言研究方法,进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开始
《厦门音系》《临川音系》 罗常培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丁声树
(五)古文字学:以甲骨文、金文作为研究对象 甲骨四堂: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相关著作:《卜辞通纂》《甲骨文字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