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真卿书法作品古代书法之颜真卿作品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下面是为你的古代书法之颜真卿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
2、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 唐代宗大历元年(765年),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遭贬谪。三年(768年)四月,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抚州学子杨志坚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写了一首送妻诗,表明自己矢志读书无奈同意离婚的心情。杨妻将这首诗作为离婚的证据呈献颜真卿
3、。颜看了杨诗后,非常同情杨的遭遇,钦佩其苦读精神,对杨妻嫌贫爱富的行为进行责罚,并赠给杨志坚布匹、粮食,将杨留在署中任职。为此,颜还将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公诸于众。这则判词对临川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风貌,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
4、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 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
5、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有唐一代,尤其在“安史之乱”后,佛、道盛行。颜真卿原本熟谙佛道文化,自乾元以后,与僧侣、道士的交往明显增多,并热心宗教活动,其诗文、书法创作也多与此有关。在抚州四年,他也热心于道教活动。初到临川,即为道士谭仙岩书马伏波语。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倾慕晋代道士王、郭二真君修道异事, 他派人赴崇仁县华盖山寻访遗踪,又重修二真君神坛,亲自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三月,寻访临川井山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仙坛遗迹,撰书魏夫人仙坛碑铭,对时人增修观宇之举倍加称赞。同月,游井山华姑仙坛,撰书华姑仙坛碑,详细记述了本朝道姑黄令微修炼升仙一事。四月,僧人智清、什喻和道士谭仙岩共同修
6、复的抚州谢灵运翻经台旧宇告竣,颜真卿亲临法会,撰书宝应寺翻经台记。大历六年(771年)三月,抚州临川县宝应寺创建律藏院,立戒坛。颜真卿亲为撰书碑文,颂述律宗传授渊源。四月,游南城县麻姑山仙都观,撰书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对仙人王方平、麻姑的奇异道术推崇备至。 他在抚州期间,利用政事之余进行创作,大历六年(771)将所赋诗文编成临川集10卷,可惜原集已佚,今存与临川有关的诗1首、判词1篇、碑记5篇,尤以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最为著名。该记分大、中、小字几种版本,初以其小楷本全记刻成石碑竖在麻姑山仙都观内。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楮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该字碑被历
7、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成为临摹研习的范本。后几经毁失,都以其拓本翻刻传世。1992年江西著名篆刻家、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许亦农先生以大字楷书镌刻,重新竖碑于南城麻姑山。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
8、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
9、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
10、尽矣。”(东坡题跋)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