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知识分享.pdf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136368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5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知识分享.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知识分享.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知识分享.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知识分享.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知识分享.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2 卷第 1 期 21 29 页2014 年 1 月山地学报MOUNTAIN ESEACHVol.32,No.1 pp21 29Jan.,2014收稿日期(eceived date):2012 10 11;改回日期(Accepted):2013 03 12。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271117),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基金项目(No2008FY110300)。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71117)and Basic wo

2、rk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 Fund(No2008FY110300)作者简介(Biography):游珍(1980 ),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 GIS。You Zhen(1980 )female,Engineer,mainly study on resourceand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and GISE mail:youz igsnrr ac cn*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封志明(1963 ),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研

3、究。Feng Zhiming(1963),male,professor,specialized in esourc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 mail:fengzm igsnrr ac cn文章编号:1008 2786 (2014)1 21 09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游 珍,封志明*,姜鲁光,杨艳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基于 90 m 90 m 数字高程模型(DEM)和 1 km 1 km 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采用 GIS 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澜沧江

4、 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格局及其与高程、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呈北疏南密的基本格局,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位于南端的湄公河三角洲,源头杂多县则是大片无人区;2 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海拔由低到高经历了一个急降缓升又下降至尖灭的变化过程,人口总量随海拔呈现倒指数增长变化;3 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 80%强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2的平坦区域,当坡度达到 38时,人口累积曲线趋于平稳;4 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各坡向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坡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显著;5 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倒指数关系,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流域内大部

5、分人口分布于低起伏地区。关键词:澜沧江 湄公河;人口分布;地形;GIS;空间分析中图分类号:X144文献标志码:A澜沧江 湄公河是世界第 6 大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途经西藏、云南进入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最后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入南中国海1。澜沧江 湄公河一江连 6 国,自南而北流经了高原山地、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复杂多样的地形单元,地貌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流域生态环境格局及人口分布形式2 3。毋庸置疑,研究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布及其与复杂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事实上,近年来随着 GIS 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尝试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区域地形与人口空间分

6、布的问题4 8,也已有学者对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9 11,澜沧江流域的人口问题亦有研究12 15。但由于空间尺度统一和多源数据融合等问题,全流域的人口分布与地形因素相互关系研究仍较为少见。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在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战略中,居于关键位置,而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素则是自然环境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考虑到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国际河流特征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开展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地貌形态与人口分布的相互关系研究,以期为流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量化依据与科学参考。研究基于 90 m 90

7、m 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1 km 1 km 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采用栅格计算与密度制图及 DEM 提取地形特征要素等 GIS 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16,阐释了 2010 年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高度、坡度、坡向及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关系,试图为揭示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的内在机理与调控机制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支持。1研究区概况澜沧江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吉富山,流至昌都后始称澜沧江,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出境后始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图 1)。流域地跨纬度30,总面积约 8

8、1 104km2,涉及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6 国。该流域平均海拔 979 m,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中国境内的澜沧江平均海拔为 3 058m,其北段地处青藏高原,海拔在4 000 m 以上,除高大险峻的雪峰外,山势平缓;中段山高谷深,河床坡度大,海拔 1200 5 000 m;南段自云南德钦县至凤庆县,河床高度显著降低,地势趋平缓,平均海拔1 200 m。出中国国境后澜沧江 湄公河河道开阔平缓,湄公河平均海拔为 385 m,海拔区间为 14 2 820 m,可划分为北部高原、安南山脉(长山山脉)、南部高地、呵叻高原和湄公河平原 5 个地区17。其中,北部高原包括老挝

9、北部、泰国的黎府和清莱省山区,高程在1 500 2 800 m 间,只有少量的高地平原和河谷冲积台地;安南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 800 km余,北部和中部的山坡较陡,南部为丘陵地区;南部高地主要包括柬埔寨的豆蔻山脉,东面为绵延山地,西南为丘陵低地;呵叻高原包括泰国东北部和老挝的部分区域,蒙河和锡河形成 2 个长宽各约 500 km的蝶状山间盆地;最南端为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为大片低地。2数据来源与处理研究使用数据,主要包括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90 m 90 m 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2010 年1 km 1 km 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其中,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来源于美国航天飞机用雷达测图技术得到的数字地表

10、高程模型(DSM),并通过 InSA 干涉技术获取的 DEM,即 STM DEM。人口密度栅格数据由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组成,国内部分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精度为 1 km 1 km;国外部分来源于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CIESIN),精度为 2.5 分弧,数据年份是 2010 年。研究之初对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人口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具体而言,首先,对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国外部分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进行 ALBES 等积圆锥投影(Krasovsky_1940_Albers)(标准纬线:25,47,中央经线:105,投影原点纬度:0,单位:m)变换。然后,为保证数据尺度的一致性和研究

11、的精度,国外部分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进行重采样,使之与中国部分保持一致为 1 km 1 km。接下来,对人口栅格数据进行了精度检验。对于异常值(如值异常大或位于水域中央仍有较大人口密度值)和部分空值的栅格,通过比对土地利用数据,并利用 googleearth 的开放接口,将此栅格数据叠加到 google earth上;查找到异常值对应的栅格所处的地理环境,将此类栅格赋值为周边类似地理环境的栅格值;利用ArcGIS 的区域统计方法,计算该区域的人口总量,并与相关统计资料进行比对,确保栅格值切实可行。最后,采用 mosaic 等函数将国内及国外部分人口数据进行拼接。由此过程,得到了 2010 年澜沧

12、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图(图 2)。3结果分析3.1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在定量获取 2010 年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栅格数据的基础上,利用 ArcGIS 的区域统计方法,统计提取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分级及各国境内的人口数量,定量揭示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2010 年,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总人口 7 187 万,密度为 78人/km,具体而言人口分布的基本态势是北疏南密(表 1),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位于最南端的湄公河三角洲,源头杂多县则是大片无人区。其中,人口密度介于 10 50 人/km2的区域面积最大,占比超过1/3;其次是 0 10 人/km2和 10

13、0 300 人/km2的区域,面积占比均接近 1/4;人口密度 500 人/km2的区域面积仅占 2.27%。就人口密集地区的空间分布来看,人口密度大于 300 人/km2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大理洱海周边、泰国东部的呵叻直辖县、乌汶直辖县、乌隆直辖县、坤敬城、黎逸直辖县、是卡拉逢县、廊开府东部,柬埔寨首府金边、洞里萨湖周边零星城镇及湄公河三角洲核心地带。人口密度为100 300 人/km2的区域,国内主要分布在澜沧江22山地学报32 卷南段的凤庆县、云县、保山市辖区和大理市、临沧市辖区,国外主要分布在泰国东北部地区,柬埔寨洞里萨湖周边、首府金边周边、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就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各国

14、人口分布来看(表2),泰国境内的人口最多,占全流域人口总量的42.31%;其次是柬埔寨,占 25.85%;中国、越南、老挝三国境内的人口总量相当,大约各占 10%左右;最少为缅甸,不到 1%。就人口密度的国别差异来看,越南境内的人口密度最大,高达 366 人/km2,其次是泰国境内(147 人/km2),其余 4 国人口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就各国内部而言,泰国人口密度最大值为 1 515 人/km2,位于东北部的呵叻府,该府是泰国东北部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柬埔寨流域内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其首都金边,人口密度最大值高达 19 111 人/km2;中国流域内人口密度最

15、大值为 1 047 人/km2,图 1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基础地理图图 2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图Fig1The Map of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Fig2The population density figure of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表 1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分级统计表Table 1The classific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in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人口密度分级/(人/km2)人口土地总量/(104人)比例/%面积/km2比例/%分布区域0 1079

16、011 118 8323 25澜沧江北段中段、柬埔寨大部分地区、老挝及缅甸的东部部分地区10 506891695927 1233 48澜沧江中段南段、缅甸、老挝大部分地区、柬埔寨部分地区50 1008610111 9811 7614 52澜沧江中段南段、缅甸东部、呵叻高原边缘及南部高地东北部100 3002 9273940 7318 9123 34澜沧江南段、泰国东北部、柬埔寨洞里萨湖周边、首府金边周边、湄公河三角洲周边300 5009610113 37254313湄公河平原、泰国东部零星地区、柬埔寨首府金边及洞里萨湖周边零星城镇5001 6694623 23184227中国大理洱海周边、柬埔

17、寨首府金边及零星城镇、湄公河平原的九龙江32第 1 期游 珍,等: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表 2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流经各国人口统计表Table 2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国家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土地总量/(104人)最大/(人/km2)平均/(人/km2)比例/%面积/(104km2)比例/%泰国3 040841 51514742 3120752562柬埔寨1 8578519 11110725 8517312137中国781231 04746108717 12111越南744587 73236

18、610 36203251老挝705771 013339 8221 52654缅甸5678318240 79232286位于云南大理;越南流域内人口密度最大值为7 732人/km2,地处宁侨港,内有大的交易市场;老挝流域内人口密度最大值为 1 013 人/km2,该区域位于其首都万象;缅甸流域内人口密度最大仅为 318 人/km2,该区域位于班歪。3.2人口分布与高程的关系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海拔跨度大,最低值为14 m,最高为6 236 m,最大高差达6 250 m。研究将流域的海拔每 100 m 为一个统计单元9,利用ArcGIS 的区域统计方法,分析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随高

19、程分布的变化规律,定量厘清了流域不同海拔区间人口分布状况。同时,为清晰描绘人口总量及流域面积随海拔的分布状况,本文绘制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总量及流域面积与高程的累积曲线。研究表明:就人口密度而言(图 3),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明显,人口密度随海拔由低到高经历了一个急降缓升又下降至尖灭的变化过程。具体而言,海拔在 0 899 m 时,人口分布随高程呈现急剧下降的态势,人口密度由 219 人/km2急剧下降到 28 人/km2,主要位于湄公河平原、南部高地、呵叻高原、北部高原和安南山脉的部分地区;海拔在 900 1 999 m 时,人口分布随高程呈现上升态势,人口密度由 29

20、 人/km2逐步上升到 101人/km2,主要位于澜沧江下游,北部高原部分地区和安南山脉东部边缘;海拔在2 000 4 099 m 时,人口分布随高程呈现下降态势,人口密度由 93 人/km2快速下降到 5 人/km2,主要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当海拔超过 4 100 m 后,人口分布急剧减少直至尖灭,境内最高居民点是青海玉树自治州囊谦县的西部边缘拉布瓦格,海拔 4 935 m,其上是大片无人区。图 3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 高程分布Fig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altitude in Lancang Mekong iv

21、er Basin就人口总量而言,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人口总量随海拔呈现倒指数增长变化。就不同高程分布的人口总量来看(见图 3),高程在低于 300 m 的区域,人口总量随高程的增加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在高程为 0 99 m 时,分布的人口总量为 3 307 万人;在200 299 m 时,分布的人口总量下降为 195 万人;在高于 300 m 的区域,人口总量随高程的增加在缓慢减少。从人口和面积累积曲线看(图 4),当海拔上升到 20 m 时,人口总量累积到达全流域的 40%,而面积累积仅占全流域的 10%,当海拔上升到 270m 时,人口已累积到全流域的 80%强,而面积累积不足全流域的 50

22、%。据此反映的实际情况是,湄公河平原、南部高地、呵叻高原和北部高原的南部地区集聚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 80%强的人口。北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中南山地流域窄小、宜居面积有限,50%以上的面积聚集了不到 20%的人口,随海拔升高,人口分布相对稀疏,直至无人区。3.3人口分布与坡度的关系地表坡度对太阳辐射、温度、水分及植被等自然因子有明显影响18,也直接影响到人类居民地的选42山地学报32 卷择。根据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和 2007 年国土资源部指定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19 20,研究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坡度分为 5 级,并利用ArcGIS 的

23、 Zonal 工具,结合人口密度的栅格数据,提取了各坡度级别的人口密度及人口总量,揭示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与坡度分布的关系。同时,为厘清不同坡度上的平均海拔及人口总量的分布趋势,本文绘制了坡度与海拔及人口累积百分比曲线(图 5)。从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坡度分布与人口分布的总体变化趋势看(见图 5),整体而言,在坡度 38的区域,随着坡度的增加,人口累积百分比经历了从坡度为 0到 2的急升,再从 2到 38的缓升,直到接近 100%;与之对应的平均海拔经历了较为平缓的上升,由131 m 上升到2 914 m;在坡度 38的区域,随着坡度的增加,人口累积百分比曲线稳定地趋于 100%,而平均

24、海拔经历了缓降又快升再起伏的过程,即 38 66之间的区域,平均海拔随坡度的增加而下降,该区域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中游河谷地区;坡度 66的区域,平均海拔随坡度的增加而快速上升,而后又高低起伏,该区域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中游的高山峡谷地区。从坡度分级统计看(表 3),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 80%强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2的平坦区域,其面积占全流域总面积的近一半,人口密度平均值为145 人/km2,最大值为19 111 人/km2,其主要分布在湄公河平原、南部高地、呵叻高原及泰国北部。坡度为 2 6的区域土地面积占全区不到 1/10,人口比重仅占4.57%,平均人口密度仅43 人/km2,主要分布于北部高原

25、边缘及柬埔寨东部地区。坡度为6 15和 15 25的区域土地面积及人口总量比重相当,分别总全区 13%左右和 6%左右,人口密度平均值为 34 人/km2和 32 人/km2。坡度 25的区域土地和人口比重均很少,各占全区的 5.57%和2.09%,平均人口密度为 27 人/km2。图 4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面积 高程累积曲线Fig4The accumulative frenquence of population and land area atdifferent altitude in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图 5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坡度与海拔及人口累积百分比曲

26、线Fig 5The average DEM and accumulative population frequencyat different slope of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3.4人口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坡向直接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也影响温度、水分等,因此其影响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研究以DEM 为基础数据,在 ArcGIS 中提取了澜沧江 湄公表 3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与坡度统计表Table 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slope in Lancang Mekong iver B

27、asin坡度/土地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面积/(104km2)比例/%数量/(104人)比例/%最大/(人/km2)平均/(人/km2)0 2400849485 7952480 6319 1111452 67 719 52328394 5719 110436 1514831831506787 051 5633415 2512811582406595 661 56332255 576 87150042 091 0472752第 1 期游 珍,等: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河流域的坡向;在此基础上,利用 ArcGIS 的 Zonal 工具,结合人口密度栅格数据,提取了各类坡向的人口密度及

28、人口总量,定量揭示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与坡向分布的关系。从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坡向与人口分布的规律来看(表 4),总体而言,除平地外,各坡向的人口密度及人口总量数值相差较小,表明各坡向人口分布均匀。相对而言,无坡向地区人口密度明显大于其他地区,由于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绝对平坦的区域很少,其所占人口总量比重明显小于其他坡向。3.5人口分布与地形起伏度的关系地形起伏度又称地表起伏度,是区域海拔和地表切割程度的综合表征。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形起伏度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4,15,21。研究以 DEM 为基础数据,利用封志明等人确立的计算模型22,提取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地形起伏度;在此基

29、础上,绘制了人口密度随地形起伏度变化的曲线探讨了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与地形起伏度的关系(图 6)。分析表明,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倒指数关系,其相关系数高达 0.92。可见,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流域内大部分人口分布于低起伏地区。具体而言(表 5 及图 7),当地形起伏度为 0,即相对高度30 m 时,相应的人口占流域总量的 36.64%,人口密度达到 291人/km2,相 应 的 面 积 仅 占 全 流 域 总 面 积 的11.32%,人口密度最大值为19 111人/km2;当地形起伏度达到 0.2,即相对高度100 m 时,累积人口数已达到全流域总量的

30、 74.95%,相应的面积仅占全流域总面积的 40.9%;当地形起伏度达到 1.0,即相对高度 500 m 时,人口累积达到全流域的87.99%;地形起伏度超过 3(相对高度1 500 m)的区域仅分布了 0.35%的人口。就人口密度的变化而言,地形起伏度 0.2,即相对高度100 m 的区域人口密度变化显著,地形起伏度 0.2 的区域人口密度波动平缓。4结论与讨论基于 90 m 90 m 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 1km 1 km 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利用 AC/INFO软件的栅格计算与密度制图及 DEM 提取地形特征要素等 GIS 空间分析,以及 Matlab 软件的数理统计功能,阐释了

31、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分布特征,并统计分析了人口与高程、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分布的基本态势是北疏南密,越南境内的平均人口密度最大,高达366 人/km2。2.随高程由低到高,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密度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变化;人口总量随海拔呈现极度不均衡分布,当海拔为270 m 时,人口已累积到全流域的 80%强,而面积累积不足全流域的一半。3.随着坡度的增加,在坡度 38的区域,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人口累积百分比和平均海拔均稳定上升,在坡度 38的区域,人口累积曲线趋于平稳,而平均海拔经历了下降又快速上升的过程;坡度表 4澜沧江 湄公

32、河流域人口与坡向统计表Table 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spect in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坡向/土地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面积/(104 km2)比例/%数量/万人比例/%最大/(人/km2)平均/(人/km2)无坡向(1)01201417 540241 549152北坡(0 225,337 5 360)906111985358118820 75595东北坡(225 675)1012341 0685148719 111108东坡(675 112 5)107413261 020 6

33、41421 98396东南坡(1125 157 5)10271267993 9513837 73298南坡(1575 202 5)10721324913 021272 64986西南坡(2025 247 5)11371404871 4112123 55477西坡(247 5 2925)10221262733 211021 94873西北坡(2925 337 5)85105715219953 7378562山地学报32 卷表 5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与地形起伏度统计表Table 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lie

34、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in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地形起伏度土地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面积/(104 km2)比例/%数量/(104人)比例/%最大/(人/km2)平均/(人/km2)091711322 633366419 1112910 0223 9629582 75338317 73211602 0 44996 163014192 6496104 0 64455 4923613292 6495406 0 84745 8520672881 5634408 1 05216 4319272681 5633710 1 513 84170841055

35、711 5633015 2 091911352659371 0472920 3 04455516292279373730 4 0081122 220317692840 5 00180 22267004154155 00010 0101301911图 6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 地形起伏度分布Fig 6The population density at different regilef degree of landsurface of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图 7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面积 地形起伏度累积曲线Fig7 The accumulative frenqu

36、ence of population and land area in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2的较为平坦区域集聚了全流域 4/5 强的人口,其面积大致占全流域总面积的一半。4.除平地外,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各坡向人口分布均匀,绝对平坦的区域很少。5.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流域内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低起伏地区;就人口密度变化而言,地形起伏度小于 0.2,即相对高度100 m 的区域人口密度变化显著,地形起伏度 0.2的区域人口密度有较为平缓波动。基于本研究,我们认为基于 DEM 数据,开展流域地貌特征的相关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较为成熟,但在具体的区域数据处理

37、与分析过程中,对数据精度及其潜在的误差传递需要有进一步的校正,结合实地考察状况,对相应地形因子处理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十分必要。另外,在不同的研究尺度上,哪些因子表现得最为敏感也将是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随着对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资源环境研究的深入,建立多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库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口空间分布不仅与地形有关,而且与气候、地被、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相关,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是一条国际河流,今后将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分析不同国别的人口与其他因素间的相互耦合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参考文献(eferences)1 Chen Lihui,Zeng Zungu,He Daming Coo

38、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est parties in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riv-er a case study of Lancang MekongJ World egional72第 1 期游 珍,等: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Studies,2003,12(1):1004 9479陈丽晖,曾尊固,何大明国际河流流域开发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关系协调 以澜沧江 湄公河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1):1004 9479 2 Pan Tao,Wu Shaohong,He

39、 Daming,et al ecological Effects ofLongitudinal ange Gorge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its regionalDifferenti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67(1):13 26 潘韬,吴绍洪,何大明,等 纵向岭谷区地表格局的生态效应及其区域分异 J 地理学报,2012,67(1):13 26 3Yao Yonghui,Zhang Baiping,Han Fang,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exposure effect of altitudi

40、nal Belt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J Mountain esearch,2010,28(1):11 20姚永慧,张百平,韩芳,等 横断山区垂直带谱的分布模式与坡向效应 J 山地学报,2010,28(1):11 20 4Liu Yanxu,en Zhiyuan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Shaanxi rurallabor base on the egional Terrain ModelJ Mountain esearch,2012,30(4):431 438刘焱序,任志远 基于区域地形起伏度模型的陕西农村劳动力时空格局J 山地

41、学报,2012,30(4):431 438 5Wang Lanhui,Wu ui elations of Chinese frontiers popul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rrainJ Geospatial Information,2011,9(5):109 114王兰辉,吴瑞 我国陆地边疆人口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J 地理空间信息,2011,9(5):109 114 6Feng Zhiming,Tang Yan,Yang Yanzhao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surface in China and its correlat

42、ion with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7,62(10):1073 1082封志明,唐焰,杨艳昭,等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地理学报J 2007,62(10):1073 1082 7Cao Guangzhong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atialdis-tribution of floating labors:a case study in Guyuan County,NingxiaHui MunicipalityJ Economic

43、 Geography,2002,22(6):731749 曹广忠 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的结构特征与就业地区分布 对宁夏固原县的调查分析J 经济地理,2002,22(6):731 749 8Dong Chun,Liu Jiping,Zhao ong,et al An discussion on corre-lation of geographical parameter with spati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J 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2002,4:61 64董春,刘纪平,赵荣,等 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J 遥感信息,20

44、02,4:61 64 9You Zhen,Yang Yanzhao,Jiang Luguang,et al The study on the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in the Lancang Mekong iver BasinJ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2012,34(4):393 400 游珍,杨艳昭,姜鲁光,等 基于 DEM 数据的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地形起伏度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4):393 400 10Yuan Xiping,He Daming Topographic compariso

45、n and analysis ofcase study in different area of Lancang iver BasinJ Journal of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27(6):1 5 袁希平,何大明 澜沧江流域典型案例区地形地貌对比分析研究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27(6):1 5 11 Gan Shu,Yuan Xi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physiognom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analysis o

46、f Lancang iver Ba-sin J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esearch,2005,17(4):1 5甘淑,袁希平 澜沧江流域地理信息处理与地貌形态特征分析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4):1 5 12Zhang Yu,Dong Chu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ensity for Lancang iver area(Yunnan Section)J Scienceof Surveying and Mapping,2011,36(4):118 120张 玉,

47、董春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 测绘科学,2011,36(4):118 120 13Lu Zhaohe Zhang Zhen esearch on pppulation s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al and population resource s exploration of the LancangJiangJ China Population,esources and Environment,1996,6(3):38 44吕昭河,张震 澜沧江流域人口生态特征及人口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3):38 44 1

48、4Liu Jiping,Liu Ping,Zhao ong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 ofLancang river basin s residential distributionJ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8,27(6):832 835 刘纪平,刘平,赵荣 澜沧江流域居民地空间分析与统计 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832835 15Liu Litao,Shen Lei,Gao Tianming,et al Assessmen

49、t of human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Lancang iver Basin based on man-landrelationship J esources Science,2012,34(7):1192 1199 刘立涛,沈镭,高天明,等 基于人地关系的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评价 J 资源科学,2012,34(7):1192 1199 16 Tang GuoAn,Yang Xi Arc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spatial analysis experiments tutorialM BeiJing:Science P

50、ress,2006 汤国安,杨昕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7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cience TechnologyChina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EB/0L 2011 7 20http:/www cws net cn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中国水利科技网EB/0L 2011 7 20http:/www cws net cn 18Ye Yu,Liu Gaohuan,Feng Xianfeng Pres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