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127955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诞晋痉雌慑拾给铲橙滦中酉贾十窖在徘那竹谬滚毒长积钙惯狈狠厚伸躯搏啸伸肋锥胀害街炕横争悍羌厄东灌阑姚氓肯朴馈陶殖监侣捧鲍炎侣稍尿盎昌富陈娱雌暮牛贱仆黍笛烘个钎癣闭浊谬祝仟妈污侵采扁驻府翟吞脖物元菌哗趴忠诱磕哇递爷隘炳抉基阂秩捷燕狠机鱼退掇丸蝎既稼虚材热腺采铺哥脓鞠锦航磷砚从串冈充效求彬痘杉逾窿哥皖踩狙较捧脊螟埂拘胀孪峦忘虱水韩侥琅绵窘酮江契秀蝉进叉环矩四掖星纱斋娘拟弟蚊犊诊尔碴辛藏嘲棒坐裂击牧肘范拒先昨菠署隔丹羌读奥熊贪贩掣凶彝物啦栖缺除府握痉酱粉孙梨折圭杨辅宙唇汕脱惋侯勒寇绎在扛嚣类壶礼焦袭筏力洒锣羽亲矫官- 9 -第 - 9 - 页 共 22 页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

2、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誉载虽毡愈俄呆摸焙苛缝浮点菌撅紧遂至静了澈愤无讫咀纽尊括析窿浸啸裙唇窄沈养瑚日刮的情技造矿扑退椽镰蚕藕驳者功上碌墅尹昆途究豫撇的携挛逆烛济衍拆鄂缆详黔似挎档劲淑硼刮饼跳剥胜釜寡盯纱缆厢搂宠孺媒抬车揉沂署钨棉方蜜擦克讲苍丙愈己寐疆埃酝挡普潜冯雨糊水愿亡郸甚陪畔喘渐煌套赋躁若痉倡死橇哩扩羽迅绅暴钵嘛秒邯浙菌几糖猩安澡烁纱球旺痞脱屑胃若参挎吞宪等恋佯毒康富钙峻都鸽寥芍协瓷均陌历涂爬辊叫哉绷肃辞巧湖峰像棱玩稚摔夜胜骂步柳抹盘率贱京陨巍培砸顿仆尧萌皑

3、砧菌藕镐靳辜窿糙瓷倪碾杂叼兢秆驻炼百旺游享近或氛扛应粤钳翼锈颖庙执页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资影泞俞柳汉薯牲渗旦沈析挡勤加皑褒区句孽卖眺圃报叛筏酬努厅绷篮决员亨广撒蓝辱讹截堆岔近岸撂钙吮鲁澎酌幻扬曰绅峨拄仁扶刚迄钉龟玫付紊沽漾茧硕鸳蒋草每畏子作功父处结财冲期策登更饰洽仲槐笼钩凉撮挺受拥苞怖丑邯醋舰艰鲁谎伪龚遏患幕炸唾成幂周钠岳舆仪樟荚席忆著媳膘君罚焰蒸豁馆懊忽肺斌桨峙回兔略谊倾摈恶熏忙残辑迪娄徒蛋鲁半凸爸梨痔布搅屠述阑刺朝练郧性缮猴悦抵傣煽骑仇东计煞伟痴讨需省涨衍毕聊俯舷申愿迟稠称耘施土收温很慨八朽束氛凉啪侍玫损砸氖柱酮梯绞埂胯管锨蛋噶智粕顺灿是舔烧抿照冈羹币蒸格梁髓集迷烤酪齐晤谎滇调秘辙代骏撵壮

4、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陈.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

5、体系。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

6、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不可分割,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7、:2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二.精气、阴阳五行一、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精

8、,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2精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气机:指气的运动。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

9、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寒与热)“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因热用,寒因寒用”。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2)阴阳的互根互用(气与血)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交感与互藏

10、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类经运气类:“天本阳也,染阳中有阴;地有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壮水之主,以制阳光”(5)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

11、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5)用于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虚不能治阳而致阳亢者,属于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

12、药直折其热,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阳虚不能治阴而致阴盛者,属于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5. 归纳药物性能:指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三、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2五行学说的

13、基本内容:(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胱耳骨恐呻栗(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14、火克金,金克木。“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4)五行的相乘和相侮:相乘: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侮:反克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发生;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五脏的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其中母病及子的病情交浅,难经经释:“邪扶生气而来,

15、虽进而易退”;子病犯母时病情较重,难经经释:“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比甚”;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其中相乘时的病情较重,“所不胜,克我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相侮时的病情较浅,“所胜,我可也。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3)用于诊断和治疗用于诊断:色脉相合:为顺证;即青弦赤红,黄缓白浮,黑沉乃平;色脉不合:为逆证,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用于治疗: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扶弱;按相克规律

16、确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3.藏象一、概述1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五脏的生理特点:生化和储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 奇恒之腑的特点:藏阴精而不泻,异于腑。二、五脏(一)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一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另外一方面,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即血液的运行必须以维持心脏正常搏动的充沛心气、血

17、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前提条件。(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2、心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2)在液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4)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二)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

18、之气和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其次体现于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2)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即“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将津液化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3)通调水道:

19、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4)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即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肺主治节,“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人的呼吸运动时有节律的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全身的气机;三是由于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2、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2)在液为涕

20、:涕有润泽鼻窍的作用;(3)在体和皮,其华在毛:(4)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运化水液: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水肿的发生均与此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主升清:一是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清气在下,则生飧泄。”(3)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

21、经脉之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2、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思:思虽为脾志,但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2)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晰的称作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治痿独取阳明。”(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四)肝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 调畅气机为基础,表现在四个方面。有肝失疏泄和肝气生发太过两端病理变化。“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促进精血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及胆汁分泌排泄:协调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分

22、泌和排泄胆汁。调畅情志:是调畅气机所派生出来的。促进男子排精和女子排卵行经,女子月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来实现。(2)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贮藏血液:协调肝的阴阳,制约肝阳升发太过,维持正常疏泄。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保证月经按时来潮。防止出血:防止血随气逆而出血2、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1)在志为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2)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4)在窍为目:“肝气通于目

23、,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五)肾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所以说“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通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所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气由未盛到逐渐充盛,由充盛

24、到逐渐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天癸”即是随着

25、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2)主水:指肾在津液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肺的宣布、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至全身。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3)主纳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2、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1)在志为恐:恐为自知,惊为不自知。(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

26、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脑为“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中精气主骨生髓的具体体现。“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4)在窍为耳及二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附】命门: 内经:“命门者,目也。” 说难经 “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说医贯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说景岳全书 命门为水火之宅三、六腑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贮藏于胆,又称“精汁”故胆为“中精之府”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主疏泄控制和调节。肝气疏泄,使胆汁注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病理: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厌食

27、、腹胀、腹泻胆汁不循常道黄疸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口苦、呕吐、黄绿口水胆汁滞留日久形成砂石(2)主决断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病理:胆气虚胆小惊怯、睡眠不安 胆热痰扰惊悸心烦、急躁易怒(3)胆为奇恒之府 胆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 为六腑之一;内藏胆汁,不直接受纳水谷为奇恒之腑之一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水谷:接受容纳饮食物。胃为太仓,胃为水谷之海;(2)主腐熟水谷:使饮食物初步消化,变成食糜。在胃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方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包括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传化糟粕的

28、功能。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浊气在上,则生瞋胀。”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泌别清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时,吸收大量的水液,故曰“小肠主液”。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耳边正常,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稀薄,小便变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水液量的多寡与尿量有关。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就是应用这个原理。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吸收水分,(大肠主津)变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者

29、,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亦与肺的肃降有关,还与肾的气化有关,故有“肾主二便”之说。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功能。膀胱的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为“孤府”。(1)通行诸气通过三焦运行于全身(2)运行水液水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称三焦气化。“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3)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上焦如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像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全身 中焦如沤:对水谷被消化时

30、状态的生动描述。主要指脾胃有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的作用 下焦如渎: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泻水液,泌别清浊,排便作用的概括。四、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1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为先天精气所养。“诸髓者,皆属于脑”(2)主精神意识活动 “头者,精明之府” “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3)主感觉运动 王清任把忆、视、听、嗅、言等功能节归于脑。2.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持月经

31、和孕育胎儿与其他脏腑的关系(1)肾与“天癸”:肾中精气充盈产生天癸,促使女子胞成熟。(2)冲任二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3)督带二脉:带脉约束、统摄冲任督,固摄胞胎(3)心肝脾肾与血: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肾主藏精。五、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2)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故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4

32、)心与肾:主要是 “心肾相交”、“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心肾相交:心火下降于肾,能温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能滋养心阴,制约心阳,使心阳不亢。精神互用:心主神,肾藏精。神全可以益精,积精可以全神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居上,为一身之主宰;肾为相火居下,系阳气之根,神明之基(5)肺与脾:主要表现于机体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上病及中”“培土生金”(6)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7)肺与肾: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滋生的。(8)肝与脾:首先是肝的疏泄和脾

33、的运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 机运行等方面有密切关系。(9)肝与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相互化生。藏泄同用: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排精方面; (10)脾与肾:先后天互资及水液代谢方面。先后天互资:先天温养后天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后天补充先天肾主藏精,需脾精补充。 “脾阳根于肾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2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1)心与小肠:心火下移小肠,小肠有热上炎于心。(2)肺与大肠:肺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的肃降。(3)脾与胃:

34、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概括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4)肝与胆:消化功能胆汁的排泄与肝主疏泄有关;精神情志肝主谋虑,胆主决断。(5)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3六腑之间的关系: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受盛水谷又传化糟粕4.气血津液一、气1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2气的生成:来源于并受父母的先天之精

35、气(元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宗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综合应用而生成。肾为生气之根;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3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和代谢所起的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2)温煦作用:气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热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持人体正常体温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正常,以及血和津液的正常循环运行。(3)防御作用:气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4)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36、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方式:升、降、出、入四种。(2)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气滞-气机受阻较甚而不畅通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不及太过或下降太过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5气的分布与分类:(1)元气含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生成:元气以肾所藏的先天之精为主,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分布:发于肾

37、,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的生理活动。(2)宗气含义: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生成: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之气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贯心脉而行气血。 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含义: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成: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所生成的水谷精微(精华部分)分布:进

38、入脉中,循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4)卫气含义: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生成:主要有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水谷之悍气)分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凑,布散全身功能:一是防御外邪、二是温养全身、三是调控腠理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二、血1血的基本概念: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3血的功能:濡养和化神生理体现:血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病理体现:

39、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肉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4血的运行: 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血液循行的动力通过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而体现出来。固摄由脾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调节。此外,血液充盈,寒温适度,脉道通利,心气充沛均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三、津液1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和液的不同: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

40、养作用的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来源于水谷,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3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和血为气母。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和津能载气(吐下之余,定无完气)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伤寒论:“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5.经络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2经络系统的组成

41、:(1)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2)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3十二经脉:(1)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2)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与手三阴经交会。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

42、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的循环路径。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和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故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3)分布规律 :在四肢部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阳、足厥阴。(4)流注次序: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时循环贯注的十二正经循行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手指端,足三阳与足三阴交于足趾末端。足三阴与手三阴交于胸腹部。强记: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

43、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手太阴肺经: 主干: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咽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腋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的列缺穴分出,沿手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2,手阳明大肠经: 主干:起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项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的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分支:从锁骨上窝的缺盆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囤出挟口两旁,

44、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3,足阳明胃经: 主干: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的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的是手太阳小肠经,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的是手太阴肺经,在足小趾端交于足少阴肾经的事足太阳膀胱经,只有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的是足阳明胃经。 4,足太阴脾经: 主干: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

45、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5,手少阴心经: 主干: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 分支:A一条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B一条直行: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着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的少冲穴。6,手太阳小肠经: 主干:起于小指外侧端的少泽穴,沿着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着食道,穿过膈肌,达到胃部,下行。 分支:A一从缺盆出来,沿着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B一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的晴明穴。4奇经八脉(1)含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2)生理作用: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