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六).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4125272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年传播理论研究考试(六)1综合测试题(共80个,分值共:)1、准社会互动人们把电视等主流大众媒体中的人物或媒体名人看做真实的交流对象,与其发生互动并建立某种关系。2、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贡献答:20世纪20年代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活动对传播学的成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们是:1)拉斯韦尔宣传研究的权威,最早概括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并提出了“5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首先开始传播效果研究,系统地运用社会调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3)卢因“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小群体动力学;4)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效果研究;开创了“信息的中介因素”理论3、

2、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魔弹论”的否定,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个人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4、培养分析有哪些独特之处?何苗答: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培养分析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

3、是效果研究所最求的变化;培养分析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受众的使用过程和意义解释过程等微观问题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讯息系统长期的影响上;培养分析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培养理论是一个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它描述了居于主导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是如何通过商业体制实现其整体利益的。5、议程设置是舆论引导么?为什么?答:一、“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

4、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二、“议程设置功能”的主要观点是: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

5、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三、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

6、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来说,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党性原则;正面引导原则;真实性原则;分流原则;有度原则。四、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它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

7、行舆论引导。从本质上说是站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另一方面,“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不但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旗帜鲜明的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五、相对而言,舆论导向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议程设置”则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因此,“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六、所以,议程设置不是舆论引导。6、对讯息的评价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

8、人们认为某讯息对自己不利,或认为受某讯息影响显得自己十分不明智时,他们会不承认讯息对自己的影响,却认为它将对其他人产生影响,比如电视暴力、色情内容等讯息。7、“媒介事件”戴扬和卡茨提出“媒介事件”的概念,他们把那些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的国家级历史事件,称为媒介事件。8、组织传播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组织成员之间)和组织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9、媒体间议程设置 卢一对媒体议程的研究发现,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或新闻来源常常设置其他媒体的议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媒体间议程设置。10、什么是全球化,它对我国的信息产业具有哪些影响?答:全球化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每个人都

9、能切身感觉到身边全球化的存在。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经常并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主权与信息自由、传统文化和全球流行文化、民族身份和全球公司身份之间不断出现冲突。全球化就是随着社会和经济联系延伸到世界各地,世界上不同的人群、地区和国家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赖性。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体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劳动分工”和“世界军事秩序”起巨大推动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也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生产地和市场。全球化对我国的信息产业具有以下影响:11、什么是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钟景西答: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

10、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12、什么是受众的主动性?你认为受众在媒介的使用中具有主动性么?为什么?耿芸答:(一)拜欧卡对讨论受众主动性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发现学界对受众主动性共有5种不同的表述:(1)选择性。受众可以在众多媒体内容间进行辨别和挑选,并有计划地使用。(2)功利主义。这是使用与满足的主要观点。使用的主动性就表现在使用特定的媒体满足自己的需求。(3)目的性。受众的使用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明确

11、的目的指引。(4)抵制影响。受众可能意识到信息中的说服性内容,回避或者及基地降低这种影响,即人们所说的“顽固的受众”。(5)参与。这是一种全神贯注的接收状态,受众参与度越高,越会积极地思考或反馈,甚至会与他人就传播内容进行讨论。(二)受众在媒介使用中具有主动性。从遥控器、录像机、有线、卫星,以及各种新的录制、存储和重放技术,到今天遍及全球的高速电子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传统的受众角色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消费者、目标对象将终止,取而代之的是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等诸多角色中的任何一个。自从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互动(或交互)技术的出现后,受众的介入、反馈、选择、接近

12、和使用媒介的能力明显强化,为受众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传播和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尤其是咨询型和对话型受众的出现,意味着受众主动性的恢复和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动技术所提供的可能。但是与此同时,交互性本身的潜在吸引力有多大,或者说是否有足够多的需求支撑互动网络的运转,仍然是非常不确定的。交互性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包括游戏、远程、信息查询等等。它虽然动摇了以往的受众经验,使受众经验多样化,但它仍然不是传统上人们所熟悉的“观看式”大众媒介的替代物。就是互动媒体完全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也将从属于社会实践,从属于既有的对这一类技术的解说。13、全球性化同使得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发展,增进文化的交流与

13、融合。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异民族文化,西游记等中国古代小说中对女儿国、君子国的描述,也都建立在想象和虚构之上。而今天,我们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不再感到陌生。充斥市场的外国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随处可见。同样,中国的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比重出有所剧增,使外界对揭开中国的腐化、落后、陈旧的认识面纱。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14、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德国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他们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

14、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是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思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15、简单对比主流化理论与传统培养分析理论的异同答:培养分析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理论,总结起来,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培养分析理论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化。培养分析虽然不否定观众的主动选择能力,但该理论认为由于讯息系统长

15、期积累的培养,要摆脱其影响是不可能的。培养分析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深入地看,培养理论又是一个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它描述了居于主导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是如何通过商业体制(没有宣传家的宣传)实现其整体利益的。主流化研究是培养分析研究的转向。第一,它从关注不同观看量的电视观众之间的培养差异,转而关注重度观众内部的趋同;第二,它从关注暴力问题,转而关注更为一般的意识形态、霸权和社会控制问题。16、可说服性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接受传播者的态度可能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17、什么是媒体生产研究?它与媒体效果研究有何不同?张钦答:媒体生产研究即控制研究。“控制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

16、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它与媒体效果研究的不同点包括:1、研究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传播者以及传播者的生产性活动,后者的研究对象是受众。2、研究目标不同。前者更关注传播的内容和过程,如大众传播中的“谁”、“说了什么”;后者更关产生了什么效果。3、在传播过程中的位置不同。前者位于传播过程的中端,后者则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4、研究方法也有差异。前者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内容分析,后者侧重调查。18、什么是传播流研究?它有哪些主要成果答:信息从大众传播,经过群体、意见领袖等中介,最后到达个人的流动过程,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

17、传播流。传播流研究主要进一步探讨了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如何通过意见领袖流向个体的,个人影响的流动路线是什么,这些意见领袖具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如何影响其他个体的,意见领袖与大众传播具有何种关系等问题。在这些研究中,最关键的是确定谁是意见领袖。传播流研究与两级传播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把信息的传播与效果放到社会群体和人际网络的背景中加以考察。这与之前大众社会理论抽象地理解个体育大众传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取向受到了当时社会学中比较流行的小群体研究的影响。传播流与两级传播研究,正是在这样一种重视小群体及人际关系的背景下展开。意见领袖是指存在于一定小群体中的,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个体,一般与被影响者之间处于

18、同一阶层。19、你认为“网瘾”的概念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媒体的使用是一种功能性行为,由于我们紧张、对环境不确定、遭遇不顺或者孤独而产生某种动机,而接触媒体则能满足这些需求,使个人得到放松、了解环境、逃避不愉快的经历、进行社会交往(现实的和替代性的),保持平衡。互联网给人的满足来自于三个维度: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带来满足;媒体内容带来的满足;社会性的满足。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的大众媒体上掀起了一股讨伐互联网的潮流。各种青少年因网络犯罪、上瘾的媒体报道经常成为网络存在不良影响的证据,政府对网络的监管措施也更加

19、严格。但是严格地说,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说明互联网是这些不良后果的肇事者,它更像是一只社会问题的替罪羊。目前对所谓“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来自心理学界,它又把“网络成瘾”成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网络成瘾障碍、强迫性网络使用等。但是对于什么是网络成瘾,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界定。但是,目前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和上网行为的病理研究并没有考虑社会因素。从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如果在现实中缺乏社会的满足,就会转向网络或其他媒体。因此互联网使用与其说是“上瘾”的原因,还不如说是一个中介变量,因为上网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很多使用者之所以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网络游戏,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

20、中的社会交往缺失而产生的需求。我们很少担忧看书成瘾、看报成瘾、看戏成瘾,但是却在电影产生后就不断地对电影、漫画、电视、互联网等的“上瘾”现象担忧。这里面既有着印刷文化对视觉文化、电子媒介文化的偏见,同时也有家长和教育部门为了逃避责任和降低认知不协调等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媒体大量报道少数非随机的奇闻轶事,容易以偏概全地让公众产生错误的印象,。有不少报道发现犯罪青少年因为上网或玩电子游戏而越轨,就得出互联网会导致青少年犯罪。这种混淆因果的逻辑就像人因为要吃饭而导致犯罪,从而推导出吃饭会导致犯罪一样荒谬。对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调查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并没有造成青少年学习成绩、体育锻炼、人际交往时间的明显变

21、化。只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网络并不会造成不良影响。20、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政治经济学派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并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而是一个对现代社会的现象存在着大致相同观点,并有着相似研究方法的松散的学术共同体。批判的传播政治学反对把文化简单还原为商品,注重分析文化商品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21、媒体等同巴伦李维斯和克利夫纳斯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个人会像对待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空间一样对待电脑、电视和新媒体,例如儿童认为倒立电视会使电视节目中的爆米花掉出来。他们把这一理论称为“媒体等同”。22、第三人效果在现实中有何表现?影响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第三人效果”由美国哥

22、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指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你(们)”不能产生影响,却能对“他(们)”产生影响。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这种媒体对他人影响较大的估计将导致他们采取某些行动。在现实中的表现有:在涉及一些公认的“有害”内容(色情、暴力、烟酒广告、赌博广告、极端言论等)时,第三人效果常常导致人们支持对其进行限制。对社会精英和把关人来说,第三人效果常会使他们过于谨慎,导致信息的审查和限制,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此外,第三人效果还经常影响传播者对于传播效果的判断和决策。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决策者和传播者会低估群众的判断力,认为如实报道灾情将在群

23、众中引起恐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进行了封锁。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现实中的一中反映。造成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心理原因是为了提升自我,使自我感觉更良好。除了这个关键原因外,还有其他几个因素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出现的强弱程度:23、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拟态环境,也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4、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部分互动媒体(如互联网、手机中的部分传播)等由固定的中心向不确定的大众的信息发布。25、第三人效果 卢一大众媒介对“他(们

24、)”(语法上第三人称)的影响,被称为“第三人效果”。这里的“第三人”有两种定义方式:一是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的他(们);二是站在信息发出者的角度,即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旁观者的第三者。26、谈谈新媒体的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答: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直到21世纪初普及的手机短信、数码相机,以及web2.0的各种新型传播方式,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介技术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提出“网络社会概念的卡斯特”认为:“技术就是社会,而且若无技术工具,社会也无法被了解或再现。”电子传播媒介使接触他们的人的身体所处的地点,不再与其在社会上的身

25、份、地位相关联。网络传播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参与交流的条件。多数电子传播媒介是作为一种共享的场地或平台存在的,服务于人们同时获取信息的需要。作为一种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它造就了传统的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远难以达到的信息共享程度,特别是电视与网络媒体。多数电子传播媒介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电子传播媒介能够绕开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电子传播媒介融合不同的知识场景,打破学科的界限,也为学科

26、间新的对话开辟了道路。电子传播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当人们通过电子传播媒介教会个社团相互了解时,也就改变了社会团体之间的界限以及群体的周边范围。当电子传播媒介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在道德上便是一种好的选择。这些看起来能够使得每个人同时成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新传媒或新传播方式,在人们通过它们自由获得任何信息和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也意味着受到更大的、更精细的控制。在传播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媒介以及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电子传播媒介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播媒介将在数字化技术的平台上得到新的融合。新的传播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这种现象自身,构成了一种新环境。

27、27、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答: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大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社会控制中介作用。大众传播处于上层社会控制和广大成员之间的中介领域,能将某种公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广为人知,取得社会承认,使腐败现象受到舆论谴责。模拟社会环境。大众传播给人们提供的消息和知识,即“头脑中的影像”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环境的作用。28、作为电视媒介的管理机构,广电部门的相关政策加强了对电视内容的审查,可以有效监管电视媒介的传播行为。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所有电视台在观众收视最为集中的黄金时段,不

28、得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题材影视剧,而代之以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优秀影视剧。广电总局的这一做法是应广大家长观众的意见和要求推出的,也是广电总局开始实施的净化工程的一部分。通过这项措施,一方面可以净化银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也是要起到政策调控的作用,引导制作方控制这类影视剧的产量,刺激他们生产题材更加多样、健康向上的作品。凶杀暴力题材的电视剧不能在黄金时间播出,使电视屏幕能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纯净的文化空间。29、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对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意义产生巨大影响,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性互动的流动、影像声音等象征符号的流动,产生深远了的文化后果,使中国的

29、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加剧。30、编码/解码理论传播者将特定的内容以一定的符码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即编码活动,亦即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和制作活动。受传者在接收到传来的符码以后,必须经过对符码的阐释和理解才能从中得到意义;因此,受传者对符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即解码活动、释码活动。31、简述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霸权”(又译文化领导权)概念的内涵答: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统治一方面依赖强制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在合理性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霸权(又译“文化领导权”)。与暴力不同,霸权重视的是文化方面的控制。霸权的推广不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同意

30、的基础上,它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妥协与合作的结果。葛兰西的观点由于兼顾结构与能动性,得到了学者们的重新关注32、恐惧诉求恐惧诉求通常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33、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答:意义: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不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局限: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

31、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4、属性的议程设置假说(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铺垫理论有何异同?答:(1)属性的议程设置假说(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理论是:在某一则新闻中,不同的属性一起又构成了重要性的排列等级,比如一则新闻中写进哪些内容省略哪些内容、强调哪些细节弱化哪些细节、支持或反对某种做法等。这些属性衣服在对象议程上,共同传递到公众那里,从而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特征的认知。议程设置的第一层传递的是对象的显著性,第二层传递

32、的是属性的显著性,因此,麦库姆斯也将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称为“属性议程的设置”。属性议程不仅可以影响受众对议程某一特征的重视程度,还会反过来影响对象议程的显著程度。也就是说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会影响议程设置的第一层。研究发现,除了报道频率和数量会引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外,关于某一问题的报道风格(tone),也会影响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麦库姆斯将这一效果称为“引人注目的论据”。即在同一类问题中,从性、冲突等“引人注目的论据”角度来报道(第二层)要比从其他角度来报道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该问题的注意(第一层)。总结起来,传统的议程设置研究的是媒体对象议程向公众对象议程的传递,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研究的是由媒体属性

33、议程向公众属性议程的传递,在这两层之间,媒体的属性议程还会影响公众的对象议程。(2)铺垫效果理论:艾英戈等人把电视新闻的铺垫效果定义为:“通过唤起对某些问题的注意,并忽略另外一些问题,影响观众对政府、总统、政治和公职候选人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不会对所有的事情保持专注,注意力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其次,人们在判断时,一般不会经过全面的分析,而是更喜欢试探式分析比如直觉和常识。试探式分析的一种形式就是依据最容易得到的信息作出判断。大众传媒恰好是现代社会中公众最容易获得的信息资源。因此,如果某个观众最近经常看到外交方面的报道,这个信息在记忆中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成为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如果这

34、时恰好要他投票选总统,这一新刺激就会激活他对于相关新闻的记忆,他就容易把总统与信息联系起来(尽管这种联系可能是无意识的)。上述过程造成在对总统作总体评价时,总统在外交方面的表现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其他方面就可能被忽略。铺垫作用所涉及,电视新闻不仅可以成功地告诉人们“想什么”,而且可以成功地告诉人们“怎么想”。关于铺垫作用与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关系,韦弗等人认为议程设置与铺垫效果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议程设置关注问题排序从媒体到公众的传递(想什么),而铺垫效果更关注的是议程设置的后果,个人意见形成过程(如何想)。同:都是大众媒体,通过制造信息环境,影响人们关于世界的想象的作用理论基础。在这两种

35、理论的作用下,大众媒体能够“润物细无声”、“鱼儿不会注意水”一般,影响受众对世界的看法。异:(书上没有明确的比较,只能把所有的关于这两个原理的文字整理出来,大家自己思考发挥吧)35、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自许为“正统马克思主义与自由民主主义的批判者”。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36、简述李普曼对传播效果研究的贡献答: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政治家、专栏作家、美国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贡献有:(1)舆论及宣传研究(

36、2)提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3)大众传播效果的洞见(4)把关研究(5)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分析。37、为什么在中国有时议程设置会失败?张铁答:一、“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

37、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二、“议程设置功能”的主要观点是: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

38、首先采取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三、“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

39、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四、“议程设置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社会,起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都是常见的。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我国学者范东生指出:“传播媒介诚然有时可以造成平地起风波的惊人效果,但这并不说明社会舆论只能追随其后,接收指引。”他援引1976年周总理逝世前后“四人帮”的舆论操纵和“四五”时间的事例,指出“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五、

40、所以有时在中国议程设置会失败。38、简述传播的“使用与满足”论答:“使用与满足”论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应该研究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仅仅研究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1974年卡茨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39、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你认为外来文化会对本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吗,为什么?答:文化帝国主义可以这样定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信息自由传播为由,依靠强大的信息资源与媒体实力,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文化产品和新闻,以达到重塑发展

41、中国家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外来文化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外来文化是否会对本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不能简单的下一个结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当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可能出现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当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

42、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这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

43、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传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却必然决定于,它能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相互交融。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大世界,我们恰恰需要丢弃的是传统文化中以中庸、封闭、内敛以及小富即安、无为而治为特质的民族性格。我们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如何一古脑地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这本身就忽视了文化应有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培养一种真正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无此,难以代表最先近的生产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种“化”的能力,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人为我,化外为内,化西为

44、中。所以对于焦虑于姓“西”现象的人而言,换言之,对于中国未来文化性格的养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但更有一种扬弃。如果没有这一点,一味复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挡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不利于现代文化意识的生长。40、萨匹尔-沃尔夫假设该假设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想像,即我们的语言限制和规定了我们对身外世界的把握。萨匹尔-沃尔夫假设说明了语言观念系统的重要影响。41、人内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身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如果把个人看作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那么自

45、我传播就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自我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42、意见气候 卢一是指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情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主要来源于所处环境中的群体意见和大众传播。(答案选自百度百科)43、谈谈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答:1948年拉斯韦尔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三项基本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2)联系协调。3)文化传承。1959年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功能说”,增加了“娱乐”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主要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境变动的最新信息。其原始动机来源于安全需求,例如

46、媒体报道灾难,犯罪,疾病等反常信息。联系协调功能主要指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协调,使之能够正常运作。例如信息的沟通,深层价值协调等文化传承功能不单指文化知识,更多是泛指人类学上所说的群体的一切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社会角色、社会规则、风俗习惯等。娱乐功能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又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项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大众媒介授予社会问题、个人、团体以及社会运动以地位,可以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提高其权威性。强制执行社会规范: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曝光”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进行舆论监督。麻醉的负功能:大众媒体的报道有时也会起到误导公众的反作用。比如地位

47、赋予会让一些投机取巧者赢得名利,强制执行社会规范也可能使媒体或大众站在道德制高点,压制个人的选择与自由。1982年施拉姆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概括。指出大众传播能够开创经济行为。44、传播研究中的因果性和相关性有什么区别?钟景西(此题实在是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只能看看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答案)答:相关性:我们在观察某个研究对象时,如果发现,它的变化总是与另一个对象的变化同步,那我们就说这两者是相关的。教科书中对相关性含义的解释是,变量A的变化总是伴随变量B的变化,则说A和B是相关的。需要注意的是:教科书的解释中,用的是伴随。如果说变量A的变化,总是引

48、起变量B的变化,则它们不仅有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45、电视暴力研究的结论对电视的制作有什么启示?耿芸答: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暴力节目与观众攻击性态度和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确立了一些解释电视暴力内容与受众攻击行为间关系的概念与理论,它们分别是净化、示范或社会学习、唤起、抑制解除、脱敏、铺垫(启动)、培养。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在电视制作中应加以改善修正。1.内容分级。美国1996年电信法规定电视机都必须装备一种“V芯片技术”,以配合电视节目分级。“V芯片技术”可以使父母限制孩子收看他们认为“儿童不宜”的电视节目或登录互联网站点。美国电视节目分4个级别:一般观众(TVG)、父母指导(TVPG)、父母特别注意(TV14)和成年观看(TVMA),体育和新闻节目是例外,不用评级。另外,对于儿童还有两个更细的级别:所有儿童观看(TVY)和仅限大龄儿童观看(TVY7)。电视内容分级是许多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