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124706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1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着名的关于环境与发展 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 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也已编制完成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随,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8年底的30.4%。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65%。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在此背景下

2、,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我国城市发展沿用“摊煎饼”式的粗放经营模式,表现在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大部分城市占地成倍增长,图1.1位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热岛分布图。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060个左右,7亿-10亿人将在城市中居住生活。 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全国非农业

3、建设占用耕地2963万亩。这比韩国耕地总和还多。平均每年占地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的耕地, 这是已经考虑了开发复垦耕地7 366万亩增减相抵后的结果,实际上开发复垦增的新耕地质量较低,3亩以上才能弥补原l亩耕地的损失这一现象到如今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8.257 4亿亩,加上复耕补充的耕地,仍净减少29万亩。由于城市一般位于自然条件较好区域,所以耕地减少中优质耕地损失十分惊人。如1991年至1995年,全国水田减1004万亩。按照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分析,以目前人均城市用地100m2的水平计算,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发展将再占地1亿多亩,

4、按人口平均,中国是耕地资源小国,人均仅有1.44亩,仅及世界人均值4.65亩的31%,图1.2为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城市绿地比较。图1.3为北京市1993年与2001年用地比较。耕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实施战略的基础。我国上地能最大供应17亿人口的粮食是以人均耕地基本维持目前水平为前提的正视耕地资源极其有限并将继续减少的严峻现实,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关注最重大和最迫切的问题之一。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实行耕地总量预警制度,确保耕地数量动态平衡,时人均耕地面积降低到临界点的地区,拟宣布为

5、耕地资源紧急区或危急区,原则上不准在占用耕地。城市人口的急剧发展与地域规模的限制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我国城市发展只能走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的发展模式。综观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解决城市资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实施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自1977年在瑞典召开第一次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以来,召开了多次以地下空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了不少呼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决议和文件。例如1980年在瑞典召开的“Rock Store”国际学术会议产生了一个致世界各国政府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为人类造福的建议书。1983年联合国经社

6、理事会下属的自然资源委员会通过了确定地下空间为重要自然资源的文本,并把它包括在其工作计划之中。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城市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了东京宣言,提出了“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国际隧协正在为联合国准备题为“开发地下空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文件,其1996年年会的主题就是“隧道工程和地下空间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1997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七届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是“明天室内的城市”,1998年在莫斯科召开了以“地下城市”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实践方面,瑞典、挪威、加拿大、芬兰、日本、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领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和规模。发

7、展中国家,如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开始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地下空间是一个十分巨大而丰富的空间资源,如得到合理开发,使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特别是缓解城市中心区建筑高密度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据一项初步调查估计,北京市建成区10 m深以上的地下空间资源量为19.3亿m3,可提供6.4亿m2的建筑面积,将大大超过北京市现有建筑面积。通过对近年来的多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研究分析,如仅对城市浅层地下空间资源(深度30 m)的初步估算,开发面积为城市建设用地的30%(

8、道路与绿地建设用地),再乘以0.4可利用系数,则地下空间可供开发的空间资源是城市房屋建筑总量若干倍。如表1.1所示。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大规模开发利用浅层地下空间,到80年代末开始研究50 - 100 m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并于2001年出台了大深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大深度地下公共的使用二関寸为特别措置法),该法对大深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1律地位、开发用途、开发深度、土地征用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如图1.4所示。因此,国际上有的学者预测21世纪末将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工作、生活在地下空间中是并不夸张的。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是:把一切可转入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

9、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实践表明,可转入地下的设施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体育设施、防灾设施、储存及生产设施、能源设施、研究实验设施、会议展览及图书馆设施。其中大量应用的领域为交通设施,包括地铁、地下机动车道、地下步行道和地下停车场。特别是地铁,据地铁论坛网站的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共有50多个国家的179个城市共建设轨道交通线约10 000 km,地下线通车里程约5 000 km;市政基础设施,包括市政管网、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的清除、回收及处理系统,大型供水、贮水设施;商业设施

10、,包括地下商业中心、地下街以及以商业为主兼有文化娱乐及餐饮设施的地下综合体;贮存设施,包括粮库、食品库、冷库、水库、油料库、燃料库、药品库及放射性废弃物和有害物的储库。1.3.2 节约城市能源、水资源 除土地资源外,按人口平均,我国也是资源小国。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因此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在这方面,地下空间的利用大有可为。在每个国家的总能耗中,建筑能耗是大户。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中,每年所需要消耗能量的总和称为建筑能耗。据统计,在欧美一些国家建筑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而建筑能耗中用于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调的能耗约占全国总能

11、耗的19.5%。据世界能源研究所与国际环境发展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表明,世界上前十名经济大国中,中国是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接近法国的五倍。在建筑内部环境控制中,我国仅采暖一项,单位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因此降低建筑内部环境能耗具有迫切的重要意义。地下空间由于岩土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可防止造成地面温度变化的诸多因素,如刮风、下雨、日晒等的影响,实际表明,地面以下1m,日温几乎没有变化,地面以下5m的室内气温常年恒定。因此将建筑物全部放在地下岩土中,比地面建筑要明显少消耗能量。据美国进行的地面与地下建筑对比分析的大量试验表明,堪萨斯城地下建筑相对于地上建筑的节能率有:服务性建筑为60

12、%,仓库为70%,制造厂为47% - 90%,其他五个地区地下建筑的节能高于地上建筑节能为:明尼阿波利斯及波士顿地区48%,盐湖城58%,罗克斯迈勒地区5Io%,休斯敦地区为330%。如果和一般的地上建筑相比较,地下建筑节能更为显着。更应特别指出的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自然能源的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广阔有效的途径。地下空间为大规模的热能贮存提供了独有的有利条件。太阳能是巨大的洁净可再生能源,但其来源随季节、昼夜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太阳辐射热的主要部分和放热一般仅在夏季得到,这就需要季节性贮存,在地下的水、岩石和土壤中贮存热量往往是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而利用地下空间贮水,将

13、冬季天然冰块贮存于地下,用于夏季环境控制的蓄冰空调,既经济又是清洁可再生冷源,在国外如北欧一些国家多有应用实例。地下空间贮热和贮冷,由于岩、土的热稳定性与密闭性,使热量或冷量损失小,不需要保温材料,利用岩石的自承能力,构筑简单,维护保养费大为降低。这就使天然能源或工业大量余热的利用富有成效。例如瑞典已在斯德哥尔摩西北方向约150 km的阿累斯达建造了一座15 000m3岩石洞穴热水库,洞穴顶部低于地面25 m,其长45 m、宽18 m、高22 m,蓄热温度范围为70 - 150,以废物焚烧的热为热源,通过一换热器与区域供热系统联结。该工程于1982年建成,1984年完成试验工作,工程投资400

14、万美元。贮库用于阿累斯达的区域供热系统,每年能节油400 m3以上。日本、美国正在开发地下超导磁贮电库的技术,该库为螺旋状排列的环形洞室。德、日等国还在开发地下压缩空气贮库技术。德国已于1979年在岩盐层中建成一座地下压缩空气库,功率为29万kw,贮气压力为8 MPa。这两种技术都可有效地贮存低峰负荷时的多余电能,满足高峰供电需要,从而节省发电站功率和能耗。美国、德国等正在研究开发所谓非枯竭性的无污染能源深层干热岩发电。美国已于1984年6月建成世界上第一个10 MW功率的干热岩电站。该电站主要由两个深度为4 000多m的钻孔及其贯通孔组成,冷水由钻孔灌注,另一钻孔产生200 0C蒸汽,直接进

15、入发电站发电。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明显。全国476个城市有300个缺水。预计到2030年,我国在中等干旱年份将缺水300多亿m3。我国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在缺水的同时,又有大量淡水因为没有足够储存设施白白流向大海。我国能如挪威、芬兰等国那样,利用松散岩层、断层裂隙和岩洞以及疏干了的地下含水层,或如日本那样在东京、横滨、名古屋以及札幌等建造人工地下河川、蓄水池和地下融雪槽,储存丰水季节中多余的大气降水、降雪供缺水季节使用,就可以部分克服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的缺陷。地下空间还可为物资贮存和产品生产提供更为适宜的环境。地下空间独具的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对贮存某些物资极为有利。目前国内外建

16、造最多的是地下油库、粮库和冷藏库。在地下建造冷藏库,可以少用或不用隔热材料,温度调节系统也较地面冷库简单,运行和维护费用比地面冷库低得多。据统计资料分析,地下冷库的运行费用比地面冷库低25% - 50%;在地下建造油库,不仅有利于减少火灾和爆炸危险,而且由于地下温度稳定,受大气影响较小,因而油料不易挥发和变质,可比地面油库节省20% - 30%的管理费用。在处理好防潮防虫害基础上,利用地下温度稳定建造地下粮库,也具明显的经济效益。如江苏镇江市地下粮库,实测地面粮库和地下粮库的经济指标如表1.2所示。某些产品的生产对环境温湿度、清洁度、防微振、防电磁屏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在无线电技术生产和测试中

17、,不仅要求高精度空气环境,而且常要求工作间不受外界电磁干扰。在地面建筑中如创造此类环境条件必须增加复杂的空调系统,配合各种高效过滤器并远离铁道、公路和其他工业生产振源,需要专门的电磁屏蔽装置以切断电磁波的干扰等。而在地下空间内则可利用岩、土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密闭性,大大减少空调费用,减少粉尘来源;利用岩土层的厚度和阻尼,使地面振动的波幅大大减少和使电磁波受到极大的削弱,从而能够采取简单的方法达到高技术的要求。1.3.3 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城市化的快速粗放发展的另一恶果,是正在中国城市中形成的“城市综合征”。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是其集中表现。 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交通是城市功能中最活

18、跃的因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交通阻塞、行车速度缓慢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普遍的突出问题。就连新兴城市深圳也不例外。如北京市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50%以上,而且正以每年递减2 km/h的速度继续下降。市区183个路口中,据统计,严重阻塞的达60%,阻塞时间长达半个小时。交通阻塞的关键在于城市道路面积在城市面积中的比例以及人均道路面积太低,每千米道路汽车拥有量太大。上海、北京每千米道路的汽车拥有量相应为506辆与345辆,为发达国家大城市相应拥有量的成倍乃至数倍。北京。陕速路面积居全国之首,立交桥数量居全国城市立交桥之首,可是就这样,城市道路发展较快的北京,改革开放以来道路面积仅增加0

19、.6倍,而同期机动车数量增加了10倍,1996年底达到111万辆,1998年底达到140万辆,图1.5为北京市1986年与2000年交通状况分析图。道路的扩展远远赶不上车辆的增长,道路的增长永远跟不上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这是世界上任何城市都无法逃脱的规律。所以城市交通拥挤也就成为必然,只能另找出路。解决“停车难”,在很多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其主要出路是修建地下停车库。地下停车库的突出优点是容量大、用地少,布局容易接近服务对象。因此,今后地下街、地下综合体的建设中,必须使停车场的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特别是结合地铁车站修建地下车库,便于换乘地铁到达城市中心区,有助于减轻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既提高

20、地铁的利用率又减轻了由汽车造成的城市公害。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经验表明:建设城市地铁交通网与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库、郊区火车相结合的体系也是减少大城市中心区汽车数量、根治城市大气污染的有力措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北京为例,是由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悬浮颗粒(占80%)和来源于汽车尾气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占40% - 60%)。随着大城市汽车数量日益加速增长,汽车尾气越发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控制汽车的污染,是根治城市大气污染的关键之一。蒙特利尔地下有轨交通网是由东西二条地铁轴线、南北二条地铁轴线及环形地铁线和伸向城区中心地下的两条郊区火车道所组成。城区中心的60多个高层商业、办

21、公及居住建筑综合大厦通过150个地下出入口及相应地下通道与这个地下交通网络的站台相连。中心区以外的人流上班、进行公务及商业活动时,通过郊区火车,或由自备汽车到达中心区边缘的地铁车站,车停在附近的地下停车场,然后乘地铁到达目的地车站,再经地下通道进入各高层建筑综合体。这样,城区中心区的机动车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也使汽车尾气的排出量在城市中心区减低到最低限度。西欧的一些国家为了降低市区的交通拥挤程度和大气污染程度,还在郊区通向市区的每个路口设置“路路通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在交通高峰时段,收取“市区交通拥挤费”。实际情况表明,这种交通模式和措施是有效的。特别是在加拿大、北欧漫长的伴有北极风和大

22、雪的严冬季节,这样的交通模式保证了各种城市活动照常进行,显示其突出优势。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当前我国城市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大气污染日趋加剧,全国500多座城市,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1%,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大气监测网对150个城市的监测表明,北京、兰州、西安、上海、广州名列世界十大污染严重的城市。世界二十大污染城市,我国占有十个。北京进入采暖期后,所有空气质量周报结果都是中度污染以上,少数为重度污染。1998年9月,北京已出现光化学烟雾的先兆,上海、成都等市都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光化学烟雾。我国酸雨面积超过国土面积40%,1994年降水监测结果显示,南方81.8%左右的城市,北方一半以上的城市

23、出现酸雨,我国酸雨区是世界上唯一的酸雨面积仍在扩大、降水酸度仍在升高的酸雨区。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约415.8亿t,其中工业废水226.7亿t,生活污水189.1亿t。城市污水80%以上未经处理排人江河,城市河段水质超过了三类标准的已占78%。136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105条水质污染严重超标,无法饮用。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有七亿至八亿人饮用污染超标水;水污染加重了缺水矛盾,由于污染因素造成的缺水量,占总缺水量的100%。垃圾围城现象普遍,我国年生产生活垃圾1.46亿t,处理的仅占2.3%左右,其余只能堆积,堆存量高达60多亿t,占地30多万亩,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噪声污染普

24、遍超标,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城市交通噪声大部分超过70分贝值,生活噪声大部分超过55分贝值。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化减少也是城市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开发,城市建筑和道路的大规模建设使可用于园林绿化的绿地和开敞空间日益减少,据1990年统计,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只有5.29 m2。上海市人均绿地面积仅1.9 m2,距2000年人均绿地7m2的规划指标及国家制定的人均10m2卫生标准还有相22.8m2距。与国外发达国家大城市相比,则差距更远。如伦敦人均22.8m2,巴黎人均25m2,莫斯科人均44m2,华盛顿人均40 m2而且40 m2匀,真如城市花

25、园一般。联合国建议城市公共绿地应达到人均40 m2的水平。世界“绿都”华沙,人均占有绿地70m2以上,几乎是一座园林化的森林公园。但是我国许多大城市仅在公共建筑的边角有一些绿地,点缀一些供观赏的花坛,一些城市道路因拓宽相应缩小了甚至取消了绿化带,不少公园因增加地面游乐场所或建筑而减少了绿化面积,不少城市的独特自然景观和古老历史文化建筑因附近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体量和尺寸不当或被不当的开发占用而遭到“破坏性影响”。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大气污染,除了发展地铁、轻轨等使用电能的公共交通网,减少尾气污染外,还要改变燃料能源结构,以天然气等清洁燃料代替燃煤,以消除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

26、等主要污染源,并变分散供热为集中供热,为此要敷设规模很大盼地下管网,更重要的还要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城市绿化是改善空气质量、消除有害物质的有效措施。城市绿林绿地能降低风速、滞留飘尘。根据上海科研所测定,树木的减尘率是30.8% - 50.2%,草坪的减尘率是16.8% - 39.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估算,1 hm2阔叶林每天能吸收约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30 kg氧气,净化18000 m3空气。很多树林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据统计,城市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0%,夏季可使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减少30%,强烈致癌物质苯并芘的浓度减少30%,颗粒悬浮物减少20%,当

27、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到50%时,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可以基本得到控制。绿化的杀菌功能也是人所共知的,绿地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可减少85%以上。城市绿化可有效降低温度,增加相对湿度,缓解“热岛效应”。据计算,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城市气温降低0.10C。.草坪能提高相对湿度6% - 12%,园林绿地能提高相对湿度40%-30%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到200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m2左右的目标”,为此需要更多的地面来进行城市绿化。所以国外把一切可转入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腾出地面改善环境。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如芬兰的赫尔辛基,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多伦多,挪威

28、的奥斯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美国的芝加哥和波士顿,以及日本的一些城市在地下空间建立污水收集、输送与处理的统一系统和垃圾、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输送和处理的统一设施。如芬兰赫尔辛基地下污水处理厂设在未来居民区地下100万m3的岩洞中,它现代化地高效处理70万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城市_业废水,节省了宝贵的地面建筑用地,消除了污水处理时散发的恶臭。美国佛罗里达州近年来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设置垃圾自动分类收集系统。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这样的统一系统可以把污水、垃圾的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我国城市能达到美国8g%和英国100%的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水平,则循环使用后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的缺水问题。3)提高城

29、市综合防灾能力城市的总体抗灾抗毁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的城市,不论是战争或是平时自然灾害都会给城市造成人员伤亡、道路和建筑被破坏、城市功能瘫痪等重大灾难,构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1945年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破坏已众所周知。1988年杭州市遭到台风袭击,由于供电线路大都架在地面上,90%被摧毁,15天后才恢复。但是实践表明,灾害对城市的破坏程度与城市对灾害的防御能力成反比。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按抗震标准设计的建筑多完好无损。1989年旧金山发生强烈地震,由于其城市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较强。震后48小时生命线系统就完全恢复。唐山

30、大地震中,城市的地下建筑破坏较轻。在城市抗灾抗毁方面,形势也相当严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除防洪、防空外,缺少综合防灾的内容,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措施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缺少对防灾空间(避难空间)的规划;各项城市防灾系统达不到现代城市的标准;在城市中缺少统一的防灾组织和指挥机构。现代城市的高密度化和生活水平的高标准,各种供给设施的建设将会急剧增加,需要改造和增设的管线就会越来越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地下管线比较混乱,每年管线被破坏事故有上万起,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多元。如某工程施工中将飞机场的指挥中心通信电缆挖断,致使数十架飞机停飞。又如1995年,济南市发生煤气爆炸特

31、大事故,事故的原因是由于煤气管泄漏使电缆管沟内充满煤气而引爆。爆炸长度达2.2 km。这些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先进国家城市建设的经验,建设便于维修管理检查的多功能公用隧道城市共同沟的必要。它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建设它可以减少马路的反复开挖,以及施工对交通和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便于维护检查和拆换,减少事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地下空间具有较强的抗灾特性。对地面上难以抗御的外部灾害如战争空袭、地震、风暴、地面火灾等有较强的防御能力,提供灾害时的避难空间、储备防灾物资的防灾仓库、紧急饮用水仓库以及救灾安全通道。如日本,许多地下公共建筑都被纳到城市防灾体系之中。4) 有效解决“城市综合征

32、” 很多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在医治“城市综合征”的过程中,相继对其城市中心区进行改造和再开发。城市向三维(或四维)空间发展,即实行立体化的再开发,是城市中心区改造发展的唯一现实可行途径。 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都曾经出现过向上部畸形发展而后呈现“逆城市化”或“城市郊区化”的教训。这个现象又称内城分散化和城市中心空心化,这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经济效益高,所以房地产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投资,造成了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大量兴建,由于人流、车流高度集中,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又兴建高架道路。高层建筑、高架道路的过度发展,使城市环境迅速恶化,城市中心区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出现居民迁出,商业衰退的“逆城市化”现象。例如

3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纽约人口年递减0.4%,巴黎人口年递减0.03%。 城市的发展历史表明,以高层建筑和高架道路为标志的城市向上部发展模式不是扩展城市空间的最合理模式。为了对大城市中心区盲目发展进行综合治理,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继进行了改造更新与再开发。对城市进行再开发的结果使这些人口下降的城市,恢复到0.1% - 0.3%的年增长速度。但是城市中心区用地十分紧张,进行城市的改造与再开发是十分困难的。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地面空间,上部空间和地下空间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构成新概念,即城市的立体化再开发。日本的一些大城市如东京、名古屋、大阪、横滨、神户、京都、川崎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进行了

34、立体化再开发。在北美和欧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也有不少大城市如美国的费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多伦多,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汉堡、兰克福、慕尼黑、斯图加特,以及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赫尔辛基等进行了立体化再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立体化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立体化再开发的结果是扩大了空间容量,提高了集约度,消除了步车混杂现象,交通顺畅,商业更加繁荣,增加了地面绿地,地面上环境优美开敞,购物与休息、娱乐相互交融。这样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借鉴与运用。有助于实现城市园林化和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的理想形态。而“城市郊区化”正如我国着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所指出的,完全不适

35、合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小的国情。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安排,使之为城市服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过程中,往往会只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而忽略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资源的利用,是城市规划必须做到的,因此,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该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要从多个方面加于考虑。首先,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时,开发的强度应一次到位,避免将来城市空间不足时,再想开发地下空间时无法利用。其次,要对城市地下空间资

36、源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在规划时,要为远期开发项目留有余地,对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出入口、施工场地留有余地。第三,在现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往往把容易开发的广场、绿地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而把相对较难开发的地块放在远期或远景开发,实际上目前越难开发的地块,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展开,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可能变得不可开发,因此,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将有可能开发的地下空间尽量开发,而对容易开发的地块要适当考虑将来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也符合城市规划的弹性原则。2)地上与地下相协调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地下空间是为城市服务的,因此,要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就必须充分考虑地上

37、与地下的关系,发挥地下空间的优势和特点,使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城市服务。 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首先在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时就应将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根据地上空间、地下空间各自的特点,综合考虑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现状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科学的需求量。其次,在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布局时,不要为了开发地下空间而将一些设施放在地下,而是要根据未来城市对该地块环境的要求,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优势、地面空间状况、防灾防空的要求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是否放在地下。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原则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于地面空间的

38、利用,同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在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水平,因城市出现问题需要解决,或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使城市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时才考虑,因此,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有长远的观念尤为重要。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另一方面,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实际的工作,要使地下空间开发项目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合实际,因而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近期规划项目的可操作性就十分重要。因此,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坚持远期与近期相呼应的原则。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本身具有抗震能力强、防风雨等防灾功能,具有一定的抗各种武器袭击的防护功能,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可作为城市防灾和防护

39、的空间,平时可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战时可提高城市的防护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地下空间的作用,就应做到平时防灾与战时防护结合,做到一举两得,实现平战结合。 城市地下空间平时与战时相结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在功能上要兼顾平时防灾和战时防空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城市地下防灾防空工程规划建设时,应将其纳入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体系,其规模、功能、布局和形态应符合城市地下空间系统的形成。4.7无锡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结论与建议4.7.1 评估结论鉴于无锡市的情况,从资源分布图和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l)无锡市具有丰富的地下空间资源可以利用,虽然有地下水位比较高、地面沉降等不利

40、因素,但资源的总体质量较好,可充分作为今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但也严重存在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分质量好的资源广泛分布于目前城区的周边,这部分资源是将来城市发展的良好的后备资源,但对目前急需地下空间的城区而言,资源相对稀少,且质量条件也不是太好。(2)对于无锡市区,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比较多的区域,除规划中的轨道交通外,还有其他种种需开发的地下空间,这部分区域工程地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质量也只是处于等级中的范围,以第一硬土层、第二软土层、粉砂层、第二硬土层组成的多层结构区域,其间厚度稳定在6-8m,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面临几个不利的因素,在设计施工中需引起足够的重视。(3)在浅层和

41、次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影响的地下水问题,主要来自孔隙潜水和空隙微承压水含水层。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以各类粘性土为主,水位埋深较浅(1-2 m),但渗透性差,单井涌水量小,对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较小。在T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开挖涉及微承压含水砂层,需进行强力降压排水,要采取适当措施以免引起地面形变等问题,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4)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保护区内的水体山体绿地的保护也影响着地下空间资源。对于无锡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点尤为重要,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5)对于山体的开发,虽然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但考虑到山体的保护和山体对下部空间的制约及随开发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开发难度,建议对山体只

42、进行一些必要的开发,在这次评估中将山体的资源质量列为等级中。(1)区位对地下空间资源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下空间资源良好的效益受益于城市中心区和地铁网络,往往高价值的地下空间资源分布于城市各类中心地区和地铁沿线车站节点区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尤其要注意区位对地下空间效益的影响。(2)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的地下空间是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和城市大型市政设施的优选空间位置;在城市地面日益拥挤的情况下尤其要充分规划和利用好这一地下空间。(3)旧城、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是开发利用的良机,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做到地上地下协调发展。(4)注重地铁建设为地下空间发展的龙头作用,促进无锡地下空间健

43、康有序发展。 5.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意义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的时期提出的社会发展新理论,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与借鉴。这要求承载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城市以及城市的经营与管理者需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大胆创新,探索有利于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城市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根据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两型社会”的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随着全

44、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城市面积急速扩张,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稀缺资源之一。开发地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减少人均地面建设用地,减缓建成区扩展速度,推动老城区地上地下整体改造,鼓励土地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土地产值,构筑资源节约型和谐城市,已成为大势所趋。 汽车、能源、土地资源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三大要素。当汽车数量骤然增加时,土地与能源将承担更大的压力。因此在对待与土地、能源密切相关的汽车消费时,应科学地加以引导, 并在城市规划上有超前思维,如果管理部门把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仅仅看成一种建设成绩和市场商机,就会忽视其背后隐藏的能源和土地危机,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后患。 以中国城

45、市化发展标本城市深圳为例,当前,土地资源严重影响深圳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建设步伐,严重影响深圳的未来发展104 km2为制约深圳城市竞争力的瓶颈。与深圳毗邻的香港全市面积ll04 km2,尽管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城市化发展,建成区面积仍只占香港城市总面积的18%。而深圳建市之初,城市人口不到3万,建成区仅3.5 km2。经过25年的城市化发展,2006年年底建成区已经超过720 km2,占城市总面积的37%。根据有关部门对深圳的地貌、坡度、地形、地质和生态保护等多因素综合测评,深圳市可建设用地约931 km2(深圳2030城市发展战略)。如果仍以目前建成区扩张的速度发展,2020年有可能成为深圳城

46、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2006年8月,深圳市提出了“效益深圳,的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其主要内容就是在城市总体面积不扩大的条件下,以城市单位面积为核算基点,逐步提高城市单位产出,不断降低城市单位产出的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实现资源消耗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的显着下降;以当前实际管理的1 000万左右人口为限,优化人口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着下降,促进深圳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不仅决定了我国必须有较高的城镇化率,而且我国各地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和产业分布的极度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必须走集中型城镇化之路。倡导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战略选择。这在节省土地、节省能

47、源、节约基础设施方面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意味着城市的同质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城市现代化追求的目标在内容上并无二质,高集聚、高效率、便捷、宜居等城市功能趋同;另一方面,在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上大多都遵循从粗放到集约,从蔓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的发展规律。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不断上涨的能源与快速下降的资源,中国的城市不能沿着早期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实现现代化。随着城市发展进入质态竞争时代,城市现代化已不是增长速度的竞争,而是效率、效益与质量的竞争。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认真审视城市的发展道路,主动探索以效益、质量和人均占有财富为重要指标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

48、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越来越受到城市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重视,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近二十多个大城市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和城市发展目标,相继编制完成了不同规划范围和不同规划层次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念性)规划。对城市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布局、功能、深度、建设时序等进行了规划,明确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重点开发地区等,为下一阶段城市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奠定了基础。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地下空间需求量的预测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地下空间需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地

49、下容积率等基础指标的确定,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景观和宜居性的质量意识不断增长,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保持环境的整体性,整合所有人类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突出强调在城市规模上,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和引导,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90 km2以内,常住人口440万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 km2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为89.6 m2,常住人口502万人。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武汉城市势必会面临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矛盾,尤其是土地资源矛盾,而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城市其他矛盾的主要根源。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武汉城市今后土地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将粗放型、平面外延式的增量发展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