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124172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

2、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3、。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

4、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的“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的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街道规划十分重视,作用远较西欧中世纪城市中的街道重要。街道既是选择中轴线的依据,又是城内相互沟通,城与城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同时还起到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最后,中国古代城市对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也进行方块式区划,本来这两处是最容易出现杂乱无章现象的,当代城市的很多居民区和商业区就存在种种卫生问题、治安问题、交通问题等,但中国古代历代的城市都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宋代以前实行封闭的里坊制,管理的效果不言而喻,宋代以后的开放型城市,居民的聚居形态也无实质性的变化,一直是由街道分割的

5、方块形单元,以街道为基干形成的市场区,位置也相对固定。(二)儒家“礼制”影响下的森严等级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礼”是行为规范,“法”是行为禁约,二者相辅相成,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的关系。儒家思想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体现在严整的城市布局、森严的社会等级上。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

6、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唐代之前各都城虽也按照此要求布局,但不是那么严格。汉长安城,开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之后的唐长安城基本上是按此要求布局,只是在些许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的都城,则是严格按照此要求布局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社会的主宰力量,不可逾越。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一种方式。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是方形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都城都以通过皇城正门至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道路作为中轴线,体现了封建社会儒家理念的居正不偏、不正不威、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

7、权通过建筑氛围烘托得更加威严。中国古代在社会等级方面,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居民住宅,形式都不是随业主好恶和财力而定的,而是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以清朝为例,其对不同等级的城市、不同的官衔在房屋建造的规模、用材和颜色上都有一定的规定。就城市言之,都城的城门能开三个,州郡城可开两个,县城就只能开一个;就住宅言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民只可用三间,房屋所用油漆也有限定,皇宫,显宦贵邸可用朱,一般官吏可用土红,庶民百姓只能用黑漆。经此处理,城市居民的地位等级,一望便知。而作为城市细胞的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民居也体现出尊卑秩序:家长居于朝南的正房,长子居于西厢房,

8、仆人住外院,尊卑有序,内外有别。上述两点特征使中国古代的城市拥有一种整齐划一的协调与统一性,然而,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几千年的封建礼制几乎一成不变,城市的形态大同小异,略显单调。同时导致了经验主义的产生,使城市规划上缺少理论上的创新,经验成为了教条,使得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约束越来越多而且很难摆脱。另外,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等观念,以及小农经济的传统,使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被归为“匠人”,被归为“三教九流”之类,不受重视,地位较低,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投身城市规划事业,对城市规划的建设进行创新和总结,这也是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得不到重要发展的内在原因之一。(三) 对

9、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国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往往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统一起来,密切结合自然,努力创造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这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主张人与自然有机结合。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建筑中有讲究阴阳五行的“勘舆”之学,虽然有迷信成分,但其目的不过是为了依照山水的自然条件,谋取人类居住的最佳地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儒家和道家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师法自然的观点在中国城市的选址和规划,建筑的结构与造型,尤其是在风景园林的建造

10、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创造性发挥。在城市选址上,古人讲究居住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着力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一方面,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尽得自然之趣,“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在总体布局阶段,中国传统城市大都因地制宜,讲求同自然的调适,努力凭借城市所处的山水环境形成风格独具的城市构图。如苏州就是利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水道,建起一套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交通网络。二千多年来,该城虽屡毁复建,其基本结构依然一脉相承,没有太大的改变。在建筑及其群体的组织上,中国传统城市也多抓住山水,着意经营,形成城市建筑与自然相融的良好环境。例如扬州瘦西湖,人们皆沿湖筑园,将人工与

11、自然巧相结合,形成风光无限的秀丽景色。千百年来,中国人依托大地,顺乎自然,将山水巧为利用,培育出了无数与自然融合协调的城市,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造,是中国城市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这其中也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和消极的态度。比如道家理论中的“无为而治”、“随遇而安”、“上天注定,不与天争”的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便成为保守主义,容易使人们不思进取,这些在当代是应该避免的。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命力强大,影响深远。比如,日本故都京都是在公元794年仿照中国唐朝的都城长安建造的,不过规模要小很多。此后直到19世纪中期一直是日本的都城和

12、文化中心。京都城内的民居和寺庙,以及独特别致的园林最具特色。京都城市道路呈棋盘状,贯穿南北的大街朱雀大道将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京都的各个建筑都体现中国隋唐时期和佛教的风格。又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里坊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功能分区的简洁手法,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并且与现在的许多规划方式不谋而合。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许多方法和元素仍在现代发扬光大,如1925年由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中山陵组群所沿用的传统陵墓构成要素石牌坊、陵门、碑、亭等,功能上不但能满足新陵墓的适用要求,在空间格局、体量尺度上也比较妥贴,材料、色彩上突出石

13、材的材质美。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重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建筑,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以浅杏黄色的暖色调为基本色调。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仍在继续弘扬光大。当代规划理论,源于西方文化体系,这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为

14、基础的文化体系,曾因偏执于机械和人的力量,倡导征服自然,直到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后才幡然悔悟。在这个倡导可持续发展,创建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的今天,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史多么的一致。然而,中国古代的规划方式中,不免存在糟粕。如太过强调风水直到接近迷信;又如,高度统一的城市规划方式,使城市布局千篇一律;太过强调礼制,人与人的贵贱尊卑,甚至在建筑上也要明确地体现出来,不适合于当代这种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并且可能助长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官僚主义滋生。三、结束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特征,整齐划一,等级森严,单元之间的组合方式丰富,追求天人合一。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虽然含

15、有一些糟粕,但其合理内涵,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等,终究能成为当代城市规划中的谐音,给人们无穷的启迪。对此,应该客观地去评判,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参考文献1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李 婧,郭海鞍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影响建筑文化2006(1):15-18 3吕友仁周礼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4董建泓关于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一些探讨城市规划汇刊,1997(5):4-65程天明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礼制思想工程与建设,2012,26(6):753-7556 马继云论申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形态特征20027 王 杰, 李晓东论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2013 8 倪志娟中国城市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20069张健,刘春雪,刘敬东,等浅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与特色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1210 钱正坤世界艺术史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1 董建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 赵光剑中国传统文化性质及现状浅析唐都学刊,1990(3):73-7813 孔利,蒋琛,朱旻,李少星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之结合以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201214 袁琳中国传统城市山水秩序构建的历史经验以古代成都城为例201315 周干峙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发展研究,199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