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
2、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4)以
3、“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一)诗文对表现商人的兴趣;小说和戏曲中,广泛表现市井生活,塑造众多商人和作坊主形象,并流露出同情、理解和赞美,透出对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二)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基本特点:
4、1.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2.明中后期,文坛大力宣扬“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拍案惊奇序)中极摹“世情”,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挂技儿别部)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即在于“供人爱玩”(郑超宗媚幽阁文娱自序)“足资谈笑”(天许斋古今小说题辞)。三.文学创作商品化。第二节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一.明初:特务统治;力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二.明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王学兴起:(一)弘治、正德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后,进一步发展宋陆九渊“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
5、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二)“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守乾卷)。(三)主张知行合一;对以往“圣贤至理”都用“我的灵明”加以检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传习录)(四)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政治上不反对封建纲常,只把外在“天理”拉到内心,变为人内在自觉的“良知”,打破程朱理学僵化统治,客观上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利于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二.心学亦称王学,嘉靖、万历间形成多种派别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一)代表: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
6、,越来越具离经叛道倾向。(二)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中概括其主要精神:“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凡先儒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说:“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之语录),“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答邓石阳),“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答耿中丞)。三.狂禅之风: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虚妄。四.上述主张的特点:(一)敢于用“本心”推倒偶像崇拜和教义束缚,叛逆勇气和张扬个性精神。(二)所强调的“本心”,是远离情
7、欲、只存天理之心。王阳明:“此心纯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传习录)禅宗大师:“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紫柏老人集之法语)。(三)意义: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精神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启发新思路。五.不顾天理而求世俗爱好、个人情欲。(一)李贽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主张“至人之治”当“因乎人”(论政篇),即顺从人的个性和满足人的欲望。(二)汤显祖、袁宏道等进一步将包括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世总为情”(汤显祖南昌学田记)、“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汤显祖
8、寄达观)的命题,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拂情以为理”(袁宏道德山麈潭),宣扬“情”的解放。(三)“性灵”说。1.“性灵”之说,古已有之。如南史文学传叙:“自汉以来,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诰,小则申舒性灵。”把“申舒性灵”视为“小”,把事关教化,有益庙堂视之为“大”,个性、风格、特色往往淹没、融化在内容和形式的共性中。2.明中期李梦阳、徐祯卿等始重“情”,强调诗歌情感特征和个性表现。3.袁宏道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4.徐渭、李贽、于慎行、汤显祖、屠隆等发表类似议论。六.创作的主体意识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随之鲜明,小说、戏曲:(一)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二)
9、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题材范围。(三)通俗的语言,开掘人的心灵,特别出现一些有关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冲击封建礼教。(四)缺乏具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使文学陷入非道德、非理性中。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帝王、朝臣、文人名士爱好俗文学,为俗文学地位提高及繁荣创造条件。二.理论上的重视:(一)李梦阳、何景明等始,理论上较明确肯定俗文学价值:赞扬民歌,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二)嘉靖间,王慎中、唐顺之等将水浒与史记并称(李开先词谑)。(三)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1.李贽:一代有一代文章,西厢记、水浒传是“古今至文”
10、(焚书童心说),将水浒传与史记、杜诗等并列为宇宙“五大部文章”(周晖金陵琐事)。2.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传、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听朱生说水浒传中从艺术角度说六经和史记不如水浒传:“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3.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详细论述戏曲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认为是“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4.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从教化功能出发,认为论语、孝经等经典的感染力不如小说“捷且深”;认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整理编辑民歌时抱着“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序山歌)的宗旨,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虚伪性。5.这些言行第一次形成为小说、
11、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的高潮。三.小说特别是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甚至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发展定型。(一)章回小说:1.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2.现存宋元平话已分卷分目,王国维“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唐三藏取经诗话跋),但这时目录字数不等,未作修饬。在宋元讲史等话本基础上发展成:(1)明代目录文字发展。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浒传每回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2)保存宋元话本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3)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
12、,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煞尾,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套语,中间多引诗词曲赋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3.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方面,以“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为主要标志,展示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4)人物从英雄怪杰到平民百姓;(5)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6)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笔触去刻画人物个性;(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二)明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更为精致;(
13、三)文言小说在话本化道路上也有新变化。四.明戏曲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来的传奇,戏曲新高潮:(一)明前期传奇总体色彩较黯淡。1.嘉靖后,宝剑记、鸣凤记及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的浣纱记等问世,标志着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繁荣。2.昆腔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一种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1)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2)嘉靖初年经魏良辅改造后,声调纡徐宛转、悠扬细腻。(3)用笛、萧、笙、琵琶等乐器伴奏,舞蹈性强,表现风格优美。3.弋阳腔在农村具广泛基础,特点:(1)文人雅士少有创作,往往改编昆山腔现成剧本而成;(2)唱词通俗,“顺口可歌”,便于群众接受;(3)方式: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
14、伴奏,适于通衢野外演出。(4)在民间广泛流行,发展为众多支派。(二)明中期以后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祁彪佳、孟称舜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不同流派争胜局面。(三)北曲杂剧:1.明代前期北曲杂剧在固守元剧体制的同时,形式有所突破:如朱有燉剧作打破了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出现南北合套体式;王九思中山狼院本以一折为一本,开启了短剧创作先风。(一)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载,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1315至13
15、85间。(二)三国志演义约成书于明初;还是水浒传编写者之一。(三)录鬼簿续编著录其杂剧3部,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以赵匡胤、赵普为中心,歌颂贤君明相,与三国精神上有相通之处。三.版本情况。(一)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以后新刊本多从此出。(二)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并为120回,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三)志传系统:今存嘉靖至天启年间刊本中不少名为“三国志传”,如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传等。1.“志传”系统与“演义”
16、系统版本不同之处:除一些情节、文字上有所出入外,“志传”系统穿插关羽次子关索(或花关索)一生故事。2.有学者认为“嘉靖本”和“三国志传”本是出于同一源头,差异在传抄中产生。(四)康熙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较大修改、增删,并作详细评点;1.毛本三国正统道德色彩更浓厚,艺术上有较大提高,评点文字也多精到见解。2.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并与三国志演义混为一谈。第二节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一.“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文学样式。(一)描写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依史”,即“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
17、择加工;“演义”,则渗透主观价值判断,用自认为理想的“义”,径渭分明地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二)主旨: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糅合民众心理,表现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和对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二.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一)政治上行“仁政”。1.以蜀为中心,展开三国间的错综复杂的争斗故事时,把刘备塑造成仁君典范。2.刘备手下大臣也都有“救国救民之心”,如赵云、诸葛亮等,寄托仁政爱民理想。3.残暴的奸雄曹操,表现他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无惜民爱民之心。4.董卓、袁绍、袁术、曹睿、孙皓、刘禅等,既无曹操的雄才大略,却似曹操那
18、样轻民、残民,因此必然走向灭亡,表达对乱臣贼子的愤恨,反映民众对“仁政”的渴慕。(二)人格上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1.写人论事,以此区分善恶,评定高下,不问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2.对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倾注了全部感情,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其忠义观念、道德品格属于封建性质。3.强调“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明“忠”并非忠于一姓之天下,而具一定开放性、灵活性;“义”包含“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精神。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与民间理想政治标准紧密联系,反映当时普遍社会心理:关羽的“义”本质上强调
19、人与人间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与江湖道德息息相通。(三)对智勇的歌颂,更突出智慧的重要性。三.把蜀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的化身,把魏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孙吴只是陪衬,具“拥刘反曹”倾向。正史著作中,大致自朱熹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为正统。(一)原因:1.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正统血缘关系;2.刘备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著称,易被接受。(二)从儒家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大众对明君贤臣的渴望,把刘备、诸葛亮等作为理想的寄托。但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将这一历史悲剧归为“天意”或“天数”,流露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的困惑和痛苦。第三节波
20、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一.清章学诚“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一)虚实结合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在对小说与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较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按照一定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二)主要人物形象已非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生叶等艺术处理,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史实基干和框架,另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二.“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的叙事。(一)将各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为终局,中间主线是魏蜀吴的兴衰;交互联络,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21、二)魏蜀吴三线中,尤以魏蜀矛盾斗争为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故事为重点;写蜀汉时,以诸葛亮为中心;写诸葛亮时,以隆中决策为关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隆中决策是全书主脑,“其馀枝节,皆从此生”。最后一卷才以三国归晋作结;使全书结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三)兼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详写,时而又虚写、略写,使全书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三)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1.描写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世界文学史中罕见。2.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战役,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22、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断表现各异,显示战争多样性和复杂性。3.突出智斗,特别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重写统帅战略决策以及战术运用。4.战争多数不惨烈可怕,而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洋溢诗情画意:常在激烈战争中穿插轻松场面,有张有弛,富节奏感;不仅歌颂力,更赞美智,传递美。三.长于写人。(一)人物形象显著特点:1.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次要方面,创造一批具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都具鲜明个性,又具一定“类”的意义。2.性格一般较单一稳定,具程式化、脸谱化表现,呈现出单纯、和谐、崇高的美。(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1.出场定型。2.反复
23、皴染:围绕人物性格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3.多用传奇故事和细节突现人物性格特征:一般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来,具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色彩,与整体艺术效果吻合。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对于区别同类性格特征的人物“同而不同”重要。5.小说这些具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往往没有内在冲突,缺少性格变化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造成失真之感,鲁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四.语言。(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利于营造历史气氛;有时直接引用必要史料,也使读者“易观易入”,形成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
24、(二)从讲史而来,偏于叙述而少描写,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洋溢阳刚气。(三)人物语言已开始注意个性化,但比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等有一定差距。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一.列国系统。(一)余邵鱼列国志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1.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历史。2.全书脉络清楚,中间穿插“穆王西游昆仑山”、“秋胡戏妻”、“卞庄刺虎”等民间故事,但叙事简略、文字粗率,缺乏艺术意味。(二)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为新列国志。1.集中写春秋、战国时代故事,成为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2.一方面使
25、情节在总体上更忠于历史,另一方面不完全拘泥于史实,也保存了一些民间故事,并注意“敷衍”和“形容”(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使头绪纷繁之中血脉更加贯串,极大增强了作品文学性。3.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宋襄公。4.清乾隆时,杨庸将其删编为列国志辑要;蔡元放删编为东周列国志。二.隋唐系统:(一)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叙述较简略。(二)刊行于万历、天启间的大唐秦王词话1.以散文为主,可视作隋唐系统的小说。2.虽也以李世民扫荡群雄,统一天下的故事贯串始终,但有一半以上内容写开国功臣尉迟恭,刻画忠厚憨直、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三)隋场帝艳史。1.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等小说并参
26、照正史和其他史料编成。2.以批判态度写隋炀帝风流艳事,揭示隋亡唐兴的历史原因。3.结构谨严,文笔细腻,语言清新典雅,对宣华夫人同情,细致刻画其心理变化。(四)隋史遗文。1.专写乱世英雄,成为一部有关秦琼和瓦岗寨的英雄史。2.创作“贵幻”、多艺术虚构,塑造秦琼及单雄信、罗成、程咬金等人物形象,有将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的倾向。(五)清康熙年间,诸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及唐卢肇撰逸史等联缀成隋唐演义。1.自隋文帝即位伐陈,至唐明皇从蜀还都而死,以隋炀帝、朱贵儿与唐明皇、杨贵妃两世姻缘的因果轮回为大框架,间插秦琼等草莽英雄及李世民、武则天等故事,细致地揭露宫廷生活的糜烂和给人民带来
27、的苦难。2.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等笔法熔为一炉,故事生动,行文流畅。(六)说唐演义全传等主写瓦岗寨好汉风云聚散,实质属英雄传奇小说。三.晚明小说:议论朝政、抨击奸佞的重要工具。(一)揭露阉党乱政的杌闲评。1.以魏忠贤一生为主要线索,描写他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乱政的故事,深切地揭露了明代厂卫制度的罪恶,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时代气息。三.版本。(一)嘉靖、万历间周弘祖古今书刻录“鲁府”、“登州府”刊西游记佚。(二)现存最早:金陵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一般认为刊于万历20年(1592)。(三)万历、崇祯间另有三种百回本,均无专叙玄奘出身一节故事。(四)
28、清初汪象旭、黄周星评刻西游证道书,自称据大略堂释厄传古本将这节故事写成“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作为第九回插入,把原来的第九、十、十一回的内容改成第十、十一两回。第二节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一.戏笔中存至理。(一)“游戏中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总批),神幻、诙谐中蕴涵哲理:被明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的心学;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正常秩序;客观上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二)想通过孙悟空形象宣扬“三教合一”化的心学,基本思想:“求放心”“致良知”,即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三)小说选用“心猿”这一比喻躁
29、动心灵的宗教用语作为孙悟空的别称,表明作者把孙悟空当作人心的幻相来刻画。(四)全书内容构架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西行取经成正果。实际上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在改造加工传统故事时,纳入心学框架,但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这和西游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积淀的民众意志结合,使西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一)前七回主观上想谴责“放心”之害,客观上赞颂自由和个性。(二)第七回“定心”为转机,以后取经“修心”的过程反复说明师徒四人在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完成人性升华,孙悟空成为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
30、性美的象征:1.不受任何管束、追求自由自在,追求自由而敢作敢为。2.“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等言论都是顺着强调自我的思路而发出的鲜明和极端的声音,希望凭借个人能力去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是明个性思潮涌动的生动反映。3.作者不希望否定整个宗法等级制度,反映了封建的等级社会还是不可动摇,维护这个社会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追求自由只能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4.桀骛不驯的个性特点。5.取经事业是其理想的象征,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成为其明显的性格特征。6.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品格的完美性和普遍性。(三)八十一不少模式相同,难找到内在的逻辑联系,循环往复,都是作为修心过程中障碍的象征,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长
31、期艰苦的“渐悟”过程。三.作为累积型长篇小说,整体内涵丰富,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随机将一些小故事镶嵌在整个体系中,各自独立地折射现实。第三节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一.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极真”与“极幻”。(一)“极幻”: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将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奇幻美。(二)“极真”: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得入情入理;小说中的神魔都写得有人情,通世故。如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批语:“极似世上人情”,极幻之文中含极真之情;极奇之事中寓极真之理。二.人物形象塑造
32、:。(一)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1.“物性”: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2.动物、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本领,具“神性”,从“真”转为“幻”;3.赋七情六欲,将妖魔鬼怪人化,将“幻”与更深层次的“真”融合,具“人性”。(二)把人物置于日常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刻画复杂性格。1.孙悟空也有诸多凡人的弱点,如言谈中时见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但主要作为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超越凡人感官欲望。2.猪八戒更像普通人,更具人情味。(1)本性憨厚、纯朴;除妖勇敢。(2)食、色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过多计较个人得失,缺点往往出于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
33、遍弱点,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3)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猪八戒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三.“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一)穿插大量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有时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只是为调节气氛,增加趣味性。(二)有的戏言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有的游戏笔墨能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四)有的戏谑文字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第四节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一.西游记之后,形成神魔小说流派:(一)西游记续书、仿作、节本,及与其相配套的系列丛书。1.明人无名氏续西游记100回,
34、写唐僧师徒保护真经回长安。2.西游补。(1)16回,叙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后,被情妖鲭鱼精所迷故事。(2)构思奇特,上下古今熔于一炉;在对历史反思、人生感叹、现实批判中,抒发胸中的垒块;表达对“情”的理性思考。3.方汝浩东游记(全称新编扫魅燉伦东度记,续证道书东游记)100回。将人性中较具普遍意义的弱点,如酒、色、财、气等塑造成一系列具类型化和象征意义的“妖魔”形象,并构思一些演化“心生魔生,心灭魔灭”道理的情节,说教味重。4.“四游记”。(1)吴元泰东游记(全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56回,联缀八仙得道故事。(2)南游记,即余象斗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18回,演华光救母的故事。(3)西游记,即
35、杨志和改编西游记成的唐三藏西游全传。(4)北游记,亦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24回,余象斗编,记真武大帝成道降妖事,文字拙劣。(二)为神仙立传型作品,为佛道两教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类神仙立传:1.独传式,写一人为主,如达摩、观世音、关帝、牛郎织女等。2.合传型,将数人凑在一起,如二十四罗汉、八仙等。3.大都先写传主出身,后叙降妖济世故事,结构松散,形象干瘪,宗教性强。(三)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作品:或将历史故事幻想化,或将虚幻人物历史化,只把历史作为背景或点缀,主色调仍是由神魔鬼怪、奇事奇境显现出来。代表作如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三遂平妖传等。1.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100回,成书于万历2
36、5年(1597)。(1)有感于国势衰微,想借郑和下西洋故事激励君臣,重振国威,但又着意于宣扬因果轮回,妖奇百出,荒诞不经。(2)全书几乎全由对话堆砌成,缺乏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情节枝蔓,文词不佳,战争描写也多承袭三国志演义、西游记等小说。2.三遂平妖传演文彦博讨平王则、永儿夫妇事。(1)对造反人物多诬为“妖人”,将实有本事演变为神道妖魔间的争斗。(2)也反映一些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语言朴素流畅,幽默泼辣。3.这类小说中影响最大的封神演义100回。(1)明天启间,许仲琳、李云翔据民间创作改编成。(2)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历史为框架,叙写神仙分成两派卷入争斗,支持武王的为阐教,帮助纣王的为截教。(
37、3)人物形象。暴君纣王的艺术形象,具一定普遍意义,也是明中后期政治现实的折射。将纣王昏暴淫乱归罪于妲己,“女人祸水论”。文王、武王是仁政理想的化身。(4)思想。积极。A.小说贯串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的基本思想;B.引用孟子中一些具古代民主思想的言论,具一定的反封建意义。C.写哪吒追杀其父李靖,是对封建伦理观念的反抗。D.这些进步思想与晚明尊重人性、张扬个性的社会思潮有关。消极。A.宿命论观点,把一切归结为“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B.不管正义与非正义,笼统歌颂忠君精神;C.“女祸论”。(5)想象奇特。(6)人物刻画。(7)偏于叙事略于写人;写人重神奇性而忽略人性;故事情节多有雷同之处,
38、给人程式化感觉。二.清神魔小说如后西游记、钟馗斩鬼传、绿野仙踪等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世情小说:一.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小说。二.小说涉及世情,可溯源到魏晋以前但晚明“世情书”概念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用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三.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四.明清世情小说内容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第一节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一.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二.成于万历年间,反映
39、了期间一些奢华淫逸之风。三.版本。(一)最初以抄本流传;今见最早刊本是万历丁已(1617)年刊新刻金瓶梅词话,人称“词活本”或“万历本”,最接近原作。(二)崇祯间有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人称“崇祯本”。一般认为此本是词话本的评改本,即将词话本回目、正文稍作删改、修饰后再加评点和图像刊行。(三)清康熙间,张竹坡以崇祯本为底本,将正文的个别文字修改后另作详细评点,以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之名行世,人称“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四)民国15年(1926)有存宝斋排印真本金瓶梅(改称古本金瓶梅),将张评本秽笔全部删改,第一次以“洁本”面貌问世。第二节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一.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一
40、)书名由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合成。(二)开头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演化开来;第10回至第79回写西门庆的暴发暴亡和以金、瓶为主的妻妾间的争宠妒恨;最后21回写“树倒湖狲散”的衰败景象。背景是北宋末年,所描绘的世俗人情立足于现实。(三)表面写西门家日常琐事,由此写及“天下国家”,“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中国小说史略)。二.从暴露社会矛盾走向剖视扭曲人性。(一)写世情意在暴露,有广度;且能在普遍联系中把矛头集中到以皇帝为首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和新兴商人势力,触到当时社会基本矛盾,反映了时代特征,具相当深度;对封建统治集团的抨击不遗馀力,似“指斥时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二)对新兴
41、商人势力抱着颇复杂的态度暴露。1.在传统道德观念和“重农抑商”思想支配下,总体上将西门庆作为新兴商人的代表放在被批判的位置,把他写成罪恶累累、欲壑难填的恶棍。2.在新思潮的熏染下,用半诅咒半欣羡的态度,把这个不顾传统道德、破坏封建秩序、蔑视朝廷法规疯狂追求金钱和女人、尽情地享受人世快乐的商人写得精明强干:象征着农本的封建势力正走向没落,新兴商人正凭金钱获得所需的一切。(三)西门庆因纵欲断送生命,指向人性弱点:对财的追求和色的冲动。1.对女性的压抑和苦闷表现了一定同情,与晚明“好货好色”的人性思潮合拍。2.又以冷峻的笔触、客观的描写表明假如仅以原始的动物本能和感官享受,乃至无限膨胀的占有欲向禁欲
42、主义挑战,结果只能是理性淹没,人性扭曲,乃至自身毁灭。3.西门庆的贪财好色完全建筑在摧残他人人性和戕害自身生命基础上,对人欲的贪求异化为人性的扭曲和人生的毁灭,揭示了:兽性毕竟不等于人性。三.清张潮:“金瓶梅是一部哀书。”(幽梦影),悲剧意义:(一)表现封建专制社会由于统治集团骄奢淫逸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二)写穷人卖儿鬻女的悲惨生活;(三)揭示16世纪商人的艰难崛起,及其在新的经济关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不得不与腐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的丑态;(四)客观地表明晚明人性思潮:当还未找到新思想武器冲击禁欲主义时,人的觉醒往往以人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毁灭着人的自身价值,新兴思想也前途渺
43、茫。四.常用色空和因果报应思想解释悲剧世界;大量性行为描写。第三节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一.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具里程碑意义。二.最显著的特点:寄意于时俗(欣欣子序)。(一)“时俗”是当代世俗社会。(二)长篇小说的题材从源于历史或神话,到取材于当代现实的社会,是重要转变;金所写的现实是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人物也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三)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进入更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三.从歌颂到暴露。(一)三、水、西等虽也写到一些反面角色作陪衬,但总的立意在歌颂明君贤臣和英雄豪杰,直接宣扬了某种理想和精神;金则着意在暴露: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人间假、丑、恶。(二)广泛而
44、成熟地运用“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讽刺手法。四.人物性格的立体化。(一)描写重心从讲故事向写人物转移。小说中的故事从传奇趋向平凡;节奏放慢,在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和叙事角度中精雕细刻一些人物的心理和细节、“闲笔”。(二)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以往长篇小说人物性格一般是单色调、特征化的:以某种性格特征为核心,其他诸多的性格元素只是用同一色调、在同一方向上加以补充西从不同角度、色调塑造的猪八戒形象是新开端金更多形象有恶有善,如宋惠莲、西门庆。五.金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型小说过渡,也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一)以往长篇小说往往用一条线贯穿一
45、个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又大都以时间为序纵向直线推进,且有相对的独立性;金则从复杂的生活出发,每一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常将时间顺序打破,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结构。(二)全书总写西门庆一家兴衰,其中以西门庆为中心形成一条主线;与此并行的如金莲、瓶儿、春梅等故事单独成一线,在一个家庭内矛盾纠葛联成一体;这个家庭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横向相连,组成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的生活之网。(三)从局部看,如第14回至第19回主干情节写李瓶儿与西门庆偷情至娶嫁,但在纵向推进过程中,横向穿插进许多既与主干情节相关而又可独立于外的人物和事件,各色人物和故事相互交叉,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六.语言多“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在口语化、俚俗化方面作出尝试。(一)长篇小说语言的发展:三半文半白水西在语言通俗化、个性化方面前进一步,基本还是经加工的说书体语言。(二)金语言俚俗,用“家常口头语”(张竹坡批语);又大量吸取市民方言、行活、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有时平淡无奇,有时汪洋恣肆。(三)金语言是在富地方色彩的家常口头语上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虽并未淘尽套话,时有生僻、粗鄙之病,但总体俚俗而不失文采,铺张而又能摹神;不但是刻画人物“面目各异”形象的有力工具,也给整部作品带来俗世情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