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史笔记.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112702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史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史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史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史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序言历史的含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这是因为历史的,是一个形容词,因用的时间、地点不同,意义相异,有过去的、可记忆的、卓著可传后世的、学术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李大钊特别重视“历史”一词的不同用法,他说:“历史这样东

2、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结,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复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们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资料、史料,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的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那些卷帙、册纂、图表、典籍,全是活的历史的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历史的本体”。什么是活的历史、真的历史呢?简明一句话,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名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名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

3、句话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把人类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看去看,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李大钊史学论集197-199页)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一滴水可以发现世界,但一个世界决不只是一滴水。由此可知,历史有客观的历史和书写的历史之别,我们要研究历史,要充分利用人们书写的历史记录资料,去研究人类历史活动的本身。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着的历史,人类历史活动本身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实在的事实是一往而不复返,不能再现,但我们对那个事实的解释,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就成了历史的事实。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释中的事实

4、,解释是活动的,是含有进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也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纪录,不算历史的真实,必须有充分的解释,才算是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也是暂时的,要时时变动的,时时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真实,有二种意义,一是说,曾经经历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二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释是正确的。前者变动比较小,后者则是时时变动的,因此历史是古老的而又是年轻的。一个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化,人们对历史的解释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认识的历史。如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古、今文经中的孔子,宋、明儒学当中的孔

5、子,当今的孔子各有不同。关于历史的开始说法各有多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旋律,就有不同的史学研究重点。历史不只是记载过去事实的记录,也不是只记录过去的政治事实的记录。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生活。换句话说,历史是社会的变革,再换句话说,历史是不断发展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必欲称之为历史,只能称为记述历史,但并不是生活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和回忆,是民族的记忆。历史是油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的开设的中国古代史,便是从远古到1840年的历史记录,并且记录的仅仅是历史的大致轮廓。学习本课的目的,就是使大家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6、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前1046)中国古代人“言必称三代”。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总是不能离开夏、商、周三代,它们对于后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很有道理的,说暴君君主时,常引桀、纣、幽、厉为鉴戒;伊尹、周公几乎成了贤臣名相的同义词;妲已、褒姒则是内宠乱政的代表,他们都是三代的历史人物。三代的文化、典章、礼东政刑、学术思想,给予后世以极大的影响,如果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比作源远流长

7、的长江大河,那么三代就是长江大河的源头所在,因此,我们说没有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也就没有今天当代的中国,这一点是务必引起我们重视的。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制度社会。制度,是一个应用范围广泛的词,它可以是说是法令礼俗的总称,礼乐、刑法、军政等典章制度无所不包,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定、用法,如行政制度、值日制度、中药的用法,也可称为制度。西厢记三本四折中红娘云:“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制作、规模、样式。社会,也是包罗甚广的词。古代社日、里社举行的赛会,可以称是社会,亦称庙会,后泛指节日演艺集会,东京

8、梦华录八秋社载:“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看社重年、重九,亦是如此。有时指信仰相同,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也称为社会。如醒世恒言郑使节乞功神臂弓中有:“原来大张员外在日,起这个社会,朋友十人,近来死了一两人,不成社会。”更多的时候,将人类社会形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的综合所构成的形态,称之为社会。如果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制度、社会有时相重合为一,如奴隶制度、奴隶社会,有时也可以分离,如奴隶制度可以存在于奴隶社会,也可以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的黑奴制)。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1、夏王朝的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

9、了文明时代。A、显赫的家族,史记夏本纪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其父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高山中有崇氏的部落首领。为了同尧舜争夺权力,先后与共工氏进行对尧舜的斗争,失败后被处死于羽山。B、大禹治水与塗山之会。大禹受舜的命令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十三年艰苦奋战,取得了很大成就。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的最高的君长。带兵出征三苗,迫使三苗向丹、汉以南或其他崇山峻岭逃去,有的就地与诸夏之族融合,也有些人被掳掠沦为奴隶。这是一次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又迁都阳翟

10、(河南禹州市)。会万国于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属怀远县境),史称塗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也有人认为,禹是站在国家门口上的人,是部落联盟首领;夏启是夏王朝的国王。)C、从禅让到传子。禹,是受舜禅让而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禹,又推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又举东夷伯益,但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了其子启,让启的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启,传说是禹之妻塗山氏化为石后,斫石而出,故名为启。)在禹死后,启杀伯益,讨伐有扈氏,建立夏王朝。因此有人说:禹传子家天下。2、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带着一些原始社会的痕迹

11、,所建立的奴隶制的世袭的王权和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奴隶制形成后,原来的部落首领相继转化为一邦之“君”,所属的父权家长又相继转化为世袭贵族,充任邦国的官尹。一邦之内的全部田地都为邦君所有,其下的各级贵族之家,又各自分有邑聚或一部分田地,他们都以役使奴隶耕作为主,这样,就构成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从夏朝开始,在众多邦国之上,又建立了统治全国的王朝。形成了王室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格局,这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而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也是与此相适应的。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被统治阶级:在田间劳动的人,通称为“民

12、”。主要有黎民、庶民、庶人、众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妾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同时,还有平民。国家机构:由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其统治方式,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即禹贡九州。并出现了以地为氏的姓氏。从姒姓中,分出了夏后氏、有扈氏、斟寻氏、彤城氏等十三个以地为氏的氏。公共权力:即军队、监狱及其强制机构等构成。军队:启征有扈氏用军队,帝杼作甲,装备军队。刑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圜土,夏台关汤武捐税: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有了公共权力机关,有了众多的官吏和军队,就要由人民交纳贡赋来养活他们。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即一天耕种五十亩土地而交出收入量的十分之一为捐税贡

13、赋。度量衡:为了征收贡赋,制定了关石和钧等度量衡制度。都邑:是国家政权的标志,鲧作城郭,禹居阳城。二、夏代经济文化的发展1、二里头文化遗址在河南偃师县西南十八里的二里头村,发现了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的大面积遗址,堆积着厚厚的文化层,可分为四期。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仅陶器一项就有360多件,各种大小器物达七千余件,其中有农具、渔猎工具、手工工具和各种武器,还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器,最早的宫殿遗址,以及各种窑穴、灰坑、水井和铸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二里头文化独特的特征,是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陶器组合,有作炊器的鼎、折沿深腹罐、宽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则是深腹盆,三足盘、平底盆、豆、小口高领罐

14、、瓮、缸等,另外还有澄滤器,器盖以及觚、爵、盉等。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遗存。第一期,陶器多为深褐色,陶胎较薄,其中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细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次之。第二期,陶器中篮纹,方格纹和磨光黑陶都相应减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第三、四期,以灰陶为主,陶色普遍变为浅灰,磨光黑陶更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一般都较粗,篮纹、方格纹几乎绝迹,云雷纹等印纹增多,泥质陶器的内壁多印有麻点。各个时期又自其特点和变化。这四期的碳十四测定,第一期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第四期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或稍晚一点。但要分清,“夏”可以包含族的国家或王朝的、地域的和文化的等不同概念。

15、考古学上的文化应包括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它的含义与族的、地域的和王朝的概念有所不同。夏代文化比夏文化要窄一些,所指的是夏禹至桀这一特定时期,地域主要在夏朝活动范围之内。考古学文化与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朝建立时,夏文化就已存在;但夏朝覆灭之时,人们的创造的物质文化并非立即中断或一起覆灭。相反,夏代遗民还在使用和创造他们的文化,使之延续一定的时间。虽然,关于二里头文化的讨论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夏代遗存,有人认为三、四期为商代文化,一、二期为夏代文化,有人认为是商代文化。有人认为遗址是商汤西亳,也有人认为是夏都阳城。但和二里头文化面貌相同的遗址,在豫西发现有40多处,在晋南发现有30多

16、处,正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二里头文化上承河庙龙山文化,下启早商文化。其中包含了阶级压迫,国家机器以及青铜器出现等情况,与文献中的记载的夏代史相符。因此可以说,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2、社会经济发展A、冶铜与铸造,二里头文化中出现了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铃、簇、戈、爵等工具和武器等。同时发现有冶铜遗址,陶渣、铜渣和坩锅残片等,出土的铜容器等系用复合范铸成,反映当时的铸铜工业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夏禹铸九鼎的传说。B、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蚌器仍在使用。种类以镰、刀、斧、钗为主,还有木耒。C、手工业:制陶、制化石、骨器、玉器、装饰品、石磬一类的乐器,昆吾制陶的传说。D、酿酒:仪狄作酒(世

17、本作篇),杜康造酒,秫酒、饮酒之风,酒具有觚、爵、盉,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车轮的制作:奚仲作车3、科技文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夏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有了相当的发展。A、记载日食B、记载流星雨C、干支纪时法D、夏小正 E、文字 三、发展和衰亡太康失国五子之乱有穷氏后羿行夏政寒灭后羿 ,追捕夏王后裔、杀相。少康中兴季杼兴兵孔甲衰土,扰(驯)龙,食龙夏桀亡国。夏朝大约统治了十四代,十七王,五百余年。有“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之说,见太平御览卷82皇王部引竹书纪年。也有“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之说,见汉书律历志下。又有“夏代凡四

18、百八十有三岁”之说,见绎史后记13等等,一般在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中叶之间。第二节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1、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商人的起源:讲义认为是河南孟诸泽地区。金景芳认为在北方辽河流域。徐中舒认为起于东方,黄河中下游的齐兽地区是商人的活动中心。玄鸟生商:说明商族曾经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少昊以鸟名官,也就是图腾,当起东方夷族。商族是从有娀氏分出来的一个宗族而发展起来的。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商”是这个宗族的居住地,因而成为宗族的名称,号称商族,子是这个宗族成员共同的姓。契与禹同时,曾协助禹治理洪水。契到汤,历十四代,迁都八次:A、契从商迁蕃(今河北平山境)。B、昭明迁

19、于砥石(石家庄南、邢台北)。C、昭明又迁于商(河北漳河地区)。D、相土东迁泰山下。E、相土复归商丘。F、上甲微迁于殷(河南安阳)。G、上甲微复归于商丘。J、汤居亳。总起来看,迁移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之地。相土时,学会乘马,势力发展到山东海滨。“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冥,任夏朝水官,而死于治水事业。王亥(该、胲)学会服年,与有易氏贸易,被有易氏杀死。其子上甲微借河伯力量杀绵臣,有大发展。2、成汤灭夏商朝的建立商汤(唐、成唐、成汤),发展势力,为夏的忌讳,囚于夏台,放出后,任用有莘氏媵臣伊尹、车正奚仲后裔仲虺为相,聚集人才,实施灭商策略。灭葛,灭韦、顾、昆吾,讨夏桀,作汤誓。三千诸侯相会景亳之会

20、,建立商朝。3、伊尹摄政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长子太丁已去世,太丁弟外丙继位三年,死。弟仲壬,继位四年,死。伊尹之太子太甲继位,太甲颠覆成汤典刑,被流放于相(今山西万荣境),伊尹当权摄政,作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太甲改恶从善,伊尹使其复位,有善政,伊尹作太甲训褒扬,伊尹实际之掌握政权,一直活到太甲之子沃丁时(也有说,太甲杀伊尹)。4、盘庚迁殷商代历史潮流的转折。在盘庚之前,殷商又有五次迁移:A、仲丁自亳迁于隞或嚣(河南荥阳)。B、河亶甲自嚣迁于相(河南内黄)。C、祖乙迁于邢(一作耿,又作庇,有说为河南温县东,有说为河北邢台)。D、南庚自邢迁于奄(山东曲阜)。E、盘庚自奄迁殷(河南安阳)。屡迁的

21、原因:A、去奢行俭说;B、水灾;C、游牧;D、游农;E、阶级斗争;F、九世之乱,可以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所致。迁殷的原因:见尚书盘庚殷商:大邑商自称,殷小猎场,周人称为衣、殷、殷墟,见左传定公四年、史论项羽本纪。5、武丁中兴商王朝的鼎盛盘庚迁殷后,国力上升。武丁曾在民间生活,了解些民情,为商第23代王,继位后,三年不言,听取意见,为臣民拥护,大力选拔人才傅说,大力进行战争,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妇好,即妣辛,最早的女将军。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1、王权王自称:余一人,表示其至高无上。王位继承:世袭制,但继承方式多变:是兄终弟及;是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帝辛传位纣王,未传位微子启)商王的

22、权力受大臣的制约(如伊尹行政),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2、殷正百辟(百官)百官,可分为三类:政务官,尹;宗教官,祝、卜、史、巫;事务官,小藉臣。3、王作三师商代军队军队最高指挥权在商王手中。武官有多马、亚和多亚,受命出征。多射,负责射事。戌,负责守边。兵种,有徒兵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兵器有戈、矛、甲胄、盾等。4、方国组织和商代的疆域商统治者把其统治区域,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朝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畿内,除王都外,还有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畿外的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分布在边

23、远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联系,在政治上也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些。这可称为一国多制,根据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距离中央政权的远近而采取不同的联系方法,历代均如此,周代的五服、启以夏政、商政,汉代的县、道,辽金的南北面官制,明清的土官、流官。商朝的统治区域:东至于海,西及陇山,南过淮水,北达燕山。影响:南越鄂赣,西达山西、陕西汉中、四川,东北至辽西地区。三、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1、农业是主要的生产事业生产工具:以石、骨、蚌等材料器为多,以耒耜为主,也有了铜锥等。产品种类:有稻,谷禾(小米)、黍(大黄米)、粟(小黄米)、麦(大麦)等。数量增

24、多:统治阶级嗜酒成风(酒池肉林),但也反映了粮食生产较为丰盛。林木蔬果,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桑、蚕生产,有了发展。土地制度:以井田为主干的王权所有制。田、猎,除了游戏外,是在未垦土地上驱逐野兽,国王亲自管理和监督生产,直接压榨农田劳动者,对土地可以任意赏赐,随便使用。畜牧、渔猎有新的发展,不仅家畜种类增多,而且数量惊人,这从殉葬品中可以看出来。2、青铜器工艺高度发展青铜,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还加入少量的铅。青铜中的铜,系指红铜,质地比较柔软,铸成工具或器具不太适用,而加入锡变成青灰色,所以叫青铜,质地坚硬,制造出来的工具,使用比较合适,制成的器具也相当美观。技术进步:配料合适,六比一,有青铜

25、作坊遗址。采用复合模。陶铸法:(1)浑铸法;(2)分铸法。种类:武器和工具有刀、锛、钻、戈、矛、青铜箭等。饮酒、祭祀和生活器具方面有鼎等二十余种。纹饰:饕餮、夔、蝉、云雷纹等。造型:因器物而异,同一器物又有不同,如鼎有三足、四足,圆方之别。仿动物造型,如豕、象、四羊、龙虎尊等。3、其他手工业制陶:多是灰陶,也有红陶和黑陶。有代表性的是白陶,是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的,质地硬、火侯高,色泽自然,形制和纹饰部分照青铜器,是和青铜器一样的名贵的工艺品。原始瓷器:青瓷车:造得更为精致纺织:丝织,有菱形花纹暗花绸,需要有提花装置的织机。玉器、漆器、骨器管理者:多工、百宗工等。4、商业的发展与城市建筑商代的

26、商品交换有了空前的发展,真正的商业活动从商朝开始,商人的名称也与此有关。商人名称的由来:汉书 “通财鬻货曰商”。白虎通义说:“商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说文中有“商”字,解释说:价贾也,从贝、商省声。此是商业的起源,因最初商品交换媒介,必用贝货,所以说该字从贝,训为行贾,保存了原始商业若干用贝的史影。所以有些学者把殷人称为商人。商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社会分工生产的必然产物,统治者所需要的珍贵的珠宝、青铜、丝帛等,除生产、贡献外,也需要经过商人进行交换,平民也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自己的需要的物品。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进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需要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其种类有海贝

27、、骨贝、珧骨、铜贝等。铜贝,可以说是最早的铸币。城市:作为统治的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出现在各地。殷都仅王宫建筑遗址就有53座,都有夯土台基,木质梁柱和门户廊檐,建筑面达80平米以上,高达14.5米以上,城市有城垣、护城濠、城楼、城门等。5、科学、文化的发展甲骨文:因为是用青铜刀契刻和毛笔写在牛的肩胛骨和龟的腹胛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再就是因为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又叫作“卜辞”。甲骨文的发现:安阳小屯,是商代都城所在,1880年农民在耕作时发现,有的当作龙骨,来治病,有字的无用用来填塞枯井。1898年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替端方收集古代器物,收买甲骨,小屯村人李成是第一个出售甲骨者。1899年

28、,病中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甲骨上的文字,收集甲骨千余片。传布与研究:王懿荣死于1900年八月联军之乱,其所收甲骨为刘鹗(1857-1909 年,字铁云)所得。刘又收集甲骨得五、六千片,拓印为书,1903年以铁云藏龟名称出版,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著作。甲骨“四堂”:罗振玉,字步言,号雪堂,辑录了殷堂书契(简称前)、殷墟书契后编(简称后)、殷墟书契精华(简称精)、殷墟书契续编(简称续)。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为哈同夫人罗迦陵编次戬寿堂所载殷墟文字,并作考释,1917年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以甲骨卜辞考订了文献的史料价值。郭沫若,原名开贞,号鼎堂、尚武,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

29、代社会的开创者。编著卜辞通纂、殷契粹编。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主编殷墟文字甲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主编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三辑,具体编辑工作由屈万里担任,后来李孝定、张秉权继之。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历时二十载,材料齐备,分期分类。还有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姚孝遂小屯南地甲骨(1973年发现)。价值:研究商代的信史。天文学:天象观测、历法、闰月。车器:陶埙、石磨、铜铃、铜铙、鼓等。四、商代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商王朝向灭亡1、奴隶阶级:农业奴隶:众、众人、众庶,本是部落成员,沦落为奴隶。畜牧奴隶:刍、马羌(放马的),羌刍(放牛的)、皂隶,多马羌。手工业奴隶:工、多工。家内奴隶

30、:臣、妾、僮、仆、宰、奚。2、奴隶主贵族:商王、诸侯,多生(多姓)、多子、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僚庶尹。当时奴隶们是没有姓的,只有奴隶主贵族有姓,统称百姓。3、残酷的阶级压迫奴隶主除强迫奴隶劳动外,还视为牲畜,任意鞭挞,甚至大量屠杀。用奴隶祭祀祖先、神灵,祭奠宗庙宫室等。杀人祭祀: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用作人牲的大都是俘虏,或地位比较低贱的奴隶。这种现象,曾在商周时期突出地存在,但后来一直到近代也没有完全绝迹,如报仇、祭祀祖宗、祈求神灵、龙王或妖怪等物。用人殉葬:为在死后能继续保持骄奢淫逸的生活,把大批的男女侍从、扈卫、御者,还有妾妻亲信等人,一同埋入坟墓。此事明清尚存。(人牲:是在祭祀时把人

31、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山川神灵,这些人在墓中往往身躯异葬。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愚昧无知和人格化的神灵见崇拜的产物。人殉:则是为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这种人往往有薄棺,全躯葬,放在墓主身边。从原始社会就有,到盘庚迁殷之后发展到鼎盛,西周继续实行,总的趋势是在减少,在左传中记过述很多,但已受到人们谴责,西汉以后少。明朝公开人殉,明宗室布停止。清初康熙时,汉将朱斐上疏请求停止,康熙十二年(1673)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束了这一残酷的习俗。)区别:俘虏并不等于奴隶,奴仆也与奴隶也不相同,不能以此作为奴隶社会的标志。4、奴隶的反抗奴隶

32、的反抗丧众逃亡5、社会矛盾的加剧A、帝甲乱之,七世而殒,主要是王权与贵族贵权的矛盾,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混乱。B、平民(小人)的反抗。6、纣王亡商A、帝年(纣)残暴: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任用恶来,贬斥商客。是微子启逃于野,叔父箕子被囚,比干(纣叔)被杀。处九侯以酷刑,鄂侯以脯刑,囚周文王。C、平定东夷:开发淮河和长江流域,对中国大一统、中华民族大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奴隶和平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更尖锐。武王伐纣,纣王亡商。商朝十七代,三十王,经六百年。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

33、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者,以为皆出已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已,妲已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第二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前1046前771年)第一节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一、周王朝的建立1、周人的兴起弃的传说,说明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不再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有了看法观念。徐中舒认为可能是后人的创造,理由是社会不可能由精细又回到粗耕农业。公刘迁豳,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古公迁岐,避狄迁到岐山之下的周原,才有了周族的名称,建造都邑宗庙,设官分职,建立军队,驱除夷狄。翦商事业实际上是以古公亶父开始的,而周原便是周人翦商的基地。季历兴周,幼子继承制,驱逐戎狄,作为牧师(一方诸侯之

34、长)方伯之国,商王文丁杀季历。文王事业:A北逐猃狁,灭密,建毕邑,灭察国,建丰邑(今西安西南),调和阶级矛盾,巩固奴隶制,礼贤下士,调解虞、苗争田,三分天下有其二(九州中的六州),臣服于商。2、武王伐纣西周王朝的建立修建镐京,大会孟津,牧野之战只一天就灭商,因而商朝的主力未受根本打击,各种力量依然完整,只是表面上臣服于周。封纣子武庚于殷,以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3、周公东征周公旦摄政,平三监之乱。周公以文王的事业为号召,指出我们既是文王的旧臣和子孙,就必须继承前辈的遗愿,完成先王的未竟事业。也就不管叛乱分子是什么人,只要他们背叛了先王的遗愿,破坏了先王的事业,就应当受到惩罚。经过三年奋战把殷

35、商的残余势力和东方叛国一并扫荡,把他们赶到海边,有的向江南或北方逃窜而去,把周的统治伸展到了黄河下游和东邻公海,这是第二次灭商战争,灭商事业才得以完成。二、周初大分封和宗法制、井田制的趋于完备1、营建雒邑周武王灭商后考虑如何巩固统治,因为周人的发源地在西方,势力和基地在西方,如何统治新得到的东方,是考虑的一件大事。东部作为天下之中,更是诸侯朝会、四方入贡的重要中心,对加强周王室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周初分封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大臣或古代先王圣贤的后裔等,分别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建,就是封邦建国。

36、封邦建国,大概就是划定疆界,植树为志,建筑城堡,驻军守土,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就是诸侯,封园也包括旧国。分封的大国:霍叔卫微子启宋伯禽鲁姜太公齐唐叔虞唐(晋)召公奭 燕江汉诸姬西周初年的分封,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对国土的控制力量,从而建立起一个幅员空前辽阔的王朝,表现了周代王权统治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势力的发展,又使王权遭到削弱,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一些强大的地区性中心,到了春秋时期,终于演成了诸侯割据、列国分争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分封的经验与中国政

37、治制度的发展,曲折向前,只注重前朝,进两步退一步,再进两步。分封制与中国社会,如果说分封制是王族最高统治的集团内部的分家析家,那么,它也直接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财产分配方式,分家财产兄弟平享,好处是兄弟平等,人情味很浓,形不成世代的大地主,坏处是不利于财产积累,经常处在发展发家的努力之中,田地分成一块一块,耕作细致,地主没有了土地上的附属权力,而为专制政权提供了财政来源。地主不掌握司法、行政权力,个别地主从中游移出来,而为专制主义提供了基础。3、宗法什么是宗法?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宗字在甲骨文中,其上部为屋宇的象形,下部的“示”为神主的象形,设置神主的屋宇就是宗庙。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后世子

38、孙,都属于同一宗族,处理这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度。宗法与宗庙。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宫殿建筑中“右社稷,左宗庙。”也称“右祀左社”,即在西修筑社稷庙,又在东修建祖庙,有时也有在南,在北等方向的,又根据等级不同,设置宗庙的数字也不一样,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天子的宗庙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称为太庙。只有天子才有祭祀列祖列宗的特权。宗庙与社稷不同作用,出征作战要祭祀太庙。后来,君主继位也要告于太庙,称为告庙,而社稷是在从事大规模农事活动之

39、前要祭祀社稷神。宗法的主要内容: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宗法的主要形式: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名有分亲,皆有等衰。即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采邑给亲属,大夫亦以大夫之宗室子弟为之,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使族权与政权合一。宗法制基本信条:尊祖、敬宗。尊祖,尊奉共同的祖先,表现在祭祀上,祭祀祖先的特权掌握在宗子手中,庶子不能祭祖,他们对于祖先的尊敬,就要通过服从宗子,即敬宗而体现出来。敬宗,是尊祖的表现,尊祖则是必须敬宗。周王室是全国最大的大宗和周王地位最高的宗子,因此都生活在周王的周围,对周王无限崇敬,推而广之。

40、宗统与君统的结合,以族权强化君权,从而加强了周天子以至各级奴隶主的统治。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宗法制的实质:为确立和维持贵族的严格等级制度,是为其实质。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政治统治,使大家族和国家机器结成一体。宗法制的作用: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的重要手段。4、西周井田制井田制度,是周代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基本的土地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部分,与宗法制、分封制密切相连,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内容和特征如下:A、土地的所有权,已从原来的农村公社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周王是最高的

41、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国的国君在封地范围又有最高的权力,这又形成了“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层层封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就是把土地使用权赋与他们,既然是赐与,也就有权收回。各级贵族各自成为所受分地的实际占有者。他们世世相承,役使奴隶耕作,形成层层相属大小不等、比较稳定的经济单位。但不允许买卖土地,“田里不鬻”。井田制有两层用意:对诸侯和百官来说是作为俸禄的等级单位。对于直接耕种者来说是作为检验勤惰的计算单位。有一定的面积,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标准。(郭沫若著奴隶制时代,第20、28-29页)。B、井田的区划,一夫受田百亩是通行的标准。一夫为

42、一百亩,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若干个百亩组成一井,九井为一田,面积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为一同,同以上还有终、封、畿等单位,均以十进制递增。井田与井田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径、略、濠、道、路等田腠路径,以及甽、函、沟、淮、浇等大小的灌溉沟渠。这种由许多豆腐干块组成的田地,形状很象汉字的“井”,故称“井田”。C、保留着定期分配份地的遗风。土地有不易之田,一易之田,再易之田。换土易居,爱田易居。D、百亩而彻的贡税征收,贡税年为十一。E、井田制是建立在农村公社邑、里上面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正。”邑是基本单位,西周时奴隶主贵族封赐土地,都是以邑、里为计算单位,所

43、以邑、里也就成为奴隶主贵族计算财产的单位。耕作井田的农民,称为庶人或庶民。三、国家机器的强化1、周王朝的统治机构: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又称师保。六卿:师保一般兼领冢宰,为最高执政官,率领众多师士,组成庞大的卿士寮,总揽朝延朝务,卿士寮包括六师:三左三右。三左:太史,掌王的册命及祭典;太祝,掌祭祀祷;太卜,掌卜筮。三右:太宰,掌王室奴隶和财务;太宗,掌贵族事务;太士,掌司法。诸有司:司徒、司寇、司马、司空,此为比较高级的政务官,一有战事,又是重要的统兵官。他们有很多的僚属,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由中下级贵族担任,构成相当庞大的统治机构。官司之守,分掌各项具体事务。世官世禄

44、: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代相承的,形成了世卿世禄制。如周公、召公。诸侯国大都给周室设立相应的官职,有些诸侯则兼任为王室卿士,但诸侯国的官职等级都比中央官制等级低。2、军队、刑罚和礼乐A、军队:中央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诸侯国也有,大国不过三军,小国一军,每师二千五百人,军队最高指挥权属于周天子,重要的长官也由周天子任命。但也可以任命大臣或诸侯代表他去指挥军队。军队的编制:官职有师氏、亚、旅、千夫长、百夫长等,作战时以车战为主。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统一,平时进行生产,战时武装作战,形成“兵农合一”,这是夏商军事制度的共同点。B、刑罚:夏有禹刑,殷有汤刑,周有九刑。周穆王时命吕侯制定吕刑,有五

45、刑:墨、劓、非、宫、大解,此外还有鞭、流、赎、扑四刑,五刑律条三千,刑罚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是专为平民而设置的,而贵族则多不受其约束,如有了罪,也可用赎刑,即缴纳一定数量的罚金而免刑。礼不下达庶人,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的特权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度在刑法上的反映。C、礼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虽不能绝对化,但在周代的确是对立的。礼乐,原为“禮”,从示,从豊,象用祭器豆中食物,祭祀神祖之形,这是礼的初义,后来成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的工具。礼的内容广泛,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外,重要体现为五礼:即吉、凶、军、宾、嘉,也就是有祭祀、丧葬、军旅、朝庭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周人是很讲究

46、礼与仪区别的。礼,内容复杂,总起来说是人们行动的准则;仪,则各种礼节的仪式。礼是仪的内容,仪是礼的形式,后来演为仅存其形式。实行礼制时,必须有乐舞相配合,乐舞随不同的礼,而演出不同的与礼相合的乐。周公制礼作乐,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反映了西周极盛时期的时代特点。3、对诸侯控制的加强A、因亲疏、远近不同而划分为五服:甸、侯、宾、要、荒服。五服:可以视为行政区划,政治地理。B、诸侯国的机构设置同于王室,而小其规模,降其等级,各项制度(如鼎、隧、旗鼓、服饰)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C、诸侯义务,王室权威:朝见,交纳贡赋和贡税,贡献礼物。周王可以调动军队,诸侯另提供劳役、助祭义务。周王可以另立国君,乃

47、至废除封地。D、各地发展不平衡性。第二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A、农业工具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应用,比石、骨、蚌之类的工具效率高多了,农业生产中青铜工具的使用比夏商更为普遍。可能有了铁制农具。推断西周初年已有了铁矿的冶炼和铁器的使用。B、耕作技术的改进。由原来的抛荒制发展到休耕制三圃制,菑休耕不初耕的土地。新休耕以后新耕二年的田,畬休耕后连续耕种了三年的土地。C、田间管理技术的进步,深耕、熟耘、壅土。锄草化为绿肥,堆制积肥,防治虫害。农作物品种和数量都有增加。2、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的提高A、工商食官(靠官府给的粮食来生活):手工业垄断在奴隶主国家手中,手工业工人是公家的奴隶,设置众多的官吏去监督他们从事生产,司空是最高的官,有工正、陶正等。B、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分布地区,已大大超过商朝,数量大大增加,反映了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的技术。技术提高,用一模翻制数范,有了焊接技术。类型由酒器多变为礼器,兵器增加。纹饰从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