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096870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2、,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

3、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26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4、,也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就是要将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所有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理解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P29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

5、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三思而后行的理论

6、依据是什么P7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在哪些方面P108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发展过程P121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说明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P134为什么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5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2、个别劳动时间花得越多,商品的价值越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

7、间无直接关系的。3、商品的价值量越大,花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价值就越大,因而商品的价格就越高。只有厂商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那么才会盈利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P153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自检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不利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

8、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9中共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11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哲学基本问题P22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

9、与存在的问题内容: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P23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客观存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类的意志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运动,时间和空间P25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

10、体和承担者;、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但在运动过程中也有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包含了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未变化的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

11、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意识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的。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辩证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P26实践及其

12、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意识P2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3、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9、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了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去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联系和发展P3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

14、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的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多样性: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等。条件性: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

15、程。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成: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P39对立统一规律是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40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 一体中)、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16、,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二者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

17、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主义社会就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4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无条件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有条件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相互联结、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

18、盾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质变和量变P43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辩证否定观:P44否定

19、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辨证思维方法P49实践与认识P58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20、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P64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客体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认识的本质P6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之相反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会以客观事物为原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

21、观性;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循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P67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次能动的飞跃:认识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别

22、是相对的,不可截然分开。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重要。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以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完成真理及其特点P73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和具体性。真理是客观的。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

23、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5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具体表现。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二者也可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的,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均是通过与对方比较而存在的;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4、)(真理如何会变为谬误:真理超过其特定的范围和条件;忽视真理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联系。)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81从真理的本质看,检验真理即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便是社会实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价值P84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25、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P95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102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人类活动的首要前提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

26、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存在时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

27、在。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11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体力、脑力,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分类: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诸多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分

28、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四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极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义: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115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上

29、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其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P12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生产关系总和”是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态呈现出来

30、,社会制度能够集中体现社会形态的性质。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P1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对)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31、发展。改革P13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科学技术P134第一生产力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技术:指生产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人的本质P138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人本身,并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人的现

32、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种历史观P138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考察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去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性质人民群众P140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历史人物P144商品P152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二因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3、)和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53价值规律P15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8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资本原始积累P179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劳动力商品P169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

34、和脑力的总和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劳动者价值的源泉,并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P173资本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及其唯一来源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唯一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

35、法: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相对剩余价值: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这种变化所产生的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及其意义P179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的周期循环与再生产P183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

36、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分权制衡P193两党制和多党制P194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P1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