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提纲一、 题型1. 单选(20题,共30分) 2。名词解释(4题,共12分) 3。判断题(10题,共10分)4. 简答(4题,共20分) 5.计算(2题,共16分) 6。论述(1题,共12分)二、重要概念1. 国内和国民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P367)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P368) 2。中间和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P367)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
2、内生产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P367) 3.名义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额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P376)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P376) 4。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P382)5. 交易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P421)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P421) 6. 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
3、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P421) 7.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P422) 8。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P443) 9. 功能财政: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P463) 10.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
4、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462) 11.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P464) 12.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的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P410)13. 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P471) 14.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事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
5、: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P506) 三、 重要知识点第十二章1. 如何理解GDP的内在含义,核算方法(P367368,P370372) (1) GDP的内在含义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二手货、存货)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注意GNP的概念、GDP与GNP的区别)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
6、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此外,非 法生产也被忽略)(2) 核算方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GDP=C+I+G+(XM) 用收入法核算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它与支出法计量的GDP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实际核算中有若干误差。2. 熟练掌握五个指标之间的换算(P372)(1)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总投资(总投资=净投资+资本折旧)+政府购买+净出口(2)国内生产净值(NDP)=GDP资本折旧=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3)国民收入(NI)(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 NIND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4)个人收入(PI)
7、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个人利息和红利收入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PIPI个人所得税(6)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企业在外国子公司的收入居住于国外的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 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外国企业在本国子公司的收入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外要素所得净额,也称国外要素净支付第十三章1.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与储蓄倾向的计算、关系、几何意义)(P383-388) (一)消费函数(1)
8、消费函数的定义:凯恩斯认为,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 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用公式表示为:c=c(y)(2)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公式: 或 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均为极小时,采用数学的微分形式可将上述公式写成:(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公式:(4)消费曲线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450线所有的点代表收入等于消费,即收入全用于消费
9、.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图中消费曲线的特征: B点是消费曲线与450线交点,表示这时候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称B点为收支相抵点; B点左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B点右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 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这条曲线和450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MPC,而且从左到右斜率越来越小,说明MPC越来越小;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APC,且亦呈现出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的趋势。但APC始终大于MPC. MPC总大于零而小于1;平均消
10、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5) 线性消费函数曲线此时消费函数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的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且大于0小于1。且边际消费倾向就是这条直线的斜率。APC与MPC的大小关系:(1)从图形上看,消费函数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所成射线的斜率都大于消费曲线的斜率;(2)从公式看(3) 随着收入增加, 之值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PC。(二)储蓄函数(1)定义: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且增加的比率递增。(2)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它是该点上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公式为: (后者表示增量极小的情况)(3)平均储蓄倾向(AP
11、S):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公式:(4)若储蓄和收入呈线性关系,即储蓄曲线是一条直线,当消费曲线也是一条直线时,有2. 了解其他消费理论(P389393) (1)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杜森贝利认为:一个家庭的消费主要与相对收入水平有关,即与相对于其他家庭的收入水平有关,而与其绝 对收入水平无关。也就是说,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 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棘轮效应:上去容易下来难. 杜森贝利相对收入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 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
12、费函数.这种短期消费行为与长期消费行为的结合就产生了所谓的“棘轮效应”。(即: 经济中消费的变动要比收入的变动稳定得多。)杜森贝利认为长短期消费函数的不同,即短期消费函数正截距 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会受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 示范效应: 消费者的消费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人们会模仿和攀比别人的消费行为,就是所谓的“示范效应”。 一个家庭在决定其消费时,会顾及它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常常会参考着相近收入家庭的消费:如果一个家 庭的收入慢于其他家庭的收入的增长,其收入的地位下降了,但是由于消费惯性,仍然会维持原来的消费水 平导致其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上升。相反,如果这一家庭的收入的增长快于其
13、他家庭,其消费会效仿新收入 水平的家庭。这种心理会使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而向上移动。(2)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美) 生命周期理论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不同: 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整个生命周期、一生的收入) 凯恩斯消费理论假定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消费是与他们在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相关的.(特定时期及相对应 的收入) 根据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 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更多人处
14、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公式:C=WR+cYLWR:实际财富 :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YL:工作收入 c: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结论:因此,根据这一理论,社会保障金永久性上升就意味着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从 而减少了人们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消费增加。(3)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美) 理论内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 在此,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的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
15、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永久收入的计算:YpY+(1-)Y1 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C=cYpcY+c(1-)Y-1 此时,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明显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c。 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原因: 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就一直会如此,因此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只有收入变动最终证明是永久的,人们才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和较低的永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 根据这一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 会立即都用来增加消费。
16、(4)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生命周期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 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理由;永久收入 理论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 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联系: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和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 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近于1. 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3.各种乘数的计算(P395-397,P399404)(1)投资乘数:当总投资增加
17、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倍数。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倍数,这个倍数k称为投资乘数。即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公式:用 表示均衡收入的变动量, 表示投资支出的变动量,则或乘数的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就越大.(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用g表示政府支出变动,y 表示收入变动,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公式: (为正值,并且和投资乘数相等,都等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3)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有两种,一种
18、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 公式(针对定量税):用t 表示税收变动,y表示收入变动,kt表示税收乘数,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负值)第十四章1. 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几何推导过程以及移动(原因、方向、幅度)选择题(P415-420,P425-429)(一) IS曲线(1) IS曲线的概念: IS曲线即投资储蓄曲线。它是投资储蓄相等的条件下,收入与利率的不同组合。它实际上是引进利率后,对产品市场均衡的复述。 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
19、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2)IS曲线的推导(二部门) 代数法:利用前一章均衡产出的知识点 (数学表达式) 从这个两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可以看出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依赖关系:利率越高,国民收入水平越低;而利率越低国民收入水平则越高.(3)IS曲线的斜率 两部门经济: IS的代数式为 斜率为的绝对值为 d越大,k越小,IS越平缓;越大,k|越小,IS越平缓. 三部门经济(比例税率):IS曲线代数式: 斜率为的绝对值为 , t越大,|k|越大,IS越陡峭。 存在预期时,乘数越小,IS曲线越陡峭.(4) IS曲线图形: IS 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个简单图
20、象. 它表示的是:与任一给定的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投资等于储蓄。(5) 几何法(6) IS的移动投资需求曲线从i1提高到i2 投资需求的变动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如投资边际效率提高,或出现了技术创新,或企业家对经济前景预期乐观等),在同样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了,即投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于是,IS曲线就会向右上方移动,其向右的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反之,若投资需求下降,则IS向左移动.储蓄意愿增加储蓄函数的变动假定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这样,储蓄曲线就要向左移动,如果投资需求不变,则同样的投资水平现在要求有的均衡收入水平就
21、要下降,因为同样的这点储蓄,现在只要有较低的收入就可以提供出来了,因此IS曲线就会向左移动,其移动量等于储蓄增量乘以乘数。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行为变动对IS曲线的影响 A。购买支出的变动:gIS右移y个单位,y=kgg g,g0IS左移y个单位 B。税收的变动:t收入IS左移y个单位,y=ktt t收入IS右移y个单位(二) LM曲线(1) LM曲线的含义:代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即代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 在LM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攻击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2)LM曲线的推导代数
22、法(表达式): 几何法(3)LM曲线的斜率:k/h 斜率为正,即LM线向右上方倾斜,也就体现出货币市场均衡要求的产出与利率具有正向关系,即y与r同 方向变动。 k、h的变动对LM曲线斜率的影响 h为定值,k大 k/h 大LM陡峭,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高,交易需求曲线陡峭,则LM陡峭 k为定值,h大k/h小LM平缓,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高,投机需求曲线平缓,则LM平缓 一般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一般比较稳定,故LM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资需求函数,即,k一般较稳定,h是决定LM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4)LM曲线的移动(斜率不变) 实际货币供应量m变动。m=M/P 引起m变
23、动的原因: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增加在价格水平不变时,M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图中,当货币供给量从m增加到m时,LM曲线从LM右移到LM.A.mLM在纵轴的截距(m/h)越往负轴方向移动LM右移经济学意义是: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消费和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B.m时,有相反结论,LM左移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m就变小,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反之,LM曲线就向右下方移动,利率就下降,收入就增加.2. ISLM模型的均衡状态和非均衡的四个区域(P429-432)(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IS
24、LM模型中交点E点代表均衡利率(R*)与产出(Y*),它表示产品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E点以外任何点代表的利率与产出组合,都不满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条件。(2)ISLM中的非均衡状态只存在货币市场均衡E 点位于LM曲线上说明货币市场达到均衡,但却处于IS曲线的左下方,说明产品市场上属非均衡状态。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为Ci,总供给为CS。在IS曲线左下方的点,与跟它处于同一个收入水平的IS曲线上的均衡点相比,r低于均衡点,所以投资大于储蓄,有iS,说明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只存在产品市场均衡C点位于IS曲线上说明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但却处于LM曲线的右下方,说明货币市场上
25、属非均衡状态。当货币供给不变时:r货币需求L(r)=kyhr,此时有:LM。即在C点上,产品市场均衡,但货币市场上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两种市场都不均衡(即点既不在IS曲线上也不在LM曲线上)以部分内的任意一点为例。它处于IS曲线的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IS曲线右上方的点有iS,说明: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超额产品供给.LM曲线左上方的点有LM,说明:货币市场上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超额货币供给第十五章1. 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结论(P439-440) (1) LM曲线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IS陡峭, 大d小,财政政策效果大,挤出效应小,货币政策效果小. IS平坦, 小d大,财
26、政政策效果小,挤出效应大,货币政策效果大。(2) IS曲线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LM陡峭,k/h大h小,财政政策效果小,挤出效应大,货币政策效果大。 LM平坦,k/h小h大,财政政策效果大,挤出效应小,货币政策效果小.2. 凯恩斯极端和古典极端的含义、特点(P442443,P446-447)(1) 凯恩斯极端 IS曲线垂直(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0,即不管利率如何变,投资都不会变)LM曲线水平(说明当利率降到r0这样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无限大)财政政策完全有效(经济大萧条),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凯恩斯极端的挤出效应为零(支出不影响投资).这种情况之所以称凯恩斯极端,是
27、因为凯恩斯认为,当利率较低,而投资对利率反应又不很灵敏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产生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很小。 (2)古典极端LM曲线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利率变化无限大,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是完全的)IS曲线水平(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到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古典主义极端的挤出效应完全(支出的增量等于投资的减少量).这种情况之所以成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是因为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同产出水平有关,同利率没有多大关系。货币需求对利率极不敏感,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近于零。因此LM是一垂直线,胡
28、碰壁供应量的任何变动都对 产出有极大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策。3。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P443444) (图形上,LM越陡,IS越平,挤出效应越大) (1)支出乘数的大小(正比) (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正比)(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反比)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正比)4. 混合政策的效果和使用情况(P448449)(1) 扩财与紧货:经济轻微萧条,就业情况不够好(r,y不确定) 失业率偏高扩财总需求y就业担心导致经济过热进而产生膨胀紧货(降温)扩财:IS右移总需求y(m,L1=ky,L1+L2=m)L2(一定程度挤出效应)增加就业紧货:LM右移
29、mriy(2) 双紧:经济太过火热,严重膨胀(r不确定,y) 紧财:IS左移总需求y(m,L1=ky,L1+L2=m)L2r 双管齐下 紧货:LM左移mriy(3) 紧财与扩货,经济发展有些过度,轻微通胀(r,y不确定) 紧财:IS左移总需求y(m,L1=ky,L1+L2=m)L2r(给经济降温,抑制通胀) 扩货:LM右移mriy(防止降温过度导致经济衰退)第十六章1. 四大政策的目标(P457-459) (1)目标一-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的意义:一切生产要素(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经济学家对充分就业的描述: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 消灭了周期性失
30、业,允许自然失业存在 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2)目标二价格稳定 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CPI、PPI、GDP平减指数)的相对稳定(3)目标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GDP的年均增长率(4)目标四国际收支平衡2. 自动稳定器效用发挥的机制(P461-463)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税率越高,自动稳定功能越大)A.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 税率不变时,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Yd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 下降一些(与固定税相比) 累进税制时,纳税人的收入自
31、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超过纳税人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 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B.经济繁荣时,国民产出水平上升,个人收入增加 税率不变时,政府税收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Yd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 增加一些 累进税制时,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超过纳税人收入增加的幅度,从而 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3.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P472-475)、货币创造乘数(P468-471)(一) 三大工具(1)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32、(一般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由于准备金 临时不足而向央行借款) 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过程: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政策的操作 萧条时,再贴现率商行向央行借款Mri、c总需求增加 繁荣时,再贴现率商行向央行借款Mri、c总需求,抑制通胀 再贴现率政策的评价 a不具主动性,只能被动地等待商业银行向它借款 b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已大大减弱,效果相当有限 c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而言,贴现只能作为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加利用 d往往作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结合在一起执行(2) 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
33、政策 作用过程:通过金融市场上对政府债券的公开买卖来调整准备金的数量,进而发生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的评价 a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为主要的手段 b比其他政策更具灵活性,易于准确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可利用债券的具体规模来控制 c可以连续地、灵活地使用,且纠错能力强,能及时纠错(3)法定准备率 作用过程:利用货币创造乘数原理(M/H=(rc+1)/(rc+rd+re),rd的调整可以扩大或收缩信贷,进而增加或 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最终影响总需求 操作 萧条时,rdM/H ,商业银行对外贷款M r i、C 总需求 繁荣通胀时, rd M/H ,商业银行对外贷款 M r
34、 i、C 总需求 评价:作用猛烈,很少使用,一般几年才改变一次(二) 货币创造乘数(1)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D = R / rd (D:存款总和,R:原始存款,rd:法定准备金率) 100+80+64+51.2+=100/(1-0.8)=500 货币创造乘数: k = 1/rd(2)超额准备金(ER):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D = R / (rd+re) 货币创造乘数: k=1 /(rd+re) (re:超额准备率,rd+re:实际准备率)(3)现金-存款比例(rc):客户抽出的现金占其银行存款的比例。 D = R / (
35、rd+re+rc) k=1/ (rd+re+rc) (4)货币创造乘数和货币供给(M1) 表示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H)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M)增加的倍数。 (Cu:即通货,D:活期存款。)第十七章1. 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及其几何推导过程(P484-487) (一) 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1) 利率效应:当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2) 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 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
36、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3) 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人们的税 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因为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二) 几何推导(1)价格P变动M/P变动LM移动Y变动 对应的价格水平与均衡收入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总需求曲线AD,此时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2)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3)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 AS曲线的三种类型(假设、形状、政策
37、效果)及其划分标准(P492-497)(1)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AD-AS模型) 长期总供给:整个社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的总供给。 在长期中,实际工资会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就业水平,不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动,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的解释:1、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或立即自动调节,来维持充分就业的水平,产出维持在潜在产量水平,不受价格变动影响.可知古典总供给曲线可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个极端状态)2、古
38、典学派一般研究长期状态,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可知古典总供给曲线又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ADAS模型) 关键在于货币工资“刚性”、价格“刚性”的假设到达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保持不变的价格水平,产出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体现在图形上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达到最大国民收入yf之后,不论价格水平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国民收入不会增长,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体现在图形上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线形状的原因:a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
39、有刚性,即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b通论所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短期,W和P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因此,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另一极端情况。隐含在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在萧条时,存在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状态(3)常规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非线性常规总供给曲
40、线线和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两种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极端状态。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3. AD-AS模型中两线移动导致的四种状态(P497-499)(1) 萧条投资减少,AD向左移动到AD1的位置, E1表明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均低于充分就业的数值。AS的形状表明,产量和价格的下降比率不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越是偏离充分就业,经济中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就越来越多,价格下降的空间就越来越小,即价格下降的比例要小于就业量下降的比例。(2) 高涨总需求增加,AD向右移动到AD1的位置,E1表明经济社会处于高涨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均高于充分就业的数值
41、。(3) 长期充分就业产量或收入保持不变,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增加,即引起通货膨胀(4) 滞涨由于供给冲击(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AS曲线由AS0左移到AS1,E1点可以表示滞胀的状态,即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产量小于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水平,而价格却高于充分就业时的价格水平。第十八章1. 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经济效应(P512519) (一) 原因(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胀的基本原因 货币交换方程(又称交易方程):货币供给量(M)货币流通速度(V)价格(P)产出(y) V:名义收入与货币量之比 通货膨胀率关系式:(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
42、商品”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AS起初呈水平状,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无通货膨胀当总产量达到y2以后,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不足而引起的成本提高,价格上涨.AS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瓶颈式通货膨胀当总产量达到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不再增加,AS呈垂直状,需求增加,AD右移,物价上升-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通货膨胀)无超额需求情况下供给方面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
43、著的上涨.工资推动:工资价格螺旋 利润推动(垄断、寡头企业)(4) 结构性通货膨胀 (适用于在工资问题上逐渐衰落的部门向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看齐、非开放部门向开放部门看齐的情况) 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a.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有高有低 b。经济发展过程不同:正在发展、正在衰落 c。同世界市场的关系不同:开放部门、非开放部门 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在工资和价格上要求公平) 结构性通货膨胀率用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率的百分比来表示。(二) 经济效应(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通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相反,则有利于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通胀对储蓄者不利 通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需求拉动的通胀伴随着产出增加 成本推动的通胀引起失业(总需求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