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北京人》悲剧性.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092851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北京人》悲剧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北京人》悲剧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北京人》悲剧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北京人》悲剧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北京人》悲剧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曹禺北京人的悲剧性摘要:北京人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文坛上一直争论不休,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虽然剧中确实有些喜剧因素,曹禺自己也有北京人是喜剧一说,但是如果从戏剧的情节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角度来分析,北京人的悲剧色彩应是全剧的基调。 关键词:悲剧风格;情节冲突;人物性格 Abstract: The drama of “Ben jing ren” is a edy or tragedy, in the literary world, dramatists argue it for along time but until now, they are not be able to get

2、 a proper answer.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edy factors in the drama, Cao Yu also believe it a edy, if we analysis the dramas action conflict and personality, we find that tragedy is the dramas theme. Keywords: tragedy style ;the conflict of action;personality引言北京人作为曹禺话剧中的杰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到底是悲

3、剧还是喜剧,在文坛上争论很大。首先,曹禺自己认为北京人是喜剧。他说过“北京人我认为是出喜剧。我写的时候很清楚的,写的就是喜剧,有什么可悲的呢?该死的死,该跑的跑了从整个基调来看,这是喜剧。”1192由于曹禺的这番论述,影响到众多的评论家,因此,有许多人就认为北京人是喜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悲喜剧之说,可我更同意北京人是悲剧的这一说法。我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六成分之说,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在悲剧的六个成分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是因为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在悲剧的创作中,情节冲突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往往决定着悲

4、剧的基调。北京人写一个封建家庭的崩溃,写家庭中人物的挣扎与出走;哀叹与乞求;哭与笑,剧作家既含着眼泪又带着微笑与昨天告别。在这些情节冲突和人物性格中都融入了很深的悲剧色彩。 一北京人描写的曾公馆,是一个封建世家。然而此时这个家则是一个即将崩溃的局面,各种矛盾也随之而生,并贯串全剧,构成了全剧的冲突。在这些戏剧冲突中,我们看到了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家庭内部的、有个人情感的、有两个家庭之间的、同时也还有曾家与要账人之间的。但是在这些矛盾中表现为最为激烈的是财产的争夺和情感矛盾的纠葛。在这些矛盾中,曾思懿都参在其中,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她是曾家的一家之主,她掌握着经济大权,谁都不敢得

5、罪她,就连曾皓都畏惧她三分。不过表面上她对公公非常的孝顺,背地里则希望曾皓快点死去,从中分到一点钱财。其实这一点曾皓也非常的清楚,可是他知道他得罪不起大奶奶,所以他只有放下一尊之长的架子,忍受着思懿所做的一切。姑老爷江泰在家里骂人、吵架、发脾气,也是为了钱,从文彩和江泰的对话里我们明白了钱在曾家的重要性,文彩:“哪个告诉你说嫂嫂嫌我们住在此地?又是谁说你想着你岳父的钱哪?”,江泰:“奇怪,我贪这几个钱?你们家的人个个都是混蛋,小人,没见过钱,第一你那个大嫂!”江泰曾要求曾皓把房子卖掉,然后借给他三千块钱,在曾皓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他就闹个不休。当曾思懿知道曾皓的钱所剩无几的时候,她毫不顾及老人

6、,就把老人视之如命的棺材拿出去低债,此时家庭已是矛盾重重,就连话不多,并且非常善良的文彩都卷入其中,此时这个完整的家面临的是支离破碎的局面。此时也就“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157一个家庭到了如此地步,我们不能不说是这个家庭的悲哀。从个人情感上看,文清和曾思懿是夫妻关系,可是他们没有夫妻情份,没有任何的共同语言,文清自己所爱的人,以及关心文清的人则是表妹愫方。可是他们俩又不可能结合,也不能表现出那样的情感,所以两人只有在内心中默默地关心对方。并且愫方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了一切,包括自己的青春,但是他们都没有结果,而是遭到曾思懿的讽刺、挖苦和打击

7、,在文清的画被耗子咬坏了,愫方出于一片好心要为文清补画的时候,就遭到了曾思懿的挖苦。看看曾思懿的话“我呀,我一直就想着也就有愫妹妹这双巧手,针线好,字画好。说句笑话,有时想着想着,我真恨不得拿起一把菜刀,把你这只巧手斫下来给我接上。”这是一句多么恶毒的话,使得愫方惊恐不安。当文清要离家外出,要求愫方和自己远走高飞时,此时,愫方矛盾的心情而无从回答文清的请求,只能用书信的形式给予文清答复,这又遭到思懿的怀疑和嫉恨,强迫文清退信,这给愫方和文清又一次不小的打击。特别是曾思懿逼愫方出嫁和要文清娶愫方为妾,来巩固自己在曾家大奶奶的地位,这使得愫方明白自己在曾家是无法生存了,这是她出走的原因之一。从这里

8、我们看到了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结合,却受到打击和排挤,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 曾霆和曾瑞贞的结合,是封建礼教的产物,在曾霆和曾瑞贞结婚之前,谁也不知道谁。在曾瑞贞十六岁的那年,就糊里糊涂地被送进了曾家,曾霆和曾瑞贞就根本不知道谈恋爱的滋味,更没什么感情可言。倒是两家的祖辈们认为门当户对,给儿孙们“定下”了这门婚事,可是他们走在一起形同路人,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就仅仅是一般朋友而已。就如同曾瑞贞对愫方所说:“愫姨,我们都是小孩呀,到年底我十八,曾霆才十七呀。我同他糊糊涂涂叫人送到一处。我们不认识,我们没有情感,我们在屋里连话都没有说的。”这就道出了瑞贞的痛苦,也把两人不幸的遭遇展现了出来。更可悲的是,他

9、俩没有自由,都被家庭的牢笼束缚着。曾霆和袁圆有着感情,有着孩子的天真,可是他俩在一起玩耍都要受到阻拦,更不用说他俩能生活在一起。我们从这些人的情感中,我们不难看出剧中所呈现出来的感情基调是悲剧。 二从戏剧的人物性格来看,每个人都有他悲剧性的一面,曾皓他自私、自利,他为了自己不允许愫方出嫁,表面上他对愫方非常的疼爱,但实际上是为了自己,因为他知道在曾家的一家人中,只有愫方是最关心自己的,大奶奶曾思懿就只是知道他的钱袋。他为了留住愫方,采用了各种手段。在中秋的夜晚,他找到愫方谈话,换成一副哀怜的样子,一步紧逼一步地蹂躏着她极度痛苦地心灵。他深知愫方为人善良,先是用“家里没一个体恤我,可怜我,心疼我

10、”的怨诉,唤起愫方的怜悯,接着便诉说对思懿的怨恨,进一步激起她的同情,然后,他又说愫方的姨妈生前如何对他体贴入微,抱怨半夜里一个伺候他的人都没有了,他实际上是叫愫方要像她姨妈那样服侍体贴他。在这里,表现出曾皓极为卑鄙的念头,他竟让愫方去承担她不应承担的角色,这是非常可悲的。曾思懿是一个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里熏陶出来的女人。她嫁到曾家,并没有感到曾家的生活秩序没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地方,并要求儿子和儿媳遵守封建家庭的制度。她和文清的性格、感情都合不来,但她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异端的想法。她有着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她从来不愿甚至不敢承担冒犯公公欺负丈夫的罪名。她明明恨着曾皓,愿他早死,把钱弄到手,坐稳大

11、奶奶的地位,可是在众人面前总是摆出一副孝顺长辈的样子,有时甚至显得格外殷勤。而在暗地里斗得难分难解。在礼教的纱幕遮掩下,思懿玩弄她的计谋和手段,这就深刻的揭示了礼教的虚伪。本来是她逼着文清出走,整天地挖苦他,可她总是说“你别做得叫人以为我多么的厉害,仿佛我天天欺负丈夫,我可背不起这个名誉。”“我可没有逼你做事,你别叫人说又是我的主意,叫你外出,外头有什么不舒服,叫亲戚们骂我逼丈夫出门受苦,自己享福,又是大奶奶不太贤慧。”她明明做着不太贤慧的事,非要人说她贤慧;她明明欺负着丈夫,又不愿承担欺负丈夫的名誉。这种既干着冒犯礼教秩序的勾当,又不敢承担冒犯礼教秩序名誉的心理,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礼教是怎样铸

12、造了思懿的虚伪、阴险而怨毒的性格。这也正是那个时代所造成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的确,思懿又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人,假如她不生在那个时代,不在那样的家庭中成长,也就不会产生那样的性格,也不会成为家庭悲剧的制造者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人物应该是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他遭厄运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于人的弱点。”368显然 ,曾文清是符合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人物的界定的,他具有善良与正义的品格,当妻子抱怨家里吃闲饭的人多时,他说“有饭大家吃”,他对人宽厚,对人有同情心,在主观上是孝敬父亲的,对下是怜爱儿子与儿媳的,同情妹夫江泰寄人篱下,心情压抑的处境,疼

13、爱自己的妹妹,关心自己的意中人,对妻子的尖酸逼迫,处处忍让。同时还能体恤下人,对奶妈有深厚的感情。在他身上我们也发现他另外的一些优点,他心平气和、温文尔雅、穿着大方整洁、神气闲适。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极度的空虚与痛苦,在不幸婚姻家庭的阴影下悲观厌世,孤独苦闷。他“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说话,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也使得他懒于宣泄心中的痛苦,”那只他取名为“孤独”的鸽子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他性格懦弱,对生活缺乏热情,缺乏勇气。他爱愫方,却不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爱情;他厌倦妻子的尖酸刻毒,却没有离婚的勇气,为自己挣得婚姻幸福;他虽然曾向往美好生活,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却又不曾坚持自己的理想;虽然他也曾试图走

14、到外面的大世界去创造,去发展,来解脱人生的苦闷。但他就像他养的那只取名为“孤独”的鸽子一样,在笼里关得太久了,早已失去了展翅高飞的能力,最后还是委琐地回到了自己的旧生活中来。他那温厚善良、软弱的性格以及他那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就使得他在家道衰弱时,没有能力来维持这个家、维持这个生计。所以他就用吸食鸦片来麻木自己,和躲在屋里不见人来封闭自己,可是这些都只能是暂时的,种种的生活矛盾仍然在他周围,并且也越聚越多,而且随时都有可能把他卷进这些矛盾中去。妻子琐碎的唠叨、尖酸刻薄的攻击,老父亲的咒骂,江泰的吵闹,杜家的逼债,都向他逼来。想真正的逃避也是不行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又是无能为力的,以他的性格他也不

15、会为改变自己而投入到这你争我夺、斤斤计较、粗俗琐碎的环境中去,他只有安逸现状地痛苦的生活。最后,愫方的离开,挣断了他灵魂的一线慰藉,他彻底的认识到自己在这样的社会家庭环境里无用,彻底认识到了生活的无望,不得不选择了死亡。一般说来,悲剧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其真善美的价值含量都是很高的。正如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58在北京人中,愫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而又纯洁的女子,本应该有着幸福的人生。但她却在姨父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备感人间的辛酸。他把自己的幸福完全系于一个人身上,但这又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爱情。这不仅因为那老而不死的姨父不愿她出嫁外,还有那个母夜叉的曾思懿前来干涉,更是

16、由于对方怯弱与惰性不可改变,因此她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苦难,一个人默默地把这些痛苦吞到肚子里去。只有当她活在自己的纯真的感情之中,才能感到微许的快乐,但这快乐又是如此的短暂。正如她所哀叹的:“快乐真是不常呀,连一个梦都那么短,”因此她再也不能消磨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再耗费短暂的人生,她终于起来反抗曾皓统治下,思懿操纵下的封建家庭,冲出了牢笼。虽然有很多人把她的出走看成是她的觉醒,是喜剧色彩,但是从她出走时的神情,缓慢的步态来看,感到了她迷茫的处境,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她的出走感到担忧。三 北京人在不影响其悲剧情节和格调的前提下,确实是有一些喜剧人物和喜剧情节,但它不足以改变戏剧的悲剧性基调。 如

17、江泰,这位曾家的姑爷,寄生的生活铸就了他无能的性格,他既不行动又好空发议论、整天坐在家里做各种发财梦。为了保住曾皓的棺材,他突发奇想去找公安局长的“朋友”通融,可最后他却当了小偷,被警察押解回家,引起了喜剧性的笑。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江泰悲伤的调子,他是留学生,本应该有维持生计的本领,可是他一事无成,做任何事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不得不寄生在岳父家。他痛骂自己是个“大废物”,对不起妻子,使我们感到更多的是对这个人物的同情,而不是因为他有了这些喜剧因素而使人哈哈大笑。 又如曾皓,他是这个封建家庭的家长,面对着债务临门、子孙不争气而无能为力,对媳妇的咄咄逼人他无计可施。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将要睡的

18、棺材,他视棺材如生命,上了一百多道漆,都还不满意,直到最后棺材被杜家抬走,已不再属于他时,他仍在大叫:“不成,那碰不得呀!”在这歇斯底里的叫声里,我们看到他精神他的精神已被扭曲到了荒唐的地步,在这可笑之余,也会产生某种历史的悲凉感。 此外,北京人是有一些喜剧情节,如要帐的人闯进曾家客厅当着客人的面讨债,曾家和杜家争抢棺材,曾思懿那么大的年纪还要生小孩,与儿媳一起吃安胎药,以及袁圆突然在曾皓身边丢鞭炮,吓得他大叫起来等等。然而,这些喜剧因素并不能引起观众愉快的感觉,而往往表现出一种名不副实的悲伤惨笑,配置这些喜剧因素,主要是为了多侧面、全方位地反应复杂丰富的现实生活,而不是要改变这篇戏剧的悲剧性

19、基调。 北京人的结局是坚持了“毁灭”与“不幸”。曾文清最后是用鸦片了结残生,他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无意中毁了别人。他的“归来”毁了深爱着他的愫方唯一的希望,他的自杀给妻子和儿子带来了新的不幸。在愫方身上的结局虽然不是毁灭性的。但她在剧中的行动充满悲剧性,她的爱情结局是不幸的,她与瑞贞的出走虽然给悲剧增添了一些明朗、乐观的色彩,但从她最后与曾皓的告别方式来看并不带喜剧性。 总体来说,北京人这部戏剧,不论我们是从戏剧冲突,还是从人物性格来分析研究,戏剧中都是给人一种悲凉的气氛,在戏剧的结尾中我们看到了瑞贞和愫方的出走,有人就认为是她俩的觉醒,看到了一线希望,就说是喜剧,否定悲剧这一说法。但在我看来,

20、她们的出走是在家庭的压制下无法生存而选择的逃避,就当她们出走了,路又在何方?她们能幸福吗?等等,我们都是不能预测的,更何况从戏剧的剧情来看,矛盾的集中点都是在曾家的一群人明争暗斗,愫方与文清的爱情悲剧,曾霆和瑞贞的悲惨结合。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同情,引起我们的怜悯,使人产生一种悲剧的美感。参考文献:1田本相.曹禺剧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辛宪锡.曹禺的戏剧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3伍蠡甫.西方文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陈绍雨.略论曹禺北京人的悲喜剧风格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3). 5王运熙.中国文论选M:现代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1、.1996. 6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曹禺戏剧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7蒋牧丛.论戏剧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8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曹禺.北京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马新国.西方文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2.致谢辞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我即将毕业,四年大学生活,还是有些依依不舍。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是多么庆幸自己能碰上这么多好教师、好同学。他们给予我成长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终生受益。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感受到的是团结互助的深情厚意,学到的是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此,对他们表示我最真诚的感谢!贵州师范大学的老师有着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有着刻苦钻研的品质,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是他们给了我无限的启迪。特别是在这次论文写作中,尽管陈老师日常工作繁忙,但我的论文从选题到写作,直至最终的定稿,陈老师都是认真的指导与修改。我论文取得如今的成绩,这离不开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我对辛勤指导我论文的陈悦老师,呈上自己最诚挚的谢意。同时,我还要感谢与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在我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论文的顺利完成与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最后祝愿关心我帮助我的老师们、同学们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