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的那些老师们 对学校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我是1973年参加工作的。我开始工作的这所学校当时叫做“东海县横沟公社坡林小学”。学校当时有一至四年级七个教学班,共有十一名老师。在这些老师中,只有两名是正规师范毕业的,另有两名是高中毕业(其中一名就是我),剩下的七人中,有一位是初中毕业,三位是初中肄业,其余三人都是小学文化程度。除了两名师范生是公办教师外,其他人都是民办教师。这些民办教师,都是当时的大队选派的。就是这么一群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教师群体,撑起了当时的这所农村小学。 这群教师,虽然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按要求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但大家工作起来还是挺认真的。每天,大家都能准时到校,不到下班时间不
2、离校,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那时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常识、音、体、美、劳动,每个人分得什么课就上什么课,没有谁去随意更改课程。虽然谈不上把课上的多好,但都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的。 每天晚上,老师们都要坚持晚办公。那时学校没有电,照明用的是带罩的煤油灯。为了节省,每四个人围坐一起,共用一盏煤油灯。每个晚上,大家至少要书写两节课的教案,处理当天学生做的作业。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大家都坚持着。处理完教案、作业后,大家还要聊一会儿家常,说古论今,几个小时的时光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那时有句话叫“老师干的是良心活”,大家都是凭着良心去对待孩子们的。所以,课是认真上的,作业是认真批改的,
3、教案是认真写的。有的老师对自己所担任的课程内容不熟悉,就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谁都明白自己的底细,谁也不去讥笑谁。有的老师包班,要带语文数学两门课,有的老师一天至少要上四节课甚至是一天无空堂,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整天都精神抖擞的。和现在相比,虽然累但没有压力。那时从不统考,不以质量论英雄,不给教学成绩排名次。我们虽然没有压力,但我们依然认真对待着考试。每到期中期末,大家总要认真出一份试卷,然后把内容刻写在蜡纸上用油印机印出来给学生做,以此检查学生学的情况。学生的成绩要是不理想了,老师的心里也是不好受的,总要捧着试卷哀叹一番。然后再印一份试卷让学生再做一遍,总想看到学生有好的成绩。 那时课堂上老师靠
4、的就是一枝粉笔一本书,什么教具、教学仪器之类的一概没有,如果说有教具,那也都是老师们自制的。他们把放过的爆竹串起来,把小树棒用红蓝墨水染出来,或者用彩纸剪剪贴贴,用黄泥整一整,这些就成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数学教具。他们找来废纸盒剪好后涂上墨汁,就成了语文课上的生字卡片。我不会忘记,自制的最上档次的要数学生的学具,也就是当时很难买到的算盘。暑假里,老师们集中到校,自制刨刀,自削木棍,自打机架。一切都是土法上马,一切都靠我们双手操作,一个暑假,我们硬是把四十八个土算盘制了出来,满足了学生的使用。大家看着自己制造出来的算盘,听着算珠碰撞的响声,心里那个乐就甭提了。 话又说回来,那时的那些老师,虽然工
5、作有热心,工作起来也认真,同时不怕苦不怕累,但多数老师是算不上一个好老师的。他们没经过正规训练没有教学经验不用说,就是本身的知识功底也是说不过去的。有两个老师学了好长时间才认识钟表,他们教学生一小时等于一百分钟。有个老师对拼音不熟,教生字时竟然教成了方言(如把猪教成zhui)。有个老师上课时经常念错字,比如把“冉冉”升起读成“再再”升起,把“枢纽”读成“区”纽,还说中国字念半边。有两个老师上体育课,一上就是“丢手绢”、“老赖雕捉小鸡”,学生都上腻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好在都被发现了,都被纠正了过来。好在那些老师还有自知之明,不懂得就向他人请教,知错就改,慢慢地,就减少了错误。
6、否则,不明的师傅教出来的都要成为拙徒弟了。 近四十年过去了,曾经的那些老师只是我的记忆,学校 _记忆。以后,他们都变了,都相继参加了小教班学习,接着又参加了中师函授或高师函授。不论是教学水平还是自身的知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高。现在,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仍站在讲台上。他们如同蜡烛,不管光亮有多大,不管散发的热有多少,他们毕竟为学生为教育燃烧了自己。 那些老师们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但他们在那个知识比较贫乏的特殊年代,用他们的满腔热血,在人们的记忆中,在学校的历史上,谱写了特殊的一页。这一页,衔接了学校教育的过去和未来,是学校前行历程中的一段,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吴克龙,东海县石榴中心小学,222314)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