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想中的校园理想中的校园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健康成长的地方,通过本课学习可以教育学生既要热爱现在的学校,更要对他未来的新面貌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教材首先从观察身边的校园环境入手,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以熟悉的校园照片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从平面示意图的表现进一步有序的展开学习,教学楼、办公楼、篮球场等不同的建筑设施及校园文化为教学提供了相关素材。学习活动的设置以认识校园特色切入,突出校园规划设计注重实用功能和美观展现的有机结合,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后续的学习活动确定主题。教材以详细的图文资料,为展开设计思路、平面设计图及效果图的绘制做出示范。最后,根据设计方
2、案制作规划模型,把设计思路付诸艺术形象,以此完善体验、探究、创造的过程。课课 题:理想中的校园题:理想中的校园课型:造型 表现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学会平面规划示意图和效果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建筑模型基本的制作方法,并运用于规划设计。2、能够和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规划设计和制作等学习任务。3、了解校园的规划设计,关心爱护校园环境。教学重点用手绘的方法画出理想中的校园规划。教学难点理念和方法在具体设计中的体现和运用。教学准备教具:校园景物图片,平面图、效果图范作,建筑物模型范作,各种绘图工具如圆规直尺、三角板、铅笔和彩笔等,各种制作工具及材料如剪刀、美工刀、胶水、
3、各种纸材、泡塑块等。学具:绘制平面图、效果图的工具材料,制作模型的工具材料(材料可于课前布置学生大量收集)。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探究、讨论、启发诱导、示范讲解、实践练习等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欣赏几幅校园摄影图片(学生们熟悉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问进入教学情境:请介绍我们的校园,它有什么特点?还应增添什么?多媒体应用:课件展示几幅附近校园的照片。二、分析、探讨、切入主题介绍校园,了解校园的使用功能。由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有哪些配套设施,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篮球场、田径场等,明确他们的空间位置。2、课件展示师生共同画出的校园平面图。设问:你理想中的校园是怎样的?(
4、学生分小组讨论)媒体展示校园平面图,演示他们的空间位置。(也可通过绘画或粘贴示范演示)三、认识校园特色及规划通过讨论理想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找出校园特色。校园设计理念:注重实用功能和美观外貌,以人为本,为同学们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关注细节:校园雕塑、指示牌、宣传栏等。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的校园图片。四、创意表达理想中的校园如何表达呢?以设计大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关键词:功能、美观)将本组的设计方案绘制出平面图和效果图。效果图虽然也是在平面上表现,但展现的是人在正常观察位置和角度实际看到的立体效果。效果图除了采用线条或色彩进行手绘以外,现在已更多地使用计算机绘制,但操作者应具备一定
5、的绘画造型能力。多媒体展示多种技法表现的校园绘制效果图(手绘线条、手绘淡彩、计算机绘制等)五、作业展评1、组织设计评选,每组选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设计方案,展示设计图,突出校园的设计特色。教师总结各组的设计方案,布置下节课需要准备的工具材料。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每一堂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组织学生根据各自小组的设计方案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进行校园模型的制作。二、制作模型 1、模型概念及作用 模型是根据平面图提供的数据、效果图提供的立体视觉效果,按
6、照一定的缩小比例,采用各中综合材料制作出来的环境空间和建筑物三维立体形态的造型实体。模型的作用是使人如身临其境,能从各个角度进行立体的观赏,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环境空间的实际效果。2、展示已经做好的校园模型,学生可近距离观察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思考不同材料适合做什么。3、材料的选择 (1)立体构成:选用纸材,通过裁切、折转等方法制作。(2)废弃材料的运用 用废旧纸盒构思、拼摆建筑模型。将纸盒内面朝外反转并组合成型。加工细节,进行装饰,完成制作。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媒体应用:教师运用展示仪演示制作模型的要领,展示已做好的校园模型。三、作业展评与知识拓展:1、组织课堂展览,展开参观、评
7、议活动。2、知识拓展:学校的设施还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可尝试设计,如校园内的桌椅、雕塑等。3、课堂小结:校园是同学们学习、运动的重要场所,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双手装扮它,未来的校园将为我们提供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4、课后拓展:邀请师生和家长参观、评述学生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四、教学反思: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