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076605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陳 俐 徐 毅1 9世紀是清朝文人與朝鮮文士交往的繁盛時期。詩歌唱酬是當時彼此文學往來的重要形式。筆者通過十餘年努力,已收藏3 0餘種比較罕見的中朝文人詩歌唱酬集。兹選出1 9世紀中的1 1種,撰寫解題,希望能爲相關研究提供幫助。一一 洪洪羲羲錫錫編編 中中華華尺尺牘牘 中華尺牘1册,洪羲錫編。此書爲韓國友人朴徹庠藏。卷首大字題“萬里通犀”,以寓洪羲錫與清友人心心相印之意。小字題“癸未仲秋主人戲題”。紅色印章:駱皋。駱皋即朝鮮文 士 洪 羲 錫(1 7 8 7?),字 龜 瑞、洛 瑞,號 駱 皋,豐 山 人。丁 丑 年(1 8 1 7)十月,洪羲瑾以書狀官身份出使

2、北京。是行,洪羲錫隨行。洪羲錫 華人唱和帖序 有云:“粤十有三年丁丑,晚窩堂兄專對燕京時,余赴庭會不利,鬱鬱於鉛槧之間,乃欲北遊以遂夙昔之願具以幅巾青袍飄然而往,直渡三江,凌涉萬里,真夬豁事也。”而陶澍 答高麗駙馬都尉豐山君洪顯周書 亦有云:“昨又晤晚窩、駱皋兩君子。晩窩老成典雅,駱皋清標玉立,皆與不佞一見如故,有以知貴族爲東方詩書之閥。”晚窩即洪羲瑾,駱*本文爲國家社科基金項 目“韓 國 漢籍 中 的 清人 佚 詩 遺 文的 搜 集、整理 與 研 究”(1 8 B T Q 0 3 8)、“清代中朝文人酬唱詩校注”(1 9 F T Q B 0 0 8)階段性成果。陶澍 陶文毅公全集文集 卷四,

3、清道光刻本。皋即洪羲錫。又,庚戌年(1 8 5 0)三月,洪羲錫又以朝鮮陳慰進香使團副使的身份出使北京。此詩牘册編纂於道光三年,即癸未年(1 8 2 3)。中華尺牘 爲作者行草手帖,收録了洪羲錫停留北京期間,他與清文人間的來往尺牘和詩文,凡2 7篇。具體如下:王銓與洪羲錫書2通;吴思權與洪羲錫書5通;陶澍贈洪羲錫詩 駱皋進士以途中佳什見示,輒爲圈點一過以誌欣賞,並口占一律附政1首;彭浚贈洪羲錫詩 京寓八景 絶句8首;陶澍臨趙孟頫書1篇;釋海觀與洪羲錫書1通;陶澍與洪羲錫書1通(含 題沈本元祐黨人碑 文1篇,楓徑停車圖爲陳大令賦 詩1首,題二喬觀兵書圖 詩1首);章寅 録近作雜詩爲駱皋仁兄雅教

4、詩1首;章寅與洪羲錫書1通;吴兆棠贈洪羲錫詩(蓬萊之北有國焉)1首;王銓贈洪羲錫文1篇;豐潤縣太學古鼎銘1篇(以上爲清人贈作)。詩牘册中紅筆題“此以下己作己筆”,有洪羲錫 贈王見堂 絶句4首;洪羲錫贈陶澍詩(玉河雪燭夜)1首;洪羲錫贈陶澍詩(柴桑宅裏膝容安)詩1首;洪羲錫贈吴思權詩(我行過燕市)1首;洪羲錫贈朱珔詩絶句3首;洪羲錫贈彭浚詩七律2首;洪羲錫贈張延閥詩七律1首;洪羲錫贈賀熙齡詩七律1首;洪羲錫贈王懷孟詩(樽酒臨詩倏夕陽)1首;洪羲錫贈王懷孟詩(對君疑是泛虚槎)1首。中華尺牘 清晰反映出洪羲錫與清文士詩文交流的具體情况。丁丑年(1 8 1 7)十月的朝鮮冬至使團没有留下此行的燕行録,

5、因此 中華尺牘 和下文的 華人唱和帖 成爲了考察此次燕行以及洪羲錫與清文士交遊的最重要的資料。二二 洪洪羲羲錫錫編編 華華人人唱唱和和帖帖 華人唱和帖1册,洪羲錫編。此書爲韓國友人朴徹庠藏。封面題“華人唱和帖”。卷首有洪羲錫序,交代了此書的編纂之由及主要内容等。此書爲戊寅年(1 8 1 8)洪羲錫停留北京期間,清文人寫與他的尺牘和詩文。序云:“留館凡四十日,與中華館閣諸公十餘人逐日跌宕於古屋書燈之下、名刹會館之間。其所唱和詩篇、來往赫蹄及名畫佳筆之迭投贐行者,聯牘累帖,而成後分散遇半,餘者顛倒於書笥中矣。”其編纂之由,不僅僅爲了及時收拾整理殘篇,更有追想燕京文學交流、醉心學術研討等原因。序有云

6、:“夫正想玉河,追憶依然若一場281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蘧蘧。時或讀其詩,玩其書,恍乎如合席討論,因此而燕雲薊樓、海關遠野之尚有餘痕者,歷歷起想,森列眼前,胸次爽闊,不覺神馳之邈邈,然則此帖之爲功也,非但便於玩閲而已也哉。”其具體篇次如下:陶澍 七律一章贈駱皋詩友 駱皋詩友前以途間佳什乞余評定,並質及詩法。兹且東旋,覿面難期。重其肫肫之意,復叠前韻成一律,以當贈言,並希拈政焉 和安字韻答駱皋詩友,即送其榮歸 次韻答駱皋賢友,即送其榮歸,並希商酌,草草不足奉别也;彭浚 七律贈駱皋、晶山正之;張延閥 叠韻奉酬駱皋進士留别之作,即正之;朱珔 絶句一首奉贈洪駱皋先生即正;王懷孟 見於雲汀夫子問

7、答諸事占此,駱皋、晶山詩社;王懷孟與洪羲錫書1通(含 昨從雲汀師小飲,得見唱酬諸什,好文之意溢於札表。雲汀師命作和章,勉成四律,分贈旉山諸君子 一詩);王銓 送洪駱皋權晶山東歸序;吴思權 送駱皋進士東歸序;朱珔與洪羲錫書1通(含 陶雲汀給諫齋中遇洪、權兩陪使,詢及官秩、里居,口號以答 一詩);彭浚 印心石屋遇駱皋大兄,即請正之;陶澍與洪羲錫書5通;王懷孟與洪羲錫書3通;彭浚與洪羲錫書2通;賀熙齡與洪羲錫書1通;張延閥與洪羲錫書1通;唐鑑與洪羲錫書1通;吴思權與洪羲錫書3通;王銓與洪羲錫書1通。詩文尺牘凡2 9篇。此書與 中華尺牘 相結合,是考察洪羲錫與清文人文學交流的最重要資料。三三 崔崔斗斗

8、燦燦撰撰 江江海海乘乘槎槎録録 江海乘槎録1册,崔斗燦撰。崔斗燦(1 7 7 91 8 2 1),字應七,號江海散人,祖籍永川。嘉慶二十三年戊寅(朝鮮純祖十八年,1 8 1 8)四月,由濟州島漂流至浙江定海縣,後輾轉前往北京。其途經路綫如下:四月至五月間,由普陀山,依次途經定海縣、鎮海縣、慈溪縣、餘姚縣、上虞縣、會稽縣、山陰縣、蕭山縣。六月間,途經新安縣、石門縣、秀水縣、姑蘇城、長洲縣、無錫縣、武進縣、丹陽縣、江都縣、寶應381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此詩與 和安字韻答駱皋詩友,即送其榮歸 内容相同,文字個别有異。此詩與 七律贈駱皋、晶山正之 内容相同,文字個别有異。縣、清河縣、桃源縣、剡

9、城縣等。七月間途經沂水縣、蒙陰縣、新泰縣。此書用詩歌體和日記體記録了崔斗燦的飄海經歷,前往北京途經中國各地的見聞以及與中國南方文士的文學交往等。現存的 乘槎録 至少有8種版本,有木刻本、筆寫本兩種類型,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等。林基中 燕行録全集 第6 8册收入筆寫本一種,字跡多有模糊不清處,且燕行詩混雜在正文之中,多無詩題。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 江海乘槎録 爲木刻本,凡二卷,卷一主要部分爲燕行詩,卷二爲燕行日記部分。卷末附録“遺事”“墓碣銘(并序)”。卷一的燕行詩多爲崔斗燦與清文士的唱酬之作。每首唱酬詩之後,附有原韻或次韻或贈韻等,較爲完整地呈現出唱酬的全貌。徐廷玉 江海

10、乘槎録序 云:“凡所至,中州文人達士坌集,唱酬焉,贈遺焉,猶恐其後,今於録中可詳也。”具體如下:在定海縣與朱佩蘭、樂秉彝、金士奎、童六一、曹振絢、時鳳儀、周元瓘、吴申浦、何夢杜、陳福熙、周勛、寧海溶等相唱和,凡1 9篇,主要表達宴會雅集的欣喜以及對對方文才的傾慕之情等。在杭州以西湖爲詩的題材,崔斗燦創作有 至浙江城欲見西湖而不可得,賦二絶以寓濟勝之懷,參與唱和的清文士有高瀾、汪焕其、余鍔、孫傳曾、章黼、李堂、孫熙元、孫顥元、羅承烈、邵倫、沈起潜、沈學善、徐秋雪、朱瑛、方學啓、楊山樵、楊匀、楊竹香、程詩、沈福春、沈喬年2 1人,創作有以西湖爲題材的和詩凡2 1篇。在浙江境内,崔斗燦有 浙江人送紙

11、筆索句,述長懷以寄,又有與高瀾唱和詩2組,與程榮唱和詩1組,與楊匀唱和詩1組(並附李堂次韻),與陳雲橋唱和詩1組(並附陳雲橋贈詩)。李堂、羅承烈、章黼次崔斗燦 别刀浦韻 各1篇;邵綸有 調 題奉孝廉崔先生斧正。崔斗燦爲余鍔作 慈柏詩(并序),余鍔有贈詩1篇;崔斗燦有 女史五、六人送小紙請覽。嘉其女子之能識字,舉全部以示之,仍賦一絶。其他浙江文士如王乃斌、李寅聖、劉承緒、孫錫麐、李世楷、李泉、孫奎、袁勛、查初白、吴瑶華等各有贈詩1篇;修梅居士有贈詩2篇;周元瓘、孫仰曾、孫輔元、葉潮各有贈聯1幅。在山東境内,崔斗燦有贈魯正儒詩1篇,有與梁銊唱和詩1組,有與王德懋唱和詩1組,有贈佚名 有人以“葛袍今

12、日又西風”爲題請詩,依中國試體作五言六韻以贈之 詩1篇。481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在北京,崔斗燦有贈佚名詩 江南通州人自我國歸,亦漂洋之行也,賦贈一絶,有與祥雲唱和詩1組。此唱酬集不僅具體地呈現出崔斗燦與清文人的詩歌唱和情形,而且有著更爲重要的學術意義,即詩文唱和不是清朝官員間的文學交往與應酬專利,它也是普通文士在日常生活中用於交往、娱樂等的重要手段。在清朝,詩賦外交的傳統在清整個文壇得到了普遍的繼承。四四 朴朴思思浩浩輯輯 金金臺臺詩詩集集 金臺詩集,朴思浩輯。朴思浩(1 7 8 11 8 5 9),字季詹、誠夫,號心田,朝鮮密陽人。司諫院大司諫朴天行之子。有 心田稿 存世。乙酉年(

13、1 8 2 5)式年試進士。道光八年戊子(朝鮮純祖二十八年,1 8 2 8)十月隨從朝鮮謝恩兼冬至使團出使中國。此行正使洪起燮,副使柳鼎養,書狀官朴宗吉。使行於十月二十五日從漢城出發,十一月二十五日渡鴨緑江,十二月二十四日到達北京。次年二月初四日離開北京,四月初四日回到漢城。金臺詩集,筆寫本,出自於朴思浩 燕薊紀程(燕行録全集 第9 9册)。前有小序云:“燕有金臺,古多悲歌慷慨之士。余過丁卯橋、吴蘭雪、朱九山諸人於金臺之際,酬唱頗多,收爲 金臺詩集。”可見,其爲朴思浩、朴載宏停留北京期間與清友人的詩歌唱酬集。此集收録詩歌凡2 8篇,分兩部分,具體篇目依次如下:一是停留北京期間,彼此間的唱和詩,

14、有2 1篇:朴思浩 丁卯橋席上贈主人(附丁泰和詩),朴思浩 上元日和卯橋寄語(附丁泰原韻),丁泰 東海兩生歌送朴秀才歸國,朴思浩 和卯橋七言長篇(筆者按,此詩爲上一詩的和詩),丁泰 奉贈雲嬻(馬同年少眉索作,與雲嬻論 仍贈),熊昂碧 贈心田,朴思浩 和雲客 (筆者按,此詩爲上一詩的和詩),厲同勛 咏懷題扇面,奉心田求和,朴思浩 和屬茶心 (筆者按,此詩爲上一詩的和詩),勞宗焕 己丑人日於丁卯橋舍人席上得吟奉心田,即席求和,朴思浩 和勞亦宜七律二首(筆者按,此詩爲上一詩的和詩),鍾汪傑 偶在丁卯581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雲嬻,即朝鮮文士朴載宏,雲嬻疑爲其號。橋舍人宅上遇高麗朴心田、雲嬻兩

15、秀才談,次及朱陸異同,筆答不盡,作詩申之,並送歸國,朴思浩 和鍾元甫長篇(筆者按,此詩爲上一詩的和詩),鍾汪傑 謝心田惠扇,朴思浩 和鍾元甫(筆者按,此詩爲上一詩的和詩),蔣鈁 奉送心田先生歸國,朴思浩 答蔣秀才鈁(筆者按,此詩爲上一詩的和詩),朴思浩 榆西館别席和雲客諸人(附熊昂碧、李辰豫和詩),朴思浩 榛子店和季文蘭詩示雲客求和(附熊昂碧和詩),朴思浩 和雲客(附熊昂碧原韻),熊昂碧 奉送雲嬻、心田歸國。二是朴思浩歸國後,彼此間的唱和詩有7篇:朴思浩 贈丁卯橋舍人(附丁泰原韻),丁泰 寄心田二律,朴思浩 和卯橋寄詩(筆者按,此詩爲上一詩的和詩),朴思浩 追和雲客别詩四絶(筆者按,此詩是熊昂

16、碧 奉送雲嬻、心田歸國 的和詩),朴思浩 寄雲客 寄茶心郎中 寄小泉。以上唱和詩,尤其是朴思浩停留北京期間的詩作均有原韻和和詩,可以判斷 金臺詩集 第一部分較爲完整地收録了朴思浩在北京時與清友人的唱和詩作。這些詩作較爲詳實地反映出他與清人文學交流的基本情况和内容。第二部分朴思浩歸國後的唱和詩中有3篇無原韻或次韻,可推斷應有部分清人唱和之作散佚。筆者翻檢朴思浩撰 燕薊紀程 三卷(燕行録全集 第9 89 9册),發現熊昂碧與朴思浩間一組唱和詩未被 金臺詩集 收録。兹録於此:久矣聞君名,君來行有日。更勸君一卮,匆匆將惜别(熊昂碧原韻)。人生貴知心,百年當一日。四座且停杯,聽我歌遠别(朴思浩次韻)。五

17、五 洪洪羲羲瑾瑾孫孫編編 晚晚窩窩公公燕燕行行交交遊遊帖帖 晚窩公燕行交遊帖1册,洪羲瑾孫編。洪羲瑾(1 7 6 71 8 4 5),字敬叟,一字景懷,號晩窩,朝鮮豐山人。辛酉年(1 8 0 1)中司馬試進士。己巳年(1 8 0 9)中增廣文科三等,官至户曹參議。丁丑年(1 8 1 7)十月,其以朝鮮冬至兼謝恩使團書狀官的身份出使北京。己丑年(1 8 2 9)十月,以朝鮮冬至兼謝恩使團副使的身份出使中國。此帖爲筆寫本,藏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封面題“晚窩公燕行交遊帖”“漱芳齋藏”,封底題“世藏”二大字。該册主要收録洪羲瑾兩次燕行時,清友人寫與他的詩歌、尺牘以及雙方間的筆談。燕行帖跋 有云:“此帖

18、吾先王考晚窩公赴燕時,華人交遊詩牘及筆談者也。”帖前有洪羲瑾孫所作跋681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文,交代此帖的主要内容以及編纂過程。跋末署“旃蒙單閼,肇夏書諸烏山之映波亭”。旃蒙單閼,古代紀年的稱呼,即乙卯年。可見,此帖編定於乙卯年(1 8 5 5)。具體内容如下:勞崇羲贈洪羲瑾楹聯1幅(時間待考);章寅 再和晚窩使君贈詩元韻十首(1 8 1 8);吴兆棠、章寅與洪羲瑾書1通(1 8 1 8);王懷孟與洪羲瑾書1通,王懷孟贈洪羲瑾詩(琉璃路上傳金槎)、倚韻贈晚窩詩使2首(1 8 1 8);盧應翔與洪羲瑾書1通(1 8 3 0);彭浚與洪羲瑾書1通(1 8 1 8);王炳與洪羲瑾書2通(1

19、 8 3 0);釋 海 觀 與 洪 羲 瑾 書2通(1 8 3 0);陶 澍 與 洪 羲 瑾 書1通(1 8 1 8);程庭桂 洪尚書奉命修貢入,再叠前韻送别 都盧三郎中招飲,口占奉贈 詩2首(1 8 3 0)。詩牘帖後,又附有一跋文(文後有“勿替傳之”四大字)。與卷首洪羲瑾孫作跋文筆跡相比對,似相同,疑同爲洪羲瑾孫所作。該文主要品評了所收諸帖的書法、文采、詩歌水平等。跋文後又附録有戊寅年(1 8 1 8)洪羲瑾在北京與陶澍、彭浚的筆談,其中有陶澍 廠市晤晚窩詩伯,率叠一律奉塵 詩1首。洪羲瑾丁丑、己丑年的兩次出使中國,均没有相關的燕行録存世,因而 晚窩公燕行交遊帖 是考察洪羲瑾燕行及與清文人

20、交流的最重要的文獻。六六 姜姜溍溍輯輯 華華人人魚魚雁雁集集 華人魚雁集,姜溍輯。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姜溍(1 8 0 71 8 5 8),字進汝,號對山,其曾祖爲姜世晃。籍貫晋州。著有 對山詩稿。癸巳年(1 8 3 3)七月,其隨朝鮮陳慰兼進香使團出使中國。癸巳年(1 8 3 3)九月二十九日 韓韻海與李尚迪書(蘭言彙鈔)中有云:“藕船仁兄大人閣下:春間曾附函件,度已早塵雅鑒。頃姜對山大雅來京。”又,姜溍 對山集 卷一載 隨希谷李尚書入燕 一詩,希谷李尚書即李止淵,號希谷,癸巳年七月作爲朝鮮陳慰兼進香使團正使出使中國,著有 希谷燕行詩。此次使團於七月二十五日出發,十一月二十二日復命。華人魚

21、雁集 是停留北京期間,姜溍、洪祐吉與清友人朱善旂、李文瀚、慶霖等人間的詩翰帖,爲親筆帖,凡6篇,具體如下:朱善旂與姜溍書1通,含 十月朔日甫與對山先生通簡牘,聞即欲東旋,未獲面别,走筆奉送,神與俱馳兼懷鄭經山喬梓及懶軒、醉荷諸舊雨(使星纔見逐春來)詩1篇;781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李文瀚贈别姜溍詩 贈諸君别書,塵奉尊兄志正,蓮舫弟李文瀚稿(萬里黄雲落葉天)詩1篇;慶霖與姜溍書1通,含慶霖贈别姜溍詩(馬上别之子)1篇;翠微與姜溍書1通;愚堂 秋七月望咏月録呈藹士老兄清鑒(露色泥泥碧瓦寒)詩1篇;鶴雲贈春山詩(春山吟垞牧丹亭)詩1篇。翠微,疑爲清文士字或號,不詳待考。愚堂,疑爲清文士字或號

22、,不詳待考。藹士、春山,即朝鮮文士洪祐吉(1 8 0 91 8 9 0),字成汝,號藹士、春山、研灘,豐山人。華人魚雁集 與李止淵 希谷燕行詩 是考察癸巳年(1 8 3 3)朝鮮陳慰兼進香使團成員與清文人交往的重要資料。七七 陳陳延延恩恩輯輯 朝朝鮮鮮詩詩翰翰 朝鮮詩翰1卷,陳延恩輯,出自陳延恩 罷讀樓彙刻贈言 卷一。罷讀樓彙刻贈言,陳氏來可閣藏板,清道光十八年(1 8 3 8)刻本,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陳延恩,生卒年不詳,洪錫謨 遊燕稿 地卷載:“陳登之名延恩,登之其字也。都察院御史玉方希祖之子,翰林院侍講學士石士用光之從孫。江西建昌府新城縣人。肄業太學,寓居宣武門外西簪兒胡同。爲戴雲莊之

23、婦弟。”皇清書史 卷九載:“陳延恩字登之,號雲乃,一號邃臣,希祖子。官淮安知府,署兩淮鹽運使。”朝鮮詩翰 卷前有陳延恩小序云:“翰札雖夥而未能歸入,另裝 罷讀樓選存四。因尺牘中,故擇其書札可觀者入。各數首附刻於後,未遑概録聯語,並附用以略識海外墨緣云。”可見此詩翰集並没有全録朝鮮文士寫與陳延恩的詩歌和尺牘,僅是將“可觀者”選入,目的是紀念自己與朝鮮文士的文學情緣。朝鮮詩翰 分兩大部分,即朝鮮文人的贈酬詩歌和尺牘。贈酬詩歌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未標總篇名,録有洪錫謨寫與陳延恩的贈酬詩7篇;881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洪錫謨(1 7 8 11 8 5 7),洪羲俊長子。朝鮮後期文人,字敬敷,號

24、陶厓。著有 陶厓集(韓國成均館大學藏書閣藏)、陶厓詩集(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遊燕稿(林基中編 燕行録續集 第1 2 9册,尚書院,2 0 0 8年)等,編有 東國歲時記。丙戌年(1 8 2 6)十月,洪羲俊以冬至正使身份出使中國,洪錫謨以軍官子弟身份隨行。洪敬謨寫與陳延恩的贈酬詩3篇。第二部分總篇名“神交帖”,題“神交心契”四字,録有洪敬謨寫與陳延恩的贈酬詩9篇。第三部分總篇名“問答詩話”,題“代麈揮毫”四字。録有鄭元容寫與陳延恩的贈酬詩1 2篇;洪顯周寫與陳延恩的贈酬詩1篇;李光文寫與陳延恩的贈酬詩1篇。朝鮮詩翰 中洪錫謨、洪敬謨、洪顯周、李光文的贈酬詩未見載於他們的文集中,是他們與陳延

25、恩詩文唱和的新資料。而鄭元容的贈酬詩亦見載於鄭元容撰 燕槎録(林基中編 燕行録續集 第1 3 1、1 3 2册),不如 燕槎録 載録的詳細。朝鮮詩翰 的尺牘部分録有洪錫謨與陳延恩書7通;洪敬謨與陳延恩書7通;鄭元容與陳延恩書1通;李光文與陳延恩書1通;並附洪錫謨楹聯1幅,洪敬謨楹聯2幅。其中,洪錫謨與陳延恩書(“家從兄使行之回”“去冬今春連拜兩度寵翰”)2通尺牘亦見載於洪錫謨 陶厓集,其餘5通未見載於其他文獻。洪敬謨與陳延恩書7通尺牘亦見載於洪敬謨 耘石山人文選,但 耘石山人文選 所載多闕尺牘撰寫時間,朝鮮詩翰 所録尺牘的撰寫時間比較明確。二者文字略有不同,可參看。鄭元容與陳延恩書1通未見載於

26、其他文獻。李光文與陳延恩書亦未見載於其他文獻,是目前爲止能够直接反映他們有交往關係的唯一材料。朝鮮詩翰 是繼 日下題襟集 之後,又一本由清人編訂的中朝文人唱酬集,較爲集中地收録了朝鮮文人寫與陳延恩的詩歌和尺牘,反映出1 9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延恩與朝鮮文人洪錫謨、洪敬謨、鄭元容等人的密切交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981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洪敬謨(1 7 7 41 8 5 1),字敬修,自號冠岩,豐山人,耳溪良浩孫。純祖己巳文科,官至吏判,謚文貞。洪敬謨曾於庚寅年(1 8 3 0)十月以謝恩兼冬至副使身份、甲午年(1 8 3 4)二月以進賀兼謝恩正使身份兩次出使中國。鄭元容(1 7 8 31

27、 8 7 3),朝鮮後期文士,東萊人,字善之,號經山。辛卯年(1 8 3 1)十月以朝鮮冬至兼謝恩使團正使的身份出使中國。其子鄭基世隨行。洪顯周(1 7 9 31 8 6 5),字世叔,號海居齋、約軒,洪仁謨之子,洪奭周之弟。李光文(1 7 7 81 8 3 8),朝鮮文士,字景博,號小華,牛峰人。壬申年(1 8 1 2)十月以朝鮮冬至兼謝恩使團書狀官的身份出使中國。己丑年(1 8 2 9)十一月又以朝鮮進賀兼謝恩使團正使的身份出使中國。八八 徐徐慶慶淳淳等等撰撰 皇皇華華苔苔岑岑券券 皇華苔岑券1册,朝鮮徐慶淳等撰。此書爲筆寫本,封面題“皇華苔岑券”,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官網誤將此書題名爲“皇

28、萃苔岑券”。主要收録晚清文人寫給徐慶淳、徐相雨父子的尺牘與詩歌。徐慶淳(1 8 0 41 8 5 9),字公善,號海觀,朝鮮大丘人。曾任全羅道高山縣監,著有燕行録 夢經堂日史。咸豐五年乙卯(朝鮮哲宗六年,1 8 5 5)十月,徐慶淳隨其從兄陳慰進香使團正使徐憙淳出使中國。此次使團任務是慰清皇太后崩逝,謝皇太后崩逝敕書順付。使行於十月初四日從漢城出發,十月二十七日渡鴨緑江,十一月二十七日到達北京。十二月二十三日離開北京,次年二月十四日回到漢城。全書共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 留館尺牘,收録了咸豐五年至六年徐慶淳停留北京期間,清文士寫與他的尺牘與詩歌,凡9篇。其中:方朔與徐慶淳書信4通,信文中含贈詩

29、 咸豐乙卯十二月八日承海觀仁兄先生惠贈佳什,謹依原韻奉和,然巴人之曲不足以報白雪陽春也,即求教之爲幸(人海攘攘等擲梭),方朔 花松岑冢宰舊曾奉使朝鮮,詩墨流播者甚多。咸豐乙卯冬日海觀仁兄縱遊入都,屢次垂詢,冢宰感其意,作詩謝之。因題其後,即柬澹人編修録呈教和爲希(海國文明盛),花沙納 朝鮮徐海觀郎中隨貢使入都,承問訊,詩以謝之(昔年奉使赴東瀛),李士棻與徐慶淳書2通,李士棻 喜承徐海觀郎中枉過寓齋,竟日雅談樂甚,賦詩爲謝(天上朝回過腐儒)(肯携佳句到鷄林)。第二部分爲 梅花書椷,分五卷。梅花書椷 卷一收録了别離後,李士棻、方朔與徐慶淳的書信各2通,091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筆者按,從

30、皇華苔岑券 的具體内容分析,編撰者應不是徐慶淳。梅花書椷 卷四有李士棻 咸豐十年正月既望京師獨立樓,爲位哭奠朝鮮徐郎中海觀先生仁兄之靈,追念舊游,泣成此詩,寄唁先生之哲嗣石顛秀才孝鑒,忠州李士棻芋仙揮淚書,有云:“去春接君書,陡悉尊翁病。”可得知朝鮮文人徐慶淳死於咸豐九年,故此詩集不可能爲徐慶淳單獨創作,因此 皇華苔岑券 的編者疑爲朝鮮文人徐慶淳與其子徐相雨。書信撰寫時間均爲咸豐六年(1 8 5 6)。梅花書椷 卷二凡5篇,收録了方朔與徐慶淳書1通;方朔與徐相雨書1通,含 小詩一律,奉題石顛茂才世兄大人,即希法正(百首新詩海外來);李士棻與徐慶淳書1通,含 讀,寄酬石顛秀才世講,即乞吟社點定(

31、新詩一卷寫深情);倪文蔚與徐慶淳書1通,含 丁巳人日得朝鮮海觀京兆書,極承眷注,聊寄短章,用報雅意(覿面無因結深);花沙納與徐慶淳書1通。撰寫時間均爲咸豐七年(1 8 5 7)。梅花書椷 卷三凡4篇,收録了李士棻與徐慶淳書1通,含 小詩二首戊午二月寄酬徐海觀老兄壇坫誨定(别來長賦畔牢愁);李士棻與徐相雨書1通,含 小詩寄酬徐石顛秀才世兄吟定(雲海相望幾溯洄);倪文蔚與徐慶淳書1通,含 戊午初春得海觀郎中書,賦此寄懷(四海論交遍)、戊午初春得石顛秀才書,並寄紫葡萄館詩,漫賦四十字弁首用答盛意(濯濯徐公子);花沙納與徐慶淳書1通,含 次韻奉酬,即希正之,海觀郎中文几(委蛇退食正從公)、和答石顛茂才

32、(昔年追祖德)。撰寫時間均爲咸豐八年(1 8 5 8)。梅花書椷 卷四凡2篇,收録了李士棻與徐慶淳書1通;李士棻與徐相雨書1通。撰寫時間均爲咸豐九年(1 8 5 9)。梅花書椷 卷五凡7篇,收録了李士棻與徐相雨書2通,李士棻 咸豐十年正月既望京師獨立樓,爲位哭奠朝鮮徐郎中海觀先生仁兄之靈魂,追念舊遊,泣成此詩,寄唁先生之哲嗣石顛秀才 朝鮮進士郎中徐海觀先生仁兄大人靈鑒,庚申正月愚弟蜀州李士棻再拜寄輓 詩2篇;馬繩武與徐相雨書2通;倪文蔚、曾省三與徐相雨書各1通。撰寫時間多爲咸豐十年(1 8 6 0)。第三部分收録了徐慶淳的五位清友人的詩選:李士棻 芋仙詩草、方朔 小東詩草、倪文蔚 豹岑詩草、曾

33、省三 佑卿詩草、花沙納 松岑詩草。芋仙詩草 收録李士棻詩歌4 3篇,挽聯1幅。其中贈徐慶淳、徐相雨詩有 乙卯臘月與朝鮮徐相國友蘭、海觀郎中、申澹人編修唱酬甚樂,爲抄拙詩持贈,臨别泫然(文字緣深果有神)、喜承徐海觀郎中枉過寓齋,竟日雅談樂甚,賦詩爲謝(天上朝迴過腐儒)(肯携佳句到鷄林)、讀,寄酬徐石顛秀才世講,即乞吟社點定,丁巳二月識於京師(新詩一191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卷寫深情)、小詩二首戊午二月寄酬徐海觀老兄壇坫誨定,識於京師(别來長賦畔牢愁)、小詩寄酬徐石顛秀才世兄吟定(雲海相望幾溯洄)、咸豐十年正月既望京師獨立樓,爲位哭奠朝鮮徐郎中海觀先生仁兄之靈,追念舊遊,泣成此詩,寄唁先生

34、之哲嗣石顛秀才(去春接君書)、輓朝鮮進士郎中徐海觀(我最知君滿肚皮)7篇。除去第1篇詩作,其餘6篇在 留館尺牘 梅花書椷 中均有載。小東詩草 收録方朔詩歌8篇。其中贈徐慶淳、徐相雨詩有 咸豐乙卯十二月八日承海觀仁兄先生惠贈佳什,謹依原韻奉和(人海攘攘等擲梭)、花松岑冢宰舊曾奉使朝鮮,詩墨流播者甚多。咸豐乙卯冬日海觀仁兄縱遊入都,屢次垂詢,冢宰感其意,作詩謝之。因題其後,即柬澹人編修録呈教和(海國文明盛)、小詩一律奉題石顛茂才世兄,即希法正(百首新詩海外來)3篇。此3篇在 留館尺牘 梅花書椷 中均有載。豹岑詩草 收録倪文蔚詩歌3篇:丁巳人日得朝鮮海觀京兆書,極承眷注,聊寄短章,用報雅意(覿面無因

35、結想深)、戊午初春得海觀郎中書,賦此寄懷(四海論交遍)、戊午初春得石顛秀才書,並寄紫葡萄館詩,漫賦四十字弁首用答盛意(濯濯徐公子)。倪文蔚此3篇贈徐慶淳、徐相雨詩在 梅花書椷 中均有載。佑卿詩草 收録曾省三詩歌9篇,多爲贈與清友人的詩作。松岑詩草 收録花沙納詩歌4篇,其中贈徐慶淳、徐相雨詩有 朝鮮徐海觀郎中隨貢使入都,承問訊,詩以謝之(昔年奉使赴東瀛)、次韻奉酬海觀郎中,即希正之(委蛇退食正從公)、和答石顛茂才(昔年追祖德)3篇。此3篇在 留館尺牘 梅花書椷 中均有載。皇華苔岑券留館尺牘 收録的清人贈徐慶淳、徐相雨詩作均見載於 夢經堂日史。皇華苔岑券梅花書椷 由於是别離後清人寫與徐慶淳、徐相雨

36、的尺牘和詩作,所以 夢經堂日史 中均未有載録。皇華苔岑券 中揭示的與徐相雨有交往的清人曾省三在 夢經堂日史 一書中亦未提及。因而,皇華苔岑券 與 夢經堂日史 在資料方面互爲補充,是研究徐慶淳與清文人交流的最重要的文本之一。291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九九 夢夢華華齋齋抄抄 海海陵陵書書屋屋收收藏藏中中州州詩詩 海陵書屋收藏中州詩1册,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藏本。該書爲筆寫本,封面題“中外唱酬集”,卷首題“海鄰書屋收藏中州詩”“夢華齋抄”。海鄰書屋是李尚迪的書齋名。黄彭年 陶樓文鈔 卷一載:“自公卿大夫以至山林詞客咸有投贈。於是藕船取海内知己,天涯比鄰之意,自顔其居曰 海鄰。”夢華齋具體指誰,

37、不詳。李尚迪(1 8 0 31 8 6 5),字惠吉,號藕船。籍貫牛峰,朝鮮後期文人、譯官。金正喜的門人,精通詩文和書法。著有 恩誦堂集。從道光九年(1 8 2 9)至同治三年(1 8 6 4),其作爲譯官,先後1 2次前往中國。海陵書屋收藏中州詩 主要收録清文人酬贈李尚迪的詩作和文章。凡3 9名詩人的1 0 6首詩歌,以及汪喜孫 題禮堂 後、張曜孫 序、王鵠 顧祠聽雨圖記、馬沅 晚香莊記4篇文章。涉及的詩歌作者有:姚衡、儀克中、陳其錕、雷文輝、汪喜孫、湯貽汾、張曜孫、洪齮孫、王鴻、鄧爾恒、莊縉度、潘鐸、馬沅、陳攀鳳、劉肇銘、劉輔之、趙文涵、丁泰、秦緗業、曹懋堅、蔣德馨、潘曾綬、孔憲彝、張修府

38、、温忠善、温忠彦、温忠翰、程祖慶、周棠、朱琦、潘祖蔭、吴懷珍、祁寯藻、王錫振、王憲成、嚴辰、馮志沂、許宗衡、龔橙。李尚迪 恩誦堂集 載録有他寫與清友人的酬贈詩1 1 9篇。海陵書屋收藏中州詩 收録清人酬贈李尚迪的詩作。兩書互相參看,可見李尚迪與391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黄彭年 陶樓文鈔 卷一,民國十二年(1 9 2 3)刻本。時間分别是:第一次,己丑年(1 8 2 9)十月,隨從冬至兼謝恩使團出使。第二次,辛卯年(1 8 3 1)七月,隨從謝恩使團出使。第三次,丙申年(1 8 3 6)十月,隨從冬至兼謝恩使團出使。第四次,丁酉年(1 8 3 7)四月,隨從奏請兼謝恩使團出使。第五次,辛

39、丑年(1 8 4 1)十月,隨從冬至兼謝恩使團出使。第六次,壬寅年(1 8 4 2)十月,隨從冬至兼謝恩使團出使。第七次,甲辰年(1 8 4 4)十月,隨從奏請兼謝恩冬至使團出使。第八次,丁未年(1 8 4 7)十月,隨從冬至兼謝恩使團出使。第九次,壬子年(1 8 5 2)十月,隨從進賀謝恩兼冬至使團出使。第十次,戊午年(1 8 5 8)十月,隨從謝恩兼冬至使團出使。第十一次,癸亥年(1 8 6 3)二月,隨從陳奏使團出使。第十二次,甲子年(1 8 6 4)正月,隨從告訃請謚兼承襲奏請使團出使。清友人間詩歌酬贈的盛况。海陵書屋收藏中州詩 中的一些詩作反映出李尚迪與清友人間書籍交流的情况,如張修

40、府 藕船先生以大著恩誦堂稿見貽,率賦律句,録請正之、温忠善 讀恩誦堂大集,即題其後,奉呈藕船先生清政並求和章 捧讀藕船先生,有 如干首,見君鉅製,觸我深情。回憶庚戌遊泗上曾有是作,録呈斤政 等,可見李尚迪曾將 恩誦堂集 恩誦堂集續集 等贈與清友人。海陵書屋收藏中州詩 中的詩歌,對於清人别集而言,有著補遺、參證的重要作用。除去湯貽汾、王錫振、馮志沂等人的部分詩作,其他詩作均未見載於中國典籍。又如 海鄰書屋收藏中州詩 中載録朱琦 寄浮邱子舊作,此篇與朱琦 怡志堂詩初編(清咸豐七年刻本)中 飲湯海秋師寓齋,示讀近稿賦呈 一詩實爲同一篇,但詩題不同,且字句上有差别。如“黄河來萬里”,怡志堂詩初編(清咸

41、豐七年刻本)作“洪河走萬里”。顯然,這些詩作可互相校勘,糾正訛誤。十十 李李承承五五輯輯 松松筠筠庵庵雅雅集集 松筠庵雅集 不分卷,李承五輯。李承五(1 8 3 7?),字奎瑞,號三隱,朝鮮韓山人。戊午年(1 8 5 8)庭試丙科,文科及第。歷任成均館大司成、吏曹參議、司諫院大司諫、漢城府判尹、藝文館提學、奎章閣卿兼王太子宫日講官等職。丁酉年(1 8 9 7),因“乙未事變”,被判終身流配。著有 觀華誌。光緒十三年丁亥(朝鮮高宗二十四年,1 8 8 7)四月,以朝鮮進賀使團正使的身份出使中國。使行於四月二十二日從漢城出發,閏四月二十七日渡鴨緑江,五月二十六日到達北京。八月初八日,離開北京,九月

42、二十九日回到漢城。此唱酬集被收録在李承五 觀華志日記(燕行録續集 第1 4 7册)中。此集的成因,卷首徐壽銘小序云:“庵在順治門(一名宣武門)外榨子橋西,是椒山楊忠愍公(繼盛)故宅也。纍石爲假山,有幽深之趣。諸寮四壁皆古人詩石刻摹移者,多可觀。麓泉屢約一會。余以七月廿四往赴,善化館社友齊會,而不參者三人(始約十四人矣,三人有故不來)。萍鄉雅集,甚盛舉也。”松筠庵在宣武門外的達智橋,是明嘉靖朝著名的諫臣楊繼盛故居。自清初以來,文人追慕明代先賢風氣來此唱酬題詠,尤其清晚期,在這座古廟491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中,諸多中朝文人留下了唱酬之作,“極一時文酒之盛”。從内容看,松筠庵雅集 收録了丁

43、亥年(1 8 8 7)七月二十四日朝鮮文人李承五與清文人黄膺、何桂芳、張祖綸、張章焌、黎錦纓、勞啓潞、鄭業敬、徐慤立等人間的唱和詩作。分爲三部分:一是首次的唱和,二是再疊,三是又占一絶。七絶凡2 1首。松筠庵雅集是李承五與龍喜社社友的首次詩會。李承五 道中追思龍喜社友 詩序有云:“今行偶與龍喜諸友相遇,知之深愛之切。一遊於筠庵,再遊於天福,三遊於謝祠,四遊於岳廟。又於臺榭泉石之間,文酒源源,頗忘離索之苦。”此唱酬集爲龍喜社創社第一年,即丁亥年(1 8 8 7)宴邀朝鮮貢使唱和存留下來的詩作。除 海東尋詩集 保留了癸巳年(1 8 9 3)龍喜社與朝鮮文人的唱和詩作,其餘龍喜社的唱酬詩集 獻館泳春

44、詩册 江亭集 池北集 蘇海集 存世情况不詳。因此,此詩集透露出該社團成立伊始的雅集情形以及與朝鮮文人的交流情况,是研究龍喜社文學交流的最重要的資料之一。十十一一 龍龍喜喜社社刊刊 海海東東尋尋詩詩集集 海東尋詩集 一卷,龍喜社刊印。此書爲清光緒十九年(癸巳,1 8 9 3)印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室。龍喜社是清晚期在北京雅集的一個湖南文人詩社。丁亥年(1 8 8 7)湖南籍文人黄膺所創設。黄膺 海東尋詩集扈魯外史跋 載:“龍喜社在京師宣武門街東善化會館。善化爲湖南長沙郡守邑(長沙、善化兩邑附郭)。五代漢乾祐間,析長沙縣東竟置縣曰 龍喜。宋元符元年改善化,元、明,洎國朝因之。社稱龍喜,從其

45、朔也。光緒丁亥重葺館舍落成,余於館中創爲詩社。”“尋詩”含義,黄膺跋中有云:“尋詩盟,兼志吾邑韻事也。”“所願中東氣誼,古處共敦,詠仁蹈德,有如此盟,則今日吾社之尋詩固有深於詩者,591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黄雲鵠 筠庵雅集圖記,董文焕編撰,李豫、崔永禧輯校 韓客詩存,書目文獻出版社,1 9 9 6年,頁3 0 1。林基中編 燕行録續集 第1 4 7册,頁5 8 7。而詩其寄焉爾。”可見,中朝文人建立詩盟,以踐行仁德是其集名的真正内涵。詩集選定刊印時間在癸巳年(1 8 9 3)。徐世昌 晚晴簃詩彙“李乾夏”條載:“癸巳偕李盛齋判書煒(暐)、沈友松僕正遠翼,奉使朝正崔硯農僉事(性學)從行。

46、余時在詞館,善化黄鹿泉農部就其縣邸設龍喜社邀使者宴集,迭相唱和,次爲龍喜社 海東尋詩集。”據 朝鮮王朝實録高宗實録,癸巳年十一月初六日,朝鮮冬至使團正使李乾夏、副使李暐、書狀官沈遠翼從漢城出發,次年四月十二日回到漢城復命。海東尋詩集 收録的即是李乾夏、李暐、沈遠翼、崔性學停留北京期間,與龍喜社文人的唱酬詩歌。海東尋詩集 卷首爲洪汝冲序。該序作於光緒十九年(1 8 9 3)正月二十五日,指出中國詩賦外交的傳統,强調此集的編撰刊刻意義正在於“宣上德,通下情。聯一體之誼,示同文之意,致柔遠之道”。海東尋詩集 序之後爲“同集姓氏”,介紹唱和諸人的姓字、官職、籍貫等。列朝鮮文人李乾夏、李暐、沈遠翼、崔性

47、學4人,列清文人顧璜、徐世昌、王以慜、徐樹鈞、黄膺等2 1人。除顧璜、徐世昌、孟繼壎、趙藩、成昌、王鐵珊外,其餘都是湖南人,且以善化地區文人爲主。該“同集姓氏”也起到了詩集目録的作用。正文部分爲中朝文人唱酬詩作,凡6 4篇。首列在北江舊廬餞别時的唱和之作,原韻爲朝鮮李乾夏、李暐、沈遠翼、崔性學詩作各1首,無題,和作有徐世昌 北江舊廬餞别、孟繼壎(同題)、徐樹鈞(同題)、黄膺 送别三使君,並贈研農。此組詩歌主要表達彼此間詩歌唱和的歡欣以及離别時的依依不捨之情等。上述詩作所押韻字完全一致,可見爲共同酬唱之作。然後列出清友人在多次唱和中的代表之作。由於此部分詩作所押韻字多有不同,且韻字屬於不同的韻部

48、,故判斷這些詩作創作於不同的場合和地點。附録 磨磚吟 收録朝鮮文人崔性學與顧璜、徐世昌、孟繼壎、成昌、徐樹鈞、黄膺等雅集時的唱和詩作,凡2 5篇。“磨磚吟”,有努力作詩、精心作詩之意,典出 景德傳燈録慧能大師,亦有謙遜求指教之意。這些唱酬之作主要描繪了新正、早春的美景,表達雅集的歡樂、友誼的醇厚、别離的不捨等。這些唱酬詩承繼了唐代詩人賈至、王維、岑參、杜甫以大明宫爲題691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五輯徐世昌 晚晴簃詩彙 卷二,中華書局,1 9 9 0年,頁9 2 0 89 2 0 9。材唱和的傳統,總體上呈現出雍容華麗、升平有爲的皇家氣象,但又能表現出各自的風格和特色。海東尋詩集 展現了晚清龍

49、喜社結社的原因、規模及影響等,呈現出湖南籍文人群體與朝鮮文人詩歌唱和的真實畫面。此是研究龍喜社文學活動最爲重要的資料。目前未見癸巳年(1 8 9 3)的燕行録存世,此集也是考察癸巳朝鮮冬至使團活動的基本史料。除去上述1 1種中朝文人唱酬集外,筆者收藏的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還有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金永爵纂次 燕臺瓊瓜録、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金永爵編著 存春軒詩鈔、高麗大學藏 中朝學士書翰録 以及韓國友人朴徹庠藏 金永爵與清人來往尺牘帖 等,這些唱酬集在筆者 邵亭金永爵與清文士交往資料考述(大東漢文學 第4 6輯,2 0 1 6年)一文中已作解題,故本文不再贅述。(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文學院、南通大學圖書館)7911 9世紀中朝文人唱酬集解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