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4075249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总结掌握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积累成语。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根源,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概括人物形象。2.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根源,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一.导入导入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性格决定命运,项1羽、刘邦性格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提问:“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明确: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

3、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个个故事凝成了厚重隽永的华夏文化,哺育着后人。两千年前,项羽和刘邦的一次宴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而且宴会上的成败得失还不断启示着后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故事鸿门宴。学生简介作者司马迁和史记课件展示: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

4、家、思想家。20 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后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遭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忍辱负重,发奋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 91年前后完成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改为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书 8 篇,表 10 篇。鲁迅对2它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它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其中,“本纪”记述帝王。可是在史记当中,

5、有一个人物,他不是帝王,司马迁却为他做了“本纪”,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历史,走进楚汉相争的序幕,来认识一下这位悲剧英雄。二、整体感知课文二、整体感知课文正字音;学生自读课文,按宴前、宴中、宴后划分段落层次;复述故事情节。三、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宴前)三、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宴前)字词落实文意疏通详见课件学生结合课文注自读课文第一、二段,勾画疑难词句。分组讨论,解决勾画出的疑问。学生质疑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是,师生归纳重点难点。小组选派代表处理第一、二段字词、翻译问题,教师补充及订正。字词积累:军、王、幸、善、夜、活、兄、婚姻、籍、山东、鲰生、距、内、孰与、要、籍、非常、蚤。句

6、式积累:(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分析第一、二段思考讨论:(1)第一、二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曹无伤告密、范增说项羽、项伯夜报信、张良献计策、项伯说项羽(2)文章以曹无伤告密开始,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后,反应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时的形势是项羽的力量强大,刘邦弱小,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项羽又是楚王的后裔,一个“市井小人”,竟然“欲王关中”,所以项羽大怒。“大怒”“为击破”又体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急躁易怒;自负。(3)范增对此事持什么态度?3“此其志不在小”“

7、急击勿失”。设想一下,项羽如何采纳了范增的建议,发兵攻打刘邦,结果会怎么样?(刘邦必败无疑)就在此时,事情出现了转机,当晚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项伯夜报信”。(4)项伯为什么夜访汉营,他的初衷是什么?“素善留侯张良”“欲呼张良与俱去”“毋从俱死也”(5)刘邦又是怎么知道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献策,刘邦对待项伯“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拉拢项伯,使其为自己效力。(6)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说明项羽是一个什麽样的人?项伯是一个什麽样的人?项羽: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项伯:重义而不分敌我四、作业布置四、作业布置自行梳理其他段落,勾画疑难点。

8、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四段(宴中)一、学习第三、四段(宴中)字词落实文意疏通详见课件 学生逐段质疑,解决字词、翻译疑难问题。字词积累:从、目、河南河北、郤、东向、若属、翼、啖、刑、细说。句式积累:(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句+状语后置)(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3)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分析课文(1)第三、四段写宴中斗争。这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沛公谢罪、项王留饮、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项王赐酒、刘邦逃席。“鸿门宴”从始至终充满矛盾,推波涌澜,三起三落,扣人心弦。(2)讨论刘邦第二段的剖

9、白和第三段的卑词谢罪剖白:恭顺、虔诚、迫切4卑词谢罪:言必称“将军”“戮力”意味是战友“不自意”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得复见”表明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项羽的愤怒归咎“小人”的挑拨(3)讨论鸿门宴的座位安排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故宗庙之祭,太祖之位东向。即支际流亦宾东向,主人西向。史纪会注考证可见:“东向”是宾主座次中的尊位。项羽居尊位的原因: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衿功”、“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的性格特点。(4)席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又有什么

10、表示?“默然不应”。不善采纳,刚愎自用。(5)樊哙是在什么情况下闯帐的?怎样闯?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樊哙?项羽又是怎样对待他的?“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樊哙侧其盾以撞”;语言、动作、外貌;“项王按剑而跽、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坐)二、学习第五至七段(宴后)二、学习第五至七段(宴后)学生逐段质疑,解决字词、翻译疑难问题。字词积累:间、度、破、不胜杯杓、再拜、足下、竖子句式积累:(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2)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4)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5)何辞为?(宾语前置)分析课文(1)宴后主要写了刘邦脱身项羽受璧曹无伤被杀三件事。刘

11、邦在脱身之前作了哪些部署?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脱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还叮嘱张良至军中再入内辞谢。目的是尽快脱离虎口。5(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了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项羽没把刘邦放在眼里,范增则是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所以恼怒,甚至气急败坏。(3)“立诛杀曹无伤”有什么作用?故事完整;体现刘邦性格。三、作业布置三、作业布置熟读课文,背记文言字词的意思。第三课时一、梳理情节,直观感受人物性格。一、梳理情节,直观感受人物性格。(详见课件)(详见课件)二二、赏析对比手法,比较刘项两大集团的人物性格。、赏析对比手法,比较刘项两大集

12、团的人物性格。这篇文章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根据人物语言和表现,对比分析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曹无伤与项伯等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分析,做好讨论记录。选派代表发言,师生归结。课件展示:首领刘邦集团能屈能伸;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谋士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生逢明主武士樊哙:忠心耿耿,誓死卫主;粗中有细,善于辞令“内奸”曹无伤:不忠不义项伯:看重情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总结刘邦集团:内部团结,关键在于领导者善用人才,从善如流,狡诈多端,能屈能伸,机智果断,能相机而动,这些也预示了他将来的胜利项羽集团:内部不团结,关键在于领

13、导者没有清醒的头脑,自矜功伐,不重用人才,在这场斗争中犹豫不决,不善于处理内部矛盾,致使坐失良机范增: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冷静果断;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急躁易怒;不逢明主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项羽集团率直无心机;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刘邦:善于拉拢;大胆,采纳计谋,项羽:朝令夕改;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三三.讨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讨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性格使然。本性上太唯心,主观意识太强,在处理问题上往往意气胜于理智逻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项羽是一个以自我感觉为主的性情中人,这种人普遍“情商”偏低,交6际能力、沟通能力、接纳能力往往欠缺,但其身上的率真、本真却又往往能引起人

14、们的一致认可。然而,这种在性格下产生的畸形恃才傲物、刚愎自用、沽名钓誉、“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注定了他在军事上众将叛离,政治上幼稚糊涂,决策上优柔寡断。这些都注定了项羽的失败是必然。2.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的观点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15、太史公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是背关怀楚,即是说放弃了关中这一战略要地;其二是放逐并杀害义帝,若是他不杀义帝,借义帝之名,自兼军事统帅,归天下之心,鹿死谁手也未可知?然他先杀义帝,即为不忠,已失民心,再收诸侯之地,即为不信,再失人心;三者不识人才,先走陈平,后走韩信,亚父范增也被逼走,诸将离心。再则他尚力不尚德,在国家动荡之际,凭借武力“马上得天下”,但得天下后,却不可能“马下治天下”,焉能不败?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3.项羽失败的原因史记全本新注如是说分裂天下,引起争斗;背

16、关怀楚,失去地利;放逐义帝,诸侯叛乱;专恃武力,失去民心;自矜功伐,不善用人;4.让我们来看一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题乌江亭7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能忍辱负重,深表惋惜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军民离心,败势难回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美敬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沽名钓誉,导致失败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

17、命运。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全面、多角度看问题)四.小结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的估计战争的形式,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8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五.文言知识归纳

18、(一)通假字1.距距关,毋内毋内诸侯。(通“拒”,把守;通“无”,不要;通“纳”,接纳,进入)2.张良出,要要项伯。(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倍德也(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5.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进入)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坐上(通“座”,座位)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9.秋豪豪不敢有所近。(通“毫”)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11.私见张良,具具告以事。(通“俱”,全部)1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坐上。(通“座”,座位)13.因击沛公于坐坐。(

19、通“座”,座位)1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古时乘车)(二)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今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5.沛公居山东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6.将军战河北河北,臣战河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9(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2.沛公欲

20、王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称王)3.秦地可尽王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王之。(名词作动词,称王)5.素善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6.项伯乃夜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晚)7.于是项伯复夜夜去。(名词作状语,在夜晚)8.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义也。(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10.项伯杀人,臣活活之。(使动用法,使活命)11.吾得兄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12.沛公旦日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13.范增数目目项王。(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4.若入前前为寿。(名词作动词,上前)15.常以身

21、翼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6.交戟之卫士欲止止不内。(使动用法,使停止)17.头发上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18.刑刑人如恐不胜。(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19.从郦山下下,道道芷阳间间行。(名词作动词,下来;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动词作状语,小道(抄小路),表示动作的处所)20.沛公已去,间间至军中。(动词作状语,从小路)21.拔剑撞而破破之。(使动用法,使破裂)22.籍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23.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24.此亡秦之续续耳。(动词作名词,后续者)25.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6.项王、项伯

22、东东向坐亚父南南向坐(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27.不可不语语(名词作动词,说)28.日夜日夜望将军至(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29.四人持剑盾步步走(名作状,徒步)30.从从百余骑(使动,使跟从,率领)(四)一词多义1 01.辞(1)卮酒安足辞辞(推辞,不接受)(2)未辞辞也(告辞,辞别)(3)大礼不辞辞小让(讲究,计较)2.幸(1)妇女无所幸幸(宠幸)(2)故幸幸来告良(幸而)(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4)亚父者,范增也。(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6)此亡秦之续耳。(7)人方为

23、刀俎,我为鱼肉。(8)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被动句(1)若属皆且为所为所虏(2)吾属皆为为之所所虏3.省略句(1)为(之)(之)击破沛公军(2)加彘(于)(于)肩上4.状语后置(1)沛公军霸上霸上(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于项羽曰(3)贪于财货于财货(4)具告以事以事(5)长于臣于臣(6)因击沛公于坐于坐(7)得复见将军于此于此5.宾语前置1 1(1)籍何何以至此(2)大王来何何操(3)沛公安安在(4)然不自自意能先人关破秦(5)今日之事何何如?(6)客何何为者?6.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无所取,妇女无所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3)何何辞为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4)为之奈何奈何奈何,如何,怎样,表询问(5)籍何以何以至此何以,怎样(6)军中无以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 的办法(7)今日之事何如何如何如,表询问,怎么样六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鸿门宴对比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项庄曹无伤项伯七.作业布置阅读项羽本纪,全面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并以“我眼中的项羽”或“项羽,你听我说”为题,写一篇文章。1 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教案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