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4074721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基本内容。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 的具体措施;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重点掌握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再说“亚圣”孟子1.导入新课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 孟子。 “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 旗帜。 孟子的思想和

2、论辩艺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孟子中的 名篇,你还记得吗?(回顾:学过的孟子名言。)2.文学常识(1)孟子其人孟子(前 372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 子的孙子)的门人。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 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 到去世。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 治者尊崇的偶像;唐代,孔孟并称;元明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

3、统治者都把他作为 尊崇的偶像。(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 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1“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 的唯一的取材依据。(3)文章题解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到了战果中期,各国互相攻伐, 强者称霸, 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 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 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

4、扬 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 宣扬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 他 多次到过齐国, 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 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 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4)背景知识:“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 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 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二、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或录音)范读一遍课文,听的过程中

5、用红笔将生僻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本上。2明确:则王(wn)乎彼恶(w)知之便(pin) 嬖(b)赴愬(s)衣(y)帛觳(h)觫(s)挟(xi)太山莅(l)中国畜(x)妻子鸡豚(tn)褊(bin)小忖(cn)度(du)商贾()放辟(p)邪侈狗彘(zh)庠(xin)序 孝悌(t) 胡龁(h)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分组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明确:【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

6、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古义)(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古义)(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古义)(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古义)(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7、古义)(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古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 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8、。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 词,老人。 (1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 儿,孩童。3(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特殊句式】A.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B.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C.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 (2)将

9、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D.宾语前置句(重点)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 (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

10、,之,起提宾作用。 (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E.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4F.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即“其甚若是与”。三、抓住中心,理清文章脉络1.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 课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 在谈话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 政治主张?明确: 孟子极力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 实行王道, 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 (仁

11、政) 的政治主张。 2.追问:孟子在阐述仁政思想的同时,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这幅社会蓝图 是怎样的?明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根据谈话内容,尝试给课文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 20 段):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 可分为三层。第二部分(21 33 段):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 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343

12、5 段):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 之产”和“谨庠序之教”。四、分层研读,学习论辩之道1.研读第一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明确:第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 2 段),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 一见孟子, 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 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 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 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

13、”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3 14 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 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 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 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5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 “保民”的基本条件, 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 “是 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第三层(1520 段):剖析齐宣

14、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 “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 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 “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 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讨论探究: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 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 说谎么?明确: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

15、 讨称霸天下的办法, 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 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 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 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 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 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 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3.研读第二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明确:(1)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 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 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

16、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 争霸天下。(3)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 碎了他的幻想,当头棒喝,使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4)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 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 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 从而导出小不敌大的结论,以 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5)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 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4.讨论交流: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 恩”的认识?明确:“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

17、前面 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6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5.研读第三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明确: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 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 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 仁政主张:制民之恒产(物质方面) 使百姓有恒产,能饱身养家;谨庠序之教(精神方 面)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6.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

18、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明确: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 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 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 家有凝聚力、 有吸引力, 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 “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 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 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 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 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7.小结:孟子的论辩艺

19、术 因势利导和逐层推进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以 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 “仁政”的议论, 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 列举“霸 道”的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五、演读课文,体会艺术特色1.男女生分角色演读课文,读出论辩之势,并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明确: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欲擒故纵的论辩技巧。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 与齐宣王的对话中, 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 诱使对方顺

20、着自 己的思路来谈话。 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千回百转、 迂回前进、 游刃有余的说理 过程上,更为人称道。 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刚柔相济的论辩风格。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 紧密,一气呵成。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 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7善用譬喻的论辩手法。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 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 鱼”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句式多变的论辩语言。 文中散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

21、, 既有引经据典之句, 更多明白浅显之 语,使全文句式灵活多变,充分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 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 加强感情,增强气势。六、观古鉴今,思考时代意义1.课文总结: 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 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 劝说齐宣王 发扬仁术,放弃霸道,阐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文章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 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 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 进而论述不行王 道是不为, 而非不能。 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 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 最后,

22、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 令齐宣王心动目眩, 迫切希望实行王道。 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 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 十分严密。2.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今时代还有什么意义吗?明确: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 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 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 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减轻 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3.课后作业: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我们通常听到的说法是: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

23、”的学说。孟子的“仁政”究竟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的 “仁”的思想的呢?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此项研究性小课 题,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4.课堂总结: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孟子像孔子一样,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任重道远” 的使命感, 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 那么认真、那么执着、那么热情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 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念,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如今,历史的车轮已从金戈铁马、烽火 连三月的战国, 毫无声息地来到了 21 世纪。 隔着 2000 多年的岁月静静回望, 一束穿越千年 的智慧之光越发耀眼。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的世界中, 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 方才能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 而这就会是我们能够受用一生 的精神财富。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