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 案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 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 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 教案, 能更加提高自信心。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语 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2、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3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 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 以及对人物内心情 感的体悟。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背诵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
3、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 没错, “孤” 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 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 寄情山水, 写了八篇游记, 史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 小石潭记。二、译读,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2、读懂文意以小组为单位, 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 生交流。3、读出文脉(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 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从小丘西行 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 记之而去2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
4、结合 的特点。(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三、品读,缘景明情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 来找答案。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意思是声 音很好听, 使我很高兴, 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 试 着将“心乐之, 乐其- ”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 受作者的“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近岸, 卷石底以出,
5、 为坻, 为屿, 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 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心乐之, 乐其树木青葱, 藤 蔓翠绿,摇曳多姿。“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 乐 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 惊喜的。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3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 “以其境过清”。
6、朗读直接 表现 “其境过清”的句子,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 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 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 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 和作者内心的迷茫。四、悟读,知人论世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 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 那为什么 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 从作者由 “乐”变 “凄”的微 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
7、(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 20 岁即 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 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 4 年后病逝于柳州任 上,终年 46 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 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 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 于是, 眼前的景 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 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4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
8、 也为自己感伤。 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 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 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 触 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 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 “唐宋 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 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 的十年间, 他以山水为寄托, 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 写下了文笔清秀、
9、 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5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
10、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6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 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
11、块石头 为底”。 )2.省略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六)成语积累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 路曲折蜿蜒。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七)名句积累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7四、课文翻译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n),竹林。如
12、鸣佩环: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 都是玉制的装饰品。清冽:清凉。冽(li),寒冷。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 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 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原文: 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成为坻、 屿、 嵁、 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ch),水中高地。屿(y),小岛。嵁(kn),不平的岩石。蒙络摇
13、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 风飘荡。译文: (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 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 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原文: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 不确定。8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 穿过,透。现在写作“彻”。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然,愣住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
14、)尔,忽然。往来翕(x)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 依托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呆呆地一动不动;又 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 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犬牙差(c)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 (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 一段又看不见。 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 哪里。原文: 坐
15、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 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深。清:凄清,冷清。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 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 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9生:曰恕己,曰奉壹。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 随从我的人, 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 随从。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
16、我 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五、问题归纳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 哪些准确的动词?写了空竹、 水声、 小潭和潭边的青树、 藤蔓。 用 “隔”“闻”“伐”取” 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 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 过清”埋下伏笔。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澄。作者从游鱼、 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 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 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 整段话没有一个字 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 游
17、,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 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 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 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 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 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 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 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 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10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 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 一些鱼飞快地窜 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
18、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 画面。这些鱼儿, 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 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 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 ;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 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 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 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 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
19、宗元参与改革, 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 感情的主调。 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所以这里的乐 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 “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是点。(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3)虚实结合。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 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六、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 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11忧伤抑郁的情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