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武王告天: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072657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王告天: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武王告天: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武王告天: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 p r 第 卷第期(总第 期)J o u r n a l o fB a o j iU n i v e r s i t yo fA r t sa n dS c i e n c e s(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V o l (S u m N o )【中宣部重点栏目周秦文化与青铜器】D O I:/j c n k i j b u s s 武王告天: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张媛媛(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黔南州 )摘要 世俘 篇与周初金文均见武王告天,是西周初期周人建构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策略.世俘

2、篇武王告天凡两次:第一次告天内容包括克商成功、殷商之罪,表明周人已经完成天所授予的“受命克商”大任;第二次告天内容是文王修商人典,目的是向商人宣扬周人克商是效仿殷商先人受天命伐夏的政治义举,借天命来化解初失政权的殷遗民的反抗情绪.周初金文中武王告天是以会同诸侯的方式昭告天下周人“宅兹中国”,“中国”的提出是周人构建君天下新政治秩序的尝试,以此进一步从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上整合地方势力.周初武王告天为周人确立天下共主的政治合法性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关键词 武王告天;政治合法性;天命;西土;中国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周人自文王受命以来,一直致力于伐商政治合法性理论建构.武王继承

3、文王伐商天命,在商周鼎革之后曾举行告天典礼,这在 逸周书世俘 篇与周初天亡簋、何尊铭文中均有明确记载.周初武王告天因政治局势变化而内容、主要目的有所不同,是西周初期重构天下政治秩序的重要举措.笔者拟将 世俘 篇及周初金文天亡簋、何尊铭文中有关武王告天的记载结合相关史料作全面研究,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一、世俘 篇所见武王告天 逸周书世俘 篇记载武王克商后两次告天,内容节引如下: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入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庶国乃竟.告于周庙曰: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用小

4、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曰:惟予冲子绥文考,至于 冲 子.用 牛 于 天、于 稷 五 百有四.(P 、)世俘 篇武王告天共有两次:第一次是武王告“天宗上帝”,第二次是武王承文王典“告于天、于稷”.据 世俘 篇文本分析,武王两次告天的内容、目的有所不同.(一)武王第一次告天:克商成功与殷商之罪 世俘 篇武王第一次告天即“告天宗上帝”.“天宗”与“上帝”并列,潘振云:“天宗,日、月、星也.上帝,天帝也.”黄怀信等指出:“天宗、上帝为二名;上帝为主宰;天宗为泛称,凡天神皆可蒙此名.此为武王克纣而告天之祭.”(P )上帝即天帝,帝、天是同一概念,武王 所告对象 上帝即天.武王在克商之初第一次告

5、天内容包括完成克商天命与禀告殷商之罪.武王虏鼎、珪以宪告天完成“克商天命”.世俘 篇载“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从行文逻辑来看,武王在“荐俘殷王鼎”之后以“珪”“宪”告天.鼎、珪对于政权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商周青铜容器自名研究(项目编号:F K G B ).作者简介 张媛媛(),女,河南新乡人,历史学硕士,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先秦史.而言至关重要,宪则是告天典册,武王告天就是禀告周人完成了克商天命.首先,鼎是夏商周三代政权的象征.自禹铸九鼎之后,九鼎作为政权合法性的象征在夏商周三代随着政权更替而迁

6、移.史记封禅书 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P )左传宣公三年 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P )九鼎在三代的归属变迁,使其成为三代政权合法性的根基.史记周本纪 载武王克商后“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集解引徐广言:“保,一作 宝.”(P )武王“荐俘殷王鼎”之“殷王鼎”即象征殷商政权的鼎,殷商王鼎被虏意味着商人政权覆灭.其次,珪是商人祭天所用宝玉.周本纪“宝玉”即 世俘 篇“珪”,潘振云:“珪,礼天之玉.”朱右曾云:“珪,镇珪,长尺

7、三寸.”(P )珪是礼天之物,亦见 周礼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P )圭即珪,说文土部:“珪,古文圭,从玉.”(P )尚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孙星衍注:“圭,古文作珪.”(P )左传僖公九年“白圭之玷”,洪亮吉诂:“史记 圭 作 珪”.(P )“圭”象征拥有正统地位,史记 五帝本纪:“帝乃锡禹 玄圭,告成功 于天下.”(P )同理,武王有“圭”即拥有统治天下的正统地位.世俘 篇武王以“珪”告天,与“四圭”可用以“祀天旅上帝”暗合,故 周本纪 载武王所展与“九鼎”并列的“宝玉”正是 世俘 篇中用于告天之“珪”.最后,宪是与“天命罚商”有关的典、册,记载武王告天祝辞.朱

8、右曾云:“宪,宪令.”(P )“宪”即“法”,习见先秦文献.尚书益稷:“慎乃宪”,孔传:“宪,法也.”(P )诗经小雅六月:“万邦为宪”,毛传:“宪,法也.”(P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此君之宪令”,杜注:“宪,法也.”(P )礼 记 内 则 :“五 帝 宪”,郑 注:“宪,法也.”(P )皆可说明“宪”即“法”.宪作为告天之法,是典、册一类告辞.殷墟甲骨有“工典”之礼,于省吾读为“贡典”,“祭祀时献其典册,以致其祝告之辞也”.(P )武王告天之“宪”,是与“天命罚商”有关的典、册一类告天之辞.从政权更替的角度来说,世俘 篇武王俘获殷商王鼎及祭天宝珪,以向上天禀告克商成功,表明殷商政权已经灭亡

9、.周人克商成功是商周政治激烈对抗与冲突的必然结果,牧野一战西土周人并没有取得对东土商人的绝对胜利与优势.在商人直接统治地区及附属地区,殷商尚有强大实力与周人对抗,周人俘获象征商人政权的鼎和圭,也有争夺政治合法性的目的.武王告天殷商之罪.世俘 篇武王第一次告天的另一内容是“殷商之罪”.从 世俘 篇文本来看,武王告天克商之后曾升周人自太王以来重要先公先王以“告殷罪”.武王作为承文王受天命而完成伐商任务的继任者,向周人先公先王告殷罪,天是必然知晓的.诗经大雅文王 言:“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P )将文王在天上傧奉上帝,作为周人与天沟通者的

10、重要角色直接刻画出来.又 史记封禅书 载:“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集解 引郑玄言:“上帝者,天之别名也.神无二主,故异其处,避后稷也.”(P )天、帝同义替换,文王配上帝,即文王在天上傧奉帝.以此可见,武王向太王以来周先公先王所告之殷罪,可由受天命且与天沟通的重要先王“文王”直接禀告上天.武王告天殷商之罪,更直接的证据则见于 史记鲁周公世家:“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殷之罪于天,及殷民.”(P )是言武王在商宗庙直接告天殷商之罪行.武王陈述商人之罪于伐商而言极其必要,是对殷商“恭行天之罚”的政治合法性依据.商之罪见于 尚

11、书牧誓 篇中武王甲子朝伐商誓师之辞: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P )武王对西土友邦冢君及各级军事将领陈述商罪的目的是“恭行天之罚”,为伐商制造政治舆论制高点,在政治上争取正统的合法性.所陈商罪:听信妇言、荒废祭祀、遗弃王族、起用罪人、实行暴政,就是 世俘 篇武王第一次告天的“殷罪”.武王唯有将商之罪禀告上天,才能践行替天行道、伐罪救民之举,向参与伐商诸邦宣传周人伐商乃“行张媛媛武王告天: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天之罚”,强调伐商乃天命所致,上天将商的大

12、命转移给周人.在夏商周三代,天帝信仰、官人之法、安民之政与祭祀传统是政治合法性建构的四个维度,天帝信仰是四者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武王俘获商人九鼎、宝圭后告天,是“天帝信仰”的政治合法性理论使然,是为周人新生政权的合法性构建奠定政治理论基础.(二)武王第二次告天:文王修商人典 世俘 篇武王第二次告天是仿效文王“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据 世俘 篇武王言“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可知武王“惟予冲子绥文考,至于冲子.用牛于天、于稷五百有四”是效法文王之举.文王在“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大业尚未成功就已去世,故武王言“惟予冲子绥文考”,即我小子修文考之典告天,伐罪救民以

13、安文考之心.武王告天“修商人典”,说明“商人典”是一条合法的政治准则.陈逢衡云:“古,昔也.言朕闻文考之训,故修商家伐夏救民之典以斩纣身,以上告于天、于稷也.”黄怀信等认为:“顾颉刚云 尚书多士 周公告商王云:惟而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此即周人循商人之典.”(P )陈逢衡、黄怀信等认为文王“修商人典”循天命进行“殷革夏命”之举十分正确.文王之所以可以“修商人典”,是因为文王在“太姒之梦”后受天命,核心内容是伐纣克商,终结商人统治,这习见于有关周初历史的文献中.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P )尚书大诰 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其命.”(P )逸周书商誓 云

14、:“上帝弗显,乃命朕文考曰:殪商之多罪纣.”又:“今纣弃成汤之典,肆上帝命我小国曰:革商国.”(P 、)尽管这些言论多数是对殷遗民所说诰辞,但不可否认天命是周人伐商的政治依据,其根源在于“殷革夏命”之典.在 尚书汤誓 篇中,商汤伐夏确实以“天命殛夏”为誓辞说服众人: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P )商汤革夏命之理由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故汤率领商人“致天之罚”,成功按照天命取代夏人建立政权.周公在 尚书多士 篇中告诫殷遗

15、民上层时亦充分发挥“成汤革夏”论,对“商人典”有系统阐述: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弔,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敢求其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P )多士 与 汤誓 根本逻辑是一致的,以“天命”作为政治合法理论来解释“革命”的必要性.首先,殷商失德,天不佑商.周公告诫殷遗民“弗弔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故周人只

16、好遵从天命.其次,进一步向殷遗民陈述商汤伐夏.周公云“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概言之,周公此举是将周人伐商比附商人伐夏,归之于天改其命而降罚的结果.其实,在夏商周三代政权鼎革过程中,围绕着天命这种传统权威来建构政治合法性是新政权的核心举措,只不过周人做得最为突出与成功.商人典的核心内容是承认夏商更替合理.在周人“修商人典”的理论建构中,周人主要强调商人灭夏是遵从上天意志而按天命做出的政权更替行为,进而寻找商人革夏的原因与依据,以此宣传因商纣王恶行而导致天命更改,最终目的是为代商 找 到 合 理 依 据,也 为 自 己 主 动 伐 商 开脱.(P )换

17、言之,周人大肆宣传伐商是效法商汤遵从天命伐夏,无论是为代商找到合理依据,还是为主动伐商开脱,均是出于笼络殷遗民之目的.周人如此做法不仅可以将伐商解释为受天命而救民诛暴,而且很容易博得殷商高层中不受商纣王任用那部分人的心理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殷遗民高层的反抗情绪.一言以蔽之,世俘 篇武王第二次告天“修商人典,以斩纣身”,是效仿殷商先人曾经也因受天命伐夏之典而取代夏人统治,将周人伐商宣传为“恭行天之罚”的政治义举.周人希望通过向殷遗民阐述“修商人典,以斩纣身”的革命理论,从天命角度化解殷遗民高层的反抗情绪,以此获得殷遗民的政治支持,为建立周人主导的新政权奠定政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 t

18、 t p:/ww wb j w l x y c n/z a z h i s h e/s h e h u i/i n d e x h t m治基础.二、周初金文所见武王告天周初天亡簋、何尊铭文均见武王举行“大豊”.天亡簋(铭图 )铭文载文王“事喜上帝”“文王监在上”:乙亥,王又大豊,王同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于王不显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监在上.丕显王作眚,丕肆王作庸,丕克乞衣王祀.丁丑,王飨,大宜.文王“事喜上帝”“文王监在上”,上帝即天.类似说法亦见 诗经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文王在上,于昭于天”.铭文中文王所起的作用与 世俘 篇武王第一次告天“殷商之罪”时通过文王禀告

19、上天相似,武王强调文王“事喜上帝”,是为说明自己有继承文王受天命克商的政治合法性.学界或认为天亡簋铭文与 世俘 篇武王第一次告天联系紧密.于省吾认为天亡簋铭文与 世俘 篇所引武王第一次告天内容的记日“干异支同”,两者是同一件事.然则“干异支同”的情况不太可能,且天亡簋铭文祭祀文王,世俘 篇则是祭祀太王以来的周先王先公,不存在传讹或篡改,两者的紧密联系在于均是克商后短时间内确立对天下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两者尚有进一步区别:世俘 篇武王第一次告天是在俘获殷商鼎、珪之后即刻举行的,所告内容是完成克商大命和商之罪行,地点尚在殷商都城朝歌,礼仪程序少而显得较为仓促;天亡簋铭文是举行大礼,内容是会同

20、三方、祭祀文王以告天,地点在西土岐周,礼仪更加完备.成王早期何尊(铭图 )铭文载成王迁都成周时举行武王时的大礼,言及“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庭告于天”: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爯武王豊,祼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庭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辪民.李学勤推测何尊铭“说的武王告天之 礼,正是天亡(退)簋的那次 大礼”.据天亡簋、何尊铭文内在逻辑分析,这种推测是合理的.首先,两篇铭文都强调武王举行“大礼”,天亡簋铭文载“王又大豊”,何尊铭文载成王“复爯武王豊”,即再次举行武王之礼.其次,两篇铭文都有告天典礼,表

21、达文王受天命之意.最后,合观两篇铭文内在联系,武王告天的核心是宣告“宅兹中国”的政治合法性.总之,周初金文中武王告天能够更直接地体现周人建立合法政治秩序的迫切需要.(一)整合地方诸侯势力,重建地缘政治秩序武王举行“大礼”告天“宅兹中国”是为昭告天下周人具有政治合法身份,构建奉周人为天下正统的政治秩序.天亡簋铭文“王同三方”在本质上与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是相通的,是周人建构“中国四方”政治秩序的体现.王同三方:狭隘的西土地缘意识关于“同”字,旧与“凡”字纠葛.唐兰认为金文“凡”“同”一字,同是召集各方诸侯来会,周都在西土,只 召 集 东、南、北 三 方,所 以 说 王 同 三方.(P)郭沫若认为

22、“王凡三方”之“凡”假借为“风”,意 为“讽 也”“告 也”,“三 方”即 东、南、北.(P)近来王子杨细致论证甲骨文旧释“凡”之字 绝 大 多 数 应 改 释“同”,天 亡 簋 此 字 释“同”(P ).可以信从.“同”是大会朝之义.周礼天官太宰“大 朝 觐 会 同”,郑 注:“时 见 曰 会,殷 见 曰同.”(P )周礼地官封人“凡丧纪、宾客、军旅、大盟”,郑注:“大盟,会同之盟.”(P )诗经鲁颂閟宫“淮夷来同”,马瑞辰释:“朝与会同,对文则异,散文则通.诸侯殷见天子曰同,小国会朝大国亦曰同.犹诸侯朝天子曰朝,诸侯自相朝亦曰朝也.”(P )天亡簋铭文“王同三方”之“同”就是三方朝会周人,

23、是“小国会朝大国”.然学界或疑天亡簋铭文“王同三方”之“三”是“亖”少一画.细审原器,此字周围没有锈迹,就是“三”字.相较“西土”周人而言,天亡簋铭文“三方”就是位居东、南、北的地方诸侯.在周初文献中,周人尚习惯称自己所在地为“西土”,如 尚书牧誓“西土之人”、尚书酒诰“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尚书大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等.(P 、)逸周书商誓“斯用显我西土”“昔在我西土”.(P )周人“西土”之称是因地理方位在西边,在周人主导的克商战争中,追随者是西土诸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周人在伐商之前既与之建立同盟,周初文献所说“西土”指以周人为主的西土地域范围.考虑到西土诸

24、邦以周人为盟主,可不必专门强调参与会同的西土诸侯.天亡簋铭文“三方”提张媛媛武王告天: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法符合西周初期政治形势及周人主导的西土联盟实际,故加上本就位居西土的诸侯,武王告天的参与者仍是四方诸侯.武王克商后召集诸侯祭祀文王以告天,意在昭告天下“周人是得到天的许可才取得统治大权的”.天命是周人新政权合法性建构的核心政治理论,虽 然 文 王 受 天 命 之 事 经 周 人 祭 天 宣传,(P )但远不如武王克商后召集诸侯公开宣传造成的影响大.同时,天亡簋铭文“王同三方”之“三方”诸侯未直接参与伐商,与西土周人没有军事联盟关系,周人拥有天命在三方诸侯中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故天亡簋铭

25、文武王“会同三方”告天极为必要,是武王在思想理论上构建周人政治合法地位的宣示,可将天命与国家政权合法性联系起来,更容易让诸侯承认周人政治合法地位.宅兹中国:宏大的政治中心观念何尊铭文所记武王庭告于天“宅兹中国”,马承源解“中国”云:中国指周的中心区域而言.成周为当时的中心,史记周本纪 称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武王营成周之事见于 周本纪:武王克商归于周,自夜不寐,以未定天保,天下未集,将因有夏之居,遂“营周居于洛邑而 后 去”,可 知“中 国”一 辞 盖 滥 觞于此.(P )从地理格局来看,成周进可威震东国、退可扼守关中,且有河、洛、伊、宛作为天然军事屏障,是天下之中.据 逸周书度

26、邑 记载,武王克商后已有营建洛邑之规划.(P )但武王克商二年而崩,营建洛邑之事并未付诸行动,而是由周公完成,这在 召诰 洛诰 中有明确记载.武王时期的“中国”指周的中心区域,而非计划营建的洛邑.周人位居西土,会同诸侯之时可以仅言“三方”,也可以言“四方”.成王早期的保尊(铭图 )铭文载:乙卯,王令保及殷东国五侯,诞兄(贶)六品,蔑历于保,赐宾,用作父癸宗宝尊彝.遘于亖(四)方,(会)王大祀,祐于周,在二月既望.铭文后半部分言成王召集四方诸侯,举行大祭祀,诸侯助祭于周.周即西土岐周 (P ),保尊铭文“四方”即东、西、南、北四土诸侯,包括西土诸侯在内.“古代京都之外的王畿称四国,四国之外区域称

27、四方.四方或称多方.”(P )王畿是中心区域,称中国.“中国”与“四方”相对,是周人继承商人“中央四方”统治模式.成王在西土岐周召集四方诸侯祭祀尚言“四方”,说明“中国”不必专指洛邑一带.武王时期的“中国”可指周人直接统治的西土地域,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专称,周王所在的城圈之内称“中国”,即宗周可代指“中国”,这一点与商人以“商”为四方中心是一致的.(P )总之,西周时期“中国”可以指具有政治合法性地位的周人所在的核心地域,即周人的“中央之城”,与“四方”相对 (P),不必限于地理上的中心区域,宗周、成周均是广义上的“中国”.从统治秩序建构的具体角度来看,武王告天主要是确立“中国四方”的新地缘

28、政治秩序,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内容:第一,广义的方面,武王“宅兹中国”是为了“自之辪民”.“辪”,古文增加“乂”为声符,一般训为“治”,辞例与大克鼎“保辪周邦”、晋公盘“保辪王国”、尚书康王之诰“保乂王家”等相同.尔雅释诂:“乂,治也.”民泛指天下人,治民即身居中国治理四方之民.第二,狭义的方面,重新建立治理“中国四方”的地缘政治秩序.天亡簋铭文与武王克商后在西都“举行祭祀、封赏诸侯”有关,是周初金文所见武王召集诸侯告天的部分内容,见于 世俘 篇中武王“正国伯”“正邦君”一事.关于“正国伯”,陈逢衡云:“正,治也.国伯谓九州之牧.”黄怀信等云“伯为诸侯之长,故先正其位”.关于“正邦君”,孔晁云

29、:“正诸侯之位也”.黄怀信等认为国伯为高级诸侯,邦君为次级诸侯,(P )武王“正国伯”“正邦君”是整合地方政治势力的具体措施,以确定四方国伯、邦君的身份、地位与等级,来构建周人君天下的政治地位,实现“自之辪民”的政治目的.(二)从“西土”到“中国”:君天下政治理论成熟周人位居“西土”,东、南、北三方与之相对,为完成伐商天命,在长期经略西土诸侯过程中形成了凝聚力强大的“西土”意识.武王克商之后周人已经走到了君临天下的政治权力中心,“西土”意识却与局势不符.在周初“西土”到“中国”演变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是周人君天下的重要政治观念.中国处于四方的核心,四方、天下同为地域概念,四方是由很多国家或地

30、域合成的一个大范围,天下是作为整体的一个大地域,天下的统一观念比四方更加巩固.(P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 t t p:/ww wb j w l x y c n/z a z h i s h e/s h e h u i/i n d e x h t m天亡簋铭文内容反映武王克商之年史事,表明武王急于会同诸侯宣布代商而立是出于政治形势的需要,是西土周人第一次站在统治者的地位上与天下诸侯互动,新政权面临的任务是将天命宣传至天下四方.周人的“西土”意识包含狭隘的地理观念,缺乏君临天下的政治胸襟,“中国”观念是周人建构新政治秩序的必然选择.周初金文所见武王会同诸侯告天与 世俘 篇相比,武王君天

31、下的政治目标更加明确,“宅兹中国”的政治宣言是向天下昭告周人已在商周鼎革之后成为新的天下共主.武王召集东、南、北三方诸侯祭祀文王以告天,便于确立自己具有君天下地位的新政治秩序,是实现国家意志与地方势力整合的必要措施及建构政治合法地位的具体实践.武王提出“中国”是为构建凌驾于四方诸侯之上的政治格局服务的.合观 世俘 篇武王“告天宗上帝”“告于天、于稷”、天亡簋铭文武王言文王“事喜上帝”、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武王告天的最终目的就是宣告周人新政权即将君临天下.从“西土”过渡到“中国”,反映了周人政治合法理论的成熟,也是周人自觉摒弃“西土”意识的政治卓识.周初武王告天之时正式提出“中国”,表明武王克

32、商后已经认识到“西土”意识中的狭隘地理观念不利于整合四方诸侯,武王已将建构周人政治合法地位付诸实际行动,标志着一个身居政治合法地位的新政权即将正式走到君临天下的权力中心位置上.从“西土之人”到“宅兹中国”的天下共主身份转化,表明周人迫切需要建构“天下四方”的新政治秩序,以便形成有效统治和确立君天下政治格局.三、结语从 世俘 篇武王两次告天到周初金文天亡簋、何尊铭文所见武王告天,内容和目的随着时局需要而发生层次变化,更容易让地方诸侯从政治理论上承认周人政权的合法地位,表明武王在西周初期为构建周人的政治合法性地位而孜孜以求.世俘 篇武王第一次告天是向上天禀告完成克商天命与殷商之罪,宣示周人伐商是“

33、恭行天之罚”,进一步宣传天命为建立新政权服务.世俘篇武王第二次告天是将周人受天命伐商比附为商先王汤受命革夏,目的是从天命这一政治合法角度来化解殷遗民高层的反抗情绪.周初金文所见武王告天是以召集四方诸侯祭天的形式开展的,是武王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昭告天下代商而立的举措,更容易让四方诸侯承认周人政治合法性地位.从“西土”到“中国”的转变,反映了周人君临天下的雄心,是武王在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上整合地方势力的具体措施.由是观之,周初文献所载武王告天是周人逐步确立定于一尊的政治合法地位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注释吴镇烽编著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文中简称 铭图,凡引此书铜器铭文均以夹注的形式注于文中,并标明

34、著录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参见徐同柏 从古堂款识学,清光绪三十二年石刻本十五卷八页;于省吾 关于“天亡簋”铭文的几点论证,载于 考古 年第期;林沄 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载于 史学集刊 年第期.参考文献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阮元,校刻

35、北京:中华书局,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谢乃和从 尚书“三誓”看三代早期国家的正统性观念构建J军事历史,():宫长为,徐义华殷遗与殷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省吾关于“天亡簋”铭文的几点论证J考古,():邹家兴金文所见周初王室祭祖活动新探J史学月刊,():李学勤“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J中国史研究,():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张媛媛武王告天: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 王 子 杨甲 骨 文 旧 释“凡”之 字 绝 大 多 数 当 释 为“同”兼谈“凡”、“同”之别C/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 文字 研究

36、 中 心出 土文 献与 古 文字 研究(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田率天亡簋铭文释义补苴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晁福林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卷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赵庆淼再论西周时期的“周”地及相关问题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三代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邓国军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兼论殷周制度文化的沿革J古代文明,():顾颉刚“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C顾颉刚顾 颉 刚 古 史 论 文 集:卷 一北 京:中 华 书局,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37、社,黄盛璋大丰簋铭制作的年代、地点与史实J历史研究,():日 石井宏明东周王朝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责任编校张 瑜)K i n gW us S a c r i f i c e t oH e a v e n:T h eL e g i t i m a c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P o l i t i c s i n t h eE a r l y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Z H A N GY u a n y u a n(S c h o o l o fM a r x i s m,G u i z h o uQ i a n

38、 n a nC o l l e g e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Q i a n n a n ,G u i z h o u)A b s t r a c t:T h es a c r i f i c eo fK i n gWut ot h eh e a v e n s,w h i c hc a nb es e e n i nb o t ht h ea r t i c l eS h iF ua n dt h ee a r l yZ h o uD y n a s t y i n s c r i p t i o n s,w a s a n i m

39、p o r t a n t s t r a t e g y f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n gp o l i t i c a l l e g i t i m a c y i nt h ee a r l y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I nt h ea r t i c l eS h iF u,K i n gWuss a c r i f i c et oh e a v e na p p e a r e dt w i c e T h e f i r s t s a c r i f i c e i n c l u d e d t h e

40、s u c c e s s f u l s u p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a n d t h e c r i m eo f 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i n d i c a t i n gt h a t t h eZ h o up e o p l eh a dc o m p l e t e dt h eg r e a t t a s ko f“f o l l o w i n gt h em a n d a t eo fh e a v e nt os u p p r e s st h eS h a

41、 n gd y n a s t y”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s e c o n ds a c r i f i c ew a sa b o u tK i n gW e no fZ h o ur e v i s i n go f t h e c l a s s i c so f 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w i t ht h e a i mo f p r o m o t i n g t o t h ep e o p l eo f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 t h a t t h eZ h o up e o p l

42、 es s u p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w a s ap o l i t i c a l a c t o f i m i t a t i n gt h ea n c e s t o r so f t h eY i na n dS h a n gd y n a s t i e s i nf o l l o w i n gt h em a n d a t eo fh e a v e nt oa t t a c kt h eX i aD y n a s t y,u s i n gt h e t h e o r yo f f a

43、t e t or e s o l v e t h e r e b e l l i o u se m o t i o n so f 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s r e m n a n t sw h oh a d j u s t l o s tp o w e r I nt h eb r o n z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f t h ee a r l yZ h o uD y n a s t y,K i n gWu s s a c r i f i c e t oh e a v e nw a sd o n e i naw a yt h a t

44、h ew o u l du n i t ew i t ht h ef e u d a l l o r d st oa n n o u n c et ot h ew o r l dt h a t t h ep e o p l eo fZ h o uw e r e“r e s i d i n g i nt h ec e n t e r l a n d”T h ep r o p o s a l o f t h e t e r m“c e n t e r l a n d(中国)”w a sa na t t e m p tb yt h eZ h o up e o p l et oc o n s t r

45、u c tan e wp o l i t i c a lo r d e ro f“r u l i n gt h ew o r l d”,i no r d e r t of u r t h e r i n t e g r a t e l o c a l f o r c e s i np o l i t i c s,i d e o l o g y,a n dp o l i t i c a l o r d e r T h ea c to fK i n gWuss a c r i f i c e t oh e a v e n i nt h ee a r l yZ h o uD y n a s t yl

46、 a i da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Z h o up e o p l e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 a n d l e g a l s t a t u sa s t h e l e a d e ro f t h ew o r l d K e yw o r d s:K i n gWuss a c r i f i c et oh e a v e n;p o l i t i c a l l e g i t i m a c y;t h em a n d a t eo fH e a v e n;w e s tl a n d;c e n t e r l a n d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 t t p:/ww wb j w l x y c n/z a z h i s h e/s h e h u i/i n d e x h t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