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7_T 4315-20211:100 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规范.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07218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DF 页数:77 大小:8.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7_T 4315-20211:100 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DB37_T 4315-20211:100 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DB37_T 4315-20211:100 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DB37_T 4315-20211:100 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DB37_T 4315-20211:100 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07.060 CCS D 14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43152021 1:100 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规范 Standards for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environmental geology(1:100 000)2021-02-02 发布 2021-03-02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1 目的任务.1 4.1 原则与要求.2 4.2

2、 5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2 6 调查方法、内容与技术要求.7 遥感解译.7 6.1 野外测绘.7 6.2 地球物理勘探.10 6.3 水文地质钻探与试验.11 6.4 工程地质钻探与试验.11 6.5 环境地质监测与试验.12 6.6 坐标与高程测量.12 6.7 7 综合评价.13 评价内容与要求.13 7.1 地下水资源评价.13 7.2 地下水质量评价.16 7.3 包气带防污性能评价(DRASTIC).16 7.4 地下水污染评价.19 7.5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19 7.6 8 成果编制与验收.22 野外验收.22 8.1 成果编制与审查.22 8.2 成果资料归档.22 8.3 附

3、录 A(规范性)1:100 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编图技术指南.24 A.1 编图原则.24 A.2 底图编制.24 A.3 水文地质图.27 A.4 工程地质图.36 A.5 环境地质图.42 附录 B(规范性)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设计编制提纲.48 附录 C(规范性)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报告编制提纲.50 附录 D(规范性)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表.53 参考文献.7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

4、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集宁、秦鹏、姚春梅、刘洪亮、罗梅、张丽霞、蒙永辉、王经、姚英强、王振涛、吕宝平、吕兰颂、杨冬铭、于德杰、王元波、贺敬、刘瑞峰、高峰、商婷婷、郭健。引言 为了规范山东省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确保成果质量,制定本文件。1:100 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旨在提高区域研究程度,及时更新全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基础图件,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府决策服务。1:100 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

5、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1:100 000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的目的、任务、内容、技术方法,设计、报告编写及图件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的设计、实施、验收、成果编制与归档。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6 工业锅炉水质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2343 1:25 000 1:50 000地形图编绘

6、规范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DD 201908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17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DZ/T 0148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 0288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总则 目的任务 4.1 4.1.1 主要工作任务 1:1 000 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任务包括基本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及其变化,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评价,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引发因素、活动规律及发展趋势,提

7、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4.1.2 主要工作内容 4.1.2.1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要求,确定以下工作内容:a)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段)范围,初步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条件,预测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b)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水化学成份及时空变化规律;c)进行地下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核算及供水保证程度论证;d)初步了解地热、矿泉水的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4.1.2.2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要求,确定以下工作内容:a)基本查明地貌形态特征及外动力地质现象

8、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与规模,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b)基本查明各类岩土体岩性、成因类型、地质时代、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工程地质特征,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c)基本查明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特殊类土的特征及空间分布,分析地下水侵蚀性以及对建筑基础的影响。4.1.2.3 根据环境地质调查要求,确定以下工作内容:a)基本查明各类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发育的现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b)基本查明地下水环境污染源特征及分布,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机理,进行包气带防污性能分析与评价;c)了解海岸带侵蚀与淤积发育现状,分析海岸带的演变特征;d)划分

9、咸水、高氟水、高碘水等天然水质不良区。原则与要求 4.2 4.2.1 对地质资料较少以及开展过小于1:200 000比例尺普查工作的区域,应按本文件开展各项工作;有一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区域,可采用编测结合的方法,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补充勘探试验工作。4.2.2 充分收集和运用已有资料,严格控制勘探工作量,针对性地布设勘探钻孔和专门试验工作。4.2.3 工作周期不少于 1 个水文年。4.2.4 各项工作手段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验证,勘探孔应满足查明地质结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野外测试、采样等需求,保证调查工作精度。4.2.5 工作底图应采

10、用最新 1:50 000 比例尺地形图、区域地质图件。4.2.6 调查成果应结合调查区经济发展规划,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成果图件采用国家标准图幅分幅出版,如工作图幅实际工作区面积小于完整图幅面积的二分之一时,可与邻幅合并。成果图件内容及要求应符合附录 A。5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 设计书编制前应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野外踏勘,了解工作区自然地理及地5.1 质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设计书应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5.2 设计书经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后作为项目实施依据,不得随意更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需调整,5.3 应提前将调整意见上报主管部门

11、审批。设计书包括文字报告和图件,内容与要求应符合附录 B。5.4 设计工作量和工作内容应根据调查区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表 1)不同有所侧重,满足本文件规定5.5 的各类工作区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工作量(表 2、表 3)。表1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说明表 类别 特征说明 简单区 地质地貌条件变化不大,构造单一,没有或很少有断裂和褶皱,地层简单,岩相稳定,岩石成分均一,标志层清楚,很少明显的地质作用现象;含水层为层状,厚度较稳定,地下水化学成分均一,人工对地下水的流场和水质等无大改变;气象水文条件好,交通方便。中等区 区域地形地貌起伏变化,有显著的断裂和褶皱构造,地层复杂但有一定研究,岩相不稳定,岩石

12、成分不均匀,有一定标志层,存在明显的地质作用现象;含水层的深度厚度有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较复杂,地下水流场和化学成分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气象水文条件较复杂,地下水流场和化学成分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气象水文条件复杂,交通条件较差。复杂区 区域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剧烈,具有多次和巨大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地层复杂且缺少研究,岩相极不稳定,岩石成分极不均匀,无明显标志层,剧烈的地质作用现象广泛存在;含水层的深度厚度变化极大,地下水化学成分复杂,地下水流场和化学成分受人为影响极大;气象水文条件复杂,交通极不方便。表2 1:100 0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主要工作内容 类型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

13、地质 环境地质 平 原 区 1.补充调查第四系厚度与沉积环境,核实第四系岩性变化、岩相变化及地质时代界线;2.补充调查隐伏基岩岩性以及基岩面起伏形态、核实隐伏地质界线;3.结合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补充地貌形态组合及古河床、河流阶地等微地貌方面的调查,了解地貌差异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核实地貌单元及类型界线。1.基本查明地下水类型及主要含水层(组)岩性、厚度及空间分布特征;2.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3.基本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特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4.基本掌握不同区域及地下水源地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保证程度;5.获取主要含水层(

14、组)和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古河道带的水文地质参数;6.基本查明咸水体空间分布特征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1.基本查明土体岩性、厚度,进行工程地质类型划分;2.通过现场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查明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3.基本查明软弱黏性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淤泥质土、液化砂土、盐渍土等特殊类土的空间分布与工程地质性质;4.评价地下水侵蚀类型及程度,划分场地和地基土类型。1.调查地下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组分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污染途径和范围;2.划分天然水质不良区;3.基本查明不同岩性包气带防污性能,并进行评价分区;4.调查地方病类型、分布范围、发病历史、防治措施

15、等;5.开展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与预测;6.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对重要地质灾害进行评价与预测。表 2 1:100 0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主要工作内容(续)类型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滨 海 地 区 1.结合遥感解译,调查海岸类型特征,沼泽及洼地等微地貌的形成与分布;2.了解防潮堤(坝)的建设情况,确定高潮和低潮时期的潮汐界线及影响范围;3.了解海岸侵蚀与淤积特征及河流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4.补充调查滨海地区第四系地质,通过自然或人工地层剖面,了解海相沉积层的空间分布和沉积环境。1.基本查明浅层淡水体分布、深层淡水富集带,开采井开发利用现

16、状,分析其补给来源;2.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了解地下水、海水和河水之间的关系;3.基本查明不同深度地下咸、淡水界面,分析潮汐对地下淡水资源的影响;4.基本查明淡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及空间分布规律,获取主要含水层(组)和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古河道带的水文地质参数;5.基本查明咸水体空间分布特征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1.基本查明土体岩性、厚度,进行工程地质类型划分;2.通过现场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查明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了解当地工程地质问题;3.基本查明软弱黏性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淤泥质土、液化砂土、盐渍土等特殊类土的空间分布与工程地质性质;4.评价地下水侵蚀

17、类型及程度,划分场地和地基土类型。1.调查地下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组分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污染途径和范围;2.划分天然水质不良区;3.基本查明不同岩性包气带防污性能,并进行评价分区;4.基本查明海(咸)水入侵对地下水质、地下水源地的影响;5.调查地方病类型、分布范围、发病历史、防治措施等;6.开展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与预测;7.了解海岸带的变迁及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关系。丘 陵 山 区 1.调查不同地层的岩性组合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2.调查各类岩石风化程度和与其相关的植被发育、地形坡度、地貌特征;3.调查各类岩层和主要断裂构造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程度与

18、特征,以及断裂破碎带的充填胶结情况;4.调查工作区所属构造体系类型,各类构造的形态特征,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地形地貌的控制和地貌差异。1.基本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2.基本查明地下水类型、分布、动态特征及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目前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3.调查山区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第四系潜水、微承压水的分布,查明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富水性,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圈定地下水富水地段;4.基本查明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5.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埋藏条件

19、与补给来源以及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1.基本查明岩土体结构类型、工程地质特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2.调查不同地层岩性组合的工程地质特征,尤其是软弱夹层和结构面的工程地质性质;3.调查山前冲洪积层中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弱黏土、液化砂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空间分布。1.调查地下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组分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污染途径和范围;2.划分天然水质不良区;3.基本查明不同岩性包气带防污性能,并进行评价分区;4.调查地方病类型、分布范围、发病历史、防治措施等;5.开展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与预测;6.开展山丘区崩滑流等突发性地质灾

20、害调查,对重要地质灾害进行评价与预测。表 2 1:100 0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主要工作内容(续)类型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岩 溶 地 区 1.调查岩溶地貌形态特征与规模,基本查明可溶岩类地层岩性、厚度、空间分布特征;2.调查岩溶发育规律,分析其与地层岩性和地质 构造 的关系;3.调查隐伏岩溶地区二元结构特征;4.调查不同区域、不同深度、不同构造单元内岩溶发育的差异性。1.基本查明裸露型和隐伏型岩溶水的分布范围、动态特征及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2.调查各类型岩溶水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对不同含水层水量、水质作出评价,圈定富水地段;3.分析研究断裂

21、构造对岩溶水富水性的控制规律,圈定隐伏储水构造;4.查明岩溶大泉的形成机理;5.分析隐伏型岩溶水与上覆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水力联系。1.基本查明隐伏灰岩上覆第四系厚度、土体岩性特征、浅部岩溶发育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2.调查各类碳酸盐岩层风化程度、岩溶发育、构造破碎和软弱夹层,对基础和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3.了解岩溶发育区工 程 地 质 问 题 及 危害。1.调查地下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组分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污染途径和范围;2.划分天然水质不良区;3.基本查明不同岩性包气带防污性能,并进行评价分区;4.调查地方病类型、分布范围、发病历史、防治措施等;5.开展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质环境问

22、题,进行分析评价与预测;6.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对重要地质灾害进行评价与预测。表3 1:100 0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每标准图幅基本工作量 工作区类型 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调查路线间距(km)钻探工程 水质分析 水位监测 抽水试验(组)渗水试验(组)工程地质试验 水文地质(m)工程地质(m)简分析(组)全分析(组)统测(点次)长测(点)室内测试(个/孔)原位测试(次/孔)剪切波速(组)平原地区 复杂 1.52.0 8001 200 2 0002 500 2030 3040 2030 2030 2530 1015 810 1012 46 中等 2.02.5 6001 0

23、00 1 5002 200 1525 2535 1525 1520 2025 812 68 810 35 简单 2.53.0 500800 1 2001 800 1020 2030 1020 1015 1520 610 46 68 24 滨海地区 复杂 2.02.5 8001 000 2 0003 000 3545 2530 2025 1520 1520 1012 1012 1012 46 中等 2.53.0 500800 1 6002 500 3040 2025 1520 1015 1216 810 810 810 35 简单 3.0 300600 1 2002 000 2535 1520

24、1015 812 815 68 68 68 24 丘陵山区 复杂 1.52.0 8001 000 1 2001 800 2030 3035 2025 1520 2025 812 57 57 46 中等 2.02.5 600800 1 0001 500 1525 2530 1520 1015 1622 610 46 46 35 简单 2.53.0 400600 8001 200 1020 2025 1015 812 1218 48 35 35 24 岩溶地区 复杂 1.01.5 8001 200 1 5002 000 2030 3040 2030 2030 2025 1012 57 57 46

25、中等 1.52.0 6001 000 1 2001 800 1525 2535 1525 1520 1520 810 46 46 35 简单 2.02.5 500800 1 0001 500 1020 2030 1020 1015 1216 68 35 35 24 注:1.水污染分析工作量根据污染源和地下水污染特征具体确定;2.表中剪切波速工作量是指按每个地貌单元最低组数。6 调查方法、内容与技术要求 遥感解译 6.1 6.1.1 选用合理的遥感数据,分辨率大于工作精度的遥感图像,运用几何校正、影像镶嵌、多尺度分割等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和突出有效信息。重点区段遥感解译或重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26、可选用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6.1.2 遥感解译作为辅助手段主要内容如下:a)海岸类型、海岸带的侵蚀与淤积、海岸带的变迁,海岸带植被类型、结构及分布和土地利用情况,潮间带和微地貌类型等;b)大面积的滩涂、湿地、沼泽地、盐渍土、古河道等的范围及其动态变化;c)需要专门调查研究的地质问题和外动力地质现象,如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泉点、泉群、泉域、地下水溢出带等;d)其它需要特别调查研究的内容。6.1.3 遥感解译应提交工作报告和解译图件,以及必要的典型样片等解译成果。野外测绘 6.2 6.2.1 野外测绘总体要求 6.2.1.1 观测路线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垂直于地质和

27、地貌界线布置,路线间距视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按(1 km1 km)(3 km3 km)合理布置,对典型或重要的地质现象如地质界线、断层带、软弱夹层、岩溶发育带、外动力地质现象、地下水露头等应沿走向追索,有相应的观测点控制,并做好详细记录,必要时应绘制地质剖面和采集样品。6.2.1.2 观测点的密度应按表 3 规定执行,点位可视实地条件略作调整,每个观测点均应同时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并填写相应的各类调查表(详见附录 D)。6.2.1.3 调查点进行野外统一编号,按点填写各类调查表以及野外记录簿,做到图、表和文字记录统一。6.2.1.4 对野外测绘取得的资料应及时整理和汇总,编制野

28、外调查路线小结,及时完善和总结前期调查信息,形成系统的认识和规律,指导或调整下一步调查工作的实施。6.2.2 水文地质测绘具体要求 6.2.2.1 水文地质观测点应根据地下水露头、地表水分布等情况,布置在具有代表性及对水文地质单元界线有控制意义的地点,如果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可通过追索适当加密多个观测点。6.2.2.2 查明机民井深度、开采目的层岩性、厚度、埋深、水质,机民井成井结构、抽水设备、开采量、出水量等,调查周围是否有地表水分布,并结合地貌条件初步分析其与地下水的关系,自流井还应调查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化情况。6.2.2.3 进行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必要时同时进行水化学

29、监测,根据区域情况决定是否作为区域地下水水位、水化学动态监测点。6.2.2.4 地下水天然露头应查明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测定流量、水质、水温,了解其动态变化和利用情况。对于岩溶大泉,应针对其泉域范围进行详细调查,必要时可结合下一步工作进行补充勘探。6.2.2.5 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应查明其水位及水质动态、进出水量、库容、淹没范围、功能和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小范围高程测量,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河流应调查其上游水库修建情况、放水量、沿途水量的变化及其断流情况,流量及水质动态、含沙量等,对作为地下水重要补给源的河流应测量不同断面流量,并结合高程测量查明河流与两岸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30、6.2.2.6 地下水源地应调查开采井数量、分布、开采量、水位和水质的动态变化,地下水开采目的层的岩性、厚度、埋深,了解水源地供水量的保证程度及开采规划(如开采深度和范围的增加、开采量的增大等)。6.2.3 工程地质测绘具体要求 6.2.3.1 土体工程地质调查运用地貌学和岩相分析法,对已有地质单元界线进行实地验证,分析岩性岩相的过渡以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地层单元依据成因类型划分至组,土体岩性划分砂类土和黏性土,各类土体岩性野外鉴定方法见表 4、表 5。测绘中应特别注意土体岩性剖面(自然或人工露头)的追索调查,详细观察土体岩相特征及岩相间相互过渡关系,裂隙、孔隙、空洞和层理发育情况和含有物(贝

31、壳、砾石等),分析其沉积环境,尤其注意淤泥、淤泥类土、盐渍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液化性砂土等特殊类土的岩性、厚度及分布,现场绘制剖面图。表4 砂类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鉴别方法 砾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观察颗 粒粗细 取样放在刻度尺上分选,约有 1/4 以上的颗粒直径接近或超过 2 mm 取样放在刻度尺上分选,然后用放大镜观察,约有一半以上颗粒直径接近或超过0.5 mm 约有一半以上颗粒直径接近或超过砂糖大小(直径约0.25 mm)颗粒大小较精制食盐粒稍粗,与粗玉米粉相近(直径约 0.1 mm)颗粒大小较精制食盐粒稍细 干燥时状态 颗粒完全分散 颗粒完全分散,仅个别有胶结(一碰即散)颗粒基

32、本分散,局部胶结(一碰即散)颗粒大部分分散,部分胶结(稍加碰撞即散)颗粒小部分分散,大部分胶结(稍用力即散)湿润时手拍 无变化 表面偶有水印 表面有水印 表面有显著水印 粘着程度 无粘着感 偶有轻微粘着感 有轻微粘着感 表5 黏性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鉴别方法 黏土 粉质黏土 粉土 湿润时用刀切 切面非常光滑,刀刃有粘腻的阻力 稍有光滑面,切面规则 无光滑面,切面比较粗糙 用手捻摸时的感觉 湿土用手捻有腻感,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仔细捻摸感觉到有少量颗粒,稍有滑腻感,有粘滞感 感觉有细颗粒存在或感觉粗糙,有微弱粘滞感或无粘滞感 粘着程度 湿土极易粘着物体(包括金属与玻璃),干燥

33、后不易剥去,用水反复冲洗才能去掉 能粘着物体,干燥后较易剥去 一般不易粘着物体,干燥后一碰即掉 湿土搓条情况 能搓成直径小于 0.5 mm 的土条(长度不短于手掌),手持一端不致断裂 能搓成 0.5 mm2 mm 的土条 能搓成 2 mm3 mm 的土条 干土的性质 坚硬,类似陶器碎片,用力锤击方可碎,不易击成粉末 土块用锤击,手按易碎 用手很容易捏碎 6.2.3.2 岩体工程地质研究岩性岩相特征及其接触关系,突出调查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包括结构面的发育特点,易溶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成岩程度及其坚实性,不同岩性的组合关系等,应注意软弱结构面的调查,包括软弱岩层的分布和连续性。6.2.3.3 外动力

34、地质现象调查主要包括岩石风化、岩溶、风暴潮等,具体内容如下:a)岩石风化应查明易风化岩层的岩性、层位及空间分布,并通过自然和人工露头调查风化壳厚度、形态、性质(均一风化、囊状风化和夹层风化)和风化程度,分析岩石风化与岩性、地形、地质构造等的关系,初步掌握岩石的风化特点和规律;b)岩溶应查明各种岩溶形态的特征、规模及分布规律,分析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等的关系,有条件的典型或代表性地段应统计其密度,评价岩溶发育程度,了解与岩溶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c)宜结合遥感解译和地面植被特点调查沿海地区风暴潮等海洋动力条件、最大影响范围以及对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的破坏程度等。6.2.3.4 构造与

35、地震调查应着重调查活动性断裂,注意断裂两侧地貌单元、微地貌特征,了解新构造活动迹象,结合区域构造与地震活动特征,调查历史上破坏性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效应,对不同类型基础建筑物的破坏、砂土液化等现象。6.2.4 环境地质调查具体要求 6.2.4.1 地下水环境污染调查:a)掌握调查区地下水污染源类型、规模、分布、排放量及去向,并通过取样分析,查明地下水污染源特征,包括污染组分、含量、超标倍数等;b)对实地调查中了解到的受污染的地下水取样分析,查明地下水污染组份,含量、超标倍数等,研究地下水污染形成条件、污染特征、污染途径和分布范围;c)对作为地下水污染源的河流,应根据沿途污染源的分布或城镇集中区分布

36、情况,分上、中、下游等不同断面进行取样分析;d)包气带防污性能调查:调查中运用野外鉴定方法结合五米土钻(穿过耕植土和素填土)查明表层土及包气带(可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土体岩性与结构,每类土体至少选择两处场地做渗水试验(原则上采用双环法,环内水头高度 10 cm),掌握区域包气带土层渗透性能和防污性能,考虑到试验工作的针对性,试验场的选择兼顾垃圾填埋场、石油开采区等敏感区域;e)在石油开采区、矿渣堆积区、污染源集中排放区和农业经济区,应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查明土壤污染的污染组分、污染特征、污染途径和范围,其中在石油开采区等土壤污染严重区域还应查明污染深度以及不同类型岩性土体中垂向污染特征。6.

37、2.4.2 地质灾害调查:a)已开展过 1:50 000 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的区域,对前期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地验证,查明发育特征、稳定状态与发展趋势;b)未开展过 1:50 000 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的区域,应依据 DD 201908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6.2.4.3 地质环境问题调查:a)调查区域地下水超采漏斗的范围和发展趋势,漏斗中心水位、形态和面积、形成原因、下降幅度和速率,分析开采井密度、开采量与降落漏斗发展的关系,了解地下水开采规划、开采量的变化趋势;b)查明地下水疏干含水层层位、岩性、厚度、范围、造成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c)调查盐渍化土壤地层岩性,土地利用现状,农作物与植被

38、类型,采取土样进行易溶盐分析测试,查明土壤盐渍化性质与程度,分析控制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发展趋势、防治措施与效果;d)掌握海(咸)水入侵范围、界线,利用机民井调查,查明咸水、淡水层的含水介质、岩性结构特征,咸水体的空间分布范围,了解海(咸)水入侵对当地生产生活、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及效果;e)通过地下水动态监测,掌握潮汐、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分析控制海(咸)水入侵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入侵速率和发展趋势,第四系较厚的滨海平原区应调查不同深度地下水咸淡水界面,掌握海(咸)水入侵锋面特征以及不同深度咸淡水界面动态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f)

39、调查地方病的种类、分布范围、主要病症、严重程度、发病历史、防治措施及效果,分析地方病的地质环境背景;g)调查海岸带侵蚀与淤积发育现状、防治措施及效果,实地验证遥感解译成果。地球物理勘探 6.3 6.3.1 地球物理勘探应与野外调查等方法结合使用,作为综合调查的辅助手段可用于解决以下问题:a)用于岩溶塌陷及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的专项勘测,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b)与地面测绘工作结合,了解不同含水层的厚度、埋藏深度、断裂构造的位置及其对富水性的控制,确定水文地质钻探的位置,提高钻探工作针对性;c)用于了解基岩埋藏深度和基岩面起伏形态,咸淡水界面、咸水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岩溶的发育程度和深度,

40、古河道及冲洪积扇的分布、结构和底板形态,合理减少钻探工作量的投入,节约工作成本;d)与水文地质钻探结合进行物综合测井,指导成井。6.3.2 根据工作需要选用正确、有效的物探方法,常用的物探方法见表 6。表6 常用物探方法及其应用范围 探测主要目的 常 用 物 探 方 法 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含水层(组)结构、岩性、厚度 浅埋区 高密度电法、电磁测深法 深埋区 浅层地震、电磁测深法、电阻率测深 隐伏地质构造 浅埋区 高密度电法、电磁测深法 深埋区 电阻率测深、电磁测深法、浅层地震、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 基岩埋深、基底形态 浅埋区 高密度电法、电阻率测深 深埋区 电阻率测深、电磁测深法、浅层地震 古

41、河道带、隐伏冲洪积扇特征 浅埋区 高密度电法、电阻率测深 深埋区 电磁测深法、浅层地震、电阻率测深 地下水 TDS、咸淡水界面 浅埋区 高密度电法 深埋区 电阻率测深 构造裂隙发育深度、含水性 高密度电法、电阻率测深 风化带分布特征、厚度、含水性 高密度电法、电阻率测深 岩溶发育带 浅埋区 电阻率测深、电磁测深法 深埋区 电阻率测深、电磁测深法、浅层地震 地下洞穴、地下河分布特征 电阻率测深、高密度电法、电磁测深法、浅层地震 6.3.3 物探工作应在钻探工程之前进行,对于物探前期工作不明地区应选择工作程度较高或有钻孔控制的剖面开展适量的试验工作,确定经济有效的探测方法。6.3.4 物探测线(网

42、)的布置须根据工作任务、调查精度、实地条件等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测线长度、间距以能控制被探测对象为原则,并尽量通过已有钻孔或地质勘探线。6.3.5 专门地球物理勘探应提交专项报告和相应图件,其它可提供解译成果和文字总结。水文地质钻探与试验 6.4 6.4.1 水文地质钻探 6.4.1.1 水文地质钻探布置原则如下:a)满足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需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勘探孔和机民井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补充布置勘探孔,重点布置在资料控制薄弱地区,对已有符合质量要求和勘探孔控制地段原则上不再布置或布置少数验证性钻孔;b)水文地质钻探应在地面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布置,地面测绘与物探工作

43、未结束之前,原则上不得进行全面钻探施工,施工顺序上应遵循由疏而密的原则,施工中发现重大问题时要及时变更或调整设计;c)每个钻孔必须目的明确,一孔多用,主要含水层埋藏较浅、第四系厚度较小的山前冲洪积平原、浅层淡水透镜体等地段可与工程地质钻孔结合,节约勘探成本;d)可溶岩、碎屑岩、岩浆岩或变质岩等地区应考虑断裂构造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勘探孔尽量布置在断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或岩溶、孔洞发育地段,必要时应通过物探来确定井位;e)所布置勘探孔应与已有勘探孔和有较详细资料的机民井充分结合,对整个工作区或沿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明显方向形成勘探线(网),提高水文地质勘察精度,如平原地区、大型盆地地区尽量垂直地下

44、水流向形成勘探线(网),滨海地区垂直海岸线及其主要河流流向形成勘探线(网)。6.4.1.2 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参照 DZ/T 0148 执行,洗井后进行单孔抽水试验。6.4.1.3 勘探钻孔竣工后应及时提交钻探记录表格、测井曲线、样品测试结果等原始资料,并绘制钻孔综合图表、单井完井报告。6.4.2 抽水试验 6.4.2.1 抽水试验孔的布置原则如下:a)抽水试验孔的布置应满足对主要含水层(组)的控制和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需要;b)选择地层资料较清楚的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机民井进行抽水试验,宜选用完整井型,以单孔抽水试验为主,有条件时可利用机民井或天然水点作观测孔;c)工作区有多个含水层时,

45、应布置一定数量的分层抽水试验。6.4.2.2 单孔抽水试验主要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进行三次降深,试验要求参照 GB 50027 执行。工程地质钻探与试验 6.5 6.5.1 工程地质钻探勘探孔的布设原则如下:a)平原区勘探孔一般采用网状布设,勘探线应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方向布设,同时考虑区域工程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划;b)丘陵山区勘探重点为山间盆地、山间河谷等地形平缓的较大面积土层覆盖区,一般垂直地貌界线或沿岩性变化较大的方向布设勘探线,对典型外动力地质现象和断裂构造带地段宜适量控制。6.5.2 平原区勘探孔深度为 30 m,土体和风化带厚度小

46、于 20 m 时应钻至新鲜完整基岩 3 m5 m;构造破碎带、岩溶地段勘探孔应穿过破碎带和岩溶发育段至新鲜基岩;深部控制性勘探孔应根据需要适量布设,数量不宜超过总数的 5%10%,孔深 50 m100 m 为宜。6.5.3 工程钻探技术参照 DZ/T 0017 执行。6.5.4 野外测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剪切波速测试等,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使用。剪切波速测试取得 20 m 内岩土层的 S 波和 P 波值,用于评价地基土的抗震效应,确定场地土类型,试验间距为 1 m。6.5.5 土工试验要求在钻孔中分层采取,尽量取原状土样,取样间隔为 3 m,层厚大于 5 m 且岩性变

47、化不大时加大取样间隔,对主要土层和有特殊意义的夹层,每层应采一组试样。原则上每层土区域上试验数据不少于 35 组,平原区应适当增加为 610 组。测试内容如下:a)常规物理力学试验应取得土粒密度、天然密度、天然含水率和饱和度、压缩系数、变形模量、抗剪强度、渗透系数等指标;b)黏性土增测塑性指标(塑限、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和含水比)、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灵敏度;c)砂土增测最大干密度和最小干密度、颗粒不均匀系数、相对密度等指标;d)黄土增测相对湿陷系数、相对湿陷量和湿陷起始压力;e)胀缩土增测胀缩性指标和判别性指标,膨润土应增测蒙脱石、伊利石、珍珠岩含量。6.5.6 岩样测试要求钻探中获取岩柱,

48、每一个主要岩组岩样品 35 个,测试内容如下:a)物理力学试验项目主要有:相对密度、容重、抗压强度、抗剪强度、软化系数、抗剪强度、变形模量和泊松比等;b)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可根据需要作化学分析,测定 CaO、MgO、SiO2等含量;c)软质岩石应测化学成分和胀缩指标。6.5.7 工程环境水质测试可结合区域水化学监测,水样测试内容为简分析+侵蚀性 CO2,盐渍土进行全盐量测试。环境地质监测与试验 6.6 6.6.1 地下水动态监测包括地下水位、水质、水量、水温等,监测周期不少于 1 个水文年,同时应系统掌握动态监测期间气象和水文资料,具体要求如下:a)结合环境地质条件和地面调查,监测点(网)应控制

49、工作区不同地下水类型、不同富水地段、不同含水层(组)、不同水质类型等,可适当加密水源地及污染区监测点密度,布置浅中深分层观测孔组等,同时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咸淡水界面等形成监测剖面;b)对地表水应布置必要的监测点进行同步观测,以了解地表水动态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c)长期水位动态监测每月 6 次,枯、丰水期水位统测应在 510 天内(无降水影响)完成;d)水质动态监测应在 510 天内(无降水影响)完成,污染地区枯、丰水期各取一次水样或根据需要增加取样次数;e)地下水温监测的仅选择地下水温异常点,与地下水位监测同步进行;f)对地下水天然露头及自流井进行地下水涌水量监测,与地下水位监测同步。6.6

50、.2 海(咸)水入侵监测点布置在咸淡水界面处或海(咸)水入侵锋面处,垂直于界面布设,结合实际可布设一条或多条监测剖面,每个监测剖面 23 个监测点,每点 13 个月取一次样,进行 Cl-、TDS 分析。6.6.3 土壤盐渍化及落地油污染区进行枯、丰水期取样,取样深度地表下 30 cm,为扰动样,取样重量不少于 1 kg。6.6.4 渗水试验原则上应采用双环法,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试坑法或单环法,查明不同岩性包气带渗透性能和防污能力,兼顾垃圾填埋场、石油开采区等敏感区域。6.6.5 测试样品的外检率不低于总量的 10%。针对工作区内主要地下水类型,应设置 12 组平行样。坐标与高程测量 6.7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工程监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