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科学课程总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三个目标1、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本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的科学知识覆盖了两大领域:本册教材的科学知识覆盖了两大领域: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神奇的能量神奇的能量我们长大了我们长大了进化进化共同的家园共同的家园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是依据课标中有关
2、生长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等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的一生”、“养蚕”),知道人类是如何繁殖后代(“我是怎样出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人类自身从出生到现在以至将来的生长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单元。课标要求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身变化,健康成长。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课标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遗传与变异的现象就可以了 第三单元进化是依据课标生命世界中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要求来来构建的;这是学生在已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现象的
3、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课标要求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对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释。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依据标准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部分内容来进行建构的。课标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依类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课标中关于“能量的转换”等具体内容标准进行构建的,这部分内容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课标要求学生知道他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
4、形式,知道能量可以转换。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课标中关于“能把探究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景中”的要求来建构的。就是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即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例证,用这些例证来充实或扩展原来的学习。从整套教材中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本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去搜集信息、观察、实验设计等,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在观察中会做记录、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并将获得的信息分析整理,把它些转化为证据,能够对所探究的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
5、科学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2、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实际出发,使抽象思维形象化,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预测和收集证据的能力。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学策略1、科学的学情分析,因班级情况不一样,如知识基础,学习环境等要素。对所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调整教学。2、在理清
6、单元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灵活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科学课需要搜集大量信息,所以在每个单元前就布置给学生搜集信息的相关资料要求,为课堂做好保障。3、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应熟悉知识内容逻辑,把握好深浅,否则学生不知所云。敢于创新教材,(因我们的教材属于全国性教材,有些地方不适应本地区,所以要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4、情景问题的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5、知识的检测方面,在每一个单元之前,印发一套本单元的相对应题,在每节课中随时找到相对应的
7、题加以对本节课的知识巩固。6、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应在课前至少三次的演示,配备的器材不是很好用,所以要自己制作能为课堂更好服务的教具。尤其实验课,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为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7、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的发挥作用。8、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自己得有一桶水。在科学课上尤其如此。科学课是一门知识很丰富的一门学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化生,如在本册教材中的遗传与变异、进化以及神奇的能量中的一些知识点,我们的科学老师要加强这方面的阅读学习,科学教师绝不能在科学课堂上犯科学性的错误。我们可以一知不解,但不能将一知半解的东西教给学生。因我
8、自身不是科学教育专业毕业,对科学知识掌握较为切缺,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要从初中理化生、高中理化生教材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单元概要分析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虽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阅读资料,同时设计了若干小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但,我们还得补充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单元课题介绍单元课题介绍1、寻找生物的家园、寻找生物的家园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利于生存的本领3、有趣的食物链、有趣的食物链4、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单元主要概念关系图单元主要概念关系图人人类类活活动动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失去平衡生态失去平衡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
9、物合作关系合作关系敌对关系敌对关系栖息地栖息地食物网食物网生物的生存本领生物的生存本领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记录,讨论身边的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能够列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珍爱并善待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知识:知道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理解生物栖息地的涵义;了解生物间存在着的敌对关系与合作关系。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栖息地,揭示环境对生物的意义。难点: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
10、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2、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各班建立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合作小组,(跑住生搭配)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讨论中学习。(组内成员轮流交换工作)3、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4、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教学措施有趣食物链有趣的食物链是本单元第三课,这课在共同的家园这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在学生熟悉、掌握
11、食物链后,然后引导学生认识成型食物链交叉组合,形成食物网。从而揭示出较为复杂的自然界中的动物取食关系,本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及破坏自然界中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够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体会到自然接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知道食物链的组成。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认识有趣的食物链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教学
12、重、难点:重点:知道生物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生物关系。难点:学会找、写食物链。教学设计第一步:认识 了解食物链环节1: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播课件:草地来了羊,猜一种水果(草莓)又来了狼,猜一种水果(杨梅)板书:草 羊 狼 介绍草被羊吃,羊被狼吃。找出草 羊 狼之间的食物关系。环节2:引用成语,渗透主题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让学生找出成语中的生物,并说出它们之间的食物的关系,环节3:实际操作,加深对食物关系的理解课前准备卡片,课上学生亲手操作,找生物之间的食物的关系,并在课上展示,并加以说明。纠正箭头的指示方向。环节4:在大量的事例的基础之上,揭示食物链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多举例,加深对食
13、物链概念的理解。第二步:了解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发挥的作用。此环节我以大量的图片以及讲述和提问的形式,介绍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各自的角色,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并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内心的深处认识生物的重要性。第三步:了解食物网此环节我设计一个游戏,课中出示一幅秋后麦田的景象,并加以几种生物,做各种生物的头饰要求同学找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接食物链,并且多条食物链交织形象的形成食物网。此环节这样设计,远比在纸上连接食物链更清晰 更形象。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网的理解,加深对食物网的认识。第四步:破坏食物链的危害此环节在第三环节的基础之上形成,在形成食物网之后作一个活动,食物网的某一个环节被破坏之后连续发生的现象,进而导致食物网的消失。引出问题,学生思考并总结破坏食物链的危害。再以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破坏食物链最后会危害到人,唤起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保护大自然的决心。课堂总结:请同学设计方案,保护大自然。使学生学有所用,付之于行动。把教育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