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单元(十二)
1
选择题
1、把下面五句话按顺序填入横线处,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本意是我们不但要从“西方”拿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现在拿来的已不是鸦片、枪炮和香粉,换了一些诸如西医、西学之类的新东西,但是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国外的一切东西都比国内的好。
①他们把鲁迅先生的本意理解为单纯地批评“全盘西化”
②还要从“传统”拿来,是两个方面的含义
③现在很多人也讲“拿来主义”,只不过总是从“西方”拿来
④然而很多人对此的理解却失之偏颇
⑤而忽视甚至忘记了还应该从“传统”中拿来
A.②④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①④⑤③D.①②④⑤③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排序的能力。
前语境有“不但”确定组合成“不但……还”关联的句子,本意是要阐释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先跟②,接着一转,很多人对鲁迅先生的本意的理解有失偏颇,跟④;①是解释如何偏颇的,“传统”和“西方”是对应的,所以后面接③⑤。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管人员白天执法,晚上练摊,折射民生之困,同时也佐证:一个城市要“面子”,更要要“里子”。诚如是,这位城管员也可以冠冕堂皇地利用业余时间练摊了。
B.针对此事件,作为盟友的英国人认为,你监视我,却指望我无动于衷,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答案: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以及所在的语境。
A项,冠冕堂皇:比喻外表很体面,实际并不如此。本句是写“要里子”的话,那么城管人员也有充足的政策支持自己“练摊”,并非“外表体面”内里不堪,使用错误,应改为“光明正大”。
B项,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此处用的是后一个意义,正确。
C项,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题型陈旧与此两义都无关,使用错误。
D项,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用于形容他人说的话,使用错误。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B.近年来,《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
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A项,“当……的情况下”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在……的情况下”或“当……的时候”。B项,谓语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前应加“具有”。C项,“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故选D。
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词语意思,并结合字形分析读音。
A项,“传”,应读作“zhuàn”,可译作“解释‘六经’的著作”。
B项,“贻”,应读作“yí”,可译作“赠送”。
D项,“谀”,应读作“yú”,可译作“阿谀,奉承”。
故选C。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望:察看”错误。“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B。
小提示:要想准确把握实词的意思,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实词推断可用如下方法。
1 .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2 .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3 .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4 .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5 .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6 .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
B.“寄托”,古义:指寄居存身;今义: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C.“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
D.“风雨”,指自然界的风和雨。
故选D。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筋骨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𫐓以为轮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A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A项,筋骨:古义和今义都指筋肉和骨头。
B项,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指江河一类的水系。
C项,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做成;今义,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
D项,爪牙: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故选A。
小提示: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
8、下列填入画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一项是( )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
②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④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③④②①D.③②①④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那么,怎么办呢”这一问,后文肯定回答穷青年面对大宅子的态度,故③排在句首,排除AB;
第②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中的“但是”表转折,明显是与③相反的态度,①④也是与②一样的态度,故②排在③后,排除C。
故选D。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蟹六跪而二螯D.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𫐓”通“煣”,用火烤使直木弯曲。
B.“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
D.“生”通“性”,禀赋。
故选C。
10、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读书,认识古今有思想的人,让我们生活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生活在更加广阔的思想世界里。读历史,让我们突破自己狭隘的视角,站在社群、民族、国家以至文明的角度,了解文明的变迁、社会的兴衰。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A.yì zhì xiá juàn
B.yì chì xiá juăn
C.ài zhì xiá juàn
D.ài chì xiá juăn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隘:读作ài。属于常用字,本意是狭窄,引申指险要处。
帙:读作zhì,本意是指帛书用囊盛放,整理书籍,用于装套的线装书,后来帙指书画外面包着的套子,书一套叫做一帙。
暇:读音是xiá,是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卷:juàn,机关里保存的文件。Juǎ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裹成圆筒形的东西;用于成卷儿的东西等。“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读作juàn。
故选C。
11、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而耻学于师
C.其曲中规D.小学而大遗
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应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分析活用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项,“是圣故益圣,愚益愚”意思是“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B项,“而耻学于师”意思是“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C项,“其曲中规”意思是“木材弯曲的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曲”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程度”。
D项,“小学而大遗”意思是“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小”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故选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从而师之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之一,因为不理解虚词,句子的结构和含义就不好理解,也就无法理解文言文。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
A项,①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②语气词,可不译,句意: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B项,①结构助词,的,句意: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C项,①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②连词,表承接,句意: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D项,均为介词,表比较,比。①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②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故选D。
1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B.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之一,因为不理解实词,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理解文言文。因此,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在具体辨析文言实词含义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A项,知:通“智”,见识,①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②句意:(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排除。
B项,正确。①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②句意: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C项,徒:同类的人;①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②句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排除。
D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①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②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排除。
故选B。
14、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意思,把握词类活用类型的能力。
例句“上食埃土”的“上”是名词做状语,向上;
B项,“物价上涨”的“上”也是名词做状语,向上;
A项,“上山擒虎易”的“上”是动词;
C项,“上下天光”的“上”是方位名词,上面;
D项,“其上”的“上”也是名词,上面。
故选B。
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人非生而知之者D.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A项,受,通“授”,传授。
B项,不,通“否”。
D项,生,通“性”,资质、禀赋。
C项,“人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没有通假。
故选C。
16、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来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来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错误,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故选C。
17、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学不可以已 ②故木受绳则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⑥君子生非异也 ⑦吾尝跂而望矣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⑦D.②③④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④“知”同“智”,智慧。
⑤“有”同“又”,再次。“暴”同“曝”,暴晒。
⑥“生”同“性”,本性,禀赋。
故选B。
1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辑 骐骥 朽木 蛇鳝之穴
B.镂刻 筋骨 弩马 用心燥也
C.贵贱 解惑 句读 官盛近谀
D.苌弘 佳奖 贻送 耻学于师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舟辑”中“辑”应改为“楫”。
B.“弩马”中“弩”应改为“驽”。“用心燥也”中“燥”应改为“躁”。
D.“佳奖”中“佳”应改为“嘉”。
故选C。
课内阅读
19、下面对《劝学》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说法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故选A。
20、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答案:【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
【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等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且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对待文学经典是该“精读”,还是该“泛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选择一种观点进行分析作答。答题先表明观点,再进行分析。
如,对于世界文学经典要“精读”,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或者认为,读书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不同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