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考研政治精华笔记.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068041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精华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政治精华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政治精华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政治精华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政治精华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8年考研政治精华笔记三、毛泽东思想概论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共十六大新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和人类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2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时期: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曲折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开始初步结合。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前途等问题,提出了新*主义革命的基本思

3、想,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毛泽东思想主要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即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文章,着重阐述了红色政权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及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思想。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系统阐述了新*主义革

4、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形成了完整的新*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主要著作有:论持久战、新*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2006年第25题)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中表现在: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关于人民*专政的理论;关于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

5、确提出了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了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同时,毛泽东思想遭受严重挫折。4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延安整风的过程中正式提出的。张如心在1941年3月出版的共产党人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王稼祥1943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提出:“毛泽东思想”。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6、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基本特点:自然经济被破坏但地主阶级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对农民剥削;民族资本主义有发展但力量弱且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有联系;专制政权被推翻但军阀统治、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帝国主义统治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农民的极端贫困和不自由。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

7、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8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在

8、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政统治的终结,提出了反映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的三*义纲领,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巨大历史性进步。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民族*革命。9旧*主义革命向新*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再次,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10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地不妥

9、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其次,它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因为:第一,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第二,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已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是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第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第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2)中国共产党的成

10、立,表明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3)中国共产党成立,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相联结并成为其一部分。12新*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11、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新*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的科学表述。新*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主义革命的对象;新*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005年多选第21题) 新*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由中国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不仅是区分新旧*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13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应注意四点:(1)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

12、的一个关键;(2)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3)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4)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14新*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2005年第36题)15新*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主义的政治纲领:新*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

13、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新*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004年单选第6题)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2004年第33题)新*主义文化纲领:新*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6人民*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专政中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人民*专政的理论的基本内

14、容:第一,人民*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对敌人实行专政。第二,人民*专政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政权的参加者。第三,人民*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远大目标。第四,人民*专政的组织形式是遵循*集中制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17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15、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争取地主阶级抗日,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满足了地主的要求;在解放战争时期,党恢复了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其标志就是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是:(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2006年第26题)18新*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和建设方针(2004年多选第20题)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

16、家资本主义经济。新*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简称“四面八方”的建设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讲的是生产力问题;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讲的是生产关系问题。(2006年第36题)18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基本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新*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次,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是自有人类历史

17、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合理最革命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最后,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为*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的实现而奋斗,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而妄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会犯超越革命阶段的“左”的错误或陷于空想;同样,没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会迷失方向,将自己降低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水平上。实现最低纲领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必要前提,而实现最高纲领则是实现最低纲领后的必然发展,当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将是漫长的。江泽民在 “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19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

18、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1)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是战争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一切。(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人民军队和胜利的革命战争作为支柱。(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复杂关系,对党的建设有积极作用。(4)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党掌握和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只有把党的建设搞好,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水平和战斗力,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才能够取得成功和胜利。20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

19、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长期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这是因为:(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再进行起义的道路,而应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武装夺取政权; (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异常强大、异常凶狠而人民军队的相对弱小,规定了中国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3)“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进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主义革命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之一。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2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基本依据: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的条件。第四,人民军队的存在和不断壮大,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2005年单选第8题)“工农武装割据” 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工农武装割据

21、”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22新*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领导和组织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2006年第9题)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

22、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3)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取得全国胜利。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统一战线。(3)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统一战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

23、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2)必须坚持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3)在统一战线中要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23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具有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我国建设这项工程,有利条件有: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

24、的建党理论。特殊困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准备不足;党时刻处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封建思想的遗毒对党的影响较深;共产国际的不适当干预和党内教条主义倾向都给党的建设带来特殊困难。(2005年的22题)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1)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2)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3)坚持党的*集中制原则,注重党的组织建设。(4)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2004年单选第8题) (5)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6)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2004年第2

25、1题) 包括整顿党风、文风和学风等。(2006年第8题)24新*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新*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新*主义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性质的社会,相当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过渡时期,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与桥梁。在新*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中国必须经过新*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新*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完成新*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

26、,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006年第27题) (2)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己被消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5中国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因素在新*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逐步积累和增长,是实现两个革命转变的重要历史条件。(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人民*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政治条件或政治

27、保证。(3)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2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过渡时期总

28、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2)三大改造具有历史必要性,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27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

29、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28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并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2)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2004年第9题) (3)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

30、路线,从而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的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和平地实现生产关系变革。(2)创造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包括个别行

31、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两个阶段)的过渡形式。(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9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

32、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2)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中国共产党在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1)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2)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就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1957年后,“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3)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的现象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

33、。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发展趋向没有能够阻挡错误趋向的发展,“左”的错误发展趋向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30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探索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现在,“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34、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05年第23题) 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3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

35、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1)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4)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根本的不同。(5)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

36、者之间的利益;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2004年第22题)3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2004年第23题)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1954年开始逐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周恩来在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远景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

37、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周恩来在报告中比较完整地阐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33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1955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情绪。周恩来、刘少奇等提出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反对冒进。1956年5月,中央全会提出经济建设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主张。中共八大把这一主张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党的八大前后的反冒进,使我们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保证了1957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8、。这是党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取得的重要经验。34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首先,关于商品和价值规律。(1)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第一,分析了商品生产的性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第二,中国商品生产很不发达,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第三,针对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只限于生活资料的观点。第四,应该充分利用商品生产这一有利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五,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主要前提,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对价值规律的认识:第一,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只能利用。第二,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和生产领域内也发生作用。第三,

39、提出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3)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其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强调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再次,关于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处理好下放后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关系,破除和

40、修订某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毛泽东肯定了鞍山钢铁公司“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35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内容和特点主要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

41、接受它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统一战线的主要形式。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首次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文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

42、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36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毛泽东在1956年4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个方针作了具体的论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

43、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指导地位。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37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的方针主要是想通过武力“解放台湾”。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也开始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

44、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并不断丰富、完善这一主张,这些思想成为后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1955年6月,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63年初,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提出“一纲四目”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都由蒋介石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信,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之事。这一重要思想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

45、台湾的方针的基础。38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阐述了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自己来处理,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提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来北京参加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倡导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

46、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突出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为了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毛泽东强调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第二,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苏联领导人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路线,利用美国霸权地位的中落,加紧对外扩张,在政治上不断加强反华,干涉中国内政,并在中苏边境部署重兵,挑起边界武装冲突,苏联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另一个严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强调必须坚决反对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决不充

47、当它的卫星国。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第一,毛泽东强调一方面新中国应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尤其是加强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特别是苏联等国建设社会主义经验;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毛泽东一方面反对美国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另一方面采取步骤推动中美之间政治经济交往的正常化。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毛泽东就考虑与美国缓和关系,1954年在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谈话时透露了这方面消息。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长达15年的大使级代表会谈,结束了中美双方不接触的局面。第三,对于中苏两党的分歧,毛泽东始终主张通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讨论来加以解决,而不影响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采取“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周恩来访苏再次表示改善关系的愿望。第四,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一方面,大大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发展了睦邻友好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