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高频考点知识梳理1选择题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答案: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说法错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故选B。2、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
3、”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针对选项,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由“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知,“热闹”与我无关,作者此时人生失意,抑郁惆怅,面对当时纷杂的时代不禁感到伤心失落。而荷塘中的青蛙如同快乐的天使,流离于世俗之外,只知道欢声叫嚷,一派纷繁热闹,不需要顾及什么烦恼。作者深深地羡慕它们,但终究自己还是自己,还是要面对显示,那些快乐与梦想远远不属于自己。
4、可知“我”的心情并不宁静。故选B。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C项,“漫”的意思是“模糊”,而不是“流失”,本句话的意思是“那些远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故选C。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答题时,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然后分析选项。A项,“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翻译为:正在它(这里要结合原文才知道具体是那里)南北分界的地方的是古时候的长城;B.项,“此东海也”判断句,翻译为:这是东海;C项,“君子生非异
6、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翻译为: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D.项,“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被动句,翻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故选D项。小提示: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7、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5、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答案:C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可见是写秋景。B项,意思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可见是写秋景。C项,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故描写的是春景。D项,意思是,停
9、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根据“枫林”“霜叶”可知是写秋景。故选C。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B举匏樽以相属举:举起、端起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端正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正”,使动用法,“使正”,意译为“整理”。句意:(他)整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向客人问道。故选C。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也B舞幽壑之潜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歌窈窕之章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的能力。词类活
10、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进;“顺流而东也”意思是:沿长江顺流东下。B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C项,“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D项,“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歌窈窕之章”意思是:歌唱窈窕这一章。故选B。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11、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现的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谁能否认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传递真挚的感情呢?B种种迹象表明,观望的购房者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人购房大军中去,而且从严的政策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C在那篇科幻小说中,地表水冻结,动物渴死,植物冻死,人类将面临水源、食物,燃料,黑暗,疾病,强辐射损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D当我们仍然存有较浓厚的历史悲情时,很容易在自卑和自负,或者“胜利主义”和“失败主义”之间摆动,一些东西在我们眼里有可能变形。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
12、,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否定不当,双重否定加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应删去“不能”。B项,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购房者”,后一分句的主语是“从严的政策”,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非但”应调到“观望的购房者”之前。C项,成分残缺,“面临水源、食物,燃料”宾语中心语残缺,可在“燃料”后加“缺乏”之类的词语。故选D。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歌窈窕之章羽化而登仙击空明兮溯流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大江东
13、去顺流而东也明烛天南侣鱼虾而友麇鹿不知东方之既白哀吾生之须臾A/B/C/D/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歌”,名词作动词,吟唱;“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舞”,使动用法,使起舞;“泣”,使动用法,使哭泣;“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东”,名词作动词,东去;“烛”,名词作动词,照亮;“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哀”,形容词作动词,哀叹。都是名词作动词/都是名词作状语/是形容词作名词/是使动用法/是名词意动/是形容词作动词。故选B。10、加下划线的
14、字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泣孤舟之嫠妇B不知东方之既白C不耻相师D有泉侧出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能力。题干中的“奇”是意动用法,认为奇特。A.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B.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白、天亮;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D.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故选C。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B顺流而东也,舳舶千里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明烛天南答案:C本题考查对文言词汇活用的判断能力。A.“歌”,名词作动词,歌唱。B.“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C.“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D.“烛”,名词作动词,照。故选C
15、。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歌窈窕之章羽化而登仙击空明兮溯流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不知东方之既白A/B/C/D/答案:B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咏”“向东进军”“打鱼砍柴”;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
16、“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为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为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显出白色”。故选B。小提示:涉及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这种情形下属于意动用法。1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七月
17、既望西望夏口B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纵一苇之所如D当其南北分者崖限当道者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A项,前者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后者为“看”。B项,均解释为“劝人喝酒”。C项,前者为“像”,后者为“往”。D项,前者为“在”,后者为“遮拦”。故选B。14、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D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要解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常见特殊
18、句式,比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A项,句意为: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就是古长城。者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B项,句意为: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C项,句意为: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者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D项,句意为:这一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主语“余”。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
19、。1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相来记日,如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朔。B“斗”“牛”是“二十八宿”中的两个。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C“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淮阴”指淮河以南地区,“华阴”指在华山的北面。D京师,国都。因各朝代国都大多不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登泰山记中的“京师”指清朝国都“北京”。答案:A应对此类为题,考生平时要多积累,积累时要先理解再识记,并且要及时梳理,使分散的、凌乱的知识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显示
20、出较为清晰的脉络。A项,“农历每月初一为晦”“最后一日为朔”错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故选A。小提示:高考对文学常识考查的基本要求为: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品。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的时代、代表作品、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相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
21、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16、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何为其然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余所不至也余始循以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A/B/C/D/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
22、“为何其然也”;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之崖限”;判断句,以“也”为标志;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余始循(之)以入”;被动句,以介词“于”为标志;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而又羡何乎”。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故选A。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
23、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ABCD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参见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些树”承接上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先从大的范围描写,排除BD;“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承接“重重围住”,所以应紧跟后,排除C;句中的“烟雾”与中的“烟雾”照应,所以在后,排除C;“树色”“杨柳的风姿”都是整体描写;“树梢上的远山”“树逢里的灯光”属于细节刻画,且先远后近;因此排在后。故选A。18、下面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
24、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A选文中反复使用“又是”,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但“我”的心境却有了很大不同,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B“只想着”“只默念”,强调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深。鸟儿尚且有巢可归,而“我”却已无“家”可依,突出了作者无尽的悲伤与怀念。C从“落满黑暗”到“渐渐浮起月光”,表现了“直坐”时间之
25、久,而“恍惚”“呆呆”形象地刻画“我”失去母亲之后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D选文将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从“已经不在”到“不能再来”的“独白”,从精神恍惚到被迫承认,凸显了“我”的伤感与痛悔。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错误。两个“又是”交代了时间,分别为午后和傍晚,表示时间的变化,但是“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表示这种心境持续时间之长,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并没有强调地坛特点。故选A。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扣舷而歌之歌曰C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26、D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题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项,都是“好像”的意思;B项,动词,唱/名词,歌词;C项,词尾,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指示代词,这样;D项,介词,从/介词,被。故答案为A项。20、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A腰白玉之环B孔子师郯子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其阴,济水东流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这道题考的词类活用。文言实词活用的辨析,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
27、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例句:“明烛天南”的意思是为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作动词,照亮。A项,“腰白玉之环”的意思是腰间挂着白玉环。“腰”,名词作动词,腰里挂着。B项,“孔子师郯子”的意思是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老师”,意译为“向学习”。C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意思是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D项,“其阴,济水东流”的意思是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故选A。课内阅读21、用自己的话简要
28、概括文章两部分的内容?我与地坛答案: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一部分,共有7段。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1节为过渡段。第2至3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4至第9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
29、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10节结束回忆。22、荷塘月色一文语言朴素优美、意境深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然而文中引用的采莲赋中的一段文字,却命途多舛,多次被删除。你认为这段引文应该被删除吗?为什么?(荷塘月色(朱自清))答案:【观点一】不应该。引用古典诗词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风格,体现了他写作“其来有自”的特点。有人曾说:“朱自清对中国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作散文时能信手拈来,镶于其中,不仅成为描景绘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充满浓郁的民族风味。”如果删掉这一部分内容,朱自清的这一写作特点就无法明显体现。【观点二】不应该。作者惦着生活过的江南,做着少年的梦,心中涌
30、动着青春的活力。少年男女勃发的青春活力,像小鹿一般冲击着他,使他不能不产生许多联想。如果删除了采莲赋,就会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割裂,使剩下的西洲曲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观点三】不应该。文章前后篇幅搭配相称,浑然天成。正因为这样,如果将采莲赋这部分删除,就破坏了文章的结构,不能保持作品的完整性,体现不出作者的艺术匠心。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荷塘月色中引用的采莲赋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能删除。采莲曲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形式上,散文中引用韵文,既能表现充满浓郁的民族风味,又能使语句朴实中透出典雅,在结构上与全篇协调一致。在思想内容上,采莲曲中,体现了作者少年的梦想。作者惦着
31、生活过的江南,做着少年的梦,心中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少年男女勃发的青春活力,像小鹿一般冲击着他,使他不能不产生许多联想。解答此题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作答,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出全面的解答。23、故都的秋中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故都的秋)答案:第39段。清、静、悲凉。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故都的秋第12段,通过北国秋与南国秋的比较,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第39段通过五幅秋景图具体描写故都的秋: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胜果。其中,“秋晨院落”与“秋槐落蕊”写出了故都秋的清;“秋蝉残声”写出了故都秋的静;“秋雨话凉”与“秋枣胜
32、果”写出了故都秋的悲凉。2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请赏析这段文字。答案:悲回顾曹操,由景及人,多用短句,三个问句穿插其间,归于英雄也不过显赫一时的感叹;感伤自我多用对偶、比喻,暗含与曹操
33、的对比,苏轼借客口表达了虚无、消极的思想情绪。本题主要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第三段写客的回答,表现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把人类社会同宇宙自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台上威武雄壮剧的持续演出,也看不到人类虽然依赖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消极出世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
34、苦闷与迷惘。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这段文字,多用四字、六字短句,且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句,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这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人生短促的感叹。25、赏析我与地坛中“母亲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一句精彩的语言艺术。答案:细节描写,体现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理解。理智上,母亲知道儿子需要独处来治愈伤口;情感上,儿子脱离自己的视线,她又是不放心的。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语言表达,写作手法,内容情感等,还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母亲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是对母亲的一个动作的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夸张而形象的描写母亲来园中找我时四处张望的情态,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关爱。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