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六单元(二十八).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066301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六单元(二十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六单元(二十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六单元(二十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六单元(二十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六单元(二十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六单元(二十八)1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劝学劝:鼓励驽马十驾驾:驾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圣人无常师常:平常、普通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空阔明亮酾酒临江酾酒:斟酒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表假设洗盏更酌更:再而皆若偻偻:佝偻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罅:罅隙ABCD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圣人无常师,常,应译为“固定”;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应译为“月光浮动的江面”;正确。故选B。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_;_,_,由此阅读可以重塑

2、个人的精神世界。亚里士多德曾经给人做出过最科学经典的定义:理性的动物。_。_,_,而阅读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行为。这或许才是阅读的本质,由亚里士多德而来。是与个体经验的对接其次对于内容的感悟也基本是个体的那里面有切实的人生知识与过去年代人类理性智慧的积淀你读与不读,读什么书,大多可以由你个人决定而书本正是人类理性的结晶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经典之书更是人类奋斗最为经久不衰的成果ABCD答案: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性。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其中应先找出相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

3、的基础之上,再诵读语段,检查确定。解答此题,主要根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标志性词语来排序。首先综观全段是阐述阅读的本质,先强调是“个人行为”,后面的横线处当选第句,是具体说明;紧接着选,个体感悟和个体经验是相联的,且语言标志“其次”与“首先”呼应;第四处横线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衔接最紧的是,这是由内容和标志性词语“而”所决定;最后是,这是由标志性词语“尤其”和指代词“那”所决定。故选A。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譬(p)如吝(ln)啬孱(chn)头残羹冷炙(zh)B蹩(bi)进仪(y)节古董(dng)冠冕(min)堂皇C精粹(cu)禁(jn)绝脑髓(su)剔

4、除糟粕(p)D自诩(x)混淆(hn)磕(k)头子丑寅(yn)卯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孱头”的“孱”应读“cn”。B“仪节”的“仪”应读“y”。D“混淆”的“混”应读“hn”。故选C。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而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答案:B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

5、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的卢”指的是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并不是千里马的别称。故选B。5、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吾尝题乎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A/B/C/D/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

6、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都是与虚词“乎”,的句子。“乎”的主要用法是两类,从位置来看主要有句中和句尾。在句中多相当于介词“于”,而句末多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吗”。很明显的“乎”在句中,相当于“于”介词;其他都在句末,是语气助词。故选D。6、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疑难问题)则耻师焉,惑矣(疑惑)B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师道也(学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D圣人之所以为

7、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二句意思是: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故选A。7、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这些“大老虎”人前冠冕堂皇,一副正人君子做派,背地里却男盗女娼,他们终究逃不了被人民唾弃的下场。在见诸报端的受贿贪官中,“礼尚往来”是最常用的借口,而诸如端午、中秋、春节、生日之类的日子,都是非常好的时间“载体”。AgunchngshngziBgunchngshngziCgunchngshngziDgunchngshngzi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

8、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冠,gun,帽子,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gun,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居第一位;指冠军;姓等。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读作gun。娼,读音为chng。基本字义为妓女。尚,读音为shng。副词,还;尊崇,注重;风尚;古又同“上”;古又同“掌”等。载,zi,年;刊登。zi,装载;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充满(道路);姓;又,且等。载体,读作zit。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承载其他物质的物质。现也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故选B。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郎,是古代官名

9、。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答案:C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

10、、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C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故选C。9、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学于余A全相同B各不相同C只有相同D只有相同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而耻学于师”中“于”是介词,向;“其皆出于此乎”中“于”是介词,从;“于其身也”中“于”是介词,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是介词,比;“

11、不拘于时”中“于”是介词,被;“学于余”中“于”是介词,向。只有相同。故选C。10、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D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选项。题干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判断句,标志是“者也”。A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标志是“也”。其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标志是“之”,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C项,“不拘于时”是被动

12、句,“于”表被动,被。D项,“师不必贤于弟子”是状语后置句,标志是“于”,应为“师不必于弟子贤”。故选A。1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师襄(xing)嗟乎(ji)嘉许(ji)孰能无惑(sh)B老聃(dn)或不焉(fu)谄媚(xin)六艺经传(zhun)C传道(chun)贻笑(y)李蟠(pn)阿谀奉承(x)D句读(d)不拘(j)丰腴(y)苌弘化碧(chng)答案:A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

13、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B项,“谄媚”中“谄”应读“chn”。C项,“阿谀奉承”中“谀”应读“y”。D项,“句读”中“读”应读“du”。故选A。12、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彼童子之师孔子师郯子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A/B/C/D/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古之学者必有师”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是说“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惑而不从师”是说“感到疑惑,却不向老师讨教”,师

14、:名词,老师;“而耻学于师”是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师:名词,老师;“彼童子之师”是说“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师:名词,老师;“孔子师郯子”是说“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吾师道也”是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师:动词,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说“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师:名词,指一类人,是对职业的一种敬称。故选D。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B这位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C学问贵在问,要问就不要怕贻笑大方

15、,而真正的大方之家是不会嘲笑虚心求教的人的。D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的残羹冷炙。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礼尚往来”的意思是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本句是说夫妻间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不属于这个范畴,使用不正确。B“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花招,使人迷惑,无法捉摸。贬义,用在此处形容老师,感情色彩不当。C“贻笑大方”意思是给懂行的人留下笑柄。根据后面“真正的大方之家是不会嘲笑虚心求教的人的”可知使用正确。D“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前边再用“吃剩的”修饰,语意重复,使用不当。故选C。14、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作品是

16、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B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阿Q正传均收录在呐喊中。C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暗示多于解释;大量运用通感、自由联想、暗示等手法;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明显。D杂文,以短小、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祝福收录在呐喊中”错误。祝福收录在彷徨中。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

17、,后收入小说集彷徨。故选B。15、下列句子中,“为”的词性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君翻作琵琶行ABCD答案:C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动词,凝结;动词,制成;动词,制作;判断词,是;都是介词,替、给。故选C。小提示: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于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18、16、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闭关主义展览自诩(y)磕头(k)B残羹冷灸魂灵冠冕(min)脑髓(su)C勃然大怒摩登女婿(xu)孱头(cn)D礼上往来国粹蹩进(bi)譬如(p)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自诩”的“诩”应读作“x”;B.“残羹冷灸”的“灸”应写作“炙”;D.“礼上往来”的“上”应写作“尚”。故选C。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蟹六跪而二螯积

19、善成德,而神明自得A/B/C/D/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而”,连词,表转折,却;“而”,连词,表修饰,形容“呼”的状态;“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转折,却;“而”,连词,表递进;“而”,连词,表并列;“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递进/表并列/表承接。故选B。1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斧B而闻者彰:清楚C而绝江河:超过D锲而不舍:刻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绝:超过”说法错误,“绝”在此处的意思是“渡过”。句意: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20、故选C。课内阅读19、鲁迅曾说,杂文家批评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现象、社会思潮常“加以简括的名称,虽只寥寥数字,却很要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的才能的”,请你分析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简括法”。答案:拿来主义一文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简括法”:从全篇来看,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简括,对比鲜明,简洁醒目;从局部来看,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概括,对“孱头”“昏蛋”“废物”的概括,对“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概括等,都精警有力。正因为如此,鲁迅提出的“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依然是弥足珍贵的“学习之道”。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21、法的能力。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文中以“闭关”说明抱残守缺,用“送去”说明取悦洋人,用“拿来”说明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样就形象地阐明了“闭关”误国,“送去”卖国,“拿来”利国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逻辑力量。选取具体类型,取代抽象论述。如:“孱头”愚弱无能,“昏蛋”头脑发热,“废物”失去自立能力。三言两语,为三种人画像,使抽象的论述形象化,节省文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以大宅子来借喻整个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等喻体来比外来文化中好的、好坏相杂的、坏的三类文化,平实易懂,深入浅出地阐明对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今天,这种“简括法”对于我们的学习

22、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依然是弥足珍贵的“学习之道”。20、请简要赏析反对党八股(节选)中的句子。“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答案:把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文章和演说,比喻为缺少生气、瘦得难看的“瘪三”。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句选自文章第五段。第五段论述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即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本句把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文章和演说,比喻为缺少生气、瘦得难看的“瘪三”,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给党八股画像,表明了作者对党八股们的揶揄。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