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观潮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盛赞
钱塘潮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藏布大峡谷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 作业布置:
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差
世界第一大峡谷
形状——鬼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
3.鸟的天堂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榕、抛、暇”等4个字,会写“灿、烂、桨、纠、逼、禁、寂”等14个生字,并掌握其组成的词语。
(2)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大榕树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以及群鸟快乐自由的生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从“天堂”入手,激趣导入
1、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2、(板书“鸟的”):你想象中,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小鸟生活的乐园)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并查找了有关资料,关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4、是啊,70年前,这里还名不见经传。巴金先生于1933年途经此处,写下了《鸟的天堂》一文,使这里名扬四海。谁能来介绍作者巴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桨、纠、逼、禁、暇、抛
(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也可以读字组词)
②认读词语:三支桨、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所闻。)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你对鸟的天堂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2、那么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景象?
3、汇报,交流。
4、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部分,那么在见到“鸟的天堂”之前和之后作者又写了哪些内容呢?
(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很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段落不再困难。)
四、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五、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画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话。
B类:抄写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三支桨、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吗?
3、是的,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现在也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鸟的天堂吧!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
2、赏析好句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写出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3、指导朗读。
学习5——9自然段
过渡:“我们”一起出去游玩,这一次有没有看到“鸟的天堂”呢?“鸟的天堂”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继续学习。
1、仔细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
(2)大榕树有什么特点呢?你是通过哪些语句子看出来的?
(3)看到这样一棵大榕树,你会产生哪些想法?作者又是怎么赞美的呢?
(4)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记下来。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发言选择学习)
4、感情朗读5——9自然段。
学习10——13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动笔画出重点的语句,然后理解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1)这是第二次去鸟的天堂,他这次看到了什么?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2)鸟儿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鸟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快乐?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问题(1)作者看到了很多鸟。鸟的特点是:多、欢
3、指导朗读。
学习14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句子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思考:这句话中“的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打了引号,而第二个没打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三、品读课文,体味情感
1、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议读,评读。
(3)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试背, 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总结全文 ,拓展练习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五、布置作业
A类: 完成练习题,并根据课文内容,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B类: 完成练习题,并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搜集一些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板书设计:
第一次——大榕树:干、枝、叶、根(静态美)
(傍晚)
鸟的天堂 喜爱、赞美
第二次——群鸟:多、欢(动态美)
(早晨)
4.火烧云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5个生字“檀、盈、凶、庙、惚”,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要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有哪些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三、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挂图。)
(3)学习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找出文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五、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家乡的天空。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拟人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霞光 —— 映红万物
天空 —— 像着了火
颜色 —— 丰富多彩
形状 —— 变化万千
上来时
(1、2)
变化
(3~6)
下去时 —— 模糊不清 很快消失
(7)
火烧云
整体渲染
具体描写
千姿百态变化快
五光十色真绚丽
语文园地一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2)背诵4组对联,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次学习,教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
2、学习,积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口语交际”、“我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二、学习“口语交际”
1、学生自主交流。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3、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4、点拨: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5、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6、再次指名交流。要求: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7、四人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8、经过搜寻,听取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分角色朗读。
2、交流学习成果。
四、小结
通过本次学习,说说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观察一处景物。
2、把景物概况讲述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从而引入“日积月累”。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对联。
2.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3.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4.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5.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6.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三、学习“趣味语文(一)”
1.全班齐读对联。
2.分组讨论读音。
3.教师点拨正确读音。
4.多种形式朗读对联。
四、学习“趣味语文(二)”
1.全班观察杯盖。
2.分组讨论。
3.教师点拨正确读法。
4.探讨语文的有趣与博大精深。
五、课堂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
5.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并学会组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4)背诵古诗,并学会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2.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古诗《题西林壁》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三、小结
1.说说你学完这首古诗的感受?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四、布置作业
A类:背诵并抄写古诗,联系古诗中的哲理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事件。
B类:背诵并抄写古诗,熟读古诗的大意。
C类:背诵并抄写古诗。
板书设计:
横看——成岭
写景 侧看——成峰 变幻莫测
远近高低——不同
题西林壁
不识——真面目
明理 寄意深远
只缘——此山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游山西村》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
二、学习《游山西村》
(一)初读感知
1、听录音。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二、读诗,整体感知。
(二)多形式朗读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A类:背诵并抄写古诗,联系古诗中的哲理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事件。
B类:背诵并抄写古诗,熟读古诗的大意。
C类:背诵并抄写古诗。
板书设计:
叙事——盛情待客
游山西村 写景——景色迷人
明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6.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和写本课“虎、占、铺”等11个字,并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实物导入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 根据出示的内容,练习按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2、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
五、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八、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找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特点。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这棵植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5、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