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4064907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二00九年三月 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建设背景 (一)行业背景与人才社会需求 模具制造是一种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模具制造一直就有”一切制造之母”的称号.模具工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早在1989年就被国家定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序列第一位,在"十五”规划中列为重点扶持产业.鉴于模具作为包括机床工具、汽车制造、食品包装等在内的机械行业中机械基础件产业,以及电工电器、电子及信息行业的支持产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当中,处于非常关键并服务全行业的地位,其发展对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产业聚集优势的形成将起到链接和枢纽作用。 顺德是我国名声显赫的家电之都。到目前为止,顺德拥有初具规模的家电生产企业及配件类企业2000多家,崛起了美的、格兰仕、科龙、万家乐、康宝等众多的优秀家电企业.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空调、冰箱、微波炉、电饭煲、风扇、消毒柜、热水器等家电的生产基地.在各类家电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都要求模具工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况且,产品换代周期十分短,因而,为模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商机.而市场调查却显示, 人才紧缺矛盾日益突出,高素质、高技能模具人才十分短缺,表现为: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高,人才培养方面将大有可为. 为了将学校的发展与顺德的产业定位更好的融合,我校在调查市场对模具行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的基础上,于2004年9月开设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并作为重点专业发展,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先后投入近400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本专业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明确,对应岗位群清晰,课程设置合理,突出技能培养,职教特色鲜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 (二)建设基础    2004年,我校申办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目前该专业经过七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经拥有一批师德优异、教学经验丰富、勤奋好学的的师资队伍和部分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设施,并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顺德模具产业链对模具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构建“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和共享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经过5年的建设,成为区域内模具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在“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上形成特色,在区域内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作用. (二)具体目标 1.建立校企融合“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生产的典型产品引入教学,作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采取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2.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基础上,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建成市级精品课程4门,编写项目特色教材4本(正式出版)、校本教材5本,并制作相应的课件。 3.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到2010年,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聘请多名企业能工巧匠、技师作为兼职教师。 4.建立共享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模具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按“引产入教”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按照企业标准建设,集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在当地模具行业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5.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岗下岗再就业人员200人次/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200人次/年,社会职业资格鉴定200人次/年.同时将开发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在网上发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三、建设思路 模具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突破口,以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为主线,实现教育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组,达到共同开发、共同发展、长期互惠互利的目的,使合作能有效地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对外技术服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在教学方面构建真实职业环境,实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制度。实行因材施教、多层次和多元化教学方法。逐步实现让有条件的学生参与教师实践活动、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过程与产学研融为一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专业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专业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为一体、课程体系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确保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校企融合的“引产入教、工学交替”、定向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顺德模具行业的产业链,对模具制造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模具制造业,面向模具制造行业及模具产品相关企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冷冲压与注塑成型的模具制造技术、模具维修、模具品质管理、数控机床操作、冲压设备操作、注射成型设备操作及模具销售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为实现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广东康宝电器有限公司、健泰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融合的“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引产入教,即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同时将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引进校,参与项目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员工意识和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规范、职业纪律,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工学交替,即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采取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见习或实习,使学生逐步熟悉岗位工作过程,体验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见习工艺流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对接企业需求,组建定向班和订单班.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建共赢的基础上,我校实施了“定向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度与企业进行合作,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对口率。 (二)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模具制造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模具制造工(四级)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做到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三对接”课程设置关系;在课程开发中做到 “岗位—课程—职业资格证书”一一对接关系。 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岗位技能项目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三部分组成,其中岗位技能项目课程:按照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进行课程整合形成相对应的技能包,从而开出对应的项目课程。共分为机械常识、机械控制基础、模具拆装与零件测绘、加工技术、CAD/CAM、冷冲压模具、型腔模具共7个技能包,各个技能包分别由一门或多门项目课程组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要求,结合“2。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项目课程体系。结构如图: 语数英课程 计算机基础 体育与健康 岗位技能项目课程 职业素质课程 德育课程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5S管理 数控机床维修 机械常识 加工技术 机械制图 CAD 模具机械基础 机械控制基础 电子电工基础 电力拖动 PLC 三维建模 自动编程 钳工实训 普车、铣床实训 数控铣 数控车实训 电加工实训 数控铣实训 模具拆装与零件测绘 冷冲压模具方向 冲裁模具制造 弯曲模具制造 复合模具制造 型腔模具方向 三板式注塑成型模具制造 斜导柱抽芯成型模具制造 二板式注塑成型模具制造 CAD/CAM CAD/CAM 多工位级进模具 拉深模具技术 热流道模具 CAE模流分析 液压与气压传动 礼仪修养 我校根据模具制造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模具制造工(四级)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解构,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岗位能力,确定学习领域,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重构知识和课程体系。每门课程设置若干个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完成,课程即结束。每个核心项目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基础课程,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科目课程形式开设,由基本素质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公共基础课程由德育课程、语数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组成,拓展素质课程由礼仪修养等课程组成。拓展素质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开设。 专业项目课程,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根据模具制造岗位任职要求,参照模具工(四级)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解构,按照数模具制造岗位(群)工作任务,分解岗位能力,确定学习领域,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重构知识和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培养的目标要求,构建项目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阶段实现和逐步提升。每门课程设置若干个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完成,课程即结束. 2.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专业基础课程,以知识为切入点,结合项目进行5周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公差基本知识,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主要讲授项目教学的前导知识,然后结合项目边做边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深化知识的掌握。 专业能力课程,以项目为切入点,结合典型产品进行项目教学。教学中,教师按项目组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每个项目教学前,教师将项目指导书和任务书交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加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主动学习变为主动创新,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校内项目教学考核,以每个专业能力课程为单位,建立试题库,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合.以项目为考核单元,按照学生完成产品的质量、工作态度、操作规范、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综合评定学习成绩,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培养包的所有项目的学习,且项目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项目考核,理论测试等评价方式. 校外实习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成立校企共管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共同实施评价与考核。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的“双导师"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网络辅导平台,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做到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措施. 校外实习的成绩由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两部分组成。实习表现占总成绩的4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60%。实习表现包括出勤和工作表现,实行量化考核。其中,企业考核占30%,学校占10%;实习报告成绩的评定,企业占20%,学校占40%。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优质课程建设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冲压成型模具、型腔模具、数控车加工、数控铣加工、电加工、CAD/CAM建设成为优质课程,并建设部分精品课程. 5.编写专业核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特色教材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单位编写系列教材,教材内容涵盖项目工作过程及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写与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完成,最终形成项目特色教材4本、素质培养特色教材1本、校本教材5本。 (三)加强教学质量控制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完善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机制,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突出过程监控,形成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践教学按照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1.完善督导机制。成立教学督导机构,制定教学督导制度,按照管理内容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制定课程教学秩序检查细则、教师教学(上课)考核细则、教师听课评价细则、教学管理运行规定、专业带头人考核细则,完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为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通过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尤其要掌握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动态适应社会需求。 (四)建设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安排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培养教师按照新的职教理念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能力,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跟踪企业应用技术前沿变化,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校内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在现有教师中选拔2名高级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十年以上,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要求专业带头人能够主持或参加各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能对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的服务工作,并参与1项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承担或参与1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企业专业带头人的引进: 从行业企业中引进1名专业对口、学术思想活跃、能够掌握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带头人,参与和指导专业建设,引领课程开发与建设.并创造条件,通过各种形式,提升其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研究能力与水平。 骨干教师的培养:在现有教师中选拔8名中级以上职称,或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教学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能够参加各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能对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的服务工作,并参与1项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承担或参与1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采取企业实践、国外培训、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活动等形式,提高教育教学理念、增加企业实践经历、提升实践技能、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产品开发等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组织教师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训和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锻炼,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胜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行业实践经验丰富、又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承担项目教学任务,承担学生企业实习的指导任务。建立企业和学校共管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兼职教师储备队伍,同时加强兼职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建立考核与评价制度,不断提升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五)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重要的保障.我校通过逐年投入,以能满足教学需要和能承接企业加工生产要求结合为标准,建设集教学、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模具制造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 (1)金工实训室 功能:适用于模具零件加工、模具机械基础等课程教学中技能实训,相关项目教学和岗位培训 说明: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建议面积 800 m2左右 序号 设 备 名 称 用途 单位 基本配置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普通车床 车削加工实训 台 36 模具制造工(四级) 2 普通铣床 铣削加工实训 台 10 3 钳工操作台 钳工加工实训 张 40 4 台虎钳 装夹工件 只 40 5 台式钻床 孔加工实训 台 5 6 砂轮机 刃磨刀具实训 台 20 7 成型磨床 磨削加工实训 台 10 8 平面磨床 加工、演示 台 1 9 内、外园磨床 加工、演示 台 1 10 锯床 加工、演示 台 1 11 常用量具 检测零件 套 若干 (2)模具装配实训室 功能:适用于模具拆装、模具装配实训及相关项目教学和岗位培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面积 300 m2 序号 设 备 名 称 用途 单位 基本配置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钳工操作台 钳工加工实训 张 20 模具制造工(四级) 2 台虎钳 只 40 3 冷冲压模具 模具拆装实训 付 40 4 注塑成型模具 付 40 5 台式钻床 孔加工实训 台 5 6 砂轮机 刃磨刀具实训 台 6 7 研磨工具 加工、演示 套 若干 8 摇臂钻床 台 1 9 合模机 模具调试演示 台 选配 10 常用量具 检测零件 套 若干 (3)模具数控加工实训室 功能:适用于数控铣床、电火花脉冲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技能实训及相关项目教学和岗位培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面积300 m2 序号 设 备 名 称 用途 单位 基本配置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数控铣床 数控铣 加工实训 台 13 模具制造工(四级) 2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电加工实训 台 7 3 数控电火花成型加工机 电加工实训 台 1 4 高速电火花小孔穿孔机 电加工实训 台 1 5 常用量具 检测零件 套 若干 (4)CAD/CAM实训室 功能:适用于CAD绘图与CAD/CAM课程学习、实训及相关项目教学和岗位培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 序号 设 备 名 称 用途 单位 基本配置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计算机 操作系统平台 台 42 《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四级) 2 CAD软件 CAD绘图 节点 40 3 数控仿真加工软件 数控 仿真实训 节点 40 4 CAD/CAM软件 CAD/CAM实训 节点 40 5 服务器 数据存储 台 1 (5)模具零件检测实训室 功能:适用于测量技术、模具零件检测实训及相关项目教学和岗位培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面积50 m2 序号 设 备 名 称 用途 单位 基本配置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三坐标测量仪 测量、演示 台 1 模具制造工(四级) 2 光学投影测量仪 测量实训 台 2 3 万能工具显微镜 测量实训 台 2 (6)冷冲压模具调试实训室 功能:冷冲压模具安装与调试实训及相关项目教学和岗位培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面积50 m2 序号 设 备 名 称 用途 单位 基本配置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曲柄压力机 模具安装与 调试实训 台 2 模具制造工(四级) 2 红外线安全保护装置 安全保护 套 2 3 自动送料装置 自动送料 套 选配 (7)注塑成型模具调试实训室 功能:注塑成型模具安装与调试实训及相关项目教学和岗位培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面积200 m2 序号 设 备 名 称 用途 单位 基本配置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注射成型机 模具安装与 调试实训 台 2 模具制造工(四级) 2 模具温度控制器 模具安装与 调试实训 台 2 3 塑料干燥箱 模具安装与 调试实训 台 1 4 机械手 自动生产演示 台 选配 5 塑料粉碎机 模具调试演示 台 选配 (8)气动、液压实验室 功能:气动与液压传动实验及相关项目教学和岗位培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面积50 m2 序号 设 备 名 称 用途 单位 基本配置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气动传动实验台 气动传动演示 台 1 2 液压传动实验台 液压传动演示 台 1 3 气动液压仿真软件 气动液压传动演示及回路设计 节点 40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我校先后与与广东康宝电器有限公司,威和电器有限公司、广东机床锻压厂、中山市健泰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生产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了学生实习的需要,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 (六)社会服务 社会培训 有效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到2013年,实现年培训职教师资80人次,在岗、下岗再就业人员2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200人次,社会职业资格鉴定每年200人次。 教学资源共享 利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完成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入库工作,建立网络教学辅助教学资料库,建立课程网络辅导平台,网络试题库和网络测试库,为本校学生、同类学校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员提供专业教学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五、预期效益 通过三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的预期效果。 1. “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特色鲜明,效果明显。 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目标明确、成效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基本完成,教学研究取得较好研究效果。 3.专业教学团队达到优秀标准,双师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师实践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85%,专业群“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80%以上。 4.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形成,满足学生校外实习的需要. 5.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6.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到2011年本专业在校生人数将达到10个教学班,共500多人。。 六、资金预算 本建设项目所需总经费为16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14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100万元,用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100万元. 七、建设进度表 序号 建设内容(预期目标) 项目负责人 完成时间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每年完成《专业设置与建设调研论证报告及方案》 杜群 2010。3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引产入教"实施方案》 尤永祥 2010。3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顶岗实习协议》 杨火桂梁恒添 2010.3 4、《校企合作,组建“**班"的定向培养协议》 杨火桂梁恒添 2010.3 5、《校企合作,组建“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协议》; 杨火桂梁恒添 2010.3 课程体系建设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杜群 2010.3 2、实施性教学计划 杜群 3、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习指导书 杜群 4、课程考核改革 何智 2012.3 课程建设 1、《冷冲压模具制作》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划为市级精品课程 王子珲 2012.6 2、《机械制图》课程开发 卢民、杜群、王子珲 3、《塑料模具制造》课程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划为市级精品课程 王子珲 4、《CAXA基础与实训教程》课程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划为市级精品课程 卢民、何智、王子珲、张亮、范承国、吴访祥、陈碧莹、杨南 5、《模具机械基础》课程开发,校级重点课程 梁恒添、唐小群 6、《PRO/E设计基础与案例应用》课程开发,校级重点课程 杨南 7、《CAD2009项目实训教程》课程开发,校级重点课程 卢民、王子珲 8、《数控车实训教程》课程开发,校级重点课程 吴访祥 9、《线切割实训教程》课程开发,校级重点课程 何智、饶秀珍 10、《机械控制基础》课程开发,校级重点课程 梁恒添 11、《钳工实训教程》课程开发,校级重点课程 梁泰来 12、《车工实训教程》课程开发,校级重点课程 杨世杰 实训基地建设 1、投资200万元,补充普车、钳工、数车实训室。机综合实验室、补充机械制图模型。购置计算机绘图教学软件。 卢民、杜群 2009。12 2、投资600万,建设数控铣、加工中心、电加工、CAD/CAMP、模具拆装、模具测量、模具生产车间. 2010.12 3、投资200万,建设模具调试车间、三坐标测量及逆向工程实训室、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以及补充建全各实训室。 2011。12 4、投资200万,建设数字化数控实训中心. 2012.12 5、投资300万,建设模具加工中心。 2013.12 师资队伍建设 1、每年选派3名教师到企业锻炼 黄艳群、卢民、杜群、王子珲 每年进行 2、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培训 3、每年安排3名教师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或模具技术国内领先的高校作进修 4、专业教师每年提交1--2篇论文 1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