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三章--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063338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4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三章--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三章--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三章--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三章--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一、质量管理组织评审标准评审要点3。1.1院长是本院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各质量相关委员会人员构成合理,职责明确。依据本院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能与管理流程。3.1。1。1院长是本院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C】1。院长负责确定本院质量管理团队(主要包括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各相关委员会、质量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等)的职责,实行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管理问责制,有确保有效的沟通机制.2.院长负责确定与实施全院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总体方案,以及监控指标。(见3。2。1)3。有全院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图,能清楚反映全

2、院质量管理组织结构,体现院长是第一责任人。【B】符合“C”,并院长负责确定监测流程,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活动的年度重点工作,并传递到全体职工。【A】符合“B”,并院长负责确定各职能部门对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监控管理的责任重点,并提供技术及其他支持。3。1。1。2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各质量相关委员会人员构成合理,职责明确。【C】1。院长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统一领导和协调各相关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等)工作,确保有效的沟通.2.委员会至

3、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有记录。【B】符合“C”,并各委员会人员构成合理,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履行职责活动有记录。3.1。2医疗、保健、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面医疗保健质量管理与医疗保健安全管理工作,并落实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保健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3.1。2.1医疗、保健、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面医疗保健质量管理与医疗保健安全管理工作,并落实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保健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

4、调机制.【C】1.医疗、保健、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根据本院总体目标,制订并实施相应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2。承担履行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保健质量管理职能,工作有记录。3.定期分析医疗保健质量评价工作的结果。【B】符合“C”,并1.职能部门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重点时段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季度检查与年度评价,有记录(见3。2。1).2。有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A】符合“B”,并职能部门对收集的质量与安全信息、风险数据、重大质量缺陷等数据资料,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展示管理成效的变化趋势,有季度通报、半年小结、年度总结报告,并对公开的数据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承担责任。3。1。3科主

5、任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质量与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相关任务。3.1。3。1科主任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质量与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相关任务。【C】1.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有科主任、护士长与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有年度工作计划及监测重点。2.对科室质量与安全进行定期检查,并召开会议,提出改进措施.【B】符合“C”,并1.各业务科室主任负责关键质量指标,如重返与安全类、特定(单)病种质控指标等.至少包括但不限于:(1)医疗保健科室应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与出院后0至30天内再入院的患者作为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2)手术科室应将“非计划

6、再次手术”作为手术质量管理“危急值”,实施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活动;(3)患者安全目标(见第三章第5节)监控指标;(4)特定(单)病种质量监控指标。2。各医技科室主任对“检查结果报告”可信度负责,按照规范/指南实施室内质控与参加室间质控。【A】符合“B,并各科质控小组收集本科室质量与安全数据,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展示管理成效的变化趋势,有季度通报、半年小结、年度总结报告,并对公开的数据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承担责任。二、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评审标准评审要点3.2.1有医疗保健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总体方案,涵盖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的关键监控指标及考核办法。有医疗保健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

7、、重点时段管理标准与监控措施。3。2。1。1有全院医疗保健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总体方案,涵盖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关键监控指标及其考核办法。【C】院长负责确定全院医疗保健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总体方案,除有宗旨、目标、方针外,监控项目至少应包括,但不限于:(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其他药品;(2)合理使用血液和血制品;(3)围手术期管理与手术分级管理;(4)各类手术与介入操作及并发症;(5)麻醉与镇痛管理;(6)医院感染管理;(7)住院病历管理;(8)急诊与ICU管理;(9)高危孕产妇管理;(10)高危儿管理;(11)医疗保健护理缺陷与不良事件管理;(12)服务对象、员工满意度管理。【B】符合

8、“C,并确定全院实施患者安全监控指标的频率、范围和方法。【A】符合“B,并对方案执行、制度落实、考核结果等内容有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3.2。1.2有医疗保健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重点时段的管理标准与监控措施。【C】1。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医疗保健质量关键环节管理标准与监控措施.(1)危急重症患者识别、急救与转诊管理;(2)高危孕产妇管理;(3)高危儿管理;(4)围手术期管理;(5)输血与药物管理;(6)有创诊疗操作管理;(7)本院设定的其他医疗保健质量关键环节管理等。2.重点部门人员知晓本部门的管理标准与监控措施,至少包括,但不限于:(1)急诊室;(2)手术室;(3)产房/产科;(4

9、)腔镜室;(5)重症监护病房(室);(6)新生儿室/病房;(7)本院设定的其他重点部门等;3。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的重点时段管理标准,至少包括,但不限于:(1)周六、日,节假日;(2)中午、夜间单独值班时;(3)上下班交接班时;(4)就诊者急剧增加时。【B】符合“C”,并医务、保健、护理等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有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3。2.2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保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更新,切实保证服务质量.3。2。2.1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保健

10、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更新,切实保证服务质量。【C】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保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更新。【B】符合“C”,并统一管理各类质量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标准/指南等文件的制定、审核、批准、发布、修订、更新、作废等流程。【A】符合“B”,并依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的进展,及时更新各类相关质量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并实施更新后的培训与教育(近三年).3。2。2.2有医疗保健技术操作规程及诊疗指南。【C】1。有医疗保健各专业技术操作规程和诊疗指南。2.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并严格遵循本专业岗位相关规范和

11、指南开展医疗保健工作。【B】符合“C”,并相关职能部门对规范、指南的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A】符合“B,并根据医学发展和本院实际,对规范和指南及时进行补充完善(近三年)。3.2。3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把“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3。2.3.1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把“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C】1。有各专业、各岗位“三基”培训及考核制度。2.有根据不同层次及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内容、要求、重点和培训计划.3.有与培训相适宜的技能培训设施、设备及经费保障。4。有指定部门或

12、专职人员负责实施。【B】符合“C”,并落实培训及考核计划,在岗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95.【A】符合“B”,并在岗人员参加“三基考核合格率95.3.2。4建立医疗保健风险防范确保就诊者安全的机制,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按规定报告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不隐瞒和漏报。3。2。4.1有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C】1。有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包括医疗保健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控等内容。2。针对主要风险制订相应的制度、流程、预案或规范,严格落实,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3。发生医疗保健不良事件,相关人员主动报告,无隐瞒和漏报,有记录。4.根据情况对员工进行医疗保健风险事

13、件的预警通告。【B】符合“C”,并相关职能部门对医疗保健风险的防范制度、流程、预案执行情况有检查、反馈、改进措施.【A】符合“B”,并建立跨部门的协调与讨论机制。3.2.4。2开展全员防范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安全的相关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培训。【C】1。院长负责将年度监测流程,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活动的重点工作传递到全体职工.2.各职能部门有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全院防范医疗保健风险的相关教育与培训,其中包括患者安全典型案例教育。3。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依专业特点开展防范医疗风险的相关教育与培训,其中包括患者安全典型案例教育。【B】符合“C”,并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医务人员的培训率85。【A】符合“B”,并

14、院、科级领导接受质量管理培训后,能够将PDCA原理与质量管理工具及方法,运用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实践活动中去(用近三年案例).3。2。5建立医疗保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3.2.5。1建立医疗保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C】1。院长负责确定院内医疗保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具体项目范围见第六章。2。院长负责确定主要监测数据,包括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确定每一项监测数据的范围、方法和频率。3。院长指定部门负责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信息数据集中归口管理,方便管理人

15、员调阅使用.4.院长指定专人负责数据分析,包括与自身、外部、标准进行比较。【B】符合“C,并1。对监测数据、安全(不良)事件、差错、事故等信息开展根本原因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评价改进效果。2。将内部监测数据验证,纳入科室/部门负责人岗位职责中,对数据质量承担责任。3.院长对向外公布的数据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承担责任。【A】符合“B”,并对评审前三年开展医疗保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分析情况,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展示成效,有季度通报、半年小结、年度总结报告。三、医疗保健技术管理评审标准评审要点3.3.1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16、符合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要求,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3.3。1.1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医疗保健技术服务,与功能任务相适应。【C】1.医疗保健技术服务项目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中诊疗科目范围要求,与功能任务相适应.2.有指定部门负责医疗保健技术管理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有统一的审批、管理流程。【B】符合“C”,并1。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知晓医疗保健技术管理要求。2.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A】符合“B”,并有完整的管理资料,无违法违规开展医疗保健技术服务的记录(用近三年案例)。3.3。1.2医学伦理委员会承担医疗保健技术伦理审核工作.【C】1.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承担医疗保健技术伦

17、理审核工作,重点是三类医疗保健技术等以及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核.2。有医学伦理审核的回避程序。3。伦理委员会讨论的结论意见应记载入相关的住院病历。【B】符合“C”,并相关职能部门和伦理委员会对医疗保健技术的实施履行全程监管。【A】符合“B,并开展的医疗保健技术经过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无违规擅自开展医疗技术案例(用近三年案例).3。3。2医疗保健技术管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建立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3。3。2.1建立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实行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C】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

18、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行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及准入管理,对二、三类技术和高风险技术,有管理制度及相关技术规范。2。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B】符合“C”,并1。有本院技术分类目录,包括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2。有技术临床应用追踪管理,重点是高风险技术项目。3.有完整的医疗保健技术管理档案资料。【A】符合“B”,并相关职能部门有监管,根据监管结果的评价,对医疗保健技术分级、准入、中止有动态管理,保障医疗安全(用近三年案例).3.3.2.2对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进行监督管理。()【C】1.凡开展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助产技术、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技

19、术服务,必须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2.相关技术人员应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不得跨科目从业。【B】符合“C,并1。有母婴保健技术分类目录,包括相应具有资质人员目录。2。有完整的母婴保健技术管理档案资料。【A】符合“B,并相关职能部门有监管,根据监管结果的评价,对母婴保健技术准入、中止有动态管理,保障母婴安全(用近三年案例)。3.3.3有医疗保健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保健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保健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降低医疗保健技术风险。3。3.3。1有医疗保健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

20、保健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C】1。院长负责指定职能部门按照相关法规要求管理全院诊疗技术的应用,对用于临床诊疗的三类技术项目与“新技术”实施评估与再评估。2。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知晓相关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和处置流程.【B】符合“C”,并对可能影响到医疗保健质量和安全的条件(如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发生变异时,有中止实施诊疗技术的相关规定。3。3.3.2有新技术准入与风险管理。【C】1。有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包括立项、论证、审批等管理程序。2。申请诊疗新技术准入,应有保障患者安全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B】符合“C”,并1.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

21、性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与随访评价.2。职能部门有完整的新技术档案资料,包括项目阶段总结与监管资料。【A】符合“B”,并职能部门有监管,根据监管评价,实施动态管理,确定新技术中止或转入常规技术.3.3.4开展的科研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充分尊重受试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受试者安全。3.3.4.1有医疗保健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保健技术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充分尊重受试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C】1。有医疗保健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保健技术的相关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2。医疗保健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保健技术应有充分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论证、保障就诊

22、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3。医疗保健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保健技术应有医学伦理审批。4.充分尊重受试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B】符合“C”,并1.医疗保健技术主管部门监管职责明确,履行监管职能。2.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开展的医疗保健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的管理要求.【A】符合“B”,并有全程追踪、阶段总结和结题的效果评价,用以改进管理工作,有完整的档案资料(用近三年案例)。3.3.5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再评价。3。3.5。1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C】1。有实施

23、手术、麻醉与镇痛、介入、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B】符合“C,并1。相关人员能知晓有复评和取消、降低操作权利的相关规定,有执行记录文件。2.相关人员可通过多种形式获得授权信息。【A】符合“B”,并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每三年一次再授权,授权管理资料完整(用近三年案例)。四、住院诊疗管理评审标准评审要点3.4。1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诊断的结果为就诊者提供规范的同质化服务。3。4。1。1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病情评估/诊断。

24、【C】1。有对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与程序,至少包括:患者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2.实施评估的医务人员具备法定资质。3。有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培训。【B】符合“C”,并医师、护士对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保持沟通,相互印证,为制订医疗、保健、护理诊疗方案/计划提供依据和支持。【A】符合“B,并相关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履行监管职责.3。4.2根据现有医疗保健资源,按照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用单病种质量管理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疗质量.3。4.2.1按照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

25、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C】1.医务人员能知晓本岗位应遵循的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2.每个科室至少执行一个临床路径.【B】符合“C”,并1。将指南、规范、临床路径用于指导医师的诊疗活动,规范诊疗行为.2。每个病区至少执行一个临床路径。【A】符合“B,并根据医学进展与循证医学原则,结合本院现有医疗保健资源,及时更新临床诊疗工作指南/规范(每年更新5%),保证其适用性和有效性,有执行前的培训与教育。3。4.2.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C】严格遵循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腔镜检查、各种功能检查、病理等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症,并明确排除禁忌症。【B】

26、符合“C”,并进行需要知情同意的有创检查前,向患者充分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认可。【A】符合“B”,并依据检查、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及时进行变更与调整.对重要的检查、诊断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意见应记录在病程记录中。3。4。2.3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C】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实行三级管理。【B】符合“C,并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按细菌耐药的信息调整抗菌药物使用。【A】符合“B”,并1.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符合相关规定.2.信息系统支持抗菌药物管理。3。4。2.4遵守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C】1.有激素

27、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方便查询.2.按照规范与程序使用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剂。【B】符合“C”,并对激素类药物、血液制剂使用处方(医嘱)实施权限管理。【A】符合“B”,并药学与临床定期评价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品使用适应症,有改进措施.3.4。2.5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可选)【C】有肠道外营养疗法的规范或指南.【B】符合“C”,并对肠道外营养疗法使用处方(医嘱)实施权限管理。【A】符合“B,并1。按处方(医嘱)由药学部门集中配制肠道外营养注射剂,符合注射剂配制GMP规范要求。2。不具备药学部门集中配制条件,应由经药学部门培训与考核合格的注册护理人员配制.3.4。2。6肿瘤化学

28、治疗等特殊药物的规范使用。(可选)【C】1。有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的使用指南或规范,方便查询。2。对使用肿瘤化学治疗处方(医嘱)实施权限管理。3.实施肿瘤化学治疗应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没有病理检查结果的应通过病例讨论确定。4.临床质控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定期评价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使用适应证,有记录。【B】符合“C”,并实施肿瘤化学治疗的医师与护士知晓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置预案,并遵循.【A】对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超常规、超剂量、新途径的用药方案,应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通过病例讨论制订。3.4。3每位住院患者均有适宜的诊疗方案/计划(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

29、负责评价与核准,并记入病历。3.4。3。1加强住院诊疗活动质量管理.【C】1.住院诊疗活动是在科主任领导下完成,实行分级管理.2。根据床位、工作量、医师的资质层次分成诊疗小组。3。对各级各类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并执行。【B】符合“C,并诊疗小组的组长由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担任,对本组收治患者的诊疗活动承担责任,确保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A】符合“B”,并有院科两级的诊疗质量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3.4.3.2每位住院患者均有适宜的诊疗计划,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负责评价与核准。()【C】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制订适宜的诊疗方案,包括检查、治疗、护理、康复计划等,由高年资主治医

30、师以上负责评价与核准.(1)诊疗方案包括检查计划、治疗计划、护理计划、康复治疗计划等。(2)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结果为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3)依据检查、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及时进行变更与调整.(4)对重要的检查、诊断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意见应记录在病程记录中。【B】符合“C,并1。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判断,适时调整诊疗方案,并分析调整原因和背景。2。有院科两级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A】符合“B”,并监管检查有成效,上级医师对诊疗方案核准率95%。3。4.3.3开展临床路径与特定(单)病种过程质量管理.【C】1。院长确定实施临床路径与特定(单)病种过程质量管理及监测指

31、标(至少包含卫生计生委已发布的相关的特定(单)病种)。2。院长确定实施临床路径与特定(单)病种过程质量管理的科室,实行管理问责制。3.医务科、护理部、质量管理部门会同科室主任制订体现多专业协同的“临床路径与特定(单)病种诊疗指南/规范文件。【B】符合“C”,并科室主任负责实施本专业临床路径与特定(单)病种过程质量管理项目,确保监测指标的病种ICD10编码、采集方法和频率,数据均应源于住院病历、门急诊病历的“证据”。【A】符合“B”,并科室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特定(单)病种过程质量数据,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展示管理成效的变化趋势,有季度通报、半年小结、年度总结报告,并对公开的数据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承担

32、责任(近三年)。3。4.4有院内、外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对重症与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会诊,提高会诊质量和效率。3。4。4。1有院内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C】1.有院内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包括:会诊医师资质与责任、会诊时限、会诊记录书写要求,并落实.2.对重症与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会诊,对须实施多学科联合会诊的“重症与疑难患者”有明确定义。【B】符合“C”,并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至少每季度或不定期对会诊相关科室间沟通、会诊及时性和有效性定期评价,对问题与缺陷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3.4.4。2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C】1。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的制度与流程,包括:本院医师外出

33、会诊、会诊医师资质与责任。2.建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档案。【B】符合“C”,并相关职能部门对外派医师会诊制度落实情况监督管理.【A】符合“B,并加强医疗机构间沟通,追踪外派医师会诊质量。3.4。5为出院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3。4。5。1对患者的出院指导与随访有明确的制度与要求。【C】1.有对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和要求.2.经治医师、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对出院患者提供用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包括在生活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3.建立与完善住院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指导与转介流程,并落实。4.有对特定患者(根据医疗保健/科研需要)定期随访制度,采取多样随访形式,并有

34、记录。【B】符合“C”,并1.向社区医师提供患者治疗建议方案,保证患者诊疗连续性。2。对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记录。【A】符合“B”,并相关职能部门对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总结及评价,有改进措施。3。4.6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定期分析影响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计划/方案执行的因素,对手术非计划重返病例、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3。4.6.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保健质量和安全管理。【C】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保健质量和安全管理。2。有质量

35、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3。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B】符合“C,并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A】符合“B,并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3。4.6.2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院与科室定期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效果。【C】1.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住院重点疾病的总例数、死亡例数、两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手术非计划重返例数等;患者安全类指标;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2.定期分析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水平。【B】符合“C”,并根据院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需

36、要,建立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并定期分析,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3。4.6.3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住院病历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C】1.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住院病历质量监控管理规定。2。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作为医师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医师知晓率100%.3.将病历书写作为临床医师“三基”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4。将病历质量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并有反馈。5.科室有病历质控人员,定期开展质控活动,有记录。【B】符合“C”,并1.有住院病历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信息化系统。2。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评价、分析、反馈及整改措施。【A】符合“B,并甲级病历率90,无丙级病历。3.4.6.4各

37、临床科室对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C】1。各临床科室对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2。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手术前等).【B】符合“C”,并1。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2。应用“临床路径”控制患者平均住院日.【A】符合“B,并平均住院日达到控制目标。3.4.6。5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C】1.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B】符合“C

38、”,并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改进措施.【A】符合“B”,并根据对超过30天住院患者的分析,对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措施的成效有评价。五、患者安全管理评审标准评审要点3。5.1确立查对制度,识别就诊者身份。新生儿、婴幼儿必须佩带腕带。对入院患者采用唯一编码管理.3。5.1。1对就诊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C】1.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有制度规定,且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实施。2。对就诊者住院病历身份施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或身份证号码等。【B】符合“C”,并对提高就诊者身份识别

39、的正确性有改进方法,如在重点部门(急诊、新生儿科/室、ICU、产房、手术室)使用条码管理.3。5。1。2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包括姓名在内的两种身份识别方式核对就诊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就诊者实施正确的操作。()【C】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就诊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就诊者或其近亲属陈述就诊者姓名.2。至少同时使用包括姓名在内的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出生日期、年龄、性别、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B】符合“C”,并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

40、对方法正确。3。5。1.3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科/室、母婴同室病房之间流程)中对就诊者的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C】1.就诊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科/室、母婴同室病房之间的转接.2。对重点就诊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急诊患者,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3.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B】符合“C,并相关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有督导检查。3.5。1。4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就诊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重症监护病房(室)、

41、新生儿科/室,手术室、产房、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就诊者有识别标志(腕带、床头卡或指纹)。【C】相关人员知晓对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的就诊者和科室有明确制度规定。【B】符合“C”,并1.部分重点就诊者使用“腕带”识别就诊者身份,至少包含,不限于(1)急诊抢救室和留观者;(2)住院者中有创诊疗、输液与输血者;(3)无名氏、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者;(4)新生儿和婴幼儿;(5)设定的其他就诊者。2.部分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就诊者身份,至少包含,不限于(1)重症监护病房(室);(2)新生儿科/室;(3)手术室;(4

42、)产房;(5)急诊室;(6)设定的其他科室。3.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就诊者有识别标志(腕带、床头卡或指纹)。【A】符合“B”,并相关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月有通报、季有小结、年有总结,有改进措施。3。5.2确定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3.5。2.1在住院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按规定以书面方式开具完整的医嘱或处方。【C】1。有开具医嘱相关制度与规范.2。医务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B】符合“C”,并医嘱、处方合格率95。3.5.2。2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

43、事后及时补记。【C】1.相关人员知晓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2。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需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3。下达口头医嘱并在结束抢救后6小时内及时补记。3。5.3建立并实施患者风险评估及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确保手术安全,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3。5。3.1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相关管理制度.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C】1.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相关管理制度.2。择期手术患者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病情和风险评估以及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B】符合“C”,并择期手术术前准备制度落实,执行率95%。【A

44、】符合“B”,并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检查、分析、改进.3。5.3。2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相关制度与工作流程.【C】1.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相关制度与流程.2.相关人员知晓对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有规范统一的标记。3。对标记方法、标记颜色、标记实施者及患者参与有统一明确的规定.4。对新生儿、婴儿应防色素沉着。【B】符合“C”,并患者送达术前准备室或手术室前,均已标记手术部位.3。5。3.3有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C】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并明确由由手术医师、麻醉师、护士三方共同核

45、查。2.实施三步核查,正确即时记录。(1)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2)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理人员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3)第三步: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

46、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3。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分级等内容,并正确记录。4。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B】符合“C,并相关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手术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执行率100%。3。5.4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3.5.4.1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C】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有手卫生管理相关制度和实施规范.【B】符合“C,并手卫生设备和设施配置有效覆盖全院各诊疗单元9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