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定理 -说课稿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定理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边边边”判定定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另外,这节课的内容在本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并且是以后将要学习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基础。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S”条件,能运用“S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
2、的过程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才能理解和掌握判定三角形的全等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难点的依据:在原有的基础上使用,有些学生可能会迷糊或者就没有解题思路。 四、 说学情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考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初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学、互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
3、体验,产生动手操作的愿望.五:说教法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
4、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六、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导入新课:(1-2分钟)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2、自学比赛:(18-20分钟)自学的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再给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集中交流,进行展示。该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学生根据自学后对课本的把握,通过预设学习目标,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达到预设的目标
5、,并对自己找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后面的展示课做准备。课堂探究中,我选择了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观察、讨论、归纳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6、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另外在仿照课本第9页例题2环节中,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监测,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学习目标。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上面例题的证明思路,进行讨论、分析、归纳。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
7、素质。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穿插巩固本节课的内容。逐渐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4、当堂检测通过能力提升,当堂测试环节,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知识反馈:1:必做题:能力提升1-3题 2: 选做题:能力提升第4题另外,我们学校在这次许昌县高效课堂活动中,糅合进去了导学案,究其原因: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缺少的条件下,也能对教材做科学合理的处理,并且进行适当的删除、调整、整合和补充后,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人数多,班级大的学校,课件展示中,后边的学生看不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导学案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能把课件中的精华部分展现出来,老师也能通过导学案掌握学生的学情与学习动态.总之把导学案这种教学手段用好了,自然会效果显著。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一个固定万能的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有效地使用。 刘冬冬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