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介绍.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058366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财经大学2015-JX16-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院 (系)会计学院专 业会计学班 级XXX学 号XXX学生姓名XXX指导教师XXX提交日期2015年 04月 20日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复评教师评语及成绩成绩 复评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语及成绩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 年 月 毕业论文(设计)总成绩(五级记分制) 学院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内容摘要中国的资本市场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长,但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制度仍未完善,财务信息的有效性主要通过

2、完整、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保障。所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内部控制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系统和内部监督的相对完整系统的概念;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现状为切入点,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分别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关键词: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系统 内部监督Abstract Although the capital market in China prospers and the number of lis

3、ted companies keeps growing, the supervision of capital market is still far away from maturity. Validation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is mainly guaranteed by a complete, proper and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u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pe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significant to the mana

4、gement of the company, investors, credito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After review of relevant materials,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five elements of internal control including control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control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monitor

5、ing。 Then combining the concept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problems and causes within China listed companies, the end of the thesis gives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control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

6、ms internal supervision system目 录一、引言1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现状2(一)内部控制的应用2(二)内部控制的现状3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4(一)内部环境不健全41.公司组织架构不健全4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关注不足43.高管人员约束机制不健全4(二)风险管理和评估制度不完善5(三)控制活动实施力不强5(四)信息与沟通系统不健全5(五)内部监督作用未能发挥6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存在的成因及分析6(一)对内部控制认识存在偏差,控制意识薄弱61。受到传统观念或现实条件的影响,对内部控制理解错误62。对内部控制制度尺度把握存在偏差73.对内

7、部控制对象的理解存在偏差7(二)组织结构不完善,控制体系不完善71.董事会缺乏独立性72。监事会权力及作用有限8五、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8(一)完善内部环境81.健全组织架构,加强董事会、监事会职能作用82。加强对内部控制认识,强化员工控制意识83。完善高管人员约束机制,明确高管责任9(二)健全风险评估体系9(三)加强内部控制实行力9(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披露机制9(五)整合内部控制监督资源10参考文献 11致 谢 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的

8、资本市场从1990年沪、深两市开办至今,已经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大批的上市公司也由此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公司制度管理及财务信息披露等相关的建设并未跟上。投资者认识和评价一家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最直接的方法则是通过对被投资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这都体现在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上面。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则必须以完整、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作为保障。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不仅反映自身是否已经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对信息披露责任的认识,更影响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监管者的判断和决策。如何增强

9、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证。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现状(一)内部控制的应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及深证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的2013年及2014年两年的上市年报可以大体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应用情况正在逐步完善,并且从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13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到,截止至2013年12月31日,上交所及深交所合计2489家上市公司当中,已有2312家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到了上市公司总体的92.98。其实早在1997年

10、5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内部控制的应用已在我国已经初步拉开.2006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简称上交所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简称深交所指引),并且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开始实施.从此,内部控制得以率先在上市公司展开广泛化的应用。各上市公司并由此逐步按照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指引,建立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由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2007年上交所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7%。2006年7月15日,由财政部牵头发起,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

11、监会等五部门共同参与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2008年6月,该委员会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三项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三项指引更加细化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要求.2008年5月22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再次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简称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并由此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我国的内部控制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基本规范发布以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一直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

12、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里程碑,具有非凡意义.美国COSO委员会主席瑞腾博格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会的书面致辞中称赞说,中国新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包括COSO报告在内的世界领先的内部控制框架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建设正在与国际领先水平逐步接轨.(二)内部控制的现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均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三项指引及基本规范建立了基础的内部控制框架,并按照基本规范的规定,发布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从上市公司公布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来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如下:在内部环境建设方面,上市公司设立以董事会、监事会为代表治理层及管理层组织结构。但

13、是在董事会的组织健全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并未明确各董事的职责及权限,划分成立四大委员会。(注:四大委员会指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只划分出内部审计委员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理层在公司经营活动的参与程度,减弱了治理层在利用内部控制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管理的效果。其次,企业逐渐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但在大部分依然未能在企业内部各阶层形成共识。随着市场商品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的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各上市公司的重视,而品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的文化,即品牌文化。但是在关于企业保持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文化、培养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及内部控制的意识上

14、,管理层和治理层和员工之间并未形成一致的观念,造成整体控制意识不到位的现象,内部控制未能与企业文化融合。在风险评估方面,由于上市企业在完全市场化环境能够中进行经营活动,因而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对其生存和竞争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基本的风险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识别各类风险并进一步实行应对防范。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风险识别上,能力有限,未能实行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的具体因素细分甚至量化,识别风险的方法过于笼统;另外,风险分析及风险应对也由于风险识别过于粗略,因而未能作出细化的分析及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在控制活动方面,上

15、市公司根据自身的主要经营活动的制定必要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包括授权体系、业绩评价体系等,通过上述控制体系使不同人员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分离,以降低舞弊和不当行为发生的风险。但目前的上市公司控制活动的执行力上,由于内部环境的缺陷,企业内部各阶层的控制意识未形成统一,从而导致现实中控制活动执行力度不强。在信息与沟通系统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均有引用外部开发的或根据自身企业情况开发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有效沟通,如应用ERP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能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能够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及时发现企业在经

16、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使企业能在短时间内接受信息,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实现风险防范。但目前由于这类管理信息系统普遍性较强,针对性较弱,同时更新换代时间比实务迟缓,因而上市公司需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完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适时更新。另外,在对外披露上,还存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在内部监督方面,通常,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单独的评价活动或者两者相结合实现对控制的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履行其日常管理活动时,取得内部控制持续发挥功能的信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评估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过程,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评估控制的有效性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

17、施.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未能实行更有效的监督,同时由于信息与沟通系统的不完善,形成各部门信息未能适当传递,企业内部未能形成高度统一的监督系统。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内部环境不健全1。公司组织架构不健全由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归属于董事会,因而董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起着核心指导和监督作用.若没有完善的专门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的内外审计、薪酬激励机制、投资融资决策等就没有专门的董事进行监督,这也导致了董事及董事会作为治理层的参与程度不足。同时,许多上市公司由于权力集中,出现一人多职,既担任公司的董事长,也担任公司的总经理,既是治理

18、层,同时也是作为管理层,形成“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从而导致治理层失位,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综合而言,目前上市公司的组织架构未健全完善,各部门职能未能做到最有效的分离。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关注不足由于大多上市公司相比来说更注重控制业务活动层面的内容,管理层对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缺乏准确理解和认识,从而对控制环境重视不足,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往往忽视对经营理念、领导风格、组织结构、人事管理的改进,没有将内控的理念融合到公司文化建设中.同时也忽视内部控制的表率和监督工作,管理层未能身体力行,高级管理人员未能起表率作用,导致员工的控制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实施的预期效果。3。高管人员

19、约束机制不健全尽管目前所有的上市公司均在组织架构的体系下,对各高管人员的授权进行了具体分配,但并未因此强调高管人员在其岗位上的职位责任,这也导致高管人员对自身的责任要求不明确的情形,不清楚哪些与控制相关的活动需要他们执行,并知晓如何履行及未能有效执行所带来的后果及责任.上市公司整体未对高管人员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未能明确高管人员的职位责任。(二)风险管理和评估制度不完善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这四大要素,是完善风险管理程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表现.但是,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或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程序,风险识别未能做到量化细分,限于定性分析分险,进而使得风险

20、应对不具有针对性,风险防范效果有限。另外,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过程中,建立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来防范风险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更是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趋势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表现.目前只有100家上市公司明确指出设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种风险意识淡薄或风险管理不重视的行为,导致上市公司因为风险管理失误而引起经营不景气.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郑百文ST、长虹巨亏等。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差强人意,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三)控制活动实施力不强由于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够重视,企业内部员工难以形成控制意识及接受监管的态度,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企业主要经营活动没有

21、经过必要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管理层在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和经营业绩的目标也相对模糊,使得业绩考核未能形成统一的依据,最终使得薪酬分配及职责追究无规可循,限于管理层的意识判断决定;由于公司组织架构不健全的因素,使得人员的职责的分离程度较弱,难以降低舞弊和不当行为发生的风险。另外,大部分上市公司未在董事会下成立了执行委员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未能受到治理层足够的重视及领导。(四)信息与沟通系统不健全虽然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均有采用不同类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快速传递,但是由于目前上市公司的管理信息应用水平还相对较低,系统较为落后,从而使得企业在纵向上下级之间以及纵向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

22、,另外与外部的与顾客、供应商、外部审计人员等的交流较少,不能及时获取企业所需的外部信息。同时,企业的管理信息观念较国外落后,对于信息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只关注企业局部范围的信息化建设,尤其只注重在生产及营销方面的信息管理,缺乏全局考虑,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乏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系统.另外,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管理陋习的延续,使他们只习惯于通过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定有效的制度来强化对人、财、物的管理,而不重视通过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借助传递于其中的信息来达到对企业及时而有效地控制。企业始终贯彻自上而下的命令式信息传到,缺乏充分的讲解和沟通交流,因此信息传递缓慢,容易造成信

23、息发生歪曲和遗失;另外自下而上的信息获取主要途径依赖于定期报告制度,管理者缺乏除此以外的信息接收渠道,因此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缺乏源动力,沟通受阻。(五)内部监督作用未能发挥内部控制机构的管理模式大致有四种:内部控制机构由财务总监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由公司总经理主管、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主管、由监事会主管。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内部控制机构的服务对象和功能作用亦不一样。但是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立不明确,有的虽然设立了内部控制机构,但在由于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设,置内部监督制度的时候,未能从内部控制制度出发,使得最终内部控制机构其受控于总经理,使得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不强,内部控制的监督职

24、能难以发挥;还有部分上市公司的内控部门虽然名义上是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内部控制机构,但在其组织结构图中却是受控于经营层,出现了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作用和职能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同时,由于内部监督部门权力过于分散,同时在某些层次上存在职能冲突的问题,影响了内部监督的实际效果。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存在的成因及分析(一)对内部控制认识存在偏差,控制意识薄弱1。受到传统观念或现实条件的影响,对内部控制理解错误中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员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对内部控制普遍产生错误的理解.企业未能从观念上认识到内部控制至于企业管理的意义,

25、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仅仅包括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财务报告目标,未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同样包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性目标,使得管理层及员工消极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规章管理,从而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漠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内部控制制度也只徒有其表,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2.对内部控制制度尺度把握存在偏差管理层与治理层作为企业的领导阶层,需要对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常抓不懈,始终如一地贯彻和坚持,而事实上由于管理层自身未能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从而未能以身作则,单纯将内部控制用作日常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工具,对内部控制制度一贯性与灵活性的尺度把握存在偏差,未能使每一

26、个员工都能真正领会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质与精髓,导致企业整体控制意识薄弱。3。对内部控制对象的理解存在偏差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对象是针对企业中的全体成员来,任何人都需要遵守,没有例外,包括制定内部控制的最高管理当局在内。管理层与治理层作为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内部控制负最终责任,他们同样需要遵守相关规定,不能绕过有关控制制度,不能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由于一些上市公司领导破坏有关的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控制制度,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一般员工,从而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二)组织结构不完善,控制体系不完善1.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从理论上说,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拥

27、有聘任、监督经理人员的权力,有权对经理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据此对经理人员作出奖惩的决定,甚至可以解除经理人员的职务,然而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却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的现象大量存在,形成裁判员兼运动员的局面,经理人员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价自己、自己考核自己,最终使企业的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导致相关管理层与治理层权责不清,各个职能履行不到位,降低了制衡力度及监督的效果,增加了决策的随意性。其次,董事会很大程度地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内部人控制是指在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未经所有者的正式授权而实际掌握了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剩余权力,由于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在

28、交易市场上的分散程度强,致使流通股股东作为企业出资人的权力分散严重,导致出资人缺位的现象,董事会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员手中,另外,目前中国上市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未能完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过低,进一步削弱了外部监督的功能,对管理层难以形成有效控制。2.监事会权力及作用有限从监事会的权力地位看,我国的企业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组织结构上与董事会平行的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实际控制权和战略参议权,亦无权任免董事会或管理层的成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决策,因而难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形成有效监督.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重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

29、监事会的地位,使得监事会成为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监督机构.然而,目前在企业中,除具有监督职能的机构除监事会外,还有党委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同时许多监事会成员在思想意识上缺乏监督意识及责任意识,无形中也削弱了监事会的地位和作用,增加了公司执行机构滥用权力的风险.五、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一)完善内部环境1。健全组织架构,加强董事会、监事会职能作用目前的上市公司在组织架构上尚未完善,董事会掌握的决策权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董事的能力和董事会的效率,因此董事会应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负最终的责任。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董事

30、会结构、明确董事及董事会职责和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等来强化董事会的管理职能。通过在董事会内部设立四大委员会,明确各位董事及董事会的职责,使得董事会的监督及指导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各施其职;其次,上市公司应加大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当中的比例,从而避免董事会被掌握在少数的管理层手中,破坏董事会的独立性.另外,笔者认为监事会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监督机构,监事会的职能和地位应得到充分发挥和重视。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监事会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监督董事会的职能履行情况,上市公司应加强对于监事会中监事的选举,避免监事会被董事会操纵,同时给予监事会足够的监管权力,使之与董事会形成良好的均衡。

31、2.加强对内部控制认识,强化员工控制意识上市公司应加强企业内部整体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员工的控制意识,促进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与治理层应率先强化自身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认识内部控制的目的及作用,同时以身作则,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自觉遵守,树立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文化,调动广大员工的履行内部控制制度规章的积极性,培养员工的控制意识,以促进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发挥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3。 完善高管人员约束机制,明确高管责任在授权体系下,高管人员的职能及权力等到明确,但笔者同时认为高管的责任也要明确,并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以权定责,使得高管在

32、履行职能的时候,受到相对应的责任约束;另外,对于过错及舞弊的能够进行有效的事后追究,对高管人员具有相当的震慑作用。(二)健全风险评估体系上市公司应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明确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合理协调各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组织结构及职能部门在风险防范中的角色及责任;建立全面的事项识别流程,引入故障树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等事项识别方法,对事项识别做到细分处理;合理运用定性定量风险评估技术,特别是提高定量分析的技术应用,提高风险评估技术水平;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观,通过事项识别和风险识别后,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方案,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应急系统以提高风险应对效果

33、.(三)加强内部控制实行力通过以治理层与管理层加深自身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理解,高管人员以身作则,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在自身的执行情况,以此强化员工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同感,提高员工的控制意识;在日常经营工作当中,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包括高管人员,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求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区别对待,做到凡事均以规章制度为处理标准,杜绝人治思维,以此加强权力约束;同时,对应地要严格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奖惩条例,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威严,保持对企业员工的震慑力度;此外,应在董事会下成立内部控制的执行委员会,使得内部控制活动专职化,引起管理层和治理层以及员工的足够重视,有效加强日常监管和约束。

34、(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披露机制上市公司应提高管理信息应用的水平,升级信息系统,打通纵向及横向的信息沟通障碍,通过学习国外最新的管理信息观念,做到全局考虑,关注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信息管理,尤其是生产营销以外的信息管理和传递沟通.通过结合公司的组织结构情况,以此为基础,联合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以及外部的客户及供应商等,设计建立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系统,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借助传递于其中的信息来达到对企业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同时做到对外的公允披露财务信息。(五)整合内部控制监督资源上市公司可通过在内部设立明确的内部控制机构(包括内部审计),并在组织结构上归属于董事会,保持其足够的独立性及监管权力;按照内

35、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形成以内部控制机构为核心,以监事会为辅助和制衡的监督机制,使监督机构在运作时形成合力;另外,在监督人员的编制和配置上,应尽量避免监督人员与受监管人员的重合,避免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参 考 文 献于成华。试论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4,(12)阙澄宇,王一江。银行高层激励:美国20家银行调查J.经济研究.2005,(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苗连琦.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惠全红.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

36、露的思考J. 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7)周守华、胡为民. 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7)李颖琦、陈春华.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问题与改进-来自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3,(8)丁友刚、王永超。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罗晓光、贾辉.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现状及对策J. 科技致富向导.2014,(2)侯增辉、朱颐和。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问题及分析以深市133家J。 会计之友.2014,(8)李万福、林斌、刘春丽。 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

37、经验证据J. 中大管理研究.2014,(2)林斌、刘春丽、舒伟。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会计之友。2012,(25)薄澜、姚海鑫.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GietzmanMB,TrombettaM.Disclosureinteractions:ac2countingpolicychoiceandvoluntarydisclosureeffectsonthecostofcapitalJ。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2003,33(3)第9页

38、致 谢岁月如梭,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在这四年里,广东财经大学各个老师的课程都让我获益匪浅。他们的循循善诱,让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严谨的处事态度。他们的激励让我不断追求更广阔的知识,让我努力克服求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衷心感谢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XXX老师!从选题、开题报告、初稿到最终定稿,黎四龙老师都能坚持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阅读,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我还要感谢所有在我学习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感谢身边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照顾,感谢父母在我成长路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各位师长、学友、亲人致以最诚挚的感谢!XXX 2015年4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