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训练6 地球的结构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1~2题。
1.与甲、乙、丙对应的是( )
A.地壳 地核 地幔 B.岩石圈 地核 地幔
C.地幔 地核 地壳 D.地幔 地核 岩石圈
解析:依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甲为岩石圈,乙为地核,丙为地幔,丁为地壳。
答案:B
2.以下四个地区,丁最厚的是( )
A.青藏高原 B.马里亚纳海沟
C.大西洋S形海岭 D.华北平原
解析:大陆地壳厚于海洋地壳;山脉越高,地壳越厚。
答案:A
3.某校课外活动小组分别到甲、乙两个地震监测站依据同一次地震发生后的统计资料,绘出了地震发生时的横波与纵波的传播走势图。读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线表示纵波走势,b线表示横波走势
B.横坐标向右增大,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C.甲地震级大烈度大;乙地震级小烈度小
D.两地监测到a与b的时间差距甲小于乙
解析:图中显示甲处a、b两条线的时间差要小于乙处,故D项正确。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同一地点应先监测到纵波,即纵波到达某处用时要短于横波,则图中a表示横波走势、b表示纵波走势,故A项错误;横坐标表示距离震中的远近,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故B项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C项错误。
答案:D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4.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供氧,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则只能是岩石圈。故选C项。
答案:C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甲、乙、丙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解析:甲圈是关键,其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甲圈就是最活跃的生物圈。
答案:D
6.对甲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有机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④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⑤存在于地球外部圈层和地幔之间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
解析:生物圈厚度不是最小(可直接读出),质量确定比水圈和岩石圈轻。⑤表述不精确 。
答案:D
2022年4月12日,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再一次喷发,大量熔岩迸发的景象蔚为壮丽。据此回答7~8题。
7.埃特纳火山是格外活跃的活火山,其火山熔岩主要来自( )
A.岩石圈 B.地壳
C.下地幔 D.软流层
答案:D
8.埃特纳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凝固以后直接成为__________的一部分( )
A.岩石圈 B.地球外部圈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答案:A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E、F合为岩石圈
D.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答案:D
10.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图中D层 D.图中G层
答案:A
11.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因此地壳又称岩石圈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C.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D.软流层是地壳和岩石圈这两个圈层的分界线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答案:B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隐蔽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誉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12~13题。
12.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解析:浅层地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平均深度范围内。
答案:A
13.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解析:浅层地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
答案:A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地势第一级与其次级阶梯分界线
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
D.四川盆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
答案:B
15.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5分)
16.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27分)
(1)依据所学学问,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B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__。
(3)说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17.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在图上标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章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解析: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属于岩石圈)及大气圈、水圈;结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出它们的特点,其中的地壳厚度不均,从圈层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厚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答案:(1)标注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几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