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中国出行行业数智化研究报告从单车智能到协同智能,出行行业向数智化迈进2021.09Alibaba Cloud Accelerator&36KR RESEARCH阿里云加速器&36氪研究院联合发布目录CONTENTS前言需求侧推动出行行业创新发展宏观侧牵引出行行业绿色及智能化发展技术侧驱动单车智能与协同智能发展资本侧助力数智化出行蓬勃发展01单车智能智能座舱新能源汽车02协同智能自动驾驶车联网03总结与展望单车智能趋势协同智能趋势行业融合趋势04前言011 需求侧推动出行行业创新发展 宏观侧牵引出行行业绿色及智能化发展 技术侧驱动单车智能与协同智能发展 资本侧助力数智化出行蓬勃发展41
2、 前言需求侧推动出行行业创新发展出行已成消费者“刚需”,四轮出行渗透率最高,市场空间增量可期随着我国人均GDP持续增长、消费升级及城镇化趋势加深,消费者对于出行的需求得到持续释放。出行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刚需”场景,其背后则是万亿级别的广阔出行市场。*各类路面出行工具中,以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等为代表的四轮出行渗透率最高。2019年,四轮出行市场规模已达7,119亿人民币,占路面出行市场的47%。预计2025年,四轮出行行业空间将持续拓展,有望实现11,005亿人民币市场规模,而所占路面出行市场份额或将突破57.7%。*四轮出行市场的扩容,与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不无关系。根据公安部数
3、据,截至2021年3月,我国汽车保有量为2.87亿量,新注册750万辆,同比增长63.3%。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的城市共有72个,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个。其中,33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200万,而1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已超300万。面对市场空间广阔的四轮出行市场,本报告聚焦四轮出行新形势,探索科技赋能下,出行领域玩家如何实现创新及其为出行人群带来怎样的革新式体验。*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国泰君安,36氪研究院1.541.721.942.172.42.62.8111.69%12.79%11.86%10.60%8.33%8.08%0.00%2.00%4.00%6.00%8.00%10
4、.00%12.00%14.00%00.511.522.5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汽车保有量(亿)汽车保有量增速图示:2014-2020我国汽车保有量及增速数据来源:公安部,36氪研究院251 前言宏观侧牵引出行行业绿色及智能化发展我国宏观环境面临新形势,推动出行领域向绿色及智能两大方向发展在政策、技术、经济、消费端习惯等各因素叠加作用下,我国出行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及变革。绿色与智能成为出行领域两大核心及关键趋势,为人们出行带来创新式体验。政策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实现突破式发展。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从
5、十四五规划到工信部等各部委陆续制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推进方向。此外,出行领域中,自动驾驶也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27个城市发布了自动驾驶政策,并建立了9个国家级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为我国自动驾驶的应用及落地提供丰富的测试环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出行领域的数智化转型注入新动力。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传统实体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新动能。数字经济环境下,我国出行领域也面临数智化转型新需求,依托海量出行数据,持续优化出行服务内容,为消费者带来个性化出行体验。政策技术经济社会鼓励应用绿
6、色能源扶持自动驾驶政策经济社会技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碳中和理念深入出行需求多样化底层技术逐渐成熟图示:我国绿色及数智化出行发展的宏观环境361 前言技术侧驱动单车智能与协同智能发展单车智能与协同智能成为我国出行数智化落地的两大路径碳中和推动出行日趋“环境友好化”。2021年两会期间,“碳中和”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我国政府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争取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尽量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将环境保护议题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碳中和的提出推动与碳排放密切相关的出行领域实现绿色转型:从绿色能源的开发使用到汽车电子电器架构的升级,各大车企及出行领域的创新企业均致力于出行
7、环保化的实现。出行用户需求的升级,推动出行领域实现“体验多元化”。就需求端而言,用户对出行需求渐趋多样化,对出行的便捷性及个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代用户对出行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出行已不仅仅是实现位置移动的工具,其场景化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如休闲娱乐、移动办公等。底层技术的成熟为出行数字化与智能化夯实基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成熟,并加速向各应用场景渗透,为出行领域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打造坚实的技术基础。目前,我国出行行业实现绿色与数智化转型的路径主要有两大类:单车智能与协同智能。单车智能即通过智能座舱等车内软件设备、绿色供能等方式,实现单车环境友好与人车智能交互;而协同智能
8、则通过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串联人、车、路、网,实现车辆运行环境的整体数字化、智能化。单车智能与协同智能并非相互独立,只有智能的单车在协同智能的环境下运行,用户出行的数智化才能够实现真正落地。单车智能绿色能源消耗个性化车内软件自动驾驶释放人力人车路网智能交互协同智能471 前言资本侧助力数智化出行蓬勃发展大额融资频发,资本持续加码数字化出行行业绿色与数智化两大趋势下,我国出行行业呈现巨大增长潜力。各类企业通过对两大趋势的洞察,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力图占领行业竞争高地。传统车辆制造类企业、造车新势力、技术驱动创新型企业均瞄准了出行领域某一或某些垂直赛道,带动出行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火热的
9、出行领域同样吸引了资本的目光。2021年上半年,我国数智化出行领域共发生投资事件105起,其中自动驾驶赛道43起、新能源汽车赛道25起,汽车硬件赛道18起,技术研发赛道14起、智能座舱赛道5起。*数智化出行领域大额融资频发,资本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持续攀高。企业名称融资轮次融资金额融资时间企业领域地平线C轮15亿美元2021年6月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禾赛科技D轮3亿美元2021年6月激光传感器研发商哪吒汽车D轮30亿人民币2021年4月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希迪智驾B轮3亿人民币2021年4月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服务商435251814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新能源汽车汽车硬件技术图示:2021上半年数智化出行领域
10、投资分布数据来源:鲸准,36氪研究院图示:2021上半年数智化出行领域主要投资事件例举数据来源:鲸准,IT桔子,36氪研究院5*数据来源:36氪研究院 智能座舱 新能源汽车单车智能02692.1.1 定义及主要应用场景智能座舱是配备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车载产品,核心在于利用人机交互提升驾驶和乘坐体验就汽车而言,座舱是指车内驾驶和乘坐空间。智能座舱,是指配备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车载产品,从而可以与车、路、人进行智能交互的座舱*。汽车座舱的发展历经机械时代和电子化时代。从功能结构单一的机械式仪表盘及简单的音频播放设备,转变为能够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多信息的中控液晶显示,物理按键逐渐被取消。如今,汽车座
11、舱迈入智能时代。智能座舱的核心在于利用人机交互提升驾驶和乘坐体验,其产品形态包括中控娱乐系统、仪表盘、抬头显示系统(HUD)等,能够提供多模态交互、地图导航服务、娱乐内容和生活服务信息等功能。未来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为各产品整合协同。随着一芯多屏多系统、多屏互融、立体式虚拟呈现等技术普及,智能座舱将会为用户带来更直观、更个性化的体验,搭载率有望加速提升。图示:智能座舱应用场景对车智能通过车载芯片和车载系统对CAN、ECU等电子器件反馈的数据进行计算,掌控汽车行驶状态以及各种参数指标,适配车辆保持最佳状态对路智能通过V2X对道路状况、拥堵情况等信息进行感知和收集,并将数据传输给云端进行计算和路线智
12、能规划对人智能智能座舱通过语音、手势等不同交互方式与驾驶员及乘客进行互动,即时了解人类需求7*参考资料:亿欧汽车智能座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36氪研究院102.1.2 智能座舱发展背景消费者需求层次提升叠加主机厂追求产品差异化,倒逼智能座舱快速发展近年来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使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发生变化。在物质及生理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需求愈发受到消费者重视。就支付意愿而言,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类体验的支付意愿也较高,近50%的消费者表示有付费意愿*。随着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层次逐渐由安全舒适向社交等个性化体验转变,智能座舱在维持交通工具属性外加入更多移动娱乐空间属性,逐步成为生活中的“
13、第三空间”。汽车行业历经百余年发展至今,传统主机厂之间竞争愈发同质化,除少数品牌高端车系配备自研或外引技术,实现差异化发展外,绝大多数车型并未实现创新式突破。智能座舱的兴起使主机厂有机会突破现有局限性,形成产品差异化;同时,主机厂可利用智能座舱搭载的附加娱乐功能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开发增量市场。因此,来自主机厂的需求同样在倒逼智能座舱快速发展。个性化:更懂使用者、能体现使用者自我意愿的车辆自我实现被尊重的需要情感与归属需求安全舒适需求生理需求精神价值需求物质价值需求认同感:希望车辆能够凸显自身社会地位社交:将社交关系从手机延伸到汽车内舒适:希望车内空间更加舒适便捷(座椅、音响等)安全:希望汽车装
14、配更多安全性配置与相关功能8图示:消费者需求层次提升参考资料:罗兰贝格汽车智能座舱发展趋势白皮书,36氪研究院整理112.1.2 智能座舱发展背景汽车底层技术、云计算、5G融合发展,为智能座舱体验升级夯实基础从底层技术看,汽车座舱产品形态的变化建立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EEA)变革基础上:EEA正在进行深度升级,由传统的分布式架构走向域内集中,再走向跨域的中央集中。这种集中域式方案也称作“座舱域控制器”方案,即用一个系统级的主控芯片(SoC)来实现座舱内所有部件的控制,同时基于虚拟机技术通过软件的方式对两个不同安全等级的区域做分域,以实现二者的相互隔离。芯片的运算能力大幅提升,自动驾驶逐渐成熟。
15、目前,一辆智能汽车搭载的代码行数超过一亿,各大芯片厂商都推出了与算力匹配的主控芯片。同时,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释放了人们的驾驶时间,让更多驾驶者的精力集中在智能座舱内较为丰富的功能上。云计算和5G发展迈向新阶段。云平台的计算、存储能力和5G的传输速度为智能座舱大数据量、低延时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图示:“座舱域控制器”方案主控单元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动力总成域控制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车身控制域控制器连接域控制器智能座舱作为单独的域出现,有利于产品的统一性。仪表和中控硬件上整合进座舱域控制器;软件上基于虚拟机技术在操作系统上做分域,有效降低通信成本与延时。中控HUD仪表空调系统音响系统副驾/后排娱乐系统氛围
16、灯音响系统9122.1.2 智能座舱发展背景车联网及智能汽车等相关政策,为智能座舱产业拓宽发展空间和厚植发展土壤现阶段,传统汽车在机械结构层面难以实现技术突破,无法满足低碳出行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智能化技术可以对汽车实现精准控制,在保证驾驶安全性的同时,可以降低油耗和碳排放。因此,汽车智能化成为降低碳排放、提升驾驶和乘坐体验的重要探索方向。我国为践行碳达峰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出行领域颁布了系列政策以推动车联网和智能汽车等的发展,为智能座舱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和厚植了发展土壤。时间部门政策主要内容2021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工信部联科202
17、123号加快推进交通强国、科技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促进现代科技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推动先进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2020年2月发改委、工信部等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发改产业2020202号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2018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要从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分标委架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协调等三方面着手,推动我国国家标准向高质量国际标准提升,为全面建设汽车强国提供坚实支撑2017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加大技术研发支持,协
18、调制定相关标准法规,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多产业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交互平台,加快网络信息安全和车辆行驶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016年4月工信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明确提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2015年5月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加快汽车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图示:部分智能汽车相关政策列举数据来源:36氪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1013智能座舱产业图谱显示面板2.1.3 智能座舱产业图谱供应商Tier2PCB功率器件高精度地图芯片软件硬件信息娱乐系统供应商Tier1
19、驾驶显示系统HUD后排液晶显示流媒体后视镜整车厂互联网科技企业中间件软件11注:智能座舱产业图谱由36氪研究院梳理,只列出部分企业为代表,未覆盖全产业底层操作系统142.1.3 智能座舱产业链分析上游产业链上游硬件中芯片层值得重点关注,SoC芯片与“一芯多屏”技术是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智能座舱产业链上游中,硬件包括芯片、显示面板、PCB和功率器件等。1)芯片层中,SoC芯片与“一芯多屏”技术是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在传统的分离式架构中,每个ECU所进行的运算大部分是简单的逻辑指令,不需要太复杂的运算能力,因此可以将传统的汽车芯片理解为仅实现某个功能的功能性芯片(MCU)。智能座舱时代,运算指令处理复杂
20、度呈指数级增加。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功能芯片难以满足运算需求,于是集成了中央处理器(CPU)、AI 处理单元、图像处理单元(GPU)、深度学习加速单元(NPU)等多个模块的系统级SoC芯片诞生。随着各主机厂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硬件预埋的方式进行智能化军备竞赛,采用单个更高算力SoC芯片或多个SoC芯片成为主流趋势之一。此外,“一芯多屏”技术受到用户青睐。座舱SoC芯片支持显示屏数量多少,已成为能否被用户采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芯多屏”模式采用一颗芯片支持多个操作系统,不仅解决了系统之间高成本的通信开销问题,而且也缩短了通信时间。2)显示面板逐渐由LCD向OLED、大尺寸方向发展。3)汽车PCB主要
21、由美资、日资和台资企业主导;大陆提供商主要为沪电股份等。4)功率器件等传统电子类产品,目前主要由传统汽车电子厂商提供。12细分市场技术壁垒行业集中度国内供应商竞争力增长确定性SoC芯片高高一般高显示面板一般较高强较高汽车PCB一般高强较高图示:智能座舱产业链上游细分市场分析数据来源:36氪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152.1.3 智能座舱产业链分析上游产业链上游软件中,底层操作系统定制化开发成为主流趋势智能座舱产业链上游中,软件包括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和以高精度地图为代表的应用程序层等。1)底层车载操作系统形成了QNX、Linux、Android三大阵营。随着我国企业加入,可用系统类型增多,市场竞
22、争进一步加剧,如阿里和华为基于底层Linux系统内核分别研发出Alios和鸿蒙系统(Harmony OS)。传统车企通常基于底层操作系统二次开发其专属操作系统。例如基于QNX底层操作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的车企有福特、奔驰、奥迪、宝马、大众、沃尔沃等,基于Linux底层操作系统二次开发的车企有特斯拉、丰田、雪佛兰等。除此之外,亦有主机厂或互联网企业采用自研方式推出自己的系统,比如蔚来NIO OS、小鹏Xmart OS、理想Li OS等。值得注意的是,主机厂对操作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与自研操作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操作系统二次开发往往不涉及底层,只涉及UI界面与框架的更改,因此其开发成本、难度与自研存
23、在本质区别。36氪研究院认为,二次开发和自研操作系统都属于定制化开发范畴,定制化开发底层操作系统已成为主流趋势。2)中间件是基础软件的一大类,处于车载操作系统上层、应用软件下层。中间件作用是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并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为各类应用软件提供运行与开发的环境,帮助用户灵活、高效地开发和集成复杂的应用软件。36氪研究院认为,汽车智能化时代下,中间件供应商的价值愈发凸显。以智能座舱为例,智能座舱系统的发展需要选用集成度更高的芯片,并接纳更多样化的操作系统,中间件企业可以帮助汽车电子领域各层级厂商加速系统的升级换代。3)应用程序层位于智能座舱软件层次的顶层,直接影响用户使用体验。智能
24、座舱车机应用层软件通常包含地图导航、语音助手、智能座舱控制、车载通讯模块、车载应用商城APP等。13162.1.3 智能座舱产业链分析中游智能座舱产业链中游为一级供应商,其中HUD领域发展潜力巨大,与AR结合是未来趋势智能座舱产业链中游产品包括信息娱乐系统、驾驶显示系统、流媒体后视镜、HUD及后排液晶显示等。1)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由传统中控台发展而来,最初车企在中控台仅加装音视频与导航一体化的车载主机,后期转型为搭载以软件解决方案为主的车载信息系统。随着人们对座舱内信息、娱乐、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逐渐成为了一个综合平台,集倒车影像、多媒体、WIFI、蓝牙、辅助泊车等功能于一
25、体。2)HUD即汽车抬头显示仪,可以把重要信息映射在挡风玻璃上,使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清。HUD自1988年引入汽车领域,陆续在BBA、大众、丰田的高端车型中搭载。多年持续渗透培育了用户习惯,随着全面智能化浪潮到来,大众对HUD的市场认知也在逐步打开。2020年,国内HUD市场规模不足百亿,根据开源证券研究所测算数据,预计2025年国内HUD市场空间可达到290亿,2020-2025年行业复合增长率高达92.1%。HUD可按照成像介质进行划分。C-HUD是将影像投放到一块树脂玻璃上,由于设计成本低廉,大多在A、B级车型上应用。W-HUD则直接将影像投射到汽车挡风玻璃上,设计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26、,多配置于高端车型。而AR-HUD是下一代HUD技术,各厂家正处于研发阶段,36氪研究院认为,AR-HUD技术将在未来五年得到大规模应用,掌握AR-HUD核心技术的厂家将占据核心地位。3)流媒体后视镜是将车内后视镜设计成一个实时后方路况显示屏,通过高清的外置后视摄像头对车辆后方的实时路况进行拍摄,并把图像呈现到后视镜上。相较于传统后视镜,流媒体后视镜具有视野范围更宽、清晰度更高和防晕眩等优势。但由于设计难度较大,相对传统后视镜成本较高,流媒体后视镜市场整体渗透率较低,仍处于培育期。14172.1.3 智能座舱产业链分析下游智能座舱时代,软件能力逐步成为主机厂核心竞争力,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入局随
27、着出行行业迅速驶入智能化变革的快车道,软件的重要性快速提升。以座舱为例,过去主机厂只需对中控、仪表供应商的产品进行选型、组装,而进入智能座舱时代,主机厂想要建立自己差异化的产品能力,就必须协调各级供应商在前期的产品定义阶段进行深度细致的人机交互功能定义。这个过程对主机厂深度把握框架性的软件能力提出挑战。从主机厂层面来看,一方面以特斯拉、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们以其独特的产品定义、高度智能化的产品形态、优异的产品体验,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科技巨头们也开始陆续跨界加入到“造车”的队伍中,苹果、阿里、百度等相继官宣进军智能汽车赛道。36氪研究院认为,整车厂的优势在于其拥
28、有成熟的汽车研发、生产和供应链体系,但软件开发能力稍显薄弱,且没有建立起广泛的互联网应用生态。互联网科技巨头拥有完整的应用生态和极具竞争力的底层系统开发能力,但硬件集成开发经验较为缺乏。15分类车企名称交互方式操作系统芯片HUD国际品牌奔驰自然语音识别MBUX英伟达Tegra 8核可选装宝马自然语音+手势iDrive 7.0英伟达Tegra 4核可选装,部分标配奥迪自然语音识别MMI英伟达Tegra 4核可选装新造车势力特斯拉自然语音识别基于Linux自研英伟达-小鹏自然语音识别Xmart OS英伟达-威马自然语音识别自研未披露-自主品牌荣威自然语音识别AliOS高通-名爵自然语音识别AliO
29、S高通-吉利自然语音识别GKUI高通-图示:部分整车企业座舱产品布局数据来源:亿欧智库,36氪研究院整理182.1.4 智能座舱创新企业案例研究-斑马智行斑马智行:依托AliOS打造智能座舱系统,支持异构芯片算力融合和多种应用生态混合部署斑马智行由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专业研发以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底层基础软件技术。目前,业内大部分智能座舱是将智能化硬件放入座舱中,属于局部智能;部分领先的车企,基于QNX系统+Android系统+应用级融合中间件,建立拼装式融合智能。相比而言,斑马智行基于异构融合OS打造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属于战略开源模式,能够支持异构芯片算力融
30、合和多种应用生态的混合部署,带来硬件能力的最大化应用,为用户带来智能座舱新体验。2021年1月,斑马智行发布首个智能座舱操作系统,该系统采用多核分布式融合架构,适合新型域集中式和中央计算式电子电气架构汽车。该智能座舱操作系统是业内首个异构融合式OS,支持弹性创新,支持微内核和宏内核及基于SOA的云端融合框架,具有跨域融合的能力,支持实现人机共驾的体验。图示:斑马智行智能座舱操作系统架构图数据来源:斑马智行,36氪研究院整理云座舱16192.1.4 智能座舱创新企业案例研究-斑马智行斑马智行:链接人、车、路、云的数字交通解决方案,满足多场景下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除专注于解决“对车智能”和“对人智
31、能”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外,斑马智行基于AliOS操作系统和云平台两大智能引擎,打造解决“对路智能”的数字交通解决方案,让出行更智慧。在数字交通业务领域,斑马智行拥有诸多核心优势。如:数字交通与智能汽车业务融合协同、对行业客户和普通消费者深刻理解、基于海量数据与云计算建立的强大数据和算法能力、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圈等。斑马智行数字交通解决方案连接智能网联的车、全面感知的路、智慧协同的云、时刻在线的人,依托高精地图等基础设施,推动智能交通治理、智慧出行服务、智能驾驶应用实现落地。数字交通解决方案面向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商用车、无人车等构建多样化使用场景,满足不同场景下用户、企业及政务需求。图示:
32、斑马智行数字交通业务架构图数据来源:斑马智行,36氪研究院整理17202.1.4 智能座舱创新企业案例研究-商汤科技商汤科技以原创技术体系为根基,积极布局智能座舱领域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成立以来长期专注于原创技术研究,自主研发并建立了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增强现实、面部识别、图像识别、物体识别、文字识别等。2016年,商汤科技已开始在智能汽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几年来其在智能座舱领域的产品布局愈加完善。截至2021年5月,从全球范围来看,商汤在智能车舱领域已经和全球超过30家头部企业展开合作,定点量产项目数超过30个,覆盖车辆总数超过1,300万辆*。202
33、1年7月9日,商汤科技发布SenseAuto Cabin绝影智能车舱。该产品由驾驶员感知系统(DMS)、座舱感知系统(OMS)、智能进入系统以及座舱域控制器等子产品组成。通过商汤科技独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借助完善的产业链,商汤绝影智能车舱致力于提供全方面、多层次的智能车舱AI整体产品方案*。图示:绝影智能车舱子产品功能介绍18*数据来源:腾讯新闻https:/ 概念与内涵新能源汽车品类多样,其中以纯电动汽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新能源汽车,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
34、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本报告主要研究销量较多的纯电动汽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图示:按照电气化程度区分汽车品类低电气化程度高动力来源产品分类产品界定燃油+电网燃油氢能电网燃料电池汽车(FCV)纯电动汽车(BEV)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非插电混合动力汽车(HEV)内燃动力汽车(ICEV)只用电动机驱动汽车,以氢燃料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为动力源用电动机驱动汽车,以插电方式充电只用电动机驱动汽车,以内燃机和插电方式为电池充电使用发动机/电动机驱动汽车,以插电方式为电池充电使用发动机/电动机驱动汽车,以能量回收方式为电池充电使用发动机驱动汽车,以内燃机提供原动
35、力新能源汽车19低222.2.2 新能源汽车PEST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双积分机制加速落地宣告市场化交易时代到来2009年,以政府为主导通过To G和To B端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作为试点,逐渐向大众推广。2014-2018年期间为政策扶持期,各类补贴性政策鼓励车企布局新能源汽车并开始向To C端进行渗透,新能源市场稳定扩容。2018年起,政策补贴进入退坡期,新能源汽车行业由政策驱动逐步转向市场驱动。2020年,双积分机制加速落地,企业传统能源乘用车节能水平与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结转的关联机制推动新能源车的产销提升,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化交易时代到来。时间部门政策主要内容2021
36、年5月商务部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及到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相关措施2021年2月工信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21该标准规定了燃用汽油或柴油燃料、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类车辆今后一个时期的燃料消耗量限值要求,是我国汽车节能管理的重要支撑标准之一2020年1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593号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对公共交通等领域车辆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
37、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10%;从2021年1月1日执行;对补贴的技术门槛不变202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办发202039号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图示:部分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列举数据来源:36氪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2
38、32.2.2 新能源汽车PEST分析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提升,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将达20%202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全球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在内的新能源乘用车销售318.05万辆,同比增长43.93%。过往五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均复合增速为42.39%,渗透率从2015年的0.83%提升至2020年的5.9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受政策引导,生产量持续攀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燃油车渗透率已触及天花板,呈萎缩趋势。*2020年之前,中国已连续五年蝉联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
39、中长期预测(2020-2035)数据,未来五年汽车市场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增长放缓,预计总销量在2,630万辆,同比增长4%。其中,新能源汽车预计销量187.9万辆,同比增长37.5%,远超汽车销量增长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提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要达到车辆总销售的20%左右,届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600万辆。1.87.533.150.777.7125.6120.6136.7187.9255.56000.1%0.3%1.3%1.8%2.7%4.5%4.8%5.4%7.7%10.0%20.0%01002003004005006007000.0
40、%5.0%10.0%15.0%20.0%25.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E2022E2025E销售量(万辆)渗透率图示:2013-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预测(注:渗透率=新能源销量/汽车总销量)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协会,Mob研究院,36氪研究院整理21*数据来源:华鑫证券掘金新能源汽车十年黄金赛道,36氪研究院整理242.2.2 新能源汽车PEST分析社会环保需求与技术快速迭代,共同夯实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近年来,空气质量下降、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中国能源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环境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对清洁
41、能源以及低碳环保产品的需求愈发旺盛。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力措施,也是中国在零碳经济时代中,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提高能源竞争力的战略部署。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交通占能源活动中碳排放量的13%,而公路交通占交通行业碳排放 80%以上*。因此发展电动车以减少交通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再度得到保障。随着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加强,中国汽车专利创新质量也在持续提升。据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行
42、业技术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汽车行业专利总量23%,公开专利数量同比增长16%,研发热度不减。23%20%11%11%10%8%4%13%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车身及车身附件发动机电子电器整车制造悬架系统其他图示:2020年中国汽车专利技术构成数据来源:IPR Daily http:/ 新能源汽车产业图谱充换电设施电池回收配套及运营设施整车车载系统整车中游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电池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上游热管理系统电路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其他零部件下游23注:新能源汽车产业图谱由36氪研究院梳理,只列出部分企业为代表,未覆盖全产业262.2.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析上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以三电
43、为核心,集成式驱动电机系统成为未来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以三电为核心,包括电池材料、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及其他零部件系统等细分领域。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37GWh,随着海内外汽车电动化转型的加速,电池装机量有望继续维持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940GWh,复合增速超过45%。随着电池规模的不断扩大,动力电池价格将会持续下降。如果按照2025年0.45元/Wh的价格计算,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规模将接近4,200亿元*。电机作为一类成熟的工业产品,在各行业都有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对电机提出了高扭矩、高功率、高转速和低成本等新要求,也促进驱动电机
44、技术飞速发展。36氪研究院认为,驱动电机系统将持续走向集成化。相比于单独的电机、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集成式的驱动电机系统省去了不必要的系统接口,并且从设计到调试均在同一家厂商进行,因此在物料成本、外观尺寸及重量等方面均具备显著的优势。当前驱动电机产业的竞争形态决定了集成化的掌控权会牢牢把握在车企一方。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等本不具备电机及相关零部件生产制造,但仍自行承担电驱动系统装配工作,从外部购买电机和减速器等部件,自行组装。因此对第三方企业而言,想要突破驱动电机系统非常困难。尤其是当前基于平台的纯电动车型,在研发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核心三电系统的供应商名单,如小鹏P7车型,动力电池系统
45、由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供应,电机由精进电动和方正电机供应,减速器由格特拉克供应。随着车企与驱动电机供应商进一步以合资公司等形式加深合作关系,36氪研究院认为第三方企业在驱动电机系统集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概率在降低,车企仍将是电驱动系统集成的核心掌控方。24*数据来源:平安证券,26氪研究院整理272.2.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析中游中游整车厂通过整合电池生产环节,逐步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主导者在传统汽车产业链中,整车厂需掌握包括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技术。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车企呈分离趋势,整车厂可以外采电池、电控和电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变革发生在202
46、0年。2020年以前,电动车升级的核心均在电池环节,电池厂成为行业发展引领者。在这过程中,大部分电池厂实施如下举措:1)激进地提升能量密度,以增加车辆续航水平;2)持续性的降低成本,应对补贴下降;3)大幅扩产,满足下游远期需求。这些措施导致头部电池厂迅速占领市场,并持续挤压二线电池厂的生存空间。2020年,整车厂开始发力并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要位置。现阶段,800-1,000公里续航已基本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需求;电池核心转向安全可控,整车迎来高速增长阶段。在各家电池技术差距逐步缩小的情况下,整车厂对于头部电池厂的依赖逐步降低,二线电池厂或将迎来新发展机遇。此外,为全流程把控整车质量,部分整
47、车厂通过自研、合资或并购的方式,打造自有电池品牌,用以满足造车需求。基于此,整车之间的竞争或将从电池技术转向智能化和自动化领域。汽车集团当前电池供应商是否自建电池厂大众LGC、三星SDI、SKI、宁德时代收购northvolt与国轩高科特斯拉松下、LGC、宁德时代收购Maxwell,自建电池厂丰田松下、宁德时代与松下合资共建上汽集团宁德时代、微宏动力、万向 A123捷新动力(PACK)长城汽车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戴姆勒松下、SKI、宁德时代、孚能科技、亿纬锂能参股孚能科技吉利汽车宁德时代、国轩高科、鹏辉能源衡远新能源图示:部分主流车企电池供应商和自有电池规划数据来源:36氪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
48、5282.2.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析下游充换电行业面临整合,大功率技术将成为重要技术方向,头部玩家应建立差异化优势在新能源车保有量提升、各地充电柱运营补贴等因素推动下,我国充电桩保有量稳定增长。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80.7万台,同比增长56%。充换电行业集中度较低,未来将迎来行业整合。在单车电量提升趋势下,充电桩行业面临功率提升需求,在平衡电池发热(安全隐患/寿命影响)、对波峰电网冲击大等约束的基础上,大功率技术将成为重要技术方向。2651.653.154.755.859.266.780.70204060801002019-122020-22020-42020-620
49、20-82020-102020-12图示: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平安证券研究所,36氪研究院整理行业企业数量众多,竞争加剧行业格局技术方向差异化优势现状趋势中小型玩家或被市场淘汰,行业集中度将提升交流充电桩为主,充电效率低、充电时间长大功率充电技术将成为重要方向现有企业在各主要竞争力维度存在一定同质化,差异化优势不突出生产企业可通过开发差异化产品、转换业务模式等方法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292.2.4 新能源汽车创新企业研究新能源汽车创新企业名录序号企业名称企业logo融资轮次企业简介1爱驰汽车战略投资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2蜂巢能源B轮电动电池研发生产商3恒天领锐战略投资
50、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4零跑科技Pre-IPO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5拿森电子B轮自动驾驶的核心电控系统研发商6闪开来电B轮社区充电网络服务商7威马汽车Pre-IPO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8卫蓝新能源战略投资固态锂电池研发商9新特汽车B轮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10臻驱科技B轮提供国产功率半导体及新能源汽车动力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初创公司根据36氪数据库,筛选近三年内获得融资的未上市企业,通过赋予企业注册资本、融资轮次、融资总额、创始团队、商业模式等考核指标相应权重,计算各企业综合得分。将综合得分较为靠前的企业收入创新企业名录。数据来源:36氪研究院注:本表格由36氪研究院梳理,按照企业简称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