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整理.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043097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

2、。(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远处) 5、穷

3、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

4、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

5、: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则群聚而笑之。倚歌而和之

6、。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而师之。 择师而教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二)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郯子之徒。(代词,这)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彼童子之师。(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8、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4、而耻学于师。(向)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6、其皆出于此乎?(从)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10、徘徊于斗牛之间。(在)11、于是饮酒乐甚。(在)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14、寄蜉蝣于天地。(在)15、托遗响于悲风。(给)(五)乎1、介词,相当于“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相与枕藉乎舟中。(在)2、语气助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郁乎苍苍。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六)其1

1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七)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4、吾

12、师道也。(学习)(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三)穷1、穷回溪。(走到尽头)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四)绝1、而绝江河。(横渡)2、不绝如缕。(断)(五)梦1、卧而梦。(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六)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2、始指异之。(才)3、游于是乎始。(开始)(七)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八)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九)行1、三

13、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十)复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十一)如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十二)东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十三)然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十四)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十五)异1、始指异之。(以为异)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十六)特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十七)为1、余自为僇人。(成为)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

14、表目的)3、輮以为轮。(做)(十八)夫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十九)道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7、是岁,元和四年也。(二)省略句1、鞣以(之)为轮。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4、吾从(之)而师之。5、始指(之)异之。(三)状语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

15、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4、而耻学于师。5、师不必贤于弟子。6、学于余。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0、相与枕藉乎舟中。(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3、以为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五)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4、而又何羡乎?(六)主谓倒装。1、渺渺兮予怀。(七)被动句1、不拘于时。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教版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同“倘”,

16、如果)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地事秦。(侍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朝歌夜弦。(唱歌/弹琴)2、名词作状语。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朝歌夜弦。(早晨/夜晚)3、形容词做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始速祸焉。(招致)4、动词做名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5、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6、意动用法。

1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三、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情况。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思厥先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至于颠覆。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令提一事。 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各用

18、心机,互相排挤。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 今:怜悯。四、虚词归纳1、焉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 风雨兴焉。(“于之”) 始速祸焉。(语气词)2、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 二败而三胜。(表并列)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3、之破灭之道也。(的)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

19、的各国)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4、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凭借) 以有尺寸之地。(连词)举以予人。(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 洎牧以谗诛。(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苟以天下之大。(凭借)5、于其势弱于秦。(比) 以趋于亡。(向) 赵尝五战于秦。(跟) 齐人勿附于秦。(引进对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五、一词多义1、为以荆卿为计。(作为)邯郸为郡。(成为

2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2、灭六国破灭。(灭亡)薪不尽,火不灭。(熄灭)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并力西向。(介词,朝)4、兵非兵不利。(兵器)而秦兵又至矣。(军队)斯用兵之效也。(战争)5、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良将犹在。(还)6、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7、得大则得城。(得到)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8、势有如此之势(形势)其势弱于秦。(势力)9、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始速祸焉。(才)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游于是乎始。(开始)10、终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其

21、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11、故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12、胜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13、暴暴霜露。(暴露)暴秦之欲无厌。(凶暴)虽有槁暴。(同“曝”,晒干)14、欲则秦之所大欲。(想要)暴秦之欲无厌。(欲望)15、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16、爱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17、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士大夫之族。(类)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18、缦廊腰缦回。(像缦一样)缦立远视。(久)19、举举以予人。(拿)函谷举。

22、(拔,攻占)20、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21、极尽态极妍。(达到顶点)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22、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23、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24、事以地事秦。(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25、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26、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省略句举以予人。 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3、状语后置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4、定语后置苟以天下之大。5、宾语前置并力西向。秦人不暇自哀。6、被动句函谷举。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