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1-1学案全集.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043074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1-1学案全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1-1学案全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命题命题及其关系 学习目标: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命题的真假;了解四种命题的的含义,能写出给定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自主学习 1. 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是素数,则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合作探究 1. 根据下列命题完成填空 (1)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全等;(3)如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相等;(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不相等,那么它们不全等. 命题(2)、(3)、(4)与命题(1)有何关系? 1.上面的四个命题都是 形式的命题, 可记为 ,其中是命题的条件,是命题的结论. 2.在上面的例子中, 命题(2)的 分别是命题(1)的 ,我们称这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 命题(3)的 分别是命题(1)的 ,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 命题(4)的 分别是命题(1)的 ,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 3.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的含义: 一般地,设“若则”为原命题,那么 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1)若,则;(2)若,则. 4.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同时指出它们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5.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 (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 ;(2)逆命题与否命题 . 练习反馈 1.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则;②若,则;③对于实数,若,则;④若,则;⑤正方形不是菱形. 其中真命题是 ;假命题是 .(填上所有符合题意的序号) 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斜率相等的两条直线平行;(3)钝角的余弦值是负数. 3.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 和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 (1)若两个事件是对立事件,则它们是互斥事件; (2)当时,若,则.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2.1 充分条件&1.2.2必要条件 学习目标:正确理解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通过对充分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自己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充分条件的概念 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 自主学习 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 > a2 + b2,则x > 2ab, (2)若ab = 0,则a = 0.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合作探究   命题“若p,则q” 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Þq. 充分条件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要条件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x > a2 + b2 Þ x > 2ab,所以“x > a2 + b2 ”是“x > 2ab”的充分条件,“x > 2ab”是“x > a2 + b2” "的必要条件 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x =1,则x2 - 4x + 3 = 0;(2)若f(x)= x,则f(x)为增函数;(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1) 若x = y,则x2 = y2; (2) 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 若a >b,则ac>bc. 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练习反馈 1、从“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中选出适当的一种填空: ① “”是“函数为偶函数”的_____ ② “”是“” 的_____ ③ “”是“”的_____ ④ “”是“”的_____ 2、已知、是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充分条件,那么 ⑴是的什么条件? ⑵是的什么条件? ⑶是的什么条件? 3、已知 “”和“”, 则“”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4、求圆经过原点的充要条件。 课堂总结 充分、必要的定义. 在“若p,则q”中,若pÞ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 1.2.3 充要条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 2、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 重点: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 2、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 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 自主学习 1.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说出“”的含义 2.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q”及“qp”是否成立 (1)p:内错角相等 q:两直线平行 (2)p:三角形三边相等 q:三角形三个角相等 3.充要条件定义: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 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_______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合作探究 例1:指出下列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 p:x>1 q:x>2 2) p:x>5 q:x>-1 3) p:(x-2)(x-3)=0 q:x-2=0 4) p:x=3 q:=9 5) p:x=±1 q:x-1=0 例2:1)请举例说明: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p是q的充要条件 2)从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适当一种填空: ①“aN”是“aZ”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0”是“ab≠0”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x=3x+4”是“x=”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四边相等”是“四边形是正方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①“a>b”是“a>b”的充分条件;②“a>b”是“a>b”的必要条件;③“a>b”是“a+c>b+c”的充要条件;④“a>b”是“ac>bc”的充分条件 例3、若甲是乙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要条件,丁是丙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问丁是甲的什么条件? 例4、求证:关于X的方程ax+bx+c=0(a≠0)有两个符号相反且不为零的实根充要条件是ac<0 例5、已知 P: ≤ 2 ,q:x-2x+1-m≤0 (m>0)且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练习反馈 1、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p: x是6的倍数。 q:x是2的倍数 2)p: x是2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 3)p: x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q:x是6的倍数 4)p: x是4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 2、 已知p: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q:x1+x2=-5,则p是q的 [ ] 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p是q的充要条件的是 [ ] A.p:3x+2>5,q:-2x-3>-5 B.p:a>2,b<2,q:a>b C.p: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q:四边形是正方形 D.p:a≠0,q:关于x的方程ax=1有惟一解. 4、 若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D是C成立的必要条件,C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是A成立的 [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设命题甲为:0<x<5,命题乙为|x-2|<3,那么甲是乙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 已知p、q都是r的必要条件,s是r的充分条件,q是s的充分条件,那么s,r,p分别是q的什么条件? 7、 关于x的不等式 1.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3.1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含义,熟悉常见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2、了解含有量词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含义,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含有量词的命题及判断其命题的真假性. 重点: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难点: 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真假的判定. 自主学习 问题1、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假如是命题你能判断它的真假吗? (1)2x+1是整数;(2) x>3;(3)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5)海师附中今年所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课本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6)所有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黄种人;(7)对所有的x∈R, x>3;(8)对任意一个x∈Z,2x+1是整数。 问题2、命题(5)-(8)跟命题(3)、(4)有些不同,它们用到 “所有的”“任意一个” 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或全部,这样的词叫做______量词,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_______命题。命题(5)-(8)都是全称命题。 问题3、在判断问题1中的命题(5)-(8)的真假的时候,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命题: (5),存在个别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 (6),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7), 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x(如x=2),使x≤3.(至少有一个x∈R, x≤3) (8),不存在某个x∈Z使2x+1不是整数. 这些命题用到了“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的词叫做______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______命题(或存在命题)命题(5),-(8),都是特称命题(存在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中一个x,使p(x)成立”可以用符号简记为:。读做“存在一个x属于M,使p(x)成立”. 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存在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一个”等. 合作探究 (1)下列全称命题中,真命题是: A. 所有的素数是奇数; B. ; C. D. (2)下列特称命题中,假命题是: A. B.至少有一个能被2和3整除 C. 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直线 D.x2是有理数. (3)已知:对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 (4)已知:对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 (5)求函数的值域; (6)已知:对方程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 练习反馈 1、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①末位是o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 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④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2、判断下列特称命题的真假: ①有些实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②有些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③有些菱形是正方形。 3、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其中真命题为( ) A.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B. C.对每个无理数x,则x2也是无理数 D.每个函数都有反函数 4、将“x2+y2≥2xy”改写成全称命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有 B.,都有 C.,都有 D.,都有 5、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A. B. C. D. 6、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存在实数α和β,使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B.不存在无穷多个α和β,使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对任意α和β,使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D.不存在这样的α和β,使cos(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7、对于下列语句(1)(2) (3)(4)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 。(全部填上) 8、命题是全称命题吗?如果是全称命题,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是全称命题,请补充必要的条件,使之成为全称命题。 1.3.2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数学中一些实例,使学生归纳总结出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 2、通过例题和习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重点:通过探究,了解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会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难点: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自主学习 1、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你能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吗? (1)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2)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 (3)"x∈R, x2-2x+1≥0。 (4)有些实数的绝对值是正数; (5)某些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 x∈R, x2+1<0。 2、从命题的形式上看,前三个全称命题的否定都变成了特称命题。后三个特称命题的否定都变成了全称命题。 一般地,对于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的否定,有下面的结论: 全称命题和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合作探究 例1、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并写出它们的否定: (1)、p:所有能被3整除的整数都是奇数; (2)、p:每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3)、p:对"x∈Z,x2个位数字不等于3; (4)、p:$ x∈R, x2+2x+2≤0; (5)、p: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p:有一个素数含三个正因数。 例2、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1)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2)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3)"xÎR,x2-2x+1≥0 例3、写出命题的否定(1)p:$ x∈R,x2+2x+2≤0;(2)p: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p:有些函数没有反函数;(4)p:存在一个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练习反馈 1、写出下列全称命题的否定:(1)p:所有人都晨练;(2)p:"xÎR,x2+x+1>0; (3)p: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4)p:$ x∈R,x2-x+1=0; 2、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1) 所有自然数的平方是正数。 (2) 任何实数x都是方程5x-12=0的根。 (3) 对任意实数x,存在实数y,使x+y>0. (4) 有些质数是奇数。 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1) 若x2>4 则x>2.。 (2) 若m≥0,则x2+x-m=0有实数根。 (3) 可以被5整除的整数,末位是0。 (4) 被8整除的数能被4整除。 (5) 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4、 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与否命题,并判断其真假性。(1)p:若x>y,则5x>5y;(2)p:若x2+x﹤2,则x2-x﹤2;(3)p: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4)p:已知a,b为实数,若x2+ax+b≤0有非空实解集,则a2-4b≥0。 5、命题p:存在实数m,使方程x2+mx+1=0有实数根,则“非p”形式的命题是( ) A.存在实数m,使得方程x2+mx+1=0无实根; B.不存在实数m,使得方程x2+mx+1=0有实根; C.对任意的实数m,使得方程x2+mx+1=0有实根; D.至多有一个实数m,使得方程x2+mx+1=0有实根; 6、有这样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有些有理数是分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分数”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是因为( )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7、命题“"xÎR,x2-x+3>0”的否定是 8、“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能被5整除”的 否定形式是 否命题是 9、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其真假: (1)p:"m∈R,方程x2+x-m=0必有实根; (2)q:$ÎR,使得x2+x+1≤0; 10、写出下列命题的“非P”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若m>1,则方程x2-2x+m=0有实数根.(2)平方和为0的两个实数都为0. (3)若是锐角三角形, 则的任何一个内角是锐角.(4)若abc=0,则a,b,c中至少有一为0.(5)若(x-1)(x-2)=0 ,则x≠1,x≠2. 1.4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学习目标:1、掌握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自主学习: 1、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①12能被3整除;②12能被4整除;③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2)①27是7的倍数;②27是9的倍数;③27是7的倍数或是9的倍数。 2、下列各组命题中的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 ①35能被5整除; ②35不能被5整除; (2) ①方程x2+x+1=0有实数根。 ②方程x2+x+1=0无实数根。 2、归纳定义 (1)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_____读作________。 (2)一般地,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 (3)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__ 3、命题“p且q”、 “p或q”与“非P”的真假的 规定 p q P且q p 非P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p q P或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当p,q都是真命题时,p且q是______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且q是_____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真命题时,p或q是______命题;当p,q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或q是_____命题。 合作探究 例1:将下列命题分别用“且”与“或” 联结成新命题“p∧q” 与“p∨q”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2)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p:35是15的倍数,q:35是7的倍数. 例2:选择适当的逻辑联结词“且”或“或”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2)2是素数且3是素数;(3)2≤2. 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2)Æ是A的子集且是A的真子;(3)集合A是A∩B的子集或是A∪B的子集;(4)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4: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p:y = sinx 是周期函数; (2)p:3<2; (3)p:空集是集合A的子集。 练习反馈 1、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2)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 (3)平行线不相交 2、分别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1)8≥7;(2)2是偶数且2是质数;(3)不是整数; 3、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1)p:对任意实数x,均有x2-2x+1≥0;(2)q: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3)“AB∥CD”且“AB=CD”;(4)“△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4、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4≥3 (2)4≥4 (3)4≥5 (4)对一切实数 5、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1)p:2+2=5; q:3>2 (2)p:9是质数; q:8是12的约数; (3)p:1∈{1,2}; q:{1}{1,2} (4)p:{0}; q:{0} 6.在一次模拟打飞机的游戏中,小李接连射击了两次,设命题p1是“第一次射击中飞机”,命题p2是“第二次射击中飞机”试用p1、p2以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表示下列命题: 命题S:两次都击中飞机;命题r:两次都没击中飞机;命题t:恰有一次击中了飞机; 命题u:至少有一次击中了飞机. 7、分别写出由下列各种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p:末位数字是0的自然数能被5整除 q:5Î{x|x2+3x-10=0} Ì ¹ (2)p: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q: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p:0ÎÆ q:{x|x2-3x-5<0} R (4)p:不等式x2+2x-8<0的解集是:{x|-4<x<2} q:不等式x2+2x-8<0的解集是:{x| x<-4或x> 2}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学习目标:1、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 3、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 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41页上的问题,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2.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 ,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 .即当动点设为时,椭圆即为点集. 合作探究 1.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见教材): 思考:(1)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2)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3)设参量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4)类比:写出焦点在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 如何用几何图形解释 b2=a2-c2 ? 在椭圆中分别表示哪些线段的长? 3.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并且经过点,求它的标准方程. 4.如图,设,的坐标分别为,.直线,相交于点,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求点的轨迹方程. 图2-1-1 练习反馈 1.在圆上任取一点,过点作轴的垂线段,为垂足.当点在圆上运动时,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是什么? 2.已知B,C是两个定点,|BC|=10,且DABC的周长等于22,求顶点A满足的一个轨迹方程。 3.已知椭圆两焦点坐标分别是(0,-2),(0,2),并且经过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1.2椭圆的简单性质 学习目标:1.了解用方程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对称性;理解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及对称轴,对称中心、离心率、顶点的概念; 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初步了解椭圆的第二定义. 重点、难点:理解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及对称轴,对称中心、离心率、顶点的概念;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 1.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___(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_____,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______.即当动点设为时,椭圆即为点集. 2. 写出焦点在x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_____________。 3. 写出焦点在y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①范围: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得,,进一步得:,同理可得:,即椭圆位于直线和所围成的矩形框图里; ②对称性:由以代,以代和代,且以代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椭圆是以轴和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 ③顶点:先给出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椭圆有四个顶点,由于椭圆的对称轴有长短之分,较长的对称轴叫做长轴,较短的叫做短轴; ④离心率: 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叫做椭圆的离心率()。 2.求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 3.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求的值. 练习反馈 1. 说出椭圆的焦点和顶点坐标; 2.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并画出草图: (1)a=6, e=; (2)C=3, e=,焦点在y轴上; (3)长轴长是短轴长得3倍,椭圆经过点P(3,0); (4)椭圆的一个焦点到长轴两端点的距离分别是10和4. 3.如图所示, “神舟”截人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开始巡天飞行,其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距地面,远地点距地面,已知地球的半径.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椭圆的轨迹方程. 图2-1-2 2.2.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学习目标: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 2.进一步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对比、概括、转化等方面的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 2.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对比、概括、转化等方面的能力。 自主学习 复习椭圆知识: (1)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___(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_____,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______.即当动点设为时,椭圆即为点集. (2) 写出焦点在x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____________。 (3) 写出焦点在y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由教材提供的方法画出抛物线的图像,归纳出抛物线的定义和推导标准方程: (1)定义: .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 ,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 . (2) 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a)建系设标: b)建立等量关系,推导方程: 练习反馈 1. 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3.一种卫星接收天线的轴截面如图所示。卫星拨束近似平行状态社如轴截面为抛物线的接受天线,经反射聚焦到焦点处。已知接收天线的口径为4.8m深度为0.5m,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焦点坐标。 2.2.2抛物线的简单性质 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这 些性质. 2.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抛物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能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这些性质。 自主学习 1. 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___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___,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___. 2. 抛物线的___在一次项对应的轴上,其数值是一次项系数的__倍,准线方程与焦点坐标相反;反之可以逆推。 3.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8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4.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F(-2,0),求它的标准方程 合作探究 1.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通过和椭圆几何性质相比,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有什么特点? (1)抛物线只位于半个坐标平面内,虽然它也可以无限延伸,但是没有渐近线. (2)抛物线只有一条对称轴,这条对称轴垂直于抛物线的准线或与顶点和焦点的连线重合,抛物线没有中心. (3)抛物线只有一个顶点,它是焦点和焦点在准线上射影的中点. (4)抛物线的离心率要联系椭圆第二定义,并和抛物线的定义作比较.其结果是应规定抛物线的离心率为1. 2.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m的值. 3.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的一条直线与这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且A(x1,y1)、B(x2,y2) 图2-2-1 练习反馈 1. 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 + 6 =0的距离小2,求M得轨迹。 2.求顶点在原点,通过点(,-6),且以坐标为轴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3.某单行隧道横断面由一段抛物线及矩形的三边组成,尺寸如图,某卡车载一集装箱,车宽3m,车与箱总高4.5m,此车能否安全通过隧道?说明理由。 图2-2-2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学习目标:1.理解双曲线的概念,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会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 重点、难点:理解双曲线的概念,掌握双曲线的定义; 会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 复习旧知:1.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___(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_____,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______.即当动点设为时,椭圆即为点集. 2.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___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___,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___. 3.抛物线的___在一次项对应的轴上,其数值是一次项系数的__倍,准线方程与焦点坐标相反;反之可以逆推。 合作探究 1.由教材探究过程容易得到双曲线的定义. 叫做双曲线.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时,双曲线即为点集 。 2.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思考:已知椭圆的图形,是怎么样建立直角坐标系的?类比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自己建立直角坐标系. 类比椭圆:设参量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第二、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类比:写出焦点在轴上,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推导过程: 3.已知双曲线两个焦点分别为,,双曲线上一点到,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4.已知,两地相距,在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地晚,且声速为,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 练习反馈 1.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 a=3,b=4,焦点在x轴上; (2) 焦点为(0,-10),(0,10),双曲线上的点到两个焦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16;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