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2T2010-2023生态地质调查规范.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04049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DF 页数:54 大小:3.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2T2010-2023生态地质调查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DB42T2010-2023生态地质调查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DB42T2010-2023生态地质调查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DB42T2010-2023生态地质调查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DB42T2010-2023生态地质调查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07.060 CCS A 44 DB 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20102023 生态地质调查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eco-geological survey 2023-05-16 发布 2023-07-16 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总则.3 目的任务.3 基本要求.3 调查工作量定额.4 5 准备工作.5 需求对接.5 资料收集.5 资料整理与分析.6 野外踏勘.6 6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6 设计书编写依据.6 设计书编写原则.6 设计书编写要求.6 设计书审

2、查要求.6 7 调查内容.7 总体要求.7 不同层次生态地质调查内容.7 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7 8 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9 遥感解译.9 地面调查.9 剖面测量.10 地球物理勘探.11 地球化学勘查.12 钻探.13 生物调查.14 动态监测.15 9 生态地质评价.16 生态环境单因素评价.16 生态地质健康评价.17 10 数据库建设.17 基本要求.18 数据内容.18 11 综合研究.18 12 成果编制.18 图件编制.18 报告编写.19 13 验收与审查.19 野外验收.19 成果审查.19 资料归档.19 附录 A(规范性)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21 附录 B(资

3、料性)生态地质调查表.22 附录 C(资料性)采样记录表.41 附录 D(资料性)生态地质剖面记录表.44 附录 E(资料性)物探技术方法选择.45 附录 F(规范性)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提纲.47 参考文献.48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朋、张雅、刘力、

4、胡元平、祁士华、邢新丽、王宁涛、杨丹、彭汉发、翁茂芝、孙四权、陶良、罗红、周峰、朱晛亭、张娅婷、夏冬生、宗维、祝安安、郭盼、毛启曦、吴龙。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联系电话:027-86656061,邮箱:;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请反馈至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电话:13387585546,邮箱:。生态地质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湖北省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调查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写、调查内容、方法与技术要求、生态地质评价、数据库建设、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及验收与审查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1:50 000生态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和类似地区的生态地

5、质调查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5265 环境空气 降尘的测定 重量法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

6、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 0017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DZ/T 0071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 0072 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 DZ/T 0073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 DZ/T 0078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 0130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 0148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 0170 浅层地震勘察技术规范 DZ/T 0171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 DZ/T 0187 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 0190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 DZ/T 0258 多目标区域地

7、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 000)DZ/T 026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DZ/T 0263 地面核磁共振法找水技术规程 DZ/T 0273 地质资料汇交规范 DZ/T 0280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 0295 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DZ/T 0296 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 000)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 641 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范 HJ 710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HJ 96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 1142 生态保护红

8、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LY/T 18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LY/T 2242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SC/T 9402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HJ 1142、LY/T 224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生态地质 ecological geology 主要研究各种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的地质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背景条件。生态地质条件 ecological geological condition 指对生态有影响的地质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成土母质、土壤、地下水等。生态

9、地质问题 eco-geological problems 指人类活动扰动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生态地质条件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的现象。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功能 ecological function 指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惠益,通常包括产品提供、生态调节、娱乐文化和支持功能。来源:HJ 1142-2020,3.2 风化壳 weathering crust 指地质历史时期曾出露地表的岩层,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风化剥蚀

10、,形成明显的风化剥蚀带后,再经过埋藏压实固结所形成的“壳体”或“壳带”。包气带 vadose zone 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该带内的土和岩石的空隙中没有被水充满,包含有空气。包气带中的水主要存在的形式是气态水、吸附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当降水或地表水下渗时,可暂时出现重力水。成土母质 soil parent material 别称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碎屑,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消落带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也称消落地、涨落带、消涨带、水位涨落带等,是指河流、湖泊、水库中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被水淹

11、没的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成为陆地的一段特殊区域。生境 habitat 又称“栖息地”。是具有一定环境特征的植物或动物的生活居住地。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层次。来源:LY/T 2242-2014,3.1 4 总则 目的任务 为提高对湖北省生态系统现状和其地质环境条件的认知程度,服务于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提供有力支撑,开展1:50 000生态地质调

12、查。主要任务有:a)调查生态地质条件的分布现状与历史演化过程,分析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b)调查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控制与影响因素,预测发展趋势;c)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提出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议;d)建立 1:50 000 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库,编制生态地质系列图件。基本要求 4.2.1 生态地质调查应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重点部署在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活动强烈区、生态系统敏感区、脆弱区和生态地质问题区。4.2.2 生态地质调查应从区域生态地质条件、重点区生态地质问题、典型地段生态地质相互作用机理三个层次开

13、展,并注重工作的相互衔接。4.2.3 根据生态地质特征和实际需要,充分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合理安排地面调查、钻探、物探等工作量的投入。4.2.4 调查工作一般应遵循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踏勘、设计编制、野外调查(包括地面调查、物探、钻探、野外试验等)、测试分析、综合研究、报告编制、数据库建设、评审验收与资料汇交等工作程序。4.2.5 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丰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与编测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4.2.6 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生态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4.2.7 按照生态地质复杂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三类(见表 1)。调查工作量定额 按湖北省独

14、特的自然地理格局,调查区可以划分为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地区、岩溶地区、河湖湿地地区,不同类型区1:50 000生态地质调查主要工作量定额执行表2的规定。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本着继承前人成果原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资料成果可纳入工作量定额,在此基础上补充部署各项工作;b)调查区已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并取得预期地质效果者,野外测绘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 20%40%;c)相关钻探和样品采集工作应遵守 DZ/T 0017、DZ/T 0148 的规定。表1 生态地质调查区复杂程度分类 依据 生态地质简单地区 生态地质中等地区 生态地质复杂地区 地形地貌 地形平缓,相对高差小于50 m,

15、地貌类型单一 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多样 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地层岩性 地层及地质结构简单,岩性岩相变化小 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变化较大 地层及地质结构复杂,岩性岩相复杂多样 成土母质类型 变化小 变化较大 变化大 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类型较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少 土壤类型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土壤类型变化大,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地下水结构与水文地质条件 简单 较复杂 复杂 生态系统类型和物种丰富度 类型单一,物种丰富度较低 类型多样,物种丰富度较高 类型交错,物种丰富度高 生态地质问题 少 较多 多 人类活动影响程度 人类活动一般,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轻,破坏小 人类活动

16、较强烈,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严重,破坏较大 人类活动强烈,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破坏大 注: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则应定为该级别。表2 1:50 000 生态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额 地区类别 调查点(个)路线调查(km)剖面测量(km)遥感调查(km2)样品测试(组)物探(点)浅钻(个)钻探孔数及总进尺数(个/m)平原地区 简单 1020 3040 12 100 1530 2040 2030(12)/(1030)中等 2030 4050 23 100 2035 4050 3040(23)/(3050)复杂 3040 5060 34 100 3040 5070

17、 4060(34)/(50100)山地丘陵地区 简单 1524 3040 12 100 2025 4560 1524(12)/(50150)中等 2430 4050 23 100 2530 6075 2430(23)/(150200)复杂 3040 5060 34 100 3540 7590 3040(34)/(200300)岩溶地区 简单 3040 2030 0.51 100 2530 5060 1020(12)/(50150)中等 4050 3040 11.5 100 3040 80100 2030(23)/(150200)复杂 5060 4050 1.52 100 4050 120150

18、 3040(34)/(200300)河湖湿地地区 简单 3040 2030 0.51 100 2030 5060 4060(12)/(1030)中等 4050 3040 12 100 3050 7080 6090(23)/(3050)复杂 5060 4050 23 100 5070 90110 90100(34)/(50100)5 准备工作 需求对接 开展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发展规划、水利、住建等部门需求调研,咨询调查区存在的生态地质问题,了解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对调查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行业部门、重点企业和重大工程的需求。资料收集 5.2.1 总体要求 收集包括调查区社会经济、气象、水

19、文、遥感、地形地貌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土壤、植被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资料、专著、论文及图表,生态红线区划分状况、生态功能现状、区域稳定性、地震、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等。5.2.2 社会经济 区内的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生态地质资料的需求、土地利用规划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资料。若调查区内无统计资料,可利用所在行政区的统计资料。5.2.3 气象 区内气象站的长期降水、蒸发、气温、湿度、冻结深度及暴雨等资料,其时间段长度应与具体评价工作相适应。5.2.4 水文 区内河流水系的分布、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径流量、水位及其特征值、水质、水温、含沙量及动态变化资料;湖泊、水

20、库的位置、积水及水面面积、蓄水容量、水位、水质、生态环境功能、供水及防洪作用等;调水工程、灌区渠系等水利工程内容;地表水灌溉区的分布范围、灌溉引水量、灌溉面积等资料。5.2.5 遥感 区内不同时期、不同波段的航片和卫片等遥感影像与数据及其解译成果。5.2.6 地形地貌与区域地质 区内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区域地质资料。5.2.7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5.2.7.1 区内水文地质调查和勘查成果,包括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生活/工业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山水文地质勘查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等资料。5.2.7.2 区内工程地

21、质调查和工程建设勘查资料。5.2.7.3 区内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工程、水土污染调查,以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成果等资料。5.2.7.4 各类钻孔、物探、化探、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环境监测、野外实验和室内试验等原始资料。5.2.8 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群落 5.2.8.1 区内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群落的调查与研究资料,尤其是历次全国土地(国土)调查基础数据。5.2.8.2 区内最新的土壤志、土壤类型分布图等土壤普查有关资料。5.2.8.3 各行业开展的典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资料,包括生物数据、土壤数据、水分析数据等。5.2.9 生态地质问题 已发现的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

22、害等问题相关的资料。资料整理与分析 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开展资料的可利用程度评价,并建立资料清单;总结影响调查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基础地质背景、生态地质问题,明确生态地质调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野外踏勘 5.4.1 野外踏勘应根据工作程度、地貌类型、植被类型、交通地理情况,结合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和初步了解的生态地质问题,制定踏勘工作计划。5.4.2 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了解主要生态地质条件及主要问题分布情况,为确定生态地质调查的重点提供依据。5.4.3 野外踏勘工作需及时总结踏勘成果,确定正式野外调查的工作思路及主要工作内容。6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设计书编写依据 设计书编写主要依据项目任务

23、书、资料整理与分析结果、野外踏勘总结、生态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往工作程度、主要技术工作定额、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等。设计书编写原则 设计书应做到目标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内容全面,方法得当,技术要求具体,组织管理和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经费预算合理。设计书编写要求 6.3.1 设计书编写提纲按附录 A 执行。6.3.2 设计书附图及附件包括但不限于:a)生态地质工作程度图;b)工作部署图;c)资料清单及其他综合调查图表。设计书审查要求 6.4.1 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设计审查与审批。6.4.2 按照审批后的设计开展工作。6.4.

24、3 如工作内容发生较大调整,需对变更后的设计书进行报批。7 调查内容 总体要求 生态地质调查应涵盖生态地质景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与水文、岩土体分布特征、土壤及沉积物、生物、生态等内容,重点关注生态地质问题,据此将调查分为一般调查、重点区调查及典型地段调查三个层次。按湖北省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划分为平原、山地丘陵、岩溶、河湖湿地四种地质地貌类型。不同层次生态地质调查内容 7.2.1 一般调查 查明区域生态变化和生态地质条件,为生态地质评价提供依据。充分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资料。主要补充开展以下调查内容:a)地壳表层基岩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产状等;b)

25、风化壳的分布、风化程度、厚度、成因及垂直分带等;c)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厚度、入渗率、含水率等;d)成土母质的分布、厚度、结构、组分、成因类型等;e)土壤的类型、厚度、结构、成因、组分等;f)浅层地下水水位及其时空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地表水类型、分布、水质与时空变化等;g)森林、草原、湿地等的分布、变化,植被类型及其分带、覆盖度等;h)积温、湿度、日照、风速、风向、降水等气象要素等;i)生态地质问题修复现状及效果评估。7.2.2 重点区生态地质调查 在区域生态地质调查内容基础上,查明与生态问题相关的地质要素分布,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分布、程度、控制与影响因素,为生态地质健康评价提供依据。重点调

26、查要素主要包括:a)包气带的渗透性能、水分盐分垂向分布及动态、蒸发影响带深度、毛细水上升高度等;b)成土母质结构、有机质、矿物质组分;c)土壤容重、粒度、结构,土壤有机质、含水量、易溶盐、pH 值;d)地下水(地表水)水位、水温、水质;e)生物多样性、典型植被类型、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其变化、根系分布和发育深度。7.2.3 典型地段生态地质调查 典型地段的生态地质调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揭示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水圈等多圈层各相关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生态系统演化的地质学机理,尤其是地球表层关键带中水分、盐分、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及硒、砷、镉、铜、铅、锌等

27、特定元素的物质循环过程和演化机制。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 7.3.1 平原地区 7.3.1.1 地貌特征调查: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解译,重点开展微地貌调查,查明微地貌形态、分布、成因类型。7.3.1.2 土壤调查:查明土壤的类型及其分布、厚度、结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及组分,表层、深层土壤污染状况。7.3.1.3 成土母质调查:查明成土母质的岩性、厚度、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7.3.1.4 包气带调查:调查包气带的垂向分布特征、渗透性,包气带岩性、结构、水分特征及与植被的关系。7.3.1.5 地质灾害调查:主要调查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等。7.3.1.6 水资源调查:重点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

28、水质、水温、水污染状况,地下水水位,水资源储量和可利用资源量。7.3.1.7 地表水污染调查:重点查明污染源名称、年排放废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污水排放去向、对河流污染的贡献率等。7.3.1.8 植被调查:查明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覆盖率、退化趋势等特征,以及植被退化的成因类型、分布、程度、变化,与植被退化有关的降水、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生成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人为影响因素。7.3.2 山地丘陵地区 7.3.2.1 地貌特征调查:重点调查其成因类型、分布位置、形态与组合特征。7.3.2.2 基础地质调查:查明基岩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产状和接触关系等,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单元的演化特征

29、等。7.3.2.3 水土质量调查:主要调查地表水质量、表层土污染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地方病等。7.3.2.4 地质灾害调查:主要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等,重点调查水土流失情况。7.3.2.5 生态环境灾害调查:主要调查森林火灾、山洪、干旱、植物生物群落问题等。7.3.2.6 森林调查:应重点查明森林覆盖率、退化趋势,以及森林退化的成因类型、分布、程度、变化,与森林退化有关的降水、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生成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人为影响因素。7.3.3 岩溶地区 7.3.3.1 地貌特征调查:应重点查明岩溶区可溶岩分布、产状、岩性组合、构造变形、地貌类型、地质景观、岩溶洞穴、岩

30、溶水量水质特征等。7.3.3.2 包气带调查:应重点查明地表水水源特征、表层岩溶带(包气带)发育特征,碳酸盐岩与岩溶水、土壤水之间的演化关系及其与植被分布的相互关系。7.3.3.3 岩溶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区施工、岩溶工程影响评价等。7.3.3.4 石漠化调查:重点调查石漠化类型、分布、程度、变化及地质控制因素等。7.3.3.5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重点调查林草、水体、农田等分布现状及变化规律。7.3.4 河湖湿地地区 7.3.4.1 地貌特征调查:主要查明湿地地区地形地貌、海拔高程、空间分布等,地壳表层基岩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产状和接触关系等,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单元的演化特征等。7.3.4.2

31、 水文与水文地质调查:重点查明地下水位及其时空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地表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时空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等。7.3.4.3 土壤分布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湿地及周边土壤类型、厚度、结构、成因、组分,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7.3.4.4 湿地生物状况调查:查清区域动植物分布、变化;区域植被类型及其分带、覆盖度等;湿地水生动物量和植物量、类型等;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量、类型等;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量、类型等。7.3.4.5 消落带调查:查明消落带植物分布类型、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土壤结构、成分、岩性等,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等特征。7.3.4.6 生态地质景观及人类工程活动

32、调查:查清湿地景观,空间上与湿地相对应的周边各种景观;湿地周围堤坝、公路、铁路的修建,工程建筑、城市建设、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采、工业排污等。7.3.4.7 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查清湿地水文、水质变化、干旱与洪涝、生物种群退化情况等。8 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遥感解译 8.1.1 基本要求 8.1.1.1 遥感解译工作应贯穿野外踏勘、设计编写、地面调查及报告编制等全过程。8.1.1.2 解译工作在遥感图像制作后进行,在项目踏勘前完成,为踏勘工作提供依据。8.1.1.3 根据调查内容和所选用的遥感图像的可解性以及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遥感解译和生态信息提取内容。根据调查区情况,确定数据源(星载、

33、航空、无人机等搭载平台,多、高光谱、机载激光雷达等不同传感器类型),一般情况下,应选择云雾覆盖少(云量10%)、多时相、可解译性强的遥感数据。8.1.1.4 一般生态地质调查宜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 16 m 的遥感数据;重点区生态地质调查宜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 2 m 的遥感数据;在满足遥感调查精度的条件下,应选用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的合格遥感数据源。优先使用国产资源三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卫星影像数据。8.1.1.5 生态地质调查数据源应具有较强的时限性,一般应选择植被生长旺盛期。8.1.2 解译原则 8.1.2.1 遥感解译时应从遥感影像图入手,先建立起调查区生态地质环

34、境的整体概念后再逐步解译。8.1.2.2 遥感解译内容一般应体现森林、草原、湿地等空间分布、类型及其动态变化,生态地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地表水系、岩性、地貌等。生态信息提取内容应包括植被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和植被类型分布等信息。8.1.2.3 遥感解译标志明显的生态地质环境因子,应尽量解译到设计的最小调查单元;标志不明显或有疑义的地区,应详细记录,以便野外现场核查验证。8.1.2.4 一般调查中遥感解译流程与方法、精度要求按 DZ/T 0296 执行,重点区生态地质遥感调查流程与方法、精度要求按 DZ/T 0190 执行。地面调查 8.2.1 基本要求 8.2.1.1 应充

35、分利用已有资料和遥感调查成果,加强地面调查工作的针对性,突出成果质量和效率。以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查明不同地质单元边界、地层、岩石、构造、第四系结构等基础地质背景要素;查明生态地质现状、主要生态地质问题及与基础地质背景的控制关系。8.2.1.2 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生态地质问题,采用实测、修测或编测的方式开展调查。8.2.1.3 应在调查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土壤水成土母质岩石剖面,建立典型的标志,统一工作方法。8.2.1.4 观测路线的布置以穿越法为主,路线穿越应垂直于植被类型或地貌类型最大变化方向、或主干水系的长轴方向,尽可能涵盖不同的生态地质分区类型。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复

36、杂程度以及要素的遥感可解译程度,对观测路线进行优化部署,生态地质条件复杂且遥感可解译程度差的地区观测线路间隔在 800 m1 200 m 之间,生态地质条件简单且遥感可解译程度较好的地区观测线路间隔在 1 500 m2 000 m 之间。8.2.2 观测点的布置 8.2.2.1 观测点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地下水点、地表水点、泉水点、成土母质分界点及典型点、土壤类型分界点及典型点、植被类型分界点及典型点、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点。8.2.2.2 观测点布置要突出重点,不平均使用,工作应以控制不同的生态地质分区类型为前提,并统一编号,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复杂程度,每百平方公里观测点数量按表

37、2 执行。8.2.2.3 观测点记录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意观测点之间的沿途观察记录,用信手剖面图反映其间的变化情况。野外调查数据采集采用“智能地质调查系统”(或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进行。8.2.2.4 选择不少于 30%的观察点进行样品采集,系统采集成土母岩、成土母质、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植被等样品。在生态地质现象不明显的地方,用浅钻进行揭露。观察点采样要求、定点、采样记录、样品交接、加工、运输和保存按 DZ/T 0258 执行。8.2.3 精度要求 8.2.3.1 各类生态地质条件分布范围,凡能在图上表示出其面积和形状者,应实地勾绘在图上或根据遥感解译检验结果在野外核定到图上,

38、不能表示实际面积、形状者,用规定的符号表示。8.2.3.2 观测点和取样点密度综合地区类别和调查区交通地理状况、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遥感可解译程度等确定,以控制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为原则,同时还应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8.2.3.3 应采取边调查、边录入、边整理、边整合分析的方法,并及时提交原始数据,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下一步工作。野外调查结束后,在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交野外调查总结、实际材料图等图件,并形成地质点、路线调查等原始资料数据库和实际材料图库。8.2.3.4 调查表格参见附表 B,采样记录表参见附录 C。剖面测量 8.3.1 基本要求 8

39、.3.1.1 选择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内不同组分相互作用的典型地带开展实测生态地质剖面测量,分析生态系统演化的地质学机理,尤其是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等多个圈层交互带水分、盐分、碳氮元素等的循环过程和演化机制;探究风化壳、包气带结构与垂直分带特征,元素迁移富集特征,生态问题地学响应机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等,建立生态地质图谱。8.3.1.2 实测生态地质剖面主要布置在自然露头或人工露头,配合剖面测制,适当安排剥土、槽探、浅井,必要时可施工少量浅钻。8.3.1.3 利用定性观察、描述和定量测量不同地质、地形地貌、土壤、生态等生态地质相关信息。观察记录岩石类型、颜色、结构、成分,测量岩层产状和岩石节理

40、裂隙特征;观察记录风化壳、成土母质、土壤类型、颜色、结构、成分,测量厚度、分层结构和水分;观察记录地表植被的类型、生长状况、结构层次等,测量根系数量、深度及其空间分布,典型植被应采用样方调查的方式测量植被生态参数;必要时可借助无人机技术进行植被群落观测。在上述观察记录基础上,系统进行岩石风化壳土壤水植被的采样。8.3.2 剖面布设 8.3.2.1 水平剖面测量,比例尺控制在(1:500)(1:2 000),剖面分层厚度一般控制在 0.5 m2 m。剖面线位置选择要注意地质体的连续性,剖面线上的露头应大于 60%。当难以选择露头连续性好的剖面时,可布置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层位拼接要准确,防止层位

41、的重复和遗漏。实测剖面线方向应基本垂直于地质体走向或生态要素代表性地段。8.3.2.2 垂直剖面测量利用陡坎、开挖、钻孔取芯建立剖面柱,钻孔数量以控制区内第四系成因类型为宜。比例尺控制在(1:50)(1:200)。8.3.3 样品采集、描述与记录 8.3.3.1 水平剖面记录要按规定的记录表格式详细逐层记录岩性、岩相、风化壳、土壤、植被、各类样品采集、素描、照相等内容。系统采集岩石风化壳土壤水体植被样品。在规范的岩石、土壤、水、沉积物和植物样品采集、记录及其加工处理基础上,选择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试验分析测试方法,对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特征、空间分布和迁移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分析。8.3.3.2 垂直剖

42、面记录按植被类型、根系特点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潜水面风化壳厚度、风化程度底部基岩层产状、岩石(建造)类型,采集岩石、土壤、水、植被等样品,沿剖面层分层取样,每层样品采取 1kg 左右。分析粒度等物理特性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了解土壤层厚度、风化壳裂隙、岩层产状等对植被、灾害等影响,研究基岩土壤植被生态地球化学过程,查明生态地质系统的三维结构、优势(特色)生态地质资源或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8.3.3.3 剖面记录表参见附录 D;基岩出露区剖面测制按 DZ/T 0078 执行。地球物理勘探 8.4.1 基本要求 8.4.1.1 充分收集利用以往的物探成果以及各类遥感资料,重点是

43、航磁、电法、区域地震剖面等资料。在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与其它方法合理配合使用,采用适当的物探方法满足生态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和解决重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的需要。当确认以往资料有充分利用价值后,可减少新投入的物探工作量;当可利用的资料达到调查要求时,进行少量的检查、核对工作。8.4.1.2 应根据调查设计书提出的任务,参照有关物探规范,编制物探设计书或在调查设计书中列出物探方面的专门章节。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资料整理、编写报告和成果验收。8.4.2 布设原则 地面物探按以下原则进行布置:a)应根据待查的生态地质环境条件,重点布置在地面难以判断而又需要解决的地段、钻探试验地段或钻探工作困难的

44、地段;b)应根据需要解决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结合不同物探方法的物性前提和应用条件,因地制宜地正确选择物探方法,合理布置物探测线;c)对于地球物理前提不明、地质效果有争议的地区,在布置物探之前,应先开展适当的试验工作;d)物探剖面应垂直调查对象的总体走向或沿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e)测线长度、间距应能控制被探测对象;f)物探剖面宜与已有的或设计的钻探剖面线一致,发现异常应加密探测点,以确定异常性质和异常区范围;g)重点地段可提高物探技术参数来提升勘探精度。8.4.3 方法选择 8.4.3.1 应根据调查任务的需要,通过对调查区地形、地貌、工作条件的实际踏勘,并根据已知的地球物理物性

45、前提以及探测目标的几何尺度,决定可采用的物探方法。对于物探工作前提不明,地质效果尚无把握或有争议的地区,在布置物探之前,均应开展适量的试验工作。试验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区,调查工作程度较高或有钻孔控制点的剖面上,通过试验选择经济有效的探测方法,并对设计作相应的修改。当发生难解、多解或解译成果有争议时,宜开展多种方法或其它勘探手段综合判定。8.4.3.2 根据调查内容,物探主要用于探测:a)地层结构方面,包括风化层厚度、分布、垂直分带,第四系覆盖层结构、厚度,古地貌(古河道、古潜山),基岩面埋深及起伏形态、基岩地层结构等;b)地质构造方面,包括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等;c)地质环境、灾害方面:

46、包括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岸,堤坝渗漏、坝体水位,采空区、地下洞穴,岩溶发育带与土洞分布等;d)地下水方面,包括含水层结构、岩性、埋深、厚度,含水破碎带,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联系,岩溶裂隙水、地下暗河,相对富水带,地下水污染等;e)地表水域,包括地层结构、隐伏断裂、划分含水层与隔水层、判断含水层富水性等。8.4.3.3 针对不同调查对象采用适当的物探工作方法,具体可参考附录 E。8.4.4 技术要求 8.4.4.1 应采用满足生态地质调查相应要求的新方法新技术,使用灵敏度和分辨率高的新仪器,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解译。8.4.4.2 根据所选用的物探工作方法符合 DZ/T 00

47、71、DZ/T 0072、DZ/T 0073、DZ/T 0170、DZ/T 0171、DZ/T 0187、DZ/T 0263、DZ/T 0280 不同方法的要求。8.4.5 应提交的物探成果 8.4.5.1 对物探实测资料,应结合其他地质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解释,形成相应的物探成果,物探成果报告应论述工作方法、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资料的解释推断、结论和建议,并编制物探推断解释的地质图件或综合物探、地质两方面成果的地质图件。8.4.5.2 应提交的物探成果包括但不限于:a)物探成果报告、附图、附表(数据)等,作为附件或单独归档;b)物探工作部署图、实际材料图;c)各种物探方法的柱状、剖面、平面成

48、果图及地质推断解释成果图。地球化学勘查 8.5.1 基本要求 根据调查区景观类型、生态地质条件、生态地质问题调查需要以及样品组成特点,分析岩石、土壤、水、沉积物、生物中化学元素迁移、分布、富集规律及其与基岩、构造、矿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演化的地质学机理,开展地球化学勘查。测试方法按DZ/T 0130、DZ/T 0258、DZ/T 0295执行。8.5.2 岩矿分析 岩矿分析包括但不限于:a)岩矿鉴定;b)岩矿化学全分析;c)镉、铅、汞、铬、砷、铜、锌、镍等有毒有害元素和氯、硫、硒、钼、硼、氟、碘等生命相关元素;d)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铀、钍放射性指标与钛、锑、铋、锡分析指标及

49、年龄测定。8.5.3 土壤、沉积物分析 容重、粒度、电导率、pH值、矿物质组成和含量、有机质、有机碳、无机碳、总碳、总氮、总磷、含水率、渗透性、质地等,其他指标同岩矿分析。结合点位所在区域的潜在污染分析情况,可增加部分特征污染物检测。8.5.4 水分析 现场测定水温、浊度、电导率、Eh值、pH值、溶解氧、碱度等。简分析主要测定K+、Na+、Ca2+、Mg2+、HCO3-、CO32-、Cl-、SO42-、NO3-、游离CO2、总硬度、总酸度、溶解性总固体(TDS)、pH等,可根据评价需要参考GB 3838、GB/T 14848等适当增减。全分析在简分析项目基础上增加Fe2+、Fe3+、NH4+、

50、Al3+、F-、NO2-、Br-、I-、锂、锶、锌、硒、铜、汞、钡、铬(六价)、铅、钴、钒、钼、锰、镍、砷、银、磷酸根、偏硼酸、可溶性Si02、耗氧量等指标,其中,Fe2+、NH4+、NO2-应在现场进行测定或添加保护剂。结合点位所在区域的潜在污染分析情况,可增加部分特征污染物检测。8.5.5 大气干湿沉降物分析 总降尘量、酸碱度、砷,镉、铬、铜、汞、铅等。可结合土壤、沉积物分析和水分析,并根据调查区大气质量情况和工矿企业废气排放种类,增加监测指标种类。8.5.6 植被测试分析 分析自然植被和农作物中的叶绿素、水分、营养元素、微量与重金属元素等。钻探 8.6.1 基本要求 8.6.1.1 钻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环保科技/生态保护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