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教学理论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外科学
授课题目
1.结肠、直肠和肛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2.结肠、直肠和肛管的检查方法
授课
教师
姓名
学生班组
2014级
学时
45分钟
日期
2016年
9月20日
职称
教学目的及重点:
目的:1。熟悉结肠、直肠和肛管的大体解剖结构;
2。熟悉结、直肠及肛管的内镜、影像学及功能检查;
3。掌握直肠系膜、肛垫、肛管直肠环、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及直肠肛管的血管、淋巴、神经分布。
4。掌握结直肠及肛管的常见检查体位、肛门视诊及直肠指诊;
5。培养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重点:1。关于结直肠及肛管的几个重要概念(见目的内容);
2.结肠、直肠和肛管的检查方法(肛门视诊、直肠指诊)。
教学方法手段:
1.方法:班级授课。
2.手段:(1)多媒体形式,先由结构图逐渐展开内容,突出重点,最后略加总结;
(2)将解剖图片与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有机地结合;
(3)将痔疮的肛垫下移学说及静脉曲张学说用板书绘图讲解,形象生动;
(4)在可以通过推理得出答案的部分进行提问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
学科新进展及参考资料:
新进展: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术(TME)。
参考文献:吴在德主编.外科学(五年制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授课主要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手段
1.结肠、直肠和肛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2.结肠、直肠和肛管的检查方法
共45分钟
一、简单介绍本堂课的内容及我国结直肠、肛管的发病与治疗情况
结直肠及肛管的大体解剖结构,大肠疾病的现状
5分钟
结构图
二、结肠、直肠和肛管的解剖生理概要
1.结肠的详细解剖结构:
成人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
三个解剖标志:结肠带、结肠袋、脂肪垂
腹膜内位器官: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活动度大、肠扭转)
腹膜间位器官:升、降结肠 (活动度小)
2。直肠的详细解剖结构:
长度约12—15cm
作用:暂存粪便的部位
分类:以腹膜返折为界 : 上段直肠、下段直肠
距齿状线上
临床分类:上段直肠 0—5cm
中段直肠 6—10cm
下段直肠 11-15cm
直肠系膜、肛垫的定义
3。肛管的详细解剖结构:
齿状线至肛缘 长约1.5—2cm
齿状线(上下的A、V、淋巴来源不同),括约肌间沟
肛管直肠环 :肛管内括约肌,肛管外括约肌深部、直肠壁纵肌的下部、邻近的部分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纤维共同组成的肌环(控制大便)
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肛提肌以上: 骨盆直肠间隙 直肠后间隙
肛提肌以下: 坐骨肛管间隙 肛门周围间隙
4.肛管直肠环及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肛管直肠环 :肛管内括约肌,肛管外括约肌深部、直肠壁纵肌的下部、邻近的部分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纤维共同组成的肌环(控制大便)
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肛提肌以上: 骨盆直肠间隙 直肠后间隙
肛提肌以下: 坐骨肛管间隙 肛门周围间隙
5. 结直肠、肛管的血供、淋巴和神经.
略讲结肠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分布。
齿状线以上 齿状线以下
动脉供应 直肠上A 直肠下A 肛管A
静脉回流 直肠上V 直肠下 V 肛管V
淋巴回流 直肠上A旁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
直肠下A旁淋巴结 闭孔A旁淋巴结
肛管A和阴部A旁淋巴结
神经支配 自主神经(无痛感) 阴部神经(痛觉敏感)
25分钟
示意图
示意图
示意图
示意图
三、结肠、直肠和肛管的检查方法。
1。常见的检查体位:
胸膝位(检查时最常用)、截石位(手术常用)、蹲位(内痔、脱肛、直肠息肉)、弯腰前俯位(肛门视诊)、左侧卧位.
2.肛门视诊:
观察肛门处有无红肿、血、脓、粪便、粘液、瘘口、外痔、疣状物、溃疡、肿块及脱垂等,以便分析判断病变的性质。
肛瘘、肛周脓肿、血栓性外痔(暗紫色、质硬、有压痛)、疣状物、肛裂
3.直肠指诊:
可发现70%的直肠癌(高低不平、硬结、溃疡、菜花状)。
痔(内痔柔软、不易扪及,如有血栓形成,可扪及硬结,有时有触痛、出血)
肛瘘(条索状、瘘口处有小硬结)
直肠息肉(质软、可推动)
4.内镜、影像学及功能检查:
肛门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
X线、CT、MRI、直肠腔内超声检查
功能检查
10分钟
见板书
见板书
四、小结及问题解答
5分钟
思考题:
1.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2.直肠肛管疾病的检查方法?
3.肛管直肠环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集体各课或教研室主任意见:
备课认真、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例讲述结直肠、肛管的解剖及检查方法,生动易懂。其中运用具体临床病例的教学全过程,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有助于医德医风的培养。
- 3 -
展开阅读全文